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帕瓦娜的旅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加)黛博拉·艾里斯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7岁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推崇的文学大师黛博拉·艾里斯经典力作《帕瓦娜的旅程》。

2014年度中国最优秀的100本童书《帕瓦娜的守候》姊妹篇

一个怀抱勇气的追梦者震撼心灵的重生与蜕变

风靡全球,全球热推,系列作品被奥斯卡动画片提名导演

著名作家毕淑敏、陈幸蕙感佩推荐,众小读者感动推荐

荣登加拿大畅销榜冠军,揽获12项国际大奖

内容推荐

黛博拉·艾里斯编著的《帕瓦娜的旅程》介绍:父亲逝去,帕瓦娜再次陷入了困境。在残垣断壁之中,偶遇的两个孩子,让所有冰冷的心灵获得了再次的温暖。战争中短暂的美好,看不到希望之前的绝望,还有分分离离的离别,让女孩帕瓦娜再次成长起来。

一部令全球潸然泪下的经典之作,打动千万读者的文学力作。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心灵之书,并向全球世界读者推荐。故事中的帕瓦娜剪掉自己的长发,勇敢地担起家庭重担,在乱世中信守着希望,果敢、独立、坚强地生活着。作为黛博拉•艾里斯代表作《帕瓦娜的守候》的姊妹篇,依旧延续作者温暖、感动的朴素叙述风格,将战争的悲欢离合、人性的璀璨和冷漠交织在故事之中,英雄看完也不免垂泪并心存敬意。时至今日,该书已经独揽12项国际大奖,版权远销世界各地。而这本书,也将会走进更多孩子的心中,故事中的鲜活形象也终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

目录

孤独的旅程

绝望的人

一个小生命

“怪物”男孩

山洞为家

宝藏盒

计划离开

鸡蛋事件

相依为命

白日梦

女孩莱拉

绿茵谷

改造计划

特别的礼物

最后的晚餐

重新上路

不毛之地

穷途末路

难民营

离合

久别重逢

后记

试读章节

“14乘以5等于70,14乘以6等于84,14乘以7等于98……”帕瓦娜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背诵着乘法表。这是爸爸让她养成的习惯。

“世界就是我们的教室。”他在帮帕瓦娜上科学课和地理课前,总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白。他以前是个历史教师,但对其他学科也颇有研究。

在寻找家人的旅程中,有时他们运气好,能搭上马车,或是坐在卡车后面,从一个村子到下一个村子,从这个难民营流落到下一个难民营。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在那样的日子,父亲的课堂让遥远的路途短了许多。

要是路上只有他们俩,爸爸就会趁休息的时候在沙地上写点字母,教她英语的读写。他还会讲一点莎士比亚的戏剧,讲讲以前在英国上大学时的见闻。

天气好的夜晚,只要爸爸有力气,就会说一点儿天文知识给帕瓦娜听。在漫长的冬夜里,他就会跟她讲一些伟大的阿富汗及波斯诗人的故事。他朗诵着他们的诗篇,让帕瓦娜跟着一遍遍地复述、背诵,直到记住为止。

“头脑就和身体一样,需要锻炼,”他说,“懒得动脑子对你没什么益处。”

有时,他们会边走边聊聊家人。“阿里现在该多大了?”她父亲问道。他被塔利班关押了几个月,好不容易出狱时,阿里已经和妈妈、姐姐们一起离开喀布尔了。帕瓦娜便试图回想最后一次抱阿里时的情景,然后猜想他现在大概有多大了。

“玛利亚姆很聪明。”帕瓦娜回忆着。

“我的每个女儿都很聪明,”爸爸颇为骄傲地说道,“以后你们都会成为强大、勇敢的女人,重建我们悲惨的阿富汗。”

帕瓦娜每每与父亲说到和家人有关的事,都只是把他们想成去平安度假了,绝口不提心中的疑虑和不安。

有时候爸爸痛得说不出话来,他们就只能默默地走着。他在空袭时受的伤一直都没有恢复,后来在监狱里又挨了很多鞭子,再加上难民营的不良饮食和落后的医疗,爸爸的病情日益恶化,身体每况愈下。

帕瓦娜最不喜欢这样的时候,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爸爸备受折磨,自己却无能为力。

“我们停下来歇一会儿吧,爸爸。”每当此时帕瓦娜都会如此提议。

“我们停下来就会死!”爸爸总是这么回答,“继续走!”

