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团圆对照记(张爱玲人际谱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一心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小团圆对照记》——《小团圆》姊妹书,独家破解张爱玲人际谱系,层层剥茧,探底其情感世界冷暖浇薄,爬梳剔抉,坐实其与诸般人物尘封隐情。

这部别开生面的《<小团圆>对照记》,对理解《小团圆》乃至张爱玲的全部文学创作都颇具价值,相信喜爱张爱玲和研究张爱玲的读者都不会错过。

内容推荐

张爱玲在《小团圆》这部小说里,写了不少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的人物。本书作为《小团圆》的姊妹书,独家破解张爱玲人际谱系。通过对照艺术人物与生活原型,觑窥作者不照实写的动机和心理,层层剥茧,探底情感世界冷暖浇薄,爬梳剔抉,坐实与诸般人物尘封隐情。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本人

 01.盛九莉:张爱玲

第二章 亲人

 02.乃德:张廷重

 03.卞蕊秋:黄逸梵

 04.盛楚娣:张茂渊

 05.盛九林:张子静

 06.耿翠华:孙用蕃

 07.卞云志:黄定柱

 08.表大爷:李国杰

第三章 情人

 09.邵之雍:胡兰成

 10.燕山:桑弧

 11.汝狄:赖雅

第四章 友人

 12.比比:炎樱

 13.文姬:苏青

 14.荀桦:柯灵

第五章 熟人

 15.汤孤鹜:周瘦鹃

 16.荒木:池田笃纪

第六章 敌人

 17.章绯雯:应瑛娣

 18.康小姐:周训德

 19.辛巧玉:范秀美

后记

试读章节

01.盛九莉:张爱玲

“让地面重重的摔她一个嘴巴子”

盛九莉以为生活在母亲身边会比在父亲身边快乐,没想到更不快乐。愧疚自卑、自怨自艾折磨着她,连跳楼的心都有了。

似乎还未见谁专题考证过,张爱玲的自卑心理产生于何时。对张爱玲的研究,现在几乎成了显学,可还没有细致到这种地步。还没有研究到神经末梢,还没有到毛细血管。

粗粗一想,就可以判断,张爱玲至少在她的中学时期就有了自卑心理了。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普遍的年龄阶段性心理。男高中,女初中,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某些意识开始觉醒,再也不是懵懂儿童了。此时他们初辨菽麦,心理敏感而易受伤,一旦受伤,久而不愈则会落下病根。二是张爱玲个人的特殊经历。她生活在一个破碎重组的家庭,后母虽是曾在段祺瑞执政时期做过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的女儿,但后来家道衰落了,以前当然有过许多质地上乘、做工考究的好衣裳,因为今非昔比,所以衣裳旧了,领口毛了袖口破了也舍不得扔掉,于是物尽其用,拿给张爱玲穿。张爱玲当时在上海圣玛利亚学校就读,那是一所贵族学校,破旧衣服穿不完地穿,她又性格内向,心理纤细,加上正处于那个特别敏感的年龄段,在个个出身富家的同学面前无论如何抬不起头来。后母给她旧衣穿,成了后母最大的罪过。张爱玲对此与后母清算了一辈子,自己也报复性地成了“衣服狂”。

张爱玲中学毕业后与刚从国外回来的生母同住。张爱玲只有学习好,生活中近于白痴,与当代的一些青少年差不多。可现在这样的人相当普遍,多了便怪而不怪,家长也惯,会说我高兴这样,要你管?

可那年代却似乎只有张爱玲一个,母亲不惯她,还想着要把她调教成淑女,自然每每失望,于是恨铁不成钢,恨得牙痒痒,虽不至于冲上去掐她的膀子、扭她的耳朵,可骂出来的话也真是难听,当然不是粗话。她母亲出身名门,又到西方文明国家受过教育,当然嘴里吐出牙齿来也吐不出脏字来。可那话,有知识有教养的人说出来的话,伤人却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张爱玲渐从被母亲骂笨,转到自己骂笨,自卑,就是这样练成的。

《小团圆》里,母亲有客来,盛九莉总是躲到楼顶上去看书,她看书为了考试,考试为了出国,看母亲为她的这个目标而花钱,患得患失而发脾气,她真想对母亲说一句:“我不去了。”可现在钱已经花了,她已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而她不出国念书又能做什么?想到这里,便又自卑起来,“她看不起自己。”

人往往是因为有自尊心,所以自卑;特别自卑的人也往往自尊心特别强,小说《飘》的作者好像也说过这样的话:自卑的人偏要维护他的自尊心。换了赖皮一点的子女,也许会想,你是我妈妈,我现在未成年,不靠你靠谁!谁叫你生我的?活该!倒也没事了。可盛九莉做不到。妈妈为她花钱,有点抱怨,她就受不了了,伤了自尊了,为了让母亲知道她真的不过意,连跳楼的心思都有了,恨不得“让地面重重的摔她一个嘴巴子”。

