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是位勤于思索、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极富创造力和表现力的作家。她以独特的审美经验、文化心理和思想素养,将寻常事物的真谛、将人生与命运的主旋律、将人内心深处的渴求,挖掘出来,表现出来。因此,她的散文总能给人一些新鲜的独特的东西。她驾驭自己的如椽巨笔,或写景、或状物、或言理、或抒情,如行云流水一般气象万千,鲜活又自然。一抹白云,一泓碧水,一声蝉鸣,一只彩蝶,在毕淑敏的笔下,都或浓或淡地蕴涵着温馨而又绚烂的哲理。本书收录的就是她的散文作品,分四部分编辑,包括:谁是你的重要他人,斯特朗的地毯鞋,甲虫冰激凌和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
“毕淑敏精品集”收进了毕淑敏女士自创作以来所有的散文作品,算是一网打尽颗粒归仓了。经过责任编辑于胭梅女士的精心整理,它们被分别收录到不同的分册中,本书为其中之一册。
本书的最大特色,不但在于有趣、新颖的故事性,对心灵探索的价值及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也不只限于它广博的知识与细致迷人的行文,它最大的功用在于——它能帮助你活得更轻松、更快乐、更聪明、更善良、更有价值。
谁是你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意思是在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重要他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长辈,或者是兄弟姐妹,也可能是我们的老师,抑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童年的记忆遵循着非常玄妙神秘的规律,你着意要记住的事情和人物,很可能湮没在岁月的灰烬中,但某些特定的人和事,却挥之不去,影响我们的一生。如果你不把它们寻找出来,并加以重新的认识和把握,它们就可能像一道符咒,在下意识的海洋中潜伏着,影响潮流和季风的走向。你的某些性格和反应模式,由于“重要他人”的影响,而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这段话有点拗口,还是讲个故事吧。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和我的“重要他人”。
她是我的音乐老师,那时很年轻,梳着长长的大辫子,有两个漏斗一样深的酒窝,笑起来十分清丽。当然,她生气的时候酒窝隐没,脸绷得像一块苏打饼干,木板样干燥,很是严厉。那时我大约十一岁,个子很高,是大队委员,也算个孩子里的小官,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
学校组织“红五月”歌咏比赛,要到中心小学参赛,校长很重视,希望歌咏队能拿个好名次,为校争光。最被看好的是男女小合唱,音乐老师亲任指挥。每天下午集中合唱队的同学们刻苦练习。我很荣幸被选中,每天放学后,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走到音乐教室,引吭高歌。
有一天练歌的时候,长辫子的音乐老师突然把指挥棒一丢,一个箭步从台上跳下来,东瞄西看。大家不知所以,齐刷刷闭了嘴。她不耐烦地说,都看着我干什么?唱!该唱什么唱什么,大声唱!说完,她侧着耳朵,走到队伍里,歪着脖子听我们唱歌。大家一看老师这么重视,唱得就格外起劲。
长辫子老师铁青着脸转了一圈儿,最后走到我面前,做了一个停止的手势,整个队伍瞬间安静下来。她叉着腰,一字一顿地说,我在指挥台上总听到一个人跑调儿,不知是谁。我走下来一个人一个人地听,总算找出来了,原来就是你!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现在,我把你除名了!
我木木地站在那里,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刚才老师在我身旁停留得格外久,我还以为她欣赏我的歌喉,唱得分外起劲,不想却被抓了个“现行”。我灰溜溜地挪出了队伍,羞愧难当地走出教室。
那时的我,基本上还算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女生,既然被罚下场,就自认倒霉吧。我一个人跑到操场,找了个篮球练起来,给自己宽心道,嗨,不要我唱歌就算了,反正我以后也不打算当女高音歌唱家。还不如练练球,出一身臭汗,自己闹个筋骨舒坦呢(嗨!小小年纪,已经学会了中国小老百姓传统的精神胜利法)!这样想着,幼稚而好胜的心也就渐渐平和下来。
三天后,我正在操场上练球,小合唱队的一个女生气喘吁吁跑来说,原来你在这里!音乐老师到处找你呢!
