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人类文化千门百户,它们有没有共同的根源?《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作者唐君毅先生立根于传统中国儒学精神,兼通于西方大哲康德之思,总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活动,以家庭、经济、政治、哲学、科学、艺术、文学、宗教、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作例释,辗转发现一切文化活动的共同根源,即从事为各种文化活动寻根的哲学反思,以见其不离于人的道德理性,在纷杂的文化世界中确立生命之自主与庄严。本书诚为当代新儒家响应五四运动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的议题之余,进一步超越科学与民主这一狭义的文化外延以外,涵盖人类古往今来一切文化活动的文化哲学巨著。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近代苦难,无疑与国人丧失中国文化的大本大源有关,则唐先生此书,亦非独为一抽象系统之建立而已,而为对中国文化之所以必能继往开来的深刻反思。本书义海汪洋,令人叹为观止,读者必有同感。
唐君毅编著的《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完成于1958年。本书的宗旨在于显示:道德理性普遍充满于人文世界,人文精神的伦理性质则只有藉人之文化活动而显示其超越性、主宰性、普遍性与必然性。人类精神本质上具有生生不已的创造性质。
自序(一)——写作缘起
自序(二)——明本书宗趣
第一章 导论:人类文化活动之涵义及其自决性
一 文化活动之涵义
二 文化活动之自决性
三 文化理想文化活动之种类
四 自然生命欲望、自然心理及物质的身体与文化活动之关系
五 语言文字与精神之关系
第二章 家庭意识与道德理性
一 导言
二 夫妇之常道与变道
三 孝之形上学根据与其道德意义
四 友之形上学根据与其道德意义
五 总论家庭成立之理性根据与吾人之家庭哲学之价值
六 论家庭道德之限制及其与社会道德之贯通
附 论父母在兄弟子孙以同居为常道及女嫁男家之理由
第三章 经济意识与道德理性
一 导论
二 造工具之意识与储蓄意识及社会意识
三 私有财产之成立之根据在他人之公心与超自利的生产动机
四 财物交换中之道德理性及货币使用之精神根据
五 财富分配中之道德理性
六 社会主义之经济理想所依之公平意识与私有财产制度所依之公平意识之伸展与贯彻
七 绝无私产之经济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性对私有财产之肯定
八 人文经济社会之理想性与现实性
第四章 政治及国家与道德理性
一 权力意志,与肯定人我之存在之超越的我之依赖关系及矛盾关系
二 权力意志之伸展与客观价值及求荣誉之意识
三 客观价值之等级与权位之等级,及权位与德位、能位、势位
四 社会公共组织之如何可能,个人之照顾全体之意志要求,与客观的权位之来源及尊位赋权之意识
五 社会团体与国家之存在之理性基础
六 政府、人民、主权、土地之理念
七 国家之起源之诸学说与吾人之说之异同
八 国家与超越的理性自我
九 国家之目的与政府之理念
十 现实的制度法律之合理性与进化性
十一 君主专制、贵族政制、民主政制之高下之理性基础
十二 民主政治之批评
十三 理想的民主政治下之政治意识,及与礼治人治德治精神之会通
十四 国家意识与超国家意识与道德理性
十五 文化教育与世界和平
第五章 哲学科学意识与道德理性
一 导论
二 纯认识的兴趣之存在与理及概念
三 普遍之理与无私之心
四 经验知识中之法执及其解脱之历程
五 推理之知识中之互证与知识之形式之法执
六 知识之经验内容之超越与逻辑学思维
七 形数之普遍性与法执之解脱
八 理解历史事物之心之超越性
九 应用科学知识之心灵之涵盖性
十 科学意识之道德价值及逻辑意识哲学意识
十一 与一般科学意识关联之哲学意识——科学的宇宙观意识及知识论意识
十二 形上学意识
十三 道德哲学之意识
十四 文化哲学与历史哲学意识
十五 求真理心之道德性与其退堕
十六 自陷于已成知识之心态与虚心求真理之心态之涵义
第六章 艺术文学意识与求真意识
一 导言:求美之起源之四种不相应之学说
二 求美与求真何以同具道德价值及二种意识之不同
三 求真意识与求美意识之贯通
四 求美之意识活动对于求真之意识活动之补足性
五 求真之意识活动对于求美之意识活动之补足性
六 求真理之科学哲学意识之一种高下层次观
七 求美之艺术文学与求真理之科学哲学意识之一种类比
第七章 人类宗教意识之本性及其诸形态
一 自现实自然生命求解脱与宗教意识
二 将宗教意识并入他种意识之诸学说及其批评
三 解脱意识与苦罪意识及超越自我
四 宗教信仰对象之客观真实性
五 宗教中之欲望的动机与超欲望的动机
六 宗教意识之十形态
七 宗教与他种文化活动之关系
第八章 道德意识通释
一 前言
二 道德活动与文化活动之概念
三 道德自我之概念
四 基本善德通释
五 不善之类型
六 去不善以成善之德
七 道德活动之自足性及与其他文化活动之相依性
第九章 体育军事法律教育之文化意识
