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讲出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员工:让你的成长之路走直线
★1000亿总裁的30年育才心经,联强EMBA十年内训之精华
★上市持续蝉联台湾诚品、金石堂、博客来书店畅销榜
★《IT经理世界》《新财经》《商学院》强势媒体联袂推荐
★读完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实在”。作者不会给你画一些“25岁当总裁”“30岁前成为千万富翁”之类的大饼;也没有“世界因你而不同”“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人生可以走直线”等鼓动性十足的观念,作者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观念、工作方法、工作技巧,看得见摸得着,谁都可以做。
为什么很多企业人才济济,管理层却总是抱怨无人可用?为什么组织中很多崭露头角的明日之星,最终都沦为“万年科员”?
企业中真正奇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将才!成功的管理者不是“监工”,而是“教练”。杜书伍集结三十年培养将才的独门心法,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告诉你如何从基层打造将才实力,等待跃升的机会;如何成为教练式的管理者,教导部属一步步成长为得力干将。建立正确的职场价值观,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潜心修炼基本功,才能真正实现从“士才”到“将才”的飞跃。
本书专为有志成为职业经理人的人士量身打造,能够帮助职场新人缩短个人摸索与虚耗的时间,帮助企业培育中层管理人才,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跃升的双赢。
大家都吃过豆芽菜吧!豆芽生长的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短短一夜之间,竟能抽长六七厘米,且外表看起来既壮硕又饱满。然而,豆芽的质地却异常脆弱,稍遇外力便应声断裂。迈入资讯科技时代,事物的变化极为快速,个人与组织为顺应外界环境,追求短期绩效而忽略实质内涵的“豆芽现象”,也俯拾可见,值得警惕。
第一种豆芽现象.出现在个人能力的培养上。职场新人初学一项专业,由不会到熟练的阶段,大致能掌握专业的“形”,学得快的话,很快就会觉得学会了,随后,即急于转进其他领域,却同样只学到“形”就又急于转换。表面上看来学了很多。其实都只学到该行业的“常识”,真正要用时便不堪一击。(详见第二部《知识与常识》一文)
第二种豆芽现象.出现在主管对部门的管理上。有些人自基层擢升后,忽略了身为主管,一方面要精通部属所负责事物,以辅导、协助部属,一方面则要学习了解人的行为。以及组织人才团队作战的技巧,才能展现出部门绩效。还不够融会贯通,就急着想再往上提升,不再过问基层业务。以分层负责的名义。将大部分的工作交由部属完成,久而久之对基础运作愈发生疏。也无法辅导员工,这同样是犯了豆芽现象的毛病。
在业绩的拓展上,豆芽现象也十分普遍。比方说,为求短期内做出漂亮的业绩表现,在未建立产品或客户基础前,即以导入少数几样明星产品、服务少数几家重量级客户的方式,建立起亮丽的业绩。倘使未能及时建立有系统的经营方法。一旦明星产品需求骤减,或者是客户转移采购时,业绩即会大起大落,这岂不也是一种豆芽现象?
观察大多数发展快速的事物,或多或少存在着豆芽现象,原因何在?豆芽的质地脆弱,内里纤维含量不高,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抽高,并非内里坚实,实为充斥大量水分,一弹即破。相对而言,一年才成长一两厘米的植物——桧木,质地十分坚韧,内里的纤维既粗壮又密实,长得虽慢,却以深耕密植之势,依序逐步成长。因此,即便是狂风大雨,也不易折损其枝干,且愈长根基愈显稳固,与豆芽的脆弱,恰成鲜明对比。
但是。桧木长得虽慢,并不代表其放缓脚步、虚度光阴。桧木的“慢”是不躁进,针对事物的细节仔细琢磨,随着经验的积累淬炼火候,且学习到新领域时,仍同步在思索如何以新的、更高的角度改进旧领域。如此一来,向上成长时,才能同步增加下层的扎实度。