我奇怪地说,找我干什么?
那女生说,好像要让你重新回队里练歌呢!
我挺纳闷,不是说我走调厉害,不要我了吗?怎么老师又改变主意了?对了,一定是老师思来想去,觉得还可用。从操场到音乐教室那几分钟路程,我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憧憬,好像一个被发配的清官又被皇帝从边关召回来委以重任,要高呼“老师圣明”了(正是瞎翻小说,胡乱联想的年纪)。走到音乐教室,我看到的是挂着冰霜的“苏打饼干”。长辫子老师不耐烦地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长了这么高的个子?
我听出话中的谴责之意,不由自主就弓了脖子塌了腰。从此这个姿势贯穿了我整个少年和青年时代,总是略显驼背。
老师的怒气显然还没发泄完,她说,你个子这么高,唱歌的时候得站在队列中间,你跑调儿了,我还得让另外一个男生也下去,声部才平衡。人家招谁惹谁了?全叫你连累的,上不了场!
我深深低下了头,本来以为只是自己的事,此刻才知道还把一个无辜者拉下水,实在无地自容。长辫子老师继续数落,小合唱本来就没有几个人,队伍一下子短了半截,这还怎么唱?现找这么高个子的女生,合上大家的节奏,哪那么容易?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法子了……
老师看着我,我也抬起头,重燃希望。我猜到了老师下一步的策略,即便她再不愿意,也会收我归队。我当即下决心要把跑了的调儿扳回来,做一个合格的小合唱队员!
我眼巴巴地看着长辫子老师,队员们也围了过来,在一起练了很长时间的歌,彼此都有了感情。我这个大嗓门儿走了,那个男生也走了,音色轻弱了不少,大家也都欢迎我们归来。
长辫子老师站起来,脸绷得好似新纳好的鞋底。她说,你听好,你人可以回到队伍里,但要记住,从现在开始,你只能干张嘴,绝不可以发出任何声音!说完,她还害怕我领会不到位,伸出修长的食指,笔直地挡在我的嘴唇间。
我好半天才明白了长辫子老师的禁令——让我仿佛一个只张嘴不出声的木头人。泪水憋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流出来。我没有勇气对长辫子老师说,如果做傀儡,我就退出小合唱队。在无言的委屈中,我默默地站到了队伍中,从此随着器乐的节奏,口形翕动,却不得发出任何声音。长辫子老师还是不放心,只要一听到不和谐音,锥子般的目光第一个就刺到我身上……
小合唱在“红五月”歌咏比赛中拿了很好的名次,只是我从此遗下再不能唱歌的毛病。毕业的时候,音乐考试要每个学生唱一支歌,但我根本发不出自己的声音。音乐老师已经换人,并不知道这段往事,她很奇怪,说,我听你讲话,嗓子一点毛病也没有,怎么就不能唱歌呢?如果你坚持不唱歌,你这一门没有分数,你不能毕业。
我含着泪说,我知道。老师,不是我不想唱,是我真的唱不出来。老师看我着急成那样,料我不是成心捣乱,只好特地出了一张有关乐理的卷子给我,我全答对了,才算有了这门课的分数。
后来,我报考北京外语学院附中,口试的时候,又有一条考唱歌。我非常决绝地对主考官说,我不会唱歌。那位学究气的老先生很奇怪,问,你连《学习雷锋好榜样》也不会?那时候,全中国的人都会唱这首歌,我要是连这也不会,简直就是白痴。但我依然很肯定地对他说,我不唱。主考官说,我看你胳膊上戴着三道杠,是个学生干部。你怎么能不会唱?当时我心里想,我豁出去不考这所学校了,说什么也不唱。我说,我可以把这首歌词默写出来,如果一定要测验我,就请把纸笔找来。那老人居然真的去找纸笔了……我抱定了被淘汰出局的决心,拖延时间不肯唱歌,和那群严谨的考官们周旋争执,弄得他们束手无策。没想到发榜时,他们还是录取了我。也许是我一通胡搅蛮缠,使考官们觉得这孩子没准以后是个谈判的人才吧。入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问同学们,你们都唱歌了吗?大家都说,唱了啊,这有什么难的。我可能是那一年北外附中录取新生中唯一没有唱歌的孩子。