日后盛九莉总想着要还母亲的钱,还跟这个说、那个说,害得邵之雍弄了一箱子钱来给她。钱是从他到武汉办报的经费里扣下的。他为了给她弄钱才去武汉办报,或是这笔钱促使他下决心赴武汉,都有可能。在盛九莉与邵之雍相识之前,文姬在写给盛九莉的信中,就说“邵君”是个不要钱的硬汉。而邵之雍的确是不积攒钱的,盛九莉与他已论及婚嫁,但盛九莉知道要打发他的妻子需要一大笔钱,而他是没有钱的,所以她一度并不指望他能离婚。

如果邵之雍真是因为钱的原因去武汉的话,那么在那边爱上康小姐,就是盛九莉自食其果了。也可以说是自卑害了她。  由自卑膨胀起的自尊也让盛九莉做事有逾常情。作为女儿,她那样一再地宣称要还母亲的钱,并付之行动,真的有点过分,是陷自己的亲娘于不仁不义之地。

盛九莉的母亲卞蕊秋是接受了西方思想熏陶的女性,不认为父母应当为子女做无限度的牺牲,父母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利。而盛九莉又是判给前夫的,本来不该由她负担,可因前夫的无赖和粗暴,她当然也是为女儿的生活和前途作想,这才接受了女儿,而她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她也还是单身,正在谋爱,谋未来的归宿。女儿过来,自然就捆住了她的手脚,使她一时脱不开身。这些原因,使她心焦神虑,因焦虑而急躁,时而忍不住冲着女儿发泄一下,甚至把女儿视为冤家,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吧?

当然,如果非要对卞蕊秋同志高要求不可,她发脾气总归不对,是个人修养不够的表现。自己有烦恼,就迁怒于人,这也是人性中比较低劣的一种情绪,而女儿又是自小在不合格的父亲身边长大的,得到的爱少,受的委屈多,像生活在大石头下的小草,以至只有“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才有一点“生命的欢悦”,而在人面前,则“羞缩踧踖”。想想多可怜啊!就看这一点,也不该再对孩子有一点点伤害吧?而女儿自小就没有享受过多少母爱,卞蕊秋应当自责,应当愧疚,应当庆幸现在有机会弥补,怎么还整天唠叨埋怨呢?

可是卞蕊秋也是人呐,怎么会没有人的缺点呢?至少盛九莉作为女儿,不该对母亲有那么高的要求。母亲在愤激之下,讲一些过头的话,女儿怎么能当真呢?怎么能沉淀在心里呢?可是她自卑,她的自卑使她变得执拗。自卑的人总是既跟别人过不去,也跟自己过不去。

盛九莉将她认为欠母亲的,折成二两黄金——不知她有没有把母亲在她身上花的心思和时间、耽误的她自己的宝贵年华以及机会成本一同算进去?

当母亲说不要盛九莉还的钱,并且流下伤心的泪的时候,盛九莉却无动于衷。可同时她未必不意识到自己的过分,所以随后回到自己房里,又对自己说:“反正你自己将来也没有好下场”;所以《小团圆》结尾的时候,有一段这样写盛九莉:

“她从来不想要孩子,也许一部分原因也是觉得她如果有小孩,一定会对她坏,替她母亲报仇。”

P2-6

序言

陈子善

王一心兄是新时期以来研究张爱玲的先行者之一。早在1992年8月,他就编著了《惊世才女张爱玲》(四川文艺出版社版),虽然只有薄薄十一万字,又是以通俗的笔法出之,却是新时期第二部张爱玲传记,颇有空谷足音之感。后来他又先后出版《张爱玲与胡兰成》、《深艳——艺术的张爱玲》、《他们仨:张爱玲?苏青?胡兰成》等书,一本比一本精彩,证明他在张爱玲研究上早已下过多年的功夫。

今年上半年,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小团圆》在海峡两岸三地问世,引起新一轮“张爱玲热”。《小团圆》销数空前,该不该出版《小团圆》,如何理解《小团圆》,肯定还是否定《小团圆》,一直争议不断,而且不止限于“张学”界,广大“张迷”也积极参与,海内海外,网上纸上,众声喧哗,热闹非凡,成为2009年中国文坛一件令人注目的大事。以一心兄对张爱玲生平和创作的熟稔,对此当然不会无动于衷。这部《〈小团圆〉对照记》就是他研读《小团圆》的心得,就是他对《小团圆》的独到把握。

我在拙作《〈小团圆〉的前世今生》中说过,作为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又十分复杂的文学文本,《小团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入,其中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角度就是对小说中许多重要与次要人物进行索隐和考证。既然谁都无法否认,《小团圆》具有颇为浓厚的自传色彩,那么只要不是猎奇,不是完全对号入座,这种探索就有必要和值得肯定。而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全面和最为出色的就是一心兄这部书。

一心兄此书共分六章,索隐了《小团圆》中的十九位重要的或次要的人物,从主人公盛九莉一直到盛九莉的“熟人”其实仅露面一次的汤孤鹜,包括了盛九莉“本人”和她的“亲人”、“情人”、“友人”、“熟人”及“敌人”。这样的分类是一心兄的创造,未必完全贴切,譬如汤孤鹜归入“友人”也未尝不可,但的确有助于这些文学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也即历史上真实人物的“对接”、比较和解读。