一 导言
二 体育意识与其五层级
三 军事意识与其五层级
四 法律之意识与其五层级
五 教育之意识与其五层级
六 结论
第十章 人类文化在宇宙之地位与命运
一 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
二 动物心与人心
三 语言文字与人类文化之起源
四 总论自然宇宙之存在人与其文化活动在自然宇宙之地位
五 人类文化之兴亡之故
外文人名中译对照
索引
三 孝之形上学根据与其道德意义
中国“五四”时代有非孝之论。社会学家谓野蛮人有杀父母者。或举古今中外,人对父母之孝之程度,有各种不同,以证重孝为某一特殊社会之道德。哲人中如柏拉图亦谓在理想国公夫妇,则子女以高一代之一切,老人为父母,将无所谓特定之父母以致其孝。中国之康有为之大同书,亦为此论。在中国今日一般之世俗,则顺自然之感情,仍以孝父母为应当者。然吾则将惟顺道德之理性,以论证孝之为应当。孝父母为任何社会中之人应有之普遍道德。
人当孝父母之理性根据,不在父母对我之是否爱。父母爱我,我固当报之以孝;然父母不爱我,我仍当孝父母。此孟子之所以称舜之号泣于旻天。舜之号泣,非怨父母之不爱己,而是其爱父母慕父母之意,无所底止,透过父母之心不遇承受其爱者,即一直上升,而寄于悠悠苍天也。吾为此言,其意谓人之孝父母,根本上为返于我生命所自生之本之意识。人何以当返本?因人必须超越自己之生命以观自己之生命(此种超越自己以观自己,乃万善之本,吾人本书随处论之)。而人超越自己之生命以观自己之生命,即必须认识“我如是之生命之存在,自时空中观之,非自始即存在者”。“我在未生以前,我不存在。我之存在乃父母所诞育,父母之一创造。”此中纵谓我未生前,原有我之所以为我之理型在上帝心中,或我之灵魂或阿赖耶识先在,亦与此问题不相干。因只此上帝与其心中之理型,或只此灵魂、或阿赖耶识之自身,并不能化为如此如此现实存在的我之生命。此现实存在之我之生命与其现实存在性,仍为父母由爱情结合之统一的努力之一创造。我初不在现实世界,父母之在现实世界,生出此现实存在之我,对现实世界言,仍是在无中生有。父母未生我,我在此现实世界即等于零。当我在此现实世界等于零之时,则足致我之生之根本动力,惟在我之父母之心身中。此时只有“在我父母心身之中足致我之生之根本动力”之现实存在,而无我之现实存在。而此时致我之生之根本动力,又为弥漫于父母之心身,不能指定其所在者。故吾人若超越此现实存在之我以观我之未生以前,则唯有父母而无我,我即在父母之中。此是说在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无在此宇宙之现实存在性,我在此宇宙之现实存在性,若分于父母之现实存在性而有。当我尚未现实存在时,即唯有此父母之现实存在性。如此时说有我,我便是一无我之我,忘我之我,以父母为我之我。在现实世界中人皆知爱我,然道德生活之开始,即为超越单纯之自爱而爱他人。人能爱他人之根据,在能忘我而以他为自。人之所以能有忘我而以他为自之爱,其根据在何处?人之以他为自之爱首当对何人表现?吾人可答日:人之所以能忘我而以他为自,其根据直接说在吾人本有以他为自而忘我之仁心仁性,然亦同时即由于父母未生我以前我原是无我。当父母未生我而无我之时,如要说一我,此我即为一以父母为我之无我之我,忘我之我。吾人本曾为无我,或本由忘我之我,无我之我,而以父母为我之我来。故吾人今之此有我之我,能超越其我执,忘我于致我之生之父母之前,以父母为我。由是而吾人欲实现其忘我而以他为自之仁心仁性,将必然首表现为在父母之前,自动的将自己之现实存在性,还归之消纳之于父母之现实存在性,将对自己之现实存在之爱上推而成爱父母之孝。而念“我之由父母生,初只有父母而无我”,即最直接之引发我今之无我忘我之意识,使我之仁心我之无我之我忘我之我呈现者。故中国古人总说对父母之孝即人之仁心最初呈现处发芽处,其涵义实甚深远。吾人由此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乃一自然之合理之爱。儿童固不知此许多道理,然彼是不自觉的依此理而爱父母。超儿童的自觉之此理,在后面规定引导儿童而为其本性,使之不能不爱父母。由是而吾人亦可知孟子说此言,乃依必然之道德理性而说之必然命题,非自经验之归纳而得之命题。如从经验之归纳得来,则天下古今之儿童何限,我将何所根据而知其在本性上皆能爱其亲。今人谓儿童之爱其亲,是爱其亲之乳,爱其亲之抚以衣食之习惯而来,此乃纯自后天看之浅薄论调。罗近溪谓赤子自母怀分出时之哑啼一声,即表示对母怀之依恋,此便是孝之根苗。此语含义甚深,但须善会。落入唯物论之解释,便不可救药。此哑啼一声所象征之意义,不是舍不得母怀之温暖,而是要返本,返自父母未生前之本。此所谓父母未生前,莫有我,但非一切莫有。禅宗要人想父母未生前面目,以达无寄之境,与此处用意全异。吾人今要人认识者,是在我未生前,虽莫有如此之现实存在之我,然有父母,我在父母之中。此时之我是一无我之我,忘我之我,同时以父母为我者。唯如此,方可说孝子忘我以事亲,即所以显此忘我之我。依此说,人要显其忘我之我,第一步不能是破执观空而只能是在父母前尽孝以忘我,对父母致其爱敬。此中有爱,因须体亲心故。此中有敬,因是自我之超越与收敛而表现卑顺故。此是人之最原始之爱敬。此爱敬是爱敬父母,同时即是实现那超越的无我之我。此种爱敬可一直通过父母而及于无穷之父母,及于使我有此生之整个宇宙。于此吾人如不落目在父母祖宗与万物之一一个体之分别上看,即可再进一层视父母祖宗与万物之全体,整个之宇宙,整个之乾坤,即我之父母。在我未生前,我之无我之我忘我之我即在宇宙之中乾坤之中。由此吾人亦可对整个宇宙乾坤致其爱敬。此即张横渠所谓对天地乾坤之孝。亦即礼记所谓报本返始之意识。