在那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中,长辫子老师那竖起的食指,如同一道符咒,锁住了我的咽喉。禁令铺张蔓延,到了凡是需要用嗓子的时候,我就忐忑不安,逃避退缩。我不单再也没有唱过歌,就连当众发言演讲和出席会议做必要的发言,都会在内心深处引发剧烈的恐慌。我能躲则躲,找出种种理由推托搪塞。会场上,眼看要轮到自己发言了,我会找借口上洗手间溜出去,招致怎样的后果和眼光,也完全顾不上了。有人以为这是我的倨傲和轻慢,甚至是失礼,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是内心深处不可言喻的恐惧和哀痛在作祟。
……
P3-6
薰衣草叶
自序
喜欢薰衣草这个词,不知道为什么。细细想,也总搞不清究竟被这词语中的哪一部分击中。拆开来看,比如“薰”字,雾霭腾腾的,带着炙烤的青烟和烧蜡的油腻。再如“衣”字,太普通了,棉衣、单衣、衬衣、大衣,琐琐碎碎、婆婆妈妈的。至于“草”,就更平凡到除了绿和小,再无甚可说了。三个其貌不扬的字集在一起,却像山乡小伙子来了个原生态组合,列排站在聚光灯下,无拘无束地引吭高歌,播散出的清新和幽远,力穿你心。
一直没见过真正的薰衣草,只是熟悉它的味道,在各种喷雾剂和香水的飞沫里。终于有一天,在欧洲油画般的山野中,看到了一片绛紫色的云霞在远方浮动。同行的朋友们以为是野花,以为是紫苜蓿,以为是茂密的马兰……突然有一个人恍然大悟道,那是薰衣草啊!
人们大呼小叫要停车,口气之急迫,让不通汉语的外籍司机以为是有人受了伤。车停稳之后,大家高一脚低一脚地向紫色的地毯奔扑而去。
走到近处,才看清这美丽的植物,并不是匍匐在地上,而是安然挺立着,株高大约有1米。顶端是玫瑰香葡萄色的穗状花序,花上被覆着星星状的茸毛,粗粗看去,好像是能磨出紫色面粉的小麦穗。每株有1 0朵左右的密集小花拥挤在一起,仿佛一群胆怯的小姑娘,抬着头低着下颌,你靠着我我靠着你,手拉手紧密团结成幽蓝色的香柱。茎干呈灰绿色,窄长的叶片细碎而纷披,在干燥的空气中蛰伏着,好像正在憩息的含羞草……微风掠过的时候,薰衣草就活泼地荡漾起来,仿佛紫蓝色的精灵累了,一展腰肢做起柔曼的瑜伽。薰衣草给人的印象内敛而谦逊。
大家的下一个统一动作就是俯下身去扇动鼻翼,抽吸薰衣草的迷人香气。大失所望的是,除了清淡的草木之气,薰衣草的味道是哑的。徒有虚名的薰衣草大智若愚地沉默着,不肯把些许香氛赠送我们。微风吹过,它们不好意思地摇曳着,好像在祈请原谅。
没有香味的薰衣草,几乎让人怀疑它们的真实身份。有几个人说,也许,这不过是紫苜蓿的变种吧,咱们自作多情了。
揣着疑团回到车上,问过了当地籍的司机,才知道这千真万确就是大名鼎鼎的薰衣草,才知道真正的薰衣草在没有提炼出精油之前,是不香的。于是就想再回头看一眼沉默的薰衣草,可惜起伏的山峦已遮挡住它们紫色的侧影。
长久地挂念着薰衣草,看到紫色就想起了它,它成了紫色的形象大使。某一天早晨,我在自由市场采买蔬果,看到一个老汉蹲在角落里叫卖杂物,面前堆放着一些深绿色的小塑料袋子。我问他,这是什么呀?他说,薰衣草啊。
透明袋子里的黛绿色的草末,好像未晾干的烟叶。我疑惑地问,这是薰衣草吗?他缺了几颗牙的嘴巴不容置疑地说,是。
我说,薰衣草是紫蓝色的,到了您这儿怎么变绿了?