今天,一阵熟悉的疼痛穿过帕瓦娜的肚子。那个女孩给她的一点儿饭、面包还有桑葚已经让她撑了三天了。她每次都是只吃几口,就赶忙收拾好,免得自己忍不住一口气全吃完。可到了第四天,不管她怎么省,也一口饭都不剩了。

“14乘以8等于112,14乘以9等于122……啊,不对!”她想算出正确的答案,但饥肠辘辘,她实在无法再思考下去。

突然,一个声音穿过狂野,传进了帕瓦娜的耳朵里。可那声音听起来既不像人的,也不像动物的,更不是机器发出的声音。它忽高忽低,起起落落。有那么一阵子,帕瓦娜以为是山间呼啸的风声。可今天明明没什么风啊,连一丝拂过脖子的微风都没有。

帕瓦娜正走在一个山谷里,周围都是低矮的丘陵。那个诡异的声音从一个小山头飘到另一个山头,她不能确定这个声音到底是从哪里传来的。她想躲起来,可四周既没有树也没有石头,根本无处可躲。

“不管了,我还是继续走吧!”她大声对自己说道。她的声音倒是给自己增添了不少勇气。

当她沿着山里的小路拐了一个弯儿时,声音又突然飘了过来。

那声音就在她头顶上。

帕瓦娜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女人蹲坐在山丘头上。她的布卡往后掀着,整张脸露在外面。刚才那个诡异的声音就是她发出来的。

帕瓦娜连滚带爬地爬了上去。背上的重担让她步履维艰,她爬得满头大汗,到达山顶时已是气喘吁吁。

帕瓦娜站在那个女人前面,朝她挥了挥手。她想等自己呼吸平缓了,再和她开口说话。

但那个女人的哭声并没有停止。

“你还好吗?”帕瓦娜开口问道,但对方并没有什么反应,“你有吃的或是喝的吗?”可还是什么回应都没有,只有嚎哭声。

这女人从哪来的?帕瓦娜看了看附近,并没有发现什么村庄或是住所。女人身上也没有携带包袱、行李什么的,看起来也不像个流落在外的人。

“你叫什么名字?”帕瓦娜问道,“你从哪儿来的?要去什么地方?”可那人依然没有抬头看她,只是一个劲儿地哭着,似乎对帕瓦娜的存在浑然不觉。

帕瓦娜丢下包袱,在女人的脸前挥了挥手。她跳上跳下,还对她拍着手,但女人依然只在嚎哭。

“别发出那个声音了!”帕瓦娜忍不住大吼起来,“停下!看着我!”她弯下腰来,抓着女人的肩膀拼命摇着,“你是一个大人!你要照顾我!”

可女人仍然一个劲儿地哭号着。

帕瓦娜想打她、踢她、推她,让她闭嘴,把吃的东西给她。可正当帕瓦娜气得要举起发抖的手打过去时,才看清了那个女人的眼睛。

她的眼睛毫无光彩,好像已经死了一样,一丝活力也没有。帕瓦娜以前在难民营里也见过这样的表情,那是一种万念俱灰的绝望。即便对爱、温暖或是欢笑也不抱一丝希望的绝望。

“有些人虽然还活着,但已经死了。”她记得父亲曾这么跟他说过,“他们需要足够的安静和休息,一个绝对了解他们的医生,还要有让他们死灰复燃的希望。可是这些在难民营里有吗?哦,没有,什么都没有,连一条毯子都没有!以后你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躲开。帕瓦娜,你没有办法帮到他们的,反而会被他们夺走希望。”

帕瓦娜记起了爸爸的这番话,也不想打这个女人了。既然女人帮不了自己,自己也帮不了她,那还不如拿起包裹,下山去。她疾步离开了这里,一直往前走着,直到将这个女人的悲号声远远抛在身后。P16-22

后记

阿富汗是位于中亚地区的一个小国,国内拥有印度库什山脉、流速极快的河流和金色的沙漠。肥沃的山谷以前盛产各种水果、麦子和蔬菜。历史上,多位征服者和探险家都把阿富汗当做进入远东地区的门户。

自1978年起,美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就分别支持着阿富汗国内的两股势力,使这两股势力问战事连连。1980年,苏联侵略了阿富汗,事态扩大,战事升级,双方都持有现代武器,开始了轰炸和互相厮杀。

