心理咨询,是指在心理方面给咨询者以帮助、劝告、教导的过程。心理学家塞西尔‘帕特森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医生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或条件,使咨询者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
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心理咨询,特编辑了这本案例集,通过99个发生在心理门诊的真实案例,向读者介绍心理咨询师日常工作的情况,同时使读者能够了解解决心理学问题,防治心理疾病的科学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理咨询师手记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
作者 | 刘迎泽 |
出版社 | 海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理咨询,是指在心理方面给咨询者以帮助、劝告、教导的过程。心理学家塞西尔‘帕特森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医生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或条件,使咨询者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 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心理咨询,特编辑了这本案例集,通过99个发生在心理门诊的真实案例,向读者介绍心理咨询师日常工作的情况,同时使读者能够了解解决心理学问题,防治心理疾病的科学方法。 内容推荐 本书所举的案例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卷收录轻微的心理障碍和不良心态的案例;第二卷收录严重心理疾病、有自杀倾向等足以影响生理健全的案例;第三卷收录儿童心理发展和青春期典型心理问题的例子;第四卷包括情感障碍、婚姻问题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不良的案例;第五卷收录职业倦怠和影响职业活动的心理问题的案例。根据心理咨询保密性的原则,本书案例中所有人的名字都由代号表示,但是足以影响心理状态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等情况都是真实的。 目录 第一卷 困惑手记 理想与现实的抉择 动机冲突/002 眼泪为父亲而流 情绪障碍/005 慰藉丧子之痛 应激回避/009 滔天洪水之后 创伤后应激障碍/012 谁是真正的罪犯 自我意识障碍/015 “伟大”的狂人 自负心态/019 独守空巢的母亲 老年空巢孤独征/022 学校里的恩仇记 报复心态/025 “房奴”背负的虚荣 虚荣心态/029 逆风时如何扬帆 挫折心态/032 跨越自卑的栅栏 自卑心态/035 没人说你是神经病 自知力缺损/038 水仙女孩的转变 自恋癖/041 寻找未知过敏源 心因性躯体障碍/044 令人眩晕的花圈 单纯恐惧症/047 来自绝症的恐惧 恐病症/051 非典型办公室恐惧 广泛性焦虑障碍/054 震颤从内心而来 社交恐惧/058 执著的清洗念头 强迫症Ⅰ/061 美丽的心魔 强迫症Ⅱ/064 在信息的漩涡中迷失 信息强迫症/067 请看看我的眼睛 强迫性焦虑/070 双面佳人的故事 双重人格/073 “病人”面具的背后 疑病症/076 不堪风雨的花朵 神经衰弱症/080 休息,休息一下 退休综合征/083 第二卷 危机手记 瘫痪在大桥之下 转换障碍/088 她到底伤在何处 一过性意识丧失/091 车祸后的离奇赌徒 类变态人格障碍/094 狂食节食变奏曲 暴食症/097 一个蛋黄的难题 神经性厌食症/100 绝食背后的秘密 危机干预/103 虚幻的谋杀 妄想倾向/106 天使的不归路 精神物质依赖/110 一个惯偷的心理透析 盗窃癖/113 女白领成了搬家狂 躁狂抑郁症/116 慢性子治病记 被动攻击型人格/120 世界是他的舞台 表演型人格障碍/123 我不想说话 回避型人格障碍/126 逃离冰冷的家庭 自恋型人格障碍/129 你们都是我的敌人 偏执型人格障碍/132 从一块丢失的手表开始 强迫型人格障碍/135 我要你们的爱 依赖型人格障碍/138 异样的逃兵 边缘性人格障碍/142 怎样给内心消毒 焦虑性神经症/145 危险总在生气后 癔症性神经症/148 翻开你的日记 抑郁性神经症/151 一个来,一个去 产后抑郁症/155 生不如死的晚年 老年期抑郁症/158 孝心战胜病魔 老年痴呆症/161 第三卷 成长手记 我的孩子成绩差 儿童学习障碍/166 “地图大王”的困惑 遗尿症/169 歪颈耸肩是心病 抽动症/172 儿子有尊“保护神” 隔代教养/175 离婚埋下的地雷 家庭分裂创伤/178 游走在悬崖边缘 亲情饥渴/181 我不想长大 同一性扩散/184 为谁辛苦为谁忙 价值坐标/188 他到底讨厌谁 投射效应/191 一枚多动症“标签” 标签效应/194 孤独少年的慰藉 网瘾综合征/197 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逆反心理/201 没考就“糊”了 考试焦虑/204 不该发生的血案 青少年犯罪/207 父子变“情敌” 恋师现象/210 贺卡引来的麻烦 青少年异性交往/213 难道我是“性变态” 性心理异常/216 她对她的依恋 青春期同性恋症候群/220 考研路上的岔口 家庭教育不良/223 第四卷 情感手记 虚构的完美初恋 爱无能/220 无可奈何花落去 失恋/231 温情总在梦幻中 钟情妄想/234 无解的谜题 择偶困惑/237 众里寻他千百度 主动失恋/240 我是个坏女人 异性恐惧症/244 不要为爱情掘墓 婚后适应不良/247 鸡毛蒜皮的陷阱 夫妻矛盾/250 难堪的“夹心饼干” 婆媳关系不良Ⅰ/254 可怜之人可恨处 婆媳关系不良Ⅱ/257 温柔化为流沙 男性婚外恋/260 出轨让她情不自禁 如陛婚外恋/267 重入围城的困惑 再婚适应不良/266 匿名信风波 嫉妒妄想/269 我家有个老风流 病态固恋/273 为何他总跟我过不去 人际关系障碍/276 纯真的友谊哪儿去了 交友困惑/279 第五卷 职场手记 职场中层的困惑 纵向人际环境不良/204 我知道我不行 岗位压力/207 敢问路在何方 自我爱人格/290 无法放慢的脚步 职业疲劳/293 新“摩登时代” 职业个性不合/296 我想做我喜欢的事 职责不明/300 职场“超女”的危机 职业性抑郁/303 让退休来得更快些吧 频繁调动岗位/306 夜班的危害 工作时间不良/309 我就是不想上班 慢性疲劳/312 职场新人老问题 横向人际环境不良/315 栋梁之才要“倒”了 职业压力/319 怀才不遇怎么办 环境适应不良/322 试读章节 慰藉丧子之痛 应激回避 S女士,39周岁,技术工人 当S女士走进我的咨询室的时候,脸上挂着掩盖不住的悲哀神情,头发已经花白。