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声东、张铁柱主编的《甲午殇思》中既有长期从事军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还有基层部队的一线指挥员,其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反思重点也较为多样——宏观处从国家制度到军队建设,从文化力对比到海防思路分析;微观处从战略设置到战术执行,从国际法运用对比到谍报战后果,不仅让人开卷即有收获,同时对我国的国家建设和军队建设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甲午殇思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刘声东//张铁柱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刘声东、张铁柱主编的《甲午殇思》中既有长期从事军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还有基层部队的一线指挥员,其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反思重点也较为多样——宏观处从国家制度到军队建设,从文化力对比到海防思路分析;微观处从战略设置到战术执行,从国际法运用对比到谍报战后果,不仅让人开卷即有收获,同时对我国的国家建设和军队建设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专栏,邀请28位将校级军事名家分别从学术、制度建设、战略战术、文化等多种角度,从不同角度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这些论述对我们重温历史,以及当代国家建设与国防军队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由刘声东、张铁柱主编的《甲午殇思》将报纸刊发的27篇5000字删节版文章恢复成万字的完整版,新增3篇,并进行了严格的审定与修正,辅之以珍贵历史和文物图片。《甲午殇思》展现了当年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展示并分析比较了战争双方的国家制度、军队建设、战略战术、人物风貌、在外人眼中的形象等宏观、微观诸多方面,有助于读者详细了解整场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及眼下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目录 策划心语——我们无权不殇思 代序:制度?战略?信仰?国运—由甲午战争谈起 刘亚洲 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北洋海军甲午惨败实属必然 金一南 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 丁一平 三个甲午年:中国命运的三大转折 孟祥青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 肖裕声 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罗援 穿越无形历史障壁的强国梦 郭凤海 甲午战争:“文化力”的比拼 皮明勇 一场日本精心谋划的侵华战争 张炜 中日海军战略差异决定甲午战局 刘杰 甲午战争使中日关系易位的启示 徐焰 还北洋海军将领公正评价 丁一平 以坚强的国家意志应对新挑战—甲午战争120周年祭 彭光谦 日本在甲午海战中粗暴践踏国际法 李安民 甲午战争:清廷同样输在了国际法运用上 邢广梅 大时代需要清晰完整的大战略 舒健 不断提升打赢战争的战略能力—甲午战争的战略警示 姜春良 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与北洋海军兴亡 张炜 甲午谍报战让日本占尽先机 尤永斌 晚清国防转型与近代海防格局的形成 方堃 胜负快慢之间—对甲午战争的另一种观察 侯昂妤 以甲午为鉴,全面提升打胜仗能力 丁伟杰 观甲午战场,议强军目标 杨建立 从海陆协同战例反思甲午战争 苏小东 晚清海军教育训练得失评析 刘化军 从攻防不对称律审视甲午战争 张煌 晚清军事改革的教训和启示 王晓彬 战略决策失误与甲午惨败 肖天亮 走进甲午,是为了走出甲午 余爱水 从甲午年轮回中看中日价值观的异同 靳明臣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黄海大战前的北洋海军,从表面看软件、硬件都具有相当实力。清廷正是出于此种自信,才在丰岛海战之后毅然对日宣战。 日本精心策划了这场战争。但碍于北洋海军,日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首相伊藤博文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糊里糊涂进入(战争)海洋之感。”日本当时制定三种方案:甲,歼灭北洋舰队夺取制海权,即与清军在直隶平原决战;乙,未能歼灭对方舰队,不能独掌制海权,则只以陆军开进朝鲜;丙,海战失利,联合舰队损失沉重,制海权为北洋舰队夺得,则以陆军主力驻守日本,等待中国军队登陆来袭。 日本为胜利和失败都做好了准备。所以如此,是感觉到自己海军力量不足。 首先,日本海军的投入少于清朝海军。从1868年至1894年3月,日本政府共向海军拨款94805694日元,约合白银6000多万两;只相当于同期清廷对海军投入的60%。 其次,联合舰队组建仓促。1894年7月19曰丰岛海战前6天,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刚刚编成,主力战舰大多1890年以后才下水,舰龄短,官兵受训时间也短。相比之下,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舰队合操训练已经6年,多数官兵在舰训练时间达lO年以上,这是日本联合舰队无法比拟的。 其三,舰只混杂,有的战斗力甚弱。据日方统计,联合舰队12艘军舰参加黄海海战,共计40840吨位;北洋海军14艘舰艇参战,共计34466吨位(我方统计北洋舰队参战舰只i0艘,未算开战后赶来增援的“平远”“广丙”2舰及2艘鱼雷艇)。