1989年,苏联解体,其势力也从阿富汗境内撤走。阿富汗内战爆发,不同派系的人为抢夺国家政权而争斗不休。

在战火纷飞之时,塔利班登场了。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对苏联的战争中逝世,这些孤儿被人带出阿富汗,在位于巴基斯坦的特殊军事学校中接受了训练(学校由巴基斯坦和美国秘密警察组织成立),最终目的是由这些孤儿组成一支军队,最终掌控全国。1996年9月,塔利班士兵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此后,塔利班便在阿富汗颁布了极其严厉的法律,对女性的要求更是令人咋舌。女子学校被迫关闭,女性也不允许从事任何工作,对于女性的衣着也有严格的规定。书籍被烧毁,电视被砸坏,音乐也被禁止播放,任何形式的出版行为都被视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塔利班屠杀了上万名反对者,很多人也因此锒铛入狱。还有的人莫名失踪,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战争带来的毁坏,再加上破坏力远比战争大的执政府,迫使许多阿富汗人流亡在外。他们越过边境,逃到伊朗和巴基斯坦,以求庇护。人们居住在难民营,或是城市的贫民窟中。战争和恐怖主义的蔓延,让许多人的一生都生活在这样的不幸之中。

巴基斯坦的国力也很弱小,大量涌人的难民无疑让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有的阿富汗人也能找到工作,但薪水通常低于法定水平,只能勉强维生。

尽管现在在阿富汗,塔利班已不再掌权,许多难民也已归国,但数十年的战争让这个国家满目疮痍。桥梁、道路和电厂都已破坏殆尽。阿富汗人难得能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农民的田地里也被士兵布满了地雷,栽种粮食成了不可能的事。于是很多人都被活活饿死,还有人因营养不良得病而死。

阿富汗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学校已经得以重新开放,所有的孩子——男孩和女孩——都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这机会却建立在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上,建立在孩童所处区域有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在有受过训练的老师教课、有书本供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而有的地方,甚至连一块黑板都没有。另一个问题是,当首都城市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时,还有很多周边省份仍处于军阀的控制之下,那里的女性仍面临着种种严峻的管制。  阿富汗的极端贫困和满目疮痍的现状意味着那里急需世界各地人民的救助。通过救助,阿富汗才可重建学校、图书馆、诊所和桥梁,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也才能得以保障。若想给予他们帮助,请登陆WWw.w4wafghan.ca,来联系阿富汗图书计划(Libraries for Afghanistan Campaign)组人员。

另外,本书的版税也将捐献给国际流浪儿童援助中心(street Kids:International),这是一家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帮助全世界流浪街头的儿童。更多信息,请访问www.streetkids.org网站,或写信给他们,地址如下:

38Camden Street,Suite 201,

Toronto.Ontario M5V 1 V 1

伸出我们的手。

我们相信,一切终将改变。

黛博拉·艾里斯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朴实真切地描绘了战火中的阿富汗今日的苦难和奋争。你会结识帕瓦娜、肖齐亚、阿斯夫等挣扎在死亡线上却依然乐观倔强自立互助的阿富汗儿童。你会了解阿富汗苍凉的历史和人民坚忍善良的本质。本书不但适宜儿童读,成人读之也大有裨益。打开扉页,你踏入一个陌生世界。合上本书,你胸中充满感佩和勇气。

——著名作家毕淑敏

这是一部令人对生命有更深刻同情、了解与观照的作品,为读者打开了一个令人省思的阅读视野,而其中的人道主义、对弱势族群的关怀,尤能扩大读者的眼界、格局,实堪称一部令人震撼、深具启发性的作品。

——台湾作家陈幸蕙

阿富汗女议长法齐娅库菲说:“要以星星为目标,那样的话,即使掉下来,你还能落到树梢上。”读这些有志向的阿富汗女性的作品,硬汉也不免垂泪。磨练可以塑造一个真正的人,而让我们落泪的是,他们在如此颟顸凋敝的环境下,仍然保留对文明的记忆和追求。

——《出版商务周报》原业伟

帕瓦娜的故事与时事互相穿插,提高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强烈度。带有怜悯情怀的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不远的希望,我想,我们期盼这样的结局。

——VOYA茱迪·沙斯吉斯

即使主题是战火下的艰苦生存,作者仍将儿童的对话和争执描绘得十分生活化。太平世界的读者走近孩童,那些本该跟所有的孩子一样却有着不同命运的孩童,我们心底涌起了对生命的无限敬畏!

——《书单杂志》

它是《帕瓦娜的守候》的姊妹篇,但可当成独立故事来读。故事并不艰深,却让人感受到战火下的儿童生活的概况,最后抵达难民营的结局,也算是一点小小安慰和希望。

——《学校图书馆杂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