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编著的《海底观测》内容介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历来都是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就注定了我们对海洋过程的观测只能是表面的、零星的、短暂的。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进人新世纪以来,国际海洋科技界最为令人瞩目的新动向是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精)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编著的《海底观测》内容介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历来都是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就注定了我们对海洋过程的观测只能是表面的、零星的、短暂的。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进人新世纪以来,国际海洋科技界最为令人瞩目的新动向是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 内容推荐 原位、实时观测技术的发展,正在使海洋科学从“考察”向“观测”转变,海底观测系统作为地球观测的第三个平台,是实现此项转变的基本手段,已成为发达国家近十年来海洋科技前沿的新热点。本书是中文文献中第一本系统阐述海底观测系统的科学专著,是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和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在多年资料收集与汇总基础上的集体成果。 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编著的《海底观测》的特色在于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从科学家的视角归纳技术进步在科学中的应用,是国际知识和国内实践的结合。全书从科学和技术结合的角度,全面阐述国际海底观测系统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实例,简要介绍其关键技术,综述当前国外发展现状和经验教训,最后提出我国发展海底观测网的建议。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本书可供我国从事海底观测相关工作的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参阅,将有助于建设立项的正确导向,有助于各单位建设海底观测系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海底观测标志着海洋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为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开启了新方向。因此,《海底观测》不仅是广大海洋科技界人士及有关师生的重要读本,也值得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员和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从考察到观测——开创海洋科学的新时期 1.2 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的需求 1.3 海底观测的特色与优势 1.4 编写目的与过程 第2章 海底观测科学 2.1 物理海洋学 2.1.1 物理海洋学观测技术的发展 2.1.2 洋盆尺度的观测 1.热带太平洋的TAO锚碇浮标阵列 2.南大西洋巴西海盆的剖面浮标 3.世界大洋的Argo计划 2.1.3 海流通道的观测 1.大西洋经向环流减弱之争 2.北部溢流 3.低纬北大西洋海流 2.1.4 湍流混合的观测 1.内潮与湍流混合 2.太平洋湍流混合的观测 2.2 海洋沉积学 2.2.1 海洋沉积学与观测 2.2.2 沉积物捕集器测量颗粒沉降 1.沉积物捕集器的类型 2.沉积物捕集器的应用 2.2.3 悬移沉积物的原位测定 1.海底边界层与雾状层 2.悬移沉积物的原位观测方法 2.2.4 近底过程原位观测的应用 1.北大西洋HEBBLE计划 2.加利福尼亚蒙特里湾 3.加利福尼亚Eel河口 4.台湾高屏溪河口 2.3 海洋生物 2.3.1 海洋生物学的新时期 2.3.2 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的化学与光学分析 2.光学观测技术与海洋生物光学 3.基因技术与微生物海洋学 4.浮游动物的观测 2.3.3 底栖生物 1.海底动物的观测 2.底栖生物群落与底栖通量 3.海底微生物 2.4 海洋化学 2.4.1 海洋化学的观测 2.4.2 羽状流 1.近岸海底地下水溢出 2.深海热液羽状流 3.冷泉的甲烷喷溢 2.4.3 溶解气体 1.甲烷 2.溶解氧 3.溶解二氧化碳 2.4.4 营养盐 1.营养盐的测定 2.营养盐与生产力 2.4.5 深海海底的化学探测 1.生命活动的原位测量和保压装置 2.微生物的原位培育实验 3.热液口化学参数的原位测定 2.5 海底地震 2.5.1 海底地震观测的科学目标 1.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探测海底地质活动 2.5.2 海底的地震观测 1.海底地震仪的布放 2.洋中脊的海底地震观测 3.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深海观测 2.5.3 海底井下的地震观测 1.大洋钻探与井下地球物理观测 2.大洋地震网 3.西太平洋地震观测网 第3章 海底观测的若干关键技术 3.1 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 3.2 水下观测的固定装置 3.2.1 锚系 3.2.2 着底器 3.3 水下观测的移动装置 3.3.1 ALPS 3.3.2 水下滑翔机 3.3.3 海底车 3.4 海底下的观测 3.4.1 从海底井塞到井下观测系统 1.海底井塞的由来与结构 2.海底井塞的发展与种类 3.海底井下观测系统 3.4.2 海底节点长期地震观测 3.5 海底观测技术的组合与联网 3.5.1 观测站 3.5.2 观测网 第4章 海底观测系统的现状与趋势 4.1 海底观测网站的历史与现状 4.1.1 世界四大深海长期观测站 1.夏威夷HOT站 2.百慕大BATS站 3.东北太平洋M站 4.北大西洋PAP站 4.1.2 美洲海底观测站 1.LEO-15 2.MVCO 3.MARS 4.HUG0和H20 55 5.VENUS 6.NEPTUNE—Canada 4.1.3 欧洲海底观测站 1.GEOSTAR系列 2.SN-1 3.ASSEM 4.“中微子望远镜” 4.1.4 日本海底观测站 1.本州相模湾海区的海底观测 2.北海道十胜—钏路岸外的海底观测 3.四国室户岸外的海底观测 4.西太平洋的VENUS和Geo—TOC观测网 4.2 海底观测网站的建设计划 4.2.1 美洲 1.OOI计划的形成 2.近海观测网 3.区域观测网 4.全球观测网 4.2.2 欧洲 1.欧洲的ESONET和EMSO计划 2.欧洲海底建网的科学目标 3.欧洲的区域海底观测网 (1)北冰洋网(Arctic) (2)挪威大陆边缘网(Norwegian Margin) (3)北欧海网(Nordic Sea) (4)豪猪盆地网(Porcupine) (5)亚速尔网(Azores) (6)伊比利亚网(Iberian) (7)马尔马拉海网(Marmara Sea) (8)利古里亚网(Ligurian) (9)东西西里网(East Sicily) (10)希腊网(Hellenic) (11)黑海网(Black Sea) 4.2.3 亚洲 1.日本的ARENA计划 2.日本的DONET计划 3.我国台湾的“妈祖”计划 第5章 建设我国的海底观测系统 5.1 建设我国海底观测系统的需求与进展 5.1.1 建设的需求 5.1.2 建设的进展 5.2 我国海底观测系统的环境与特色 5.2.1 东海内陆架 5.2.2 南海北部 5.2.3 我国海底观测的特色 5.3 建设我国海底观测系统的方针与途径 5.3.1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 5.3.2 通盘规划,稳步前进 5.3.3 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渠道 参考文献 缩略词索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