社会经济情况会起起伏伏,产业变化、科技进展极速,新的经营模式不断在挑战既有的经营方法。因而,不论是组织或个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不断面临挑战。如果实力不够坚实,遇到环境遽变时,就可能惨遭灭顶,所以扎实的实力是永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但是,在讲求扎实、渐进的原则下,并不是要抹杀速度。而是两者要能拿捏得宜。因此,一旦感觉事物的发展出现豆芽现象时,可将之视为一个警讯,提醒自己要详加检视成长背后的内涵、稳健程度,并设法在速度之外,力求其稳健度与扎实度,维持一个“成长而不紊乱”的成长步调,将能在高度竞争下兼顾成长与内涵。 P21-23
或许是因为出身于教师家庭,或许是求学时期兼任老师的历练,也或许是作为企业主管长期辅导下属养成的习惯,回顾我的一辈子,虽然没有专门从事过教职工作,却似乎与“如何教”脱不了干系。
我的祖父与外祖父都是校长,父母分别是中学及幼儿园教员;虽然家中四兄弟无一人继承父母衣钵,但回想起来。我的成长过程中倒有两段机缘与“如何教”有关。
一是还记得高中时父亲在自家开设数学家教班,我去帮忙担任小助教,当时还颇受学生欢迎。另一是大四时我在外校教高三数学,后来服完兵役到神通电脑上班时,校长又来找我,希望我白天工作晚上还去兼课,钟点费很诱人。虽然我终究没有去当兼职教师,但当时的口碑还算不错。
非教师的实质教导工作
我在交通大学主修计算与控制(即今日的资讯工程).当时整个台湾省都没有几部电脑,而且多半归属于政府部门或学术研究机构;所以考上大学时我懊恼不已,担心自己连找到电脑工程师的工作都很吃力。没想到阴差阳错我只当了一年的工程师,而后三十年实际上做的多是“教导”的工作。
兵役结束前两个月我看到报上的报道,一个叫英特尔的公司成功开发出能将整座房间大的电脑的运算功能部分微缩成一小片晶片的产品。我凭直觉认为这样的产品必然可以普及,所以我决定加入神通电脑,推广英特尔微处理器。
当时整个台湾省的绝大多数企业为传统产业,科技知识非常贫乏,推广工作十分困难;后来我索性创办台湾省第一本科技资讯杂志《微电脑时代》,白天推销晶片,晚上当总编辑,这个双重身份维持了五年。
另外,我三十岁就被拔擢担任联通电子的总经理,一个“少年总经理”如何辅导部属,进一步要考验我‘‘如何教”的能力。从一开始不免跌跌撞撞到揣摩各种方法,我逐渐体悟到最有效的辅导,在于从根源改变员工的认知;当员工具备正确的职场观念与做事方法后,自然而然就能通过任务的赋予与历练的累积稳健成长。所以,我非常注重员工的观念与认知,花费很多时间在观察员工、找出盲点、沟通观念上.而且不厌其烦。
“联强EMBA”的由来
我是一个很喜欢观察与思考的人,每天看着公司的运作,看到人员面对难题时是如何处理思考、部门间的摩擦如何消除……点点滴滴中,我感觉这些运作的背后都有其共通的规律,洞悉其运作原理,就可以事半功倍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如果每个同仁在做事之前,就能掌握这些正确的观念与方法,整个公司的运作效能,不就能够成倍提升吗?
正因为想要把正确的做事观念与方法“普及化”到每一个同仁身上,我把我的思考心得,尽可能多地说与同仁知晓:这些内容有些是针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容易产生的迷惑,有些是针对可以减少部门间摩擦的方法,有些是针对普遍存在企业制度运作的盲点……大多数是针对经营企业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但不去点出与理清这些认知盲点的话,整个组织的运作就会力不从心,无法产生“如臂使指”的灵活度与通畅感。所以当我观察而得出体悟后,一有机会我就讲,一而再、再而三地讲,直到同仁认知、认同内化为止。这些讲述的主题,就是“联强EMBA”的前身。
……
教导(coaching)已经被很多成功的跨国企业证明为一种富有成效的沟通公司上下、帮助员工快速成长的有效手段。杜书伍先生就是一位教导的高手,他主动将自己关于职涯和人生发展的经验和思考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分享即收获,相信本书会为杜先生赢得感谢和尊敬。
——《IT经理世界》
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杜书伍先生给在升职与加薪中挣扎至极的职场人提了一个醒:在高度竞争下兼顾成长与内涵,在速度之外力求其稳健度与扎实度。勿拔苗助长成为职场豆芽菜,这是自然生长的规律,也是人才成长的规律,需要敬畏它、遵循它。
——《商学院》
培养将才是一套系统工程。他需要领导者坚定信念、细致观察和具体规划,其根本是要用心去体会。每个领导者都是非教师职业的实质教育工作者。他们在培育将才的过程中,亦将自己历练成一位真正的帅才。这本书将告诉老板如何培养将才,教会我们如何磨练将心。
——《新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