开始,她蜷缩在沙发里,脸埋得很深,一声不吭。等她抬起头来,两颊已挂满了泪水。 她曾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大儿子五岁时不小心触电死亡,他们又生了个女儿,小心翼翼地抚养,但是刚刚三岁,又因白血病不治而亡。S女士和丈夫悲痛万分,从此每日以泪洗面,生活在愧疚自责当中。 在经历了孩子夭折的震痛后,她开始每天失眠,不断想念死去的两个孩子,有时候在工作中都不能集中精力。她还总是埋怨自己没照料好孩子,导致他们一个个离她而去。这种罪责感使她一蹶不振,陷入无休止的自我谴责和自我折磨。 “每当我又为孩子的离去而痛苦时,我就感觉到孩子好像并没有离去,而是还和我在一起,还整天在我周围玩耍着,可是,都怨我,孩子一个个都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我受不了啊!” 她仍然神色痛苦,但现在好像舒展一些了,毕竟,她开始把内心积压的悲痛和自责表达出来了,这比压抑和麻木的状态还是要好些的。我知道,普通人面对这种情况,往往会劝慰道:“别总想那些了。”但是心理医生会鼓励他们在温暖而宽松的环境中面对过去的伤痛,尽情地倾诉。他们在咨询室里宣泄得越充分,在现实生活里的进步就越明显。然而,s女士毕竟是普通人,当我建议她带着感情表达她的愤怒和无助时,她说: “为什么?就我一个人痛苦还不够吗?我想忘掉这一切,永远不想再记起这些事,让我的孩子安息!” 看起来,她想使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是很多遭受重大创伤的人常用的方式,用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还是需要逐渐面对孩子已经死亡这个现实,否则,单靠否认现实只会导致陷入幻想,而不能鼓起勇气去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我建议她向外界寻找爱的出口,而不要把爱变成对自己的伤害。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S女士已经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她到孤儿院做义工,关爱那些可怜的孩子。她说,因为有过去的伤心经历,她这一生也许不会再生孩子,但她愿意把这种缺憾升华,从帮助别人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这样,心中的悲痛已经被一种新的平静所取代,而且她的孩子也就能安息了。心理专家经验谈 人有旦夕祸福,当一个人遇到创伤时,倾向于首先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借此防御内心中各种复杂的情感。 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创伤性事件时,人的心理和生理会对不良刺激或情境产生反应,称为“应激”。这原本是个物理学的名词。物理学认为,金属能承受一定的应力,当应力超过其阈值或“屈服点”的时候就会引起永久性的变形损害。人也具有承受应激的限度,超过它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察觉或认知评价是决定个体对环境刺激是否引起防卫和抵抗的关键。在心理学中,它们都涉及对信息处理的智力水平。这个水平既取决于气候、饮食、药物、家庭关系以及特异环境等外部条件,也受遗传、既往经历等内在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以自身的不同方式来察觉环境刺激,这就是各人对同一应激源会引起不同反应的原因。 心理学家将个体对应激的认知评价分为两种:积极的应激和消极的应激。积极的应激给人以力量并提高个体识别与作业的能力;消极的应激则耗费能量储备,并以维护和防卫的形式增加机体系统的负担。消极的、适应不良的应激反应最终将使这种生理意义上有限度的适应能耗尽而导致死亡。 当个体不能主动处理应激情境的时候,就会转而采取一些回避遭遇应激源的做法。尝试回避或逃避的做法会涉及许多的认知的和行为的方式,包括痴心妄想、远离应激情境、否认应激源,或者从事一些分散注意力的活动。 回避行为常常是个体对应激情境带来不良后果所作的反应。在应激源刚刚出现时,个体采取回避的策略能最大限度的减轻痛苦,从而赢得时间去适应和争取更多的资源。通过降低痛苦水平,原本采取回避行为的个体可能会转而采取主动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同样,当一个人期待应激源在短时期内消失时,也会采取回避行为,以求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应激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 尽管回避行为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心理压力,但是一直采取回避行为往往会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后果。在遭遇持续的应激源的时候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容易导致个体的适应不良。逃避策略和健康之间的消极关系可能会使个体的活动缺乏建设性,而活动缺乏建设性则是他们不断采取回避策略所致。就是说,当个体的回避想法和行为直接指向应激源的时候,可能会妨碍他采取积极的有效处理应激的建设性活动,从而使他心头的痛苦无法得到缓解。在一些极端情况下,采用拖延的逃避方法甚至会引发或加剧刺激情境,并有可能会伴发一些额外的情绪性苦恼。 所以说,任何痛苦都需要逐渐得到处理,人只有面对这些伤痛,才能走向心灵的自由与成长。P9-12 序言 心理咨询,是指在心理方面给咨询者以帮助、劝告、教导的过程。