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梅,生于辽宁本溪,于国家危亡之际,创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自卫军”,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威震辽东地区。在著名的《八一宣言》中,邓铁梅的名字和瞿秋白、方志敏等一起被列为“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这本《邓铁梅传奇》由刘兆林所著,讲述了民族英雄邓铁梅的传奇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邓铁梅传奇/红色少年读本抗战铁血关东魂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兆林 |
出版社 |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邓铁梅,生于辽宁本溪,于国家危亡之际,创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自卫军”,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威震辽东地区。在著名的《八一宣言》中,邓铁梅的名字和瞿秋白、方志敏等一起被列为“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这本《邓铁梅传奇》由刘兆林所著,讲述了民族英雄邓铁梅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邓铁梅生于辽宁本溪,是土生土长的东北英雄。任著名的《八一宣言》中,邓铁梅和瞿秋白、方志敏等一起被称作“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这本《邓铁梅传奇》由刘兆林所著,作者在本书中记述了邓铁梅从少年立志到以死报国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了国难当头时,曾任风城警察大队大队长和公安局局长的邓铁梅创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自卫军”的英雄壮举;描述了他率领“自卫军”攻打风城、夜袭龙王庙等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主要战斗;将邓铁梅抗击日寇,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坚定信念传递给读者,再一次让英雄高昂头颅,让中华民族挺直脊梁。 这本《邓铁梅传奇》适合青少年阅读。 目录 总序 以文学形式传英雄不朽 小引 上 一 磨石砚 二 祖砚第一盘墨 三 砚台爬上枪身 四 新警察当班长 五 新班长当大队长 六 邓倒霉(1) 七 铁道上的石头 八 铅砣 九 邓倒霉(2) 中 一○ 日你的,满铁! 一一 偷偷摸摸干正事 一二 枪打太阳旗 一三 借枪借装 一四 龙凤呈祥 一五 三义庙义子巧立功 一六 尖山窑三结义 一七 移师龙王庙 下 一八 计破招抚 一九 点灯论英雄 二○ 十分钟婚礼 二一 痛失左膀 二二 右臂鼎力擎梁 二三 痛快啊,老战友 二四 神秘青纱帐 二五 玉碎成仁(1) 二六 玉碎成仁(2) 尾声 编后记 永远不能忘记的牺牲 试读章节 清王朝末期的中国,像头病老的昏狮,想抖威风,却已无能了。皇帝无力回天,国家祸患不宁。 最不宁的地方,是皇帝住的京城。黄头发的,蓝眼睛的,大块头的,矬个子的,吹长胡子的,瞪小眼睛的,各色洋人列强一轮又一轮地抢劫,皇城已伤得千疮百孔,没个狮子样了。 公元1892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再过一天便是清朝光绪十八年的大年三十。 这天,天高皇帝远的辽东半岛群山之中,本溪县磨石峪村,有重要事情要发生。1893年12月26日诞生的伟人毛泽东,40多年后曾在一篇向全世界发布的文章里,赞美过该村此日出生的一个人。 先说诞生此人的磨石峪村。 磨石峪,源自村四周山上的石头。那石头,质地十分坚实。早些年,这里生活的人们,都拿它做磨菜刀磨镰刀磨铡刀磨砍刀磨杀猪刀磨剪子的磨石。那磨石,不仅好使,且因淡黑、浅绿、浓紫等各种色泽,煞是好看。那煞是好看的石头,当各种磨刀石使过之后,也可顺便当家里屋外的摆设看。有钱人家甚至另外再淘弄一些,用来砌门面,但那造价就太贵了。天长日久,磨石出了名的山村就随岁月叫成了磨石峪。再到后来,随着时代变迁,磨石峪的石头,成了大清朝宫廷御砚的用料之一。石头有了身价,磨石峪山上的树木也跟着身价高了。黄梨木啊,沉水木啊,山枣木啊,黑柞木啊,本来就硬得很,质密纹细,既可做上好家具,又是做车轴、枪托、镇纸、惊堂木等顶硬木器的好料。就连杂生山石缝间稀少的梅花,也因其木质坚硬而被当地人称作铁梅。包括铁梅在内的各种硬杂木,和磨石峪的硬石,都有了名气。所以,同样是乡下人,磨石峪的,名气就比别村的要高一度。 这天,磨石峪铁莽群山和山中各色硬杂树木,统统罩在白苍苍的雪里。200多户人家的大村子,被尺把厚的雪严严实实捂着,只有家家门上冷红的对联,传递出过年的气息。 村中最显眼的一座青砖灰瓦四合院,静得可以听见夹着硬雪在地上飕飕乱窜的小风声。