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楼三味
分类
作者 徐芳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红楼梦》卷帙浩繁,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阅读上给予指导,本书便是为此目的而写的关于《红楼梦》的辅导读物。全书分为二十四讲,分别从人物、服饰、饮食、诗词曲赋、未解之谜、续作及版本等方面对《红楼梦》进行了讲解,内容深入浅出,可帮助中学生及广大具有中学水平的农民及农民工较好地阅读和鉴赏《红楼梦》。

内容推荐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妇孺皆知的《红楼梦》可谓凝聚了曹雪芹一生的心血。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驾构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鲜活的人物、凄美的爱情,是一部读不完、说不尽的千古奇书。

本书是一本关于《红楼梦》的辅导读物,它分别从人物、服饰、饮食、诗词曲赋、未解之谜、续作及版本等方面对《红楼梦》进行了讲解,内容深入浅出,可帮助中学生及广大具有中学水平的农民及农民工较好地阅读和鉴赏《红楼梦》。

目录

目录

一 人物篇

 第一讲 林黛玉真是小心眼吗?(1)

 第二讲 贾宝玉的“情不情”(12)

 第三讲 “蘅芜君子”薛宝钗(23)

 第四讲 从丫鬟、小厮的名字说起(34)

 第五讲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49)

 第六讲 情天情海幻情“深”——红楼“裙钗”总说(64)

 第七讲 漫言不肖皆自“宁”——红楼“浊物”总说(75)

二 百科篇

 第八讲 《红楼梦》“饮食文化”(上)(92)

 第九讲 《红楼梦》“饮食文化”(下)(108)

 第十讲 《红楼梦》“服饰文化”(119)

 第十一讲 《红楼梦》“风俗游艺”(129)

 第十二讲 《红楼梦》“诗词曲赋”(上)(151)

 第十三讲 《红楼梦》“诗词曲赋”(下)(160)

 第十四讲 《红楼梦》“生物医药”(174)

 第十五讲 《红楼梦》“园林建筑”(186)

 第十六讲 “一字千金”辨版本高下(203)

三 谜团篇

 第十七讲 “脂砚斋”之谜(216)

 第十八讲 “真假”宝玉之谜(226)

 第十九讲 薛宝琴未能“入册”之谜(236)

 第二十讲 “狱神庙”文字迷失之谜(245)

 第二十一讲 贾琏为什么叫“琏二爷”?(251)

 第二十二讲 黛玉之死(257)

四 续评篇

 第二十三讲 良莠不齐话“续书”(268)

 第二十四讲 我来续写我来评(284)

附录

 一、大观园平面图(297)

 二、荣国府立体图(299)

 三、《红楼梦》荣宁二府人物关系表(300)

试读章节

林黛玉真是小心眼吗

说到林黛玉,你的第一印象或许就是小心眼吧。

其实我告诉你:黛玉的心眼一点儿不小,甚至比宝钗还大度!你相信吗?

第四十八、四十九回,香菱向谁学诗?黛玉。为什么不是宝钗呢?按理说,宝钗是香菱丈夫的妹妹,嫡亲的“小姑子”,而且宝钗的诗才并不在黛玉之下,她要学诗,跟宝钗学那是“近水楼台”,为什么偏偏“舍近求远”,绕远路走到潇湘馆去向黛玉请教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黛玉是一位不厌其烦的好老师,香菱尽可以放心地向她请教。而宝钗就不同了,香菱反倒“不敢十分罗唣”她,因为宝钗曾经这样说过(第四十九回):“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同宝钗相比,黛玉的思想更加开放,她没有宝钗那么多的顾虑和规矩。但是即便如此,黛玉身体单薄,一年里头统共睡不了几个安稳觉,就是偶尔做个香袋什么的,时间一长也会头痛。香菱这么没日没夜地前去“罗唣”,黛玉为什么不心生厌烦呢?因为,黛玉不仅思想开放,而且心胸宽广。

好几次黛玉才刚梳洗完毕,香菱就兴冲冲地赶来求教了。黛玉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对于香菱的求教,她不仅是“有问必答”,而且“答之甚详”。你可以仔细阅读第四十九回的原文,黛玉同香菱交谈时,几乎句句“带笑”,比香菱都高兴!这样诲人不倦、热情负责的老师,你还能说她小心眼吗?

私底下,我倒是有点替黛玉担心:香菱没日没夜地向她求教,宝钗会不会有什么想法呢?宝钗是香菱的小姑子,关系比黛玉更近,香菱只管没早晚地往潇湘馆跑,宝钗会不会吃醋呢?果然,第四十八回写道:宝钗见香菱为了学诗,目不旁视,茶饭不思,就责怪起黛玉来了:“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但是对于宝钗这样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责备,黛玉仍然一点没有放在心上,还笑着说:“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

黛玉不仅没有生气,还幽默大度地用圣人自比,两相比较,反倒显出宝钗的小气。

对于“学生”是这样,对于“情敌”竟然也是这样!