P29-31
唐君毅先生(1909—197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人文学者,又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作为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唐先生对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唐先生不仅学问博大精深,令人瞩目的是,他更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传统儒者的担戴精神,他的书中,字里行间透显出他深切的悲悯意识与宗教情怀。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中国现代思想的整理与发展,不可能离开像唐先生这样的思想家和道德家的精神财富。继承悠久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研究和整理二十世纪以来影响和推动中国文化学术进程的、为数不多的思想巨擘,我们就必须认真地阅读、深入地研究、全面地了解、实事求是地评价唐君毅先生的哲学成就。
唐先生是一位胸怀开放的现代儒者。他高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但也充分肯定全人类的,自然也包括西方文明的一切具有原创性的文化成就。他认为文化的核心在于道德理想的确立,一切伟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必然首先肯定人的生命内在价值理念。唐先生学贯中西,铸融三教,他的哲学,其核心是似二而一的性体与道体,而根据体、相、用三者的相依不离建立起彻上彻下、无不遍满的整个哲学体系。他一本最富传统特色的中国心性论,极大地张扬“道德自我”超越性,广泛地批判和吸收了西方与印度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解脱论(或救赎论)的成就,强烈地声张中国哲学的道德属性。人生的价值,生命的存有,在唐先生看来,都取决于道德自我的实现。一切人类的思想文化成就,也都必须放到这一重要甚至唯一的尺度上来加以校量。
感谢香港法住学会的霍韬晦先生为我们解决了唐君毅先生著作的版权等事宜,我社才能荣幸地向广大读者隆重地推出唐先生的这个著作集。
我们出版的这个著作集,包括了唐先生一生当中最重要也最有代表性的哲学作品。1979年,唐先生本人曾为其《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第十版作序,他概括自己一生的主要著作为四类:一者“泛论人生文化道德理性之关系之著”;二者“评论中西文化、重建人文精神人文学术”之著;三者“专论中国哲学史中之哲学问题,如心、理、性命、天道、人道之著”;四者“表示个人对哲学信念之理解及对中西哲学之评论之著”。
在此,我们将本次出版的唐先生著作亦按四类列于次:
第一类:《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及《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前二书及《人生之体验续篇》合集收入本次出版的《人生三书》;
第二类:《文化建设与道德理性》;
第三类:《中国哲学原论》,此书篇幅甚巨,原为四部,分别为《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 第四类:《哲学概论》及《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唐先生是20世纪的学术巨匠,其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教学、著述都不在中国大陆。因之他在写作时的用字、遣词、造句、行文,自然不会一律合乎大陆读者在上一世纪后半期形成的阅读习惯,但他的这些文字风格仍然是上承悠久中国文化传统的表现。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在出版唐先生这些思想著作时,有意保留了它们的原来风貌,未加改动。例如,我们在书中并未擅自替换随处可见的词汇,如宛转、本原、络续、连系、联接、包涵、工夫、笼照、呈显等等。不过,在不得已时,我们又替换了一些很“刺眼的”词汇,例如我们就不用“原泉”或“泉原”,而必为“源泉”或“源泉”。其实,就在书中,“原泉”、“泉原”附近赫然地便写着“本原”、“根原”,但我们对后者却依旧“视若无睹”,听其自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谨识
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