心理学家塞西尔‘帕特森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医生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或条件,使咨询者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 1984年,国际心理学会编辑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肯定了心理咨询的两种定义模式,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认为“咨询心理学始终遵循着教育的模式而不是以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咨询者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已经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它试图帮助咨询者得到充分的发展,扫除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心理咨询师有时也称为心理医生,这样许多不了解心理疾病的普通人对心理门诊望而却步,好像自己接受心理咨询,就会被人打上“神经病”的标签。其实,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对象常常是相似的,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求得到帮助的人大都有各种烦恼和心理障碍,且多处在正常和心理疾病这个连续系统之间,难以划分。 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心理咨询,我们编辑了这本案例集,通过99个发生在心理门诊的真实案例,向读者介绍心理咨询师日常工作的情况,同时使读者能够了解解决心理学问题,防治心理疾病的科学方法。 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面貌主要由四方面组成: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也主要是这四个方面发生了偏差。在人的心理结构中,这四方面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认知愈深刻,情感就愈有理性,意志就愈坚定,行为就愈自觉。 认知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知道了怎样行动和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才有可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为。因此,心理咨询过程是在转变咨询者的认知方面下工夫,做到“晓之以理”。行为是归宿,也是心理结构的核心,只有知而去行的“知”才是“真知”,知而不行,等于不知。因此,心理医生要从根本上解决咨询者的心理问题,就要“导之以行”,对其行为习惯或行为方式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进行必要的训练。情意是中介,只有积极的情感与意志,才能使认知顺利转化为行为。 本书所举的案例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卷收录轻微的心理障碍和不良心态的案例;第二卷收录严重心理疾病、有自杀倾向等足以影响生理健全的案例;第三卷收录儿童心理发展和青春期典型心理问题的例子;第四卷包括情感障碍、婚姻问题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不良的案例;第五卷收录职业倦怠和影响职业活动的心理问题的案例。根据心理咨询保密性的原则,本书案例中所有人的名字都由代号表示,但是足以影响心理状态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等情况都是真实的。 从这些案例中,读者或许可以发现,虽然教科书上所列举的心理疾病只有那么几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问题是异常复杂的,需要对症下药,才能手到病除。我们编辑此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可以对心理健康有一个感性的了解,在病重到必须看医生之前,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现在,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在心理咨询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显而易见,心理专业工作者的数量是有限的,只治不防,无益于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而只能使极少数人从中获益。从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即使心理医生做了最大的努力,许多咨询者和心理疾病患者的症状也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改善。而良好的预防,则可以避免绝大多数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才如此重视咨询过程中以及之外的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希望可以使更多的人懂得心理卫生的意义,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促进常见心理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最后,祝愿每位读者朋友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生活。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关键,是使自己更透明。我们要愿意并且能够向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充分地表露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 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各种各样的行为是由什么样的刺激引起的,而在于已经出现的行为为什么有的能够巩固下来,有的却没有巩固下来,没有形成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斯金纳 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了最完美的心灵的健康。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