院中一条大黑狗迎着刮鼻刮脸乱窜的小风,从窝里跑到大门口拴马桩下,抬腿撒出一泡黄尿,那黄尿迅即在石桩上冻成薄冰,活像镶上去一层金片。大黑狗匆匆看一眼石桩上新贴的“出门见喜”四个红字,急忙回窝了,它扛不住这撒尿成金的奇冷。 大黑狗趴回窝里无所事事,便往三间正房的堂屋里看,那有刚生出的一个狗儿子,是它的种儿,15年后将要和堂屋正陪着爹说话的那人一同死去。 堂屋端坐着四合院的主人,全村最大人家的掌柜先生和他的长子。父子都从小在磨石峪长大,饱读诗书却没离开乡土,靠祖上传下的30多亩田产维持日子,算得上全县小有名气的乡绅。此时,头顶长辫的父子俩,正用心推敲几个汉字。这几个汉字关乎40多年后毛泽东要提到那个人的名字。 因过年,父子俩都穿着新棉袍。 穿暗紫棉袍的是父亲,名邓锦堂。邓锦堂先生虽崇尚儒学,却因年富力强有一双健壮且能写得公文告示、又会使用猎枪的手,以及公信力,得以背一杆火枪替县上林管部门看山,顺带收收当地村民的砍山税。就是说,进山伐用树木的人们,要把从衙门办来的批条交到他手,拉木材出山时再经他手签了字,并收了伐木税才算合法。邓锦堂靠看林收税得一点儿薪酬,再帮儿子在本村办私塾挣几个稻粱钱,加祖上传下的家业,过的算是乡间的一等日子。所以他扶持长子办私塾,不光为稻粱谋,还图能为身居的一小方水土培养几个人才。 穿黑棉袍的是他二儿子邓继新,从名字便可猜出,他是崇儒的父亲教育出的观念不旧的儿子,起码可以说明,为儿子起此名的父亲有盼子继接新观念的愿望。 崇儒且不想守旧的父子二人,共同的品性,使十里八村读得起书的孩子都投到他家的私塾来读。P005-007 序言 以文学形式传英雄不朽 王充闾 每年的9月18日夜晚,北迄黑龙江畔,南达海南三亚,西起喀什的红其拉甫口岸,东到香港的维多利亚海湾,全中国百多个城市的上空,都会响起长长的汽笛声。这是在警示、提醒国人不要忘记“九一八”这个国耻日。 许多人都知道,这个黑色的日子是和“满洲国”“亡国奴”这些不幸的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许多人却未必知道,实际上,从东北沦陷之日起,关东大地的英雄儿女们,便从未停止过不屈不挠的抗争。十四年间,先后有30多万关东儿女,或自发拿起武器投入抗日斗争,或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抗日的战场。他们不甘做亡国奴,为了民族的自由和尊严,前赴后继。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载的浴血奋战,直到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近代以来东北大地上英雄辈出、浩气冲霄的历史——证明了关东大地不只有“屈辱”,还有值得骄傲的战斗荣光,更有无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英雄儿女。 这套丛书展示给广大读者的,就是那段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可歌可泣的历史,是那些民族英雄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英勇献身的传奇故事和壮丽史诗。遥想当年,抗日将士们孤陷敌后,内乏粮布,外无援兵,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度过了多少零下40摄氏度的冰雪严寒,度过了多少靠树皮和野草充饥果腹的艰难岁月!十四年间,东北的抗日将士,年年都有雪山要爬,年年都有草地要过,他们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他们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令人想起转战南北的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同样都是亘古未有、中外无双的。这种对祖国对民族忠贞不渝,为自由为解放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我们关东大地的灵魂,是传承给子孙后代万古长新的宝贵财富。 今天,我们的青少年,都知道哈利·波特,知道美国大片里的英雄兰博和兄弟连,知道日本动漫里的火影忍者,可是,对于我们自己这块土地上名标青史、光耀千秋的抗日英雄,却少有闻知;有的即便知道点滴,也仅仅限于赵一曼、杨靖字、李兆麟等几位曾见诸课本的杰出人物,而对广大抗日将士则知之甚少;即使是当年一提其名便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一些传奇英雄,如周保中、冯仲云、李红光、赵尚志、冷云、邓铁梅、马占山、黄显声,等等,也所知寥寥。他们并不了解,当时有许多民谣、民歌,在口头与报纸上到处传诵不绝:“日本鬼子要挨枪,出门碰上李红光”“小日本子要倒霉,上街遭遇邓铁梅”“铁狮将军周保中,日寇伪军眼中钉”“八女打鬼子,子弹打溜光,冷云她领头,投江不投降”“清华秀才投笔从戎白山黑水,冯仲云教授身经百战成名将”……而更多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的关东儿女,“却在白山黑水间枕着青草沉寂了”,他们有的连座坟墓都没有留下。 