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来燕榭少作五种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裳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里所收,是黄裳最早印成书本、与读者见面的五本小书。写作时期约在一九四三至一九四七年间,都是少作。画家有所谓“衰年变法”之说,如齐白石,作者自己的创作经历,可谓“英年变法”,笔下的浪漫气氛的逐渐消失,凌厉气逐渐增多,在五本“少作”中是分水岭似的显然可见的。

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留给作者的又只是那样短暂的俄顷,于是这些笔墨就更值得珍惜了。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黄裳早期写作、出版的五种散文结集,据初版本校订合刊。《锦帆集》(入“中华文艺丛刊”,中华书局,1946)、《锦帆集外》(入巴金主编“文学丛刊”第九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取义李义山“锦帆应是到天涯”句,为其行旅游踪记录;《关于美国兵》(入“周报丛书第一辑”,上海出版公司,1947)为其抗战时期随美军作翻译的观感评议;《旧戏新谈》(开明书店,1948)为其顾曲听戏随笔,结集前曾在《文汇报》专栏发表;《金陵杂记》则是截取《金陵五记》(金陵书画社,1982)中的一辑,谈南京历史景点的人物与掌故。钱锺书先生对此“少作”的点评是:“笔挟风霜,可爱亦复可畏。”

目录

前记

锦帆集

 断片

 白门秋柳

 过徐州

 宝鸡——广元

二月七日

二月八日

二月九日

二月十日

 成都散记

 音尘

 江上杂记

 《江湖》后记

 后记

 锦帆集外

 江上杂记

残篇

茶馆

 桂林杂记

 贵阳杂记

 昆明杂记

附记一

附记二

 凤

 海上书简

 跋《卖艺人家》

 旅京随笔

鸡鸣寺

关于“泽存书库”

访“盔山精舍”

“美人肝”

关于鲁迅先生的遗书

 风尘——记一个可爱的人

 李林先生纪念

 更谈周作人

 老虎桥边看“知堂”

 后记

 关于美国兵

 叙言

 他们怎样看中国

 “中国通”

 人种·职业·人性的大集合

 几个人物

 中国将军怎样应付美国兵

 美国兵与女人

 “伟大”的S.O.S

 前线景象

 咖啡与战斗力

 种种惊异

 军中文化

 汽车团

 为美国兵活着的人们

 关于“翻译官”

 附记

旧戏新谈

 徐序(徐铸成)

 吴序(吴晗)

 章序(靳以)

 评剧家

 “评剧家”之二

 京白

 叫好

 “十万春花如梦里”

 关于川剧

 关于违碍戏

 《水浒》戏文与女人

 《法门寺》

 关于刘瑾

 《打渔杀家》

 《连环套》

 《盗御马》

 小生三类

 《安天会》

 《新安天会》

 《春闺梦》

 《青石山》

 《朱痕记》

 《四进士》

 《美人计》

 《回荆州》

 《截江夺斗》

 《祭江》

 《西施》

 《战宛城》

 《骂殿》

 关于《纺棉花》

 《长坂坡》

 《蝴蝶梦》

 《金钱豹》

 《一捧雪》

 《灞桥挑袍》

 《空城计》

 《洗浮山》·《霸王