日方在总吨位上只是貌似强大。如“西京丸”舰,战前刚由商船改装,排水量4100吨,仅一门120毫米火炮,且船体大大高出水面,极易被击中。又如“赤城”舰,排水量622吨,航速10节,与“西京丸”舰并称为“羁绊手足、老朽迟缓之二舰”。再如“比睿’’舰,是一条全木结构的老舰,三根高耸的木桅杆使它看上去更像中世纪的海盗船。 大战之前的中日海军,总体看中方的优势还稍大一些。 但当战场不再是操演场时,平日训练的差异立即显现了。 面对逼近的敌舰,北洋舰队首先在布阵上陷入混乱。提督丁汝昌的“分段纵列、犄角鱼贯之阵”,到总兵刘步蟾传令后,变为“一字雁行阵”;随后针对日方阵列我方又发生龃龉,交战时的实际战斗队形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时间不长,“待日舰绕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始乱,此后即不复能整矣”。这种混乱致使今天很多人还在考证,北洋舰队到底用的什么阵形。 其次,还未进入有效射距,“定远”舰首先发炮,不但未击中目标,反而震塌主炮上的飞桥,丁汝昌从桥上摔下严重受伤,首炮就使北洋舰队失去了总指挥。黄海大海战持续近5个小时,北洋舰队“旗舰仅于开仗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一直在失去统一指挥的状态下作战。刘步蟾、林泰曾二位总兵,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战斗行将结束,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升旗代替旗舰,可升起的也只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残余舰只撤出战斗而己。 第三是作战效能低下,击之不中,中之不沉。激战中掉队的日舰“比睿”号冒险从我舰群中穿过,相距400米“来远”舰发射鱼雷,不中,让其侥幸逃出。目标高大的“西京丸”舰经过北洋海军铁甲舰“定远”舰,本已成射击靶标,“定远”发4炮,2炮未中;“福龙”号鱼雷艇向其连发3枚鱼雷,也无一命中,又让其侥幸逃出。日方600余吨的“赤城”舰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舰长阵亡,弹药断绝,大樯摧折,居然也不沉,再侥幸逃出。李鸿章平日夸耀北洋海军“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发十六炮,中至十五”,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烟消云散。有资料统计,黄海海战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对方火炮命中率高出我方9倍以上。 北洋舰队官兵作战异常英勇。其宁死不退、誓与军舰共存亡之气概,让外籍雇员都留下深刻印象。但对军人来说,胜利没有替代品。战场决定胜利,战场不能孕育胜利。很多东西仅凭战场上的豪壮不能获得。最辉煌的胜利,只能孕育在最琐碎枯燥、最清淡无味的承平。 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海军在一片承平的环境中,军风严重毒化。《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可实际情况是“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水师最高指挥官丁汝昌,在海军公所所在地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对这种情况,李鸿章睁只眼闭只眼。直到对日宣战前一日,他才急电丁汝昌,令“各船留火,官弁夜晚住船,不准回家”。 章程同样规定不得酗酒聚赌,违者严惩。但“定远”舰水兵在管带室门口赌博,无人过问,连丁汝昌也侧身其间:“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同坐斗竹牌也。” P10-12 序言 2014,又逢甲午。 120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宛若无法痊愈的伤口、无法挥去的噩梦、无法逾越的鸿沟,令人在无法驱散的硝烟中悲不自胜。 当年的北洋水师主舰“定远”舰被打捞起来后,迄今仍在日本福冈的街头,被拆造成“定远馆”风餐露宿;甲板改造成的大门上弹痕累累,一个多世纪以来默默述说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屈辱;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这一个个宁死不屈、舰亡人亡的军魂,在异国他乡的“定远”上泣血! 当年的侵略者日本,右翼势力恶性未改,依旧气焰嚣张;从倾坍的废墟中站起来的中国,有一些人麻木习气尚余,散沙根性犹存。愿泱泱中华的国魂、军魂,从对甲午战争的殇思中汲取力量,更加强壮!让我们记起盛唐的痛击,曾打得日寇一千年俯首称臣;大明的骁勇,曾让日倭二百年不敢来犯。 为了少流生命之血,少抛民族之泪,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组织刘亚洲、丁一平、皮明勇、肖天亮、余爱水、金一南、罗援、肖裕声、彭光谦、徐焰、张炜、孟祥青等军事名家,以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当代学者的文化良知,就120年前的甲午战争的惨痛历史教训,进行深刻、全方位的反思,走进历史深处,回应现实关切,倾听未来呼唤,撰成长篇研究论述和血泪文章,以期警醒国人和全军官兵勿忘国耻,勿忘军耻,知古鉴今,重振国威。 这组长篇反思深思文章,字字千钧,句句泣血。自2014年3月3日至4月11日在《参考消息》连载以来,激起了军内外各界读者的热烈响应。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特将其充实完善,汇编成册,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公开出版。 相信这组极有含量的政论性文章,既能激起我们勿忘国耻、矢志强国的奔腾热血,也能引发我们理性判断、对症下药的冷静思考;既能帮助我们梳理历史思绪,也能激发我们增强时代担当。 “虽有其心,难有其力”,是尴尬。 “虽有其力,难有其心”,是悲哀。 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华儿女,反思反省,应有其心;抗耻拒辱,当有其力。 马年春节,有这样一条特别提神提气的拜年短信: 甲午重触中国痛,天马扬我汉唐风。 谁敢兴风作恶浪,叫他赎罪到祖宗。 一位将军和诗一首,表达心志: 回首甲午心惟痛,放眼新春梦汉风。 何惧鬼魅再作孽,策马待命箭在弓。 这样的诗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岁逢甲午,狼烟犹在。我们无权不殇思!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声东 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 2014年4月18日 后记 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组织策划的“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30篇长文,自2014年3月3日至4月11日在《参考消息》上刊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很多读者或来电来函,表达感受体会;或在微博上转发评论专题文章;还有读者非常认真地撰写长文参与讨论。互联网上的点击率持续攀升,截至4月12日,各类信息转载、跟帖超过8000万条。 长期以来,甲午战争一直是中国学界、军界和社会大众研究讨论的重要课题。这组系列文章,旨在集纳军事名家从不同侧面研究甲午战争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供各界了解、参考和探讨。文章的作者有长期从事军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有军队中高级领导干部,还有基层部队的一线指挥员。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对120年前的那场战争,进行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入思考,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引领《参考消息》的数百万读者穿越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在耻辱和激愤中进发民族的血性和荣光。 由于各位军事名家掌握的历史资料多寡不一,认识上难免存在差异,所以在其文章中,对于同一问题、同一人物评价有差异,甚至可能对基本史实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均尊重作者的个人观点。我们认为,反思、讨论甚至争论,并不会引发混乱,反而会让我们的思想越发明晰。其中一些有较多争议的史料和观点,我们将在吸收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更大范围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并将研究成果汇集整理,公开出版。 本书是在《参考消息》刊出的“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文章的基础上,经作者和编者进行充实完善后出版的。其中3篇文章作了替换。我们特将刘亚洲空军上将的《制度·战略·信仰·国运——由甲午战争谈起》置于卷首位置代作序言,其他作者的文章再按照在《参考消息》刊发的顺序先后排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远东出版社领导高度重视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组织精干的编校力量,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编辑加工和审校,对于书稿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又特请军事专家和文史专家帮助审核。 由于出书时间紧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讹和不够统一的地方,敬希各界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在重印时予以改正。 2014不是1914,更不是1894! 勿忘国耻!勿忘军耻! 又值甲午,我们知古鉴今,知耻近勇,为的就是慰军魂,聚民心,扬国威!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4年4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习主席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甲午殇思,是为了规划如今的复兴蓝图。 ——东方早报 对中国而言,甲午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国防大学政治委员、上将 刘亚洲 失败的历史是一面雪亮的镜子,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心态,也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海军中将 丁一平 军人的实践,军队的实践,从最根本上来说就是这两个字:战争。战争从来用血与火,对一支军队进而对一个国家作出严格检验。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 金一南 中国90后的男孩子们如果有一半人喜欢读这种类型的文章,年轻的中国人的梦就会不仅仅是挣钱、娶媳妇过日子,除了浪漫之外还会增加了阳刚之气,中国就有希望! ——联想集团总裁 柳传志 《甲午殇思》深入全面剖析当时我们的失败根源,警醒国人。敢于直面自己失败、正视自己弱点和落后之处的民族才有前途。不敢正视自己缺陷、把无理取闹当作维权的民族没有希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