一位外国思想家有句名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而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爱惜与尊敬的民族,则不仅可怜更是可悲的。为了不使“满洲国”和“亡国奴”的悲剧重演,为了让更多的人在毋忘国耻的同时,都能记怀并尊敬我们的抗日英雄,‘为了通过文学形式传播英雄的不朽功勋,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组织东北三省作家和史学家联手创作出版一套“红色少年读本——抗战铁血关东魂”丛书,第一批为12本,以后还要陆续分批编辑出版,以打造文学精品的严肃态度,为东北大地上更多的抗日英杰立传。这一举措体现了出版者对家乡、对民族、对历史,特别是对青少年成长的责任担当,功被当今,泽流后世,其志可嘉,厥功甚伟。而参加这套丛书创作的12位作家,怀着对英雄的景仰,着眼于对后辈的责任,忘怀得失、不计酬劳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应有的风范,同样是值得称道的。 文学史与传播学反复证明,传播形式往往直接关系到传播的效果。抗金名将岳飞和抗辽英雄杨家将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是和传统戏剧和演义小说这些艺文载体分不开的。正是通过这些艺文载体,使得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及生动感人的故事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套“红色少年读本——抗战铁血关东魂”丛书,尝试用小说的艺术手法直接描写关东大地真实的抗日英杰,塑造他们鲜活、传奇的艺术形象,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与出版工作顺应时代要求,联手进行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的一次开创性举措。单就这一点来说,也是应予充分赞许与大力提倡的。 后记 永远不能忘记的牺牲 在编辑这套丛书之前,我们和大多数青少年一样,对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自己所在的这块土地,知之甚少。这块被称作白山黑水的大地,它有怎样的过往?它和我们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我们几乎从未动过念头去探究一下——直到编辑这套丛书,直到“东北抗日”这四个字走进我们的视野。 1931年9月18日夜,在预谋下,沈阳柳条湖附近一段日本人经营的铁路,约有80厘米被炸断。借此,日本关东军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拉开了日军侵华战争的序幕,史称九一八事变。4个月后,130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大地全部沦陷。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就发生在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里。这个名词历史课上我们都学过、背过,甚至考试还考过。每年9月18日夜的9点18分,还会准时听见城市上空沉重的汽笛声,但这个名词却仍然离我们很遥远,甚至遥远得从未真正地牵动过我们的心。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把它当成一个概念去记忆,而没有当成一段情感去体会吧! 直到我们走进这套丛书的编辑工作,我们才走进了那个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年代,那个遍布着侵略者的血腥杀戮,但更涌现出东北儿女不屈反抗的年代。从选题立项至今,这一年多的时间对我们来说仿佛就是一次漫长的穿越,在走访和倾听中,在拂去尘灰的资料里,一位又一位英雄的关东儿女站立起来,他们鲜活的音容笑貌,他们冲锋时的呐喊、他们撤退时的避闪、他们风雪中的瑟缩、他们饥饿时的蹒跚……每一个人的身影都历历在目,牵动着我们的心,他们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亲人,在承受着苦难,让我们心疼啊! 很多青少年都有过追星的经历,有着自己崇拜的歌星或影星。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块生养我们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那个时候,太多太多的东北人,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东北军官兵、地方官吏和士绅,甚至还有土匪,在“誓死抗日救国”的口号下,走上了抗日的战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父老亲人,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和爱情,也充满着和我们一样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一人双枪同几百日伪军连番激战,断粮5天仅靠吃草根、树皮和棉絮血战到最后一息的杨靖宇将军,牺牲的时候是35岁: 被捕后受尽敌人的酷刑,被日军枪杀前给儿子写下感人遗书的赵一曼女士,牺牲的时候是31岁; 为了掩护大部队,和七姐妹挽手共赴鸟斯浑河的冷云女士。