老汉说,薰衣草的花是紫蓝色的不假,但花要拿去提炼精油,精油多贵啊,一般人买不起。我这是薰衣草的叶子,和花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力道弱点。你可以多买一些啊,用薰衣草的叶子做一个枕头吧,淡而清澈的香气,会让你做一个好梦。
缺牙老汉所说的“淡而清澈的香气”这句话打动了我。我不知道是他批发草叶的同时听到的这话,还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因为这句话,我买了薰衣草的叶子。只是,它们的分量只够装进荷包悬挂在我的电脑旁,陪着我写这篇自序。
薰衣草有良好的药用功效,可以洁净身心平抑怒火,舒展经脉疗治创伤。国外有研究机构发现,如果公司要讨论一个非常棘手的话题,事先在会议室里洒上几滴薰衣草精油,气氛就会变得友善和谐,保不准一个统一的意见就此形成了……
我喜欢薰衣草的清静和舒缓,喜欢它低垂的花和朴素的茎干,喜欢它不事张扬的色泽和静祷般的安宁。希望自己的散文能学到一点薰衣草的风格——叶片在原野上自由自在,香氛在空气中若有若无。路过的人看到了,也许会张望几眼,喜欢的人看到了,也许走过之后还会回眸。
这套散文集,几乎收进了我自创作以来所有的散文作品,算是一网打尽颗粒归仓了。经过责任编辑于胭梅女士的精心整理,它们被分别收录到不同的分册中,“安居乐业”了。又好像一个披头散发步履匆匆的旅人,被巧手的理发师拾掇了一番,不再泥沙俱下蓬头垢面,对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
如果读过它们之后,一如洒在会议室的精油,让人们被快节奏舞动起来的火气稍稍平息,你比较地镇静和快活起来,我就欣慰万分了。转念一想,薰衣草精油是很昂贵的东西,不能太自不量力自作多情了。那么,就期待它们如同乡下老汉手中的薰衣草碎叶,带给你一点点舒缓和清凉,做个好梦到天明吧。
毕淑敏
2006年7月7日
让快乐滋养我们的心
——毕淑敏散文编后记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得到两次策划并编辑毕淑敏散文的机会。作为一个编辑,最大的享受和幸运在于,她享有职业给予的天时地利,能把自己爱读的、有价值的书推荐给读者,就像美食家把美食通过媒体与众人分享一样。
也许这个比喻并不贴切。因为更多的时候,你面对这些文字的时候,会觉得你是置身于生机盎然的百花园中,这里有芳香馥郁的玫瑰,有清凉坚定的芦荟,有淡雅忧伤的丁香,有平和低调的薰衣草……
《谁是你的重要他人》《翡翠菩提》是我们最先推出的两本书,以后我们还会有更精彩的图书陆续推出。这套书的最大特色,不但在于有趣、新颖的故事性,对心灵探索的价值及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也不只限于它广博的知识与细致迷人的行文,它最大的功用在于——它能帮助你活得更轻松、更快乐、更聪明、更善良、更有价值。这是编辑的根本用意所在,也是她能献给读者的最大礼物。
王蒙先生对毕淑敏的才情与人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理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如果我有亲戚朋友,我有孩子,我有孩子的朋友和老师,如果他们都是普通而正常的人员,我都会向他们推荐……”
20多年过去了,毕淑敏的长篇小说《红处方》《拯救乳房》《血玲珑》《昆仑殇》《女心理医生》等作品吸引了无数读者关注的目光,她的散文,特别是心理散文在当今文坛更是独树一帜。