第四十二回,宝钗叫黛玉前往蘅芜苑,一进房宝钗就对黛玉说:“你跪下,我要审你。”原来前一天行牙牌令的时候,黛玉不小心将《牡丹亭》、《西厢记》上的两句诗“良辰关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说了出来。

《西厢记》和《牡丹亭》在当时都属于“禁书”、“淫书”,“淫”在哪儿?就淫在它们讲述了才子佳人间自由恋爱的故事。其实,在宝玉和黛玉的眼里,《西厢记》和《牡丹亭》却是“真真好文章”,“辞藻警人”,读罢令人“余香满口”(第二十三回)。

面对宝钗的审问,黛玉怎生反应?她先就“红了脸”,最后是“羞得满脸飞红”,口中央求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

真是一个单纯善良的黛玉啊!其实,我们读者看了倒是真想替黛玉反问宝钗:你是怎么知道这两句诗句的出处的?必定你自己也已经读过了吧。既然你也读过,而且比我读得还早,又有什么资格来审问我呢?

但是,单纯的黛玉却是真心“认错”,而且满心“感服”。因为宝钗接着也设身处地说起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历,并且借机说出一番大道理来,什么“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啦,什么“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等等。听了这些话,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份儿了,并且从此以后,将宝钗视为自已的亲姐姐,直呼其为“姐姐”,直呼薛姨妈为“妈妈”。

这就是黛玉,对于宝钗的指责和批评,她不仅没有记仇,反而真心感服,虚心接受,甚至从此将一颗真心交给对方。第四十五回,黛玉开诚布公地对宝钗说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竞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竞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竞自误了。”

黛玉真诚地剖析自己的不足,毫不留情;面对实为情敌的宝钗,更是掏心掏肺,毫无保留!其实,宝钗从来都是黛玉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经过这些事情以后,宝钗的形势甚至更加有利了,但是单纯善良的黛玉丝毫没有计较自己的得失,真心一片向情敌。对待情敌尚且如此宽容大度的黛玉,你还能责备她心眼小吗?!

相形之下,作为“情敌”的宝钗倒是有时候显得挺小气。第五十七回写到,宝钗和薛姨妈来至潇湘馆探望黛玉,三人闲谈,薛姨妈提到了儿女间的姻缘:“我的儿,你们女孩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这些家常话,黛玉是不常听到的,因为生母去世得早,生父林如海当然不会同她说这些,所以黛玉认真地细听着。但是薛姨妈话没说完,就被宝钗生生打断了。宝钗说:“准有妈,说动话就拉上我们。”一边娇嗔着,一边伏倒在薛姨妈的怀里,说完又催着母亲回去了。

宝钗这一系列举动真的挺反常。黛玉从小没了母亲,如今又寄人篱下,当着黛玉的面,一向稳重端庄的“姐姐”宝钗故意在母亲面前撒娇,黛玉看了怎会不触景伤情?

果然,黛玉看着比自己大两岁的宝钗在母亲怀里撒娇,先还笑着说道:“你瞧,这么大了,离了姨妈他就是个最老道的,见了姨妈他就撒娇儿。”但说到后来,就情不自禁流着眼泪叹道:“他偏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宝钗从来不撒娇,偏偏此时当着孤女黛玉的面撒娇;宝钗从来不计较,现在说到关键事情上,又偏偏急着催促母亲离开。难道是怕羞了?又没有外人,大不必如此矫揉造作。而且,面对黛玉的羡慕和伤感,宝钗不仅没有安慰,还反咬一口:“妈瞧他轻狂,倒说我撒娇儿。”

可怜的黛玉,她将宝钗视为亲姐姐、将薛姨妈视为亲妈妈,但人家未必就真的视她为亲妹妹、亲女儿啊!宝钗先是故意撒娇惹哭了黛玉,当黛玉接下来提出要认薛姨妈做亲娘的时候,宝钗又用一个巧妙的玩笑阻止了她。哎,同单纯的黛玉相比,宝钗的心胸真的狭窄许多。

黛玉的情敌其实还不止宝钗一个,后来的薛宝琴虽然出场很晚,但是“威胁”更大。黛玉又是怎样对待宝琴的呢?