牺牲的时候是23岁; …… 他们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崇拜的英雄啊!我们怎么能够忘记他们! 可惜我们的能力有限,这套丛书的第一批只能收入12位英雄,他们代表了当时东北各个方面的抗日力量。还有太多值得传写的人物让我们难以割舍,如陈翰章、苗可秀、王化一、高鹏振,等等,这些人物只能列入下一批的出版计划。 被选入的12位英雄,无论是在城市的隐蔽斗争,还是在战场上刀兵相见,他们所表现出的无畏和英勇,他们生动的个性、传奇的经历本身就那样惊心动魄、悬念迭生。我们希望这套以小说形式记述的英雄故事,能够把读者带回到那个历史发生的地方,让读者感受当时的战火硝烟,感同英雄们的情感世界,感佩英雄们的精神灵魂,而不只是在概念上知道和了解这些人物。如果说以往生硬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说教方法,因为不适应今天的时代发展而受到青少年的排斥,我们希望这套丛书因为好读好看的传奇小说的形式,而为青少年喜闻乐见,这也正是我们策划这个选题的苦心。 为了更生动艺术地再现英雄的人生,我们的作家不辞辛劳,一次次体验、寻访英雄经历过的地方。11月中旬,王鸿达先生冒着大风雪,沿着冷云烈士的一生寻迹,到林口县因雪大路滑受阻,他竟不顾危险,几经辗转终于到达“八女投江”的乌斯浑河岸边;胡世宗先生,不远万里来到四川宜宾,亲身感受赵一曼烈士出生成长的环境;孙少山先生在接到写作任务时动情地说:“50年前一个孩子,为杨靖宇的英勇泪流满面,恨不能替英雄去死;50年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能重为杨靖宇立传,我感谢所有给我这个机会的人。” 应该深怀感激的人是我们,感激每一位和我们有着共同心愿,把关东大地的英雄故事传播给后代的人们。 怀着对英雄和历史的敬畏之心,我们邀请了三省的史学专家参与我们的工作,为丛书的史实把关。他们放下手头的工作,与作家座谈,无私地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收集奉献出来。罗占元教授捧出收藏多年、秘不示人的资料给作家们分享;吉林省党史研究室的郭红婴同志,在医院的病床上还一次次打电话来为我们提供帮助;杨靖宇烈士的后代马继民和李兆麟烈士的女儿张卓娅知道我们出版这套丛书的计划,给予我们的热情鼓励和指点,成为支持我们工作的动力;发现赵尚志烈士头颅的作家姜宝才,因为赶拍一个反映东北抗联的电视剧而不能参加这套丛书的写作,万分遗憾的他将多年收集的东北抗联素材无偿地提供给我们的作者。 我们在本书前面列出的那些单位,为这套丛书的面世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特别是辽宁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和辽宁省新闻出版局,也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指导。这些无私的支持和帮助给我们留下的感动和激励,不是一句鸣谢就能表达得尽的。他们都是激励我们将这套丛书继续编好的精神财富。 一直以来,就有一种声音在说,一个民族不要总是揭自己的疮疤。确实,一个民族不能总是沉浸在舔舐自己伤口的阴影里,但是一个民族更不能也不应该轻易地就忘记昨天自己的悲剧——特别是当人家还把你的版图,当做人家的版图写进他们的课本里;当人家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在觊觎着你这里的资源和土地;当人家还在把当年对你的屠戮者奉为神明朝拜的时候——我们自己怎么能够忘记,怎么能够忘记那些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而捐躯流血的人呢!况且,他们面对日寇的残暴统治,宁死也不屈服的反抗精神,他们为了正义、自由和尊严而献身的精神,不正应该成为我们关东大地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永恒不朽的灵魂!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忘记了他们,难道不是我们上一代人的罪责吗!如果我们的孩子们忘记了他们,难道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罪责吗!这就是我们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初衷,也是我们作为关东大地的出版者的职责所在。 现在,就让我们以这套丛书,告慰那些为了东北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过的先辈们吧!英雄不朽!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