毕淑敏是在世界屋脊当兵11年,当医生20多年之后,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的。这使她的作品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视角与内容。特别是心理学博士课程的学习,使她的心理散文更是具有现代意识,一种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韵味和洞察万事的真知灼见洋溢在字里行间。
有人说,读毕淑敏的散文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沉浸在美好中的一种享受。因为她的散文有诗的灵性、美的气质。
在《造心》一文中,她这样写道:
造心的时候,可以有很多讲究和设计。
比如预埋下一处心灵的生长点,像一株植物,具有自动修复、自我养护的神奇功能。心受了创伤,它会挺身而出,引导心的休养生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心整旧如新。
比如高高竖起心灵的避雷针,以便在危急时刻,将毁灭性的灾难导入地下,耐心等待雨过天晴。
比如添加防震防爆的性能,在心灵遭受短时间高强度的残酷打击下,举重若轻,镇定地维持蓬勃稳定。
再如,她歌颂母亲的一段话:
母亲于是成了一种象征。她是低垂的五谷,她是无尽的蚕丝,她是冬天的羽毛、夏天的流萤。她是河岸的绿柳依依,她是麦田的白雪皑皑。她是永不熄灭的炉火,她是不肯降下毫厘的标杆……(《当我们想家的时候》)
这些精彩如虹的排比,令人耳目一新的佳句,读后使人如饮甘泉,如啜醇醪,使我们不但领略了行文的节奏美、音乐美,更看到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女作家,立足于现实的开阔胸襟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此外,叫人过目不忘的是她独出心裁的妙喻。她的笔尖饱含琼浆玉液,在字里行间尽情挥洒,既绘声绘色又轻松幽默。
甚至她连写自己的病痛也是那样妙趣横生:
以后若干年里,疼痛像一只忠实的小狗,亦步亦趋伴随左右。陪我上高山,下平原。宠辱不惊,休戚与共……面对每年都是正常的体检单,我认为疼痛是一幅精神的海市蜃楼。但那个不计名利的家伙,不理睬书面上对它置若罔闻,以相当稳定的节奏骚扰我,兢兢业业风雨无阻。果然,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它也像熟练的老仆,越发殚精竭虑服务周到了。伴随症状也渐渐多了起来,好像老仆嫌自己孤单,特带了孙男弟女集体拜访……(《无胆之人》)
这些妙不可言的比喻,充溢在行文的字里行间,俯拾即是。
毕淑敏是位勤于思索、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极富创造力和表现力的作家。她以独特的审美经验、文化心理和思想素养,将寻常事物的真谛、将人生与命运的主旋律、将人内心深处的渴求,挖掘出来,表现出来。因此,她的散文总能给人一些新鲜的独特的东西。她驾驭自己的如椽巨笔,或写景、或状物、或言理、或抒情,如行云流水一般气象万千,鲜活又自然。一抹白云,一泓碧水,一声蝉鸣,一只彩蝶,在毕淑敏的笔下,都或浓或淡地蕴涵着温馨而又绚烂的哲理。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讲哲理有水到渠成的精妙,无令人生厌的说教,使很多人产生心灵的撞击与共鸣。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愿这些文字能给繁忙、迷茫的你以抚慰,疲惫无助的你以力量,紧张、自卑的你以信心,孤独、苦闷的你以快乐!
亲爱的读者,人人都渴望得到幸福,但五味杂陈就是生活。但愿我们都能携一颗宽容快乐的心上路,去把握生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于胭梅
2008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