宝琴是宝钗的堂妹,自从第四十九回来到贾府后,受到了空前的欢迎,上上下下对她无不赞赏,贾母尤其喜欢她。先是逼着王夫人认作干女儿,接着又送她珍贵无比的雀金裘,再是特意关照宝钗不要管她太紧,最后就是问她生辰八字,有意将她许配给宝玉。

面对贾母的如此偏爱,宝钗吃醋了,她不止一次酸溜溜地说:“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说这话的时候,恰好宝玉黛玉都进来了,宝钗还在那里“犹自嘲笑”。但是黛玉呢?按说更不知该妒忌到何种程度了。但是只见:“(黛玉)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姊妹一般。那宝琴年轻心热,且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其中又见林黛玉是个出类拔萃的,便更与黛玉亲敬异常。”

黛玉竟然对宝琴没有一丝妒忌之心,反而结为知交。其实,对于黛玉来说,宝琴这个“情敌”更具杀伤力,要不是已经许酝他人,薛宝琴真就差点成为“宝二奶奶”了。一个醋意大发,~个以诚相待,两相对照,连我们都佩服黛玉的心胸怎么这么宽广啊!

还有一件事情也很能说明问题,因为它性命攸关。

对于黛玉的治病,真正关心她的人只有宝玉。宝玉念念不忘黛玉的病,第二十八回写道:王夫人因见了黛玉,问她吃药的情况,黛玉回答:“也不过这么着。”宝玉于是向王夫人提出了一个偏方,可以根除黛玉的病。芏夫人不信,宝玉就说起薛大哥还曾求了他一二年,问他讨这张偏方,还特地请宝钗替他作证,宝钗却说:“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妈问我。”

王夫人当然相信一向稳妥可靠的宝钗,还赞她“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黛玉也信以为真,只以为宝玉撒谎,还“坐在宝钗身后抿着嘴笑,用手指头在脸上画着”来羞宝玉。那么,到底谁在撒谎?宝玉,还是宝钗?

最后还是凤姐说出了真相,她听见宝玉他们说话,就走来说道:“宝兄弟不是撒谎,这倒是有的。上日薛大哥亲自来向我寻珍珠,我问他作什么,他说是配药。他还抱怨说,不配也罢,如今那里知道这么费事。我问他什么药,他说是宝兄弟的方子,说了多少药,我也没工夫听……”

原来竟是宝钗撒谎!可惜这个黛玉,得知真相后,竟然还是宁可相信宝钗。凤姐说完后,宝玉向林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宝玉说这话时,脸望着黛玉,眼睛却瞟着宝钗,眼神里应该颇有些“微辞”的。但黛玉仍拉着王夫人说:“舅母听听,宝姐姐不替他圆谎,他支吾着我。”于是王夫人说:“宝玉很会欺负你妹妹。”

黛玉的天真可见一斑!

宝钗为什么撒谎?原因很简单,因为先前王夫人不相信宝玉的话,将他笑骂了一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宁愿牺牲宝玉的信任,也要顺着王夫人的意思假装说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没料想凤姐走来道出了真相。当然,也有人甚至怀疑:宝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并不希望黛玉的病被彻底治好,自己也就没有情敌的威胁了。不管宝钗到底有没有这么阴险,她的不诚实同黛玉的天真比起来,我们更喜欢黛玉的“实心眼”。

所以两相比较,我觉得:“多心眼”、“小心眼”的人反倒是宝钗,黛玉则压根就是“缺心眼”、“实心眼”!对学生(香菱),对情敌(宝钗和宝琴),黛玉满怀一颗“赤子之心”,责备她小心眼的人其实根本没有读懂她。

或许又有人说了:黛玉也许对别人比较大方,但是对宝玉就满不是这么回事了,黛玉的小心眼全都体现在宝玉身上了。你看第八回,宝玉和宝钗互看配饰,黛玉不高兴了;宝玉听了宝钗的话不吃冷酒了,黛玉也不高兴了;第二十二回,湘云无心说出小旦龄官最像黛玉,宝玉生怕黛玉多心,“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结果黛玉更加不高兴了……

那么,我只能这样对这些人说:你们还是错了。

P1-7

序言

《红楼梦》这本书,我正正经经读它,是从初中时开始的。虽然里面不少内容很吸引我,也知道这本书不同寻常,但坦率地说,还是边读边跳,尽管看了几遍,真正把它从头到尾连贯地读完,还是进了大学中文系之后。为什么呢?障碍太多:文字上的,常识上的,情节上的,就说那些不时都会遇到的诗词曲赋、对联谜语,乃至“金陵十二钗”的什么“正册”、“副册”、“又副册”,都不是我们这些中学生静得下心来、耐得下性子逐字逐句读完的。连查字典都来不及、跟不上,因为要查的内容太多了,而有些内容字典里也查不到。