我发现,一心兄的索隐和考证主要循着如下的路线深入:把《小团圆》中的人物经历和情节安排与张爱玲以前作品,早期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后期的*《对照记》等等加以比对,与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加以比对,与他所掌握的其他众多文字记载加以比对,从中寻找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张力。一心先生擅于爬梳剔抉,往往会抓住人们容易忽视的历史细节和小说中的种种细微之处进行分析比较,沉潜反复,层层剥茧。

鉴于《小团圆》的复杂和敏感,一心兄此书的可贵之处在于注重整合当时有关的文学作品及报道、当事人后来的回忆和《小团圆》中的相应描述,力求言必有据,否则,不轻易下判断、下结论而留给读者进一步思考。书中对盛九莉/张爱玲、卞蕊秋/黄逸梵、邵之雍/胡兰成、燕山/桑弧、文姬/苏青等的分析都是如此,令读者耳目一新,虽然未必会完全认同。尤其对荀桦/柯灵的分析,一心兄详细追溯了盛九莉/张爱玲与其交往的始末,对小说中引起极大争议的荀桦调戏盛九莉的“电车事件”,书中并未回避,但采用了“如果的确发生过”的并不坐实的说法,态度十分慎重。一心兄强调“从思想感情上来说,柯灵与张爱玲在当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使他俩的关系注定只能是比较好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这是颇具启发的。

百密有时也会一疏。一心兄在分析盛楚娣/张茂渊时,引用了一个流传已久几被公认的说法,即张爱玲1950年代初赴港前,“与张茂渊说好,为防因为张爱玲去国的关系连累张茂渊,两人不再联系。直到1980年代才有信件来往,信中寻常的数语问候,却蕴含款款深情”。我以前对此也深信不疑。但随着不久前张爱玲1955年10月25日致邝文美信和张茂渊1979年3月7日致张爱玲信的相继公布,这种说法已无法成立了。前者表明张爱玲在1955年10月自香港赴美国的邮轮上还写了“给姑姑”的“必要的信”;后者表明张爱玲1962年曾托友人转给张茂渊一笔“倒很得用”的钱款。这就证实张爱玲与张茂渊在那个年代的联系其实并未完全中断,尽管可以想见,限于大洋两岸当时的政治形势,这种联系很艰难。

当然,就目前已知的张爱玲家族、生平和创作史料而言,一心兄此书的搜集归纳从整体上讲已相当齐全。一心兄说得好:“《小团圆》毕竟是自传体小说,亦即自传的成分再大,也终究是小说。这一点读者千万不要忘记。张爱玲在这部小说里,写了不少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的人物,对照出艺术人物与生活原型有何相同固然有意义有意思;但相异也有意义有意思,因为从中可以觑窥作者不照实写的动机和心理。”加上他分析的深入浅出,文笔的流畅老到,他的这个探寻“相同”和“相异”的追求在《〈小团圆〉对照记》中是相当程度地达到了。

承一心兄不弃,嘱为他的新著作序,却之不恭,就写了上述这些话以为推荐。这部别开生面的《〈小团圆〉对照记》对理解《小团圆》乃至张爱玲的全部文学创作都颇具价值,相信喜爱张爱玲和研究张爱玲的读者都不会错过。

2009年10月5日急就于海上梅川书舍

书评(媒体评论)

既然谁都无法否认,《小团圆》具有颇为浓厚的自传色彩,那么只要不是猎奇,不是完全对号入座,这种探索就有必要和值得肯定。而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全面和最为出色的就是一心兄这部书。这部别开生面的《<小团圆>对照记》,对理解《小团圆》乃至张爱玲的全部文学创作都颇具价值,相信喜爱张爱玲和研究张爱玲的读者都不会错过。

——陈子善(新文学史料专家)

张爱玲说:“好在小说与传记不明分。”《小团圆》正是这样一本书,虽然所写未必都是事实,但至少我们可以听听她自己的说法,以前我们光听别人说了。藉此我们倒可了解作者对于人物原型的态度,例如读了有关荀桦一节,回过头去看那篇《遥寄张爱玲》,会觉得很有意思。

——止庵(《小团圆》大陆版编订者)

张爱玲从来都是反感浪漫主义的,但在读者不断追捧中,越来越热,越来越红,以至于越来越浪漫,——直到《小团圆》出来,终于破坏了佳话。她犀利老辣的笔下,不停翻检人性深处的污垢;王一心这本“对照记”,帮助读者读懂《小团圆》,发现张爱玲自己的世故。

——解玺璋(文学评论家)

《小团圆》自传的成分再大,也终究是小说。这一点读者千万不要忘记。张爱玲在这部小说里,写了不少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的人物。对照出艺术人物与生活原型有何相同固然有意义有意思;但相异也有意义有意思,因为从中可以觑窥作者不照实写的动机和心理。

——王一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3: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