当时我就想,能有个什么人给我们讲讲,带我们看看,给我们指点指点,该多好啊。估计有这种想法的也许不止我一个人。

待到前不久徐芳老师把她写的这部《红楼三味》书稿拿给我,我饶有兴趣地看完了之后,真的觉得数十年前的愿望实现了。我真羡慕徐老师的学生,当年如果有他们今天这样的机会,我在《红楼梦》的阅读上,一定会比现在有长进得多。

怎么说呢?我觉得,徐老师这本书如同在《红楼梦》(包括作品和作者)和广大中学生之间架了一座桥,一座沟通的桥,沟通心灵的桥。

这座桥宽阔平坦,四通八达。桥面上铺就的砖石钢材,涉及广泛,类别繁多,大凡《红楼梦》里的人物、情节、百科知识以及最让学生们头疼的版本、续书、“红学”研究等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使读者既能从总体框架上对作品有较全面的了解,又紧紧围绕着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立意宗旨,撒得开,收得拢,反映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和论著饱满的容量。以“人物篇”为例,一开头就抓住了黛玉、宝玉和宝钗这三个主要人物,并用一个“情”字把他们串起来,使人物理解上可能出现的疑惑迎刃而解。在这几个人物的背景上,作者又把众多的人物精心归类,从丫鬟、小厮到“裙钗”、“浊物”,直到三进荣国府的刘姥姥,都有详略得当的介绍,这样编就的人物网,怎能不让读者感兴趣呢?至于“百科篇”里谈到的饮食、服饰、风俗、医药、园林直至诗词曲赋的内容,更是给读者推开了一扇又一扇大门,引你登堂入室。在介绍了有关版本和“续书”的种种情况之后,甚至还把几位学生的“续书”和评论习作推出来,这种互动的做法,不但显示了可喜的教学成果,更超时空地沟通了读者和作者的心。

  这座桥牢固结实,承重量大。它的造型、结构科学合理,使质量能达到上乘。以“百科篇”为例,作者没有像一般科普读物那样过多追求说明的周密,而是紧紧扣住人物和情节,有声有色地介绍了相关内容。如“螃蟹宴”,不但写了美食本身,更写到了座席、排场、环境直到人物所咏的诗,把笔墨落在了人物关系上;又如在栊翠庵喝茶,介绍了茶叶、茶具、品茶规矩,最后还是凸现了妙玉、黛玉等人物的形象。如此“一箭多雕”的写法,在介绍诗词、对联、谜语等部分最见实效,作者以语文教师的优势,一词一句不放过,但又不是学究式的讲解,仍然结合着人物和情节,使读者兴味盎然。至于有关“续书”的内容,特别是学生们的几篇习作,更是为本书增色不少。作者的点评也恰到好处,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只要投入,钻进去,“红学”并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我在想,倘若书中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再重一些,引起学生思考和议论的问题再多一些,师生互动的特色和成果一定会更鲜明和突出,作为一门选修课,或许可以更广泛地推广开去。

  这座桥美观大方,引人入胜。无论是总体的线条,还是细部的工艺,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本书在构思、选材和布局之外,在适当地吸取一些红学家如周汝昌、王昆仑、刘心武等人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之外,作者的语言也颇有特色。优美、流畅、亲切、委婉。譬如,作者在引了宝玉去黛玉处探病的一段文字后,作了如下的分析——

  一连三个问题,黛玉都来不及回答,紧接着又是忙不迭的九个动作:说、摘、脱、举、遮、照、觑、瞧、笑。真的很忙,要是此时宝钗在身旁,肯定又要嘲笑他“无事忙”了,不过,宝玉是心甘情愿为黛玉而忙。他为什么这么忙呢?

  因为他等不及黛玉回答了,还是自己瞧了最放心。于是他忙着摘笠脱蓑,又忙着举灯以便看得更加清楚,但是又怕灯光太亮,晃了黛玉的眼睛,所以又忙着一手将灯光遮住,然后再往黛玉脸上照去,但是又怕遮了灯光看不仔细,所以觑着眼睛细瞧了一瞧才罢。唉,最后总算看清楚了——黛玉的气色好些了,于是宝玉才笑了!

  深情如此,天地可鉴!

  这样的语言,何等细腻,何等传神,没有真正的感情写不出来,不是从心灵深处也掏不出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类干枯说教太多了,该让这样的语言来滋润滋润我们的学生了。

  或许是偏爱吧,好话已经说得够多了。那么,是不是真的无懈可击了呢?当然也不是。我总觉得,或许因为作者感情太浓,上升到观念和哲理上的分析相对显得不够,而这有时是少不了的。又因为作者太熟悉作品了,有时又忽略了学生的起点,一些最浅显最起码的问题反而放过了。此外,这门课与这本书毕竟还是应当以《红楼梦》本身为主,作者有关“红学”的丰富知识有的应当割爱,或者以后在另外场合拿出来,否则,一下子进食太多,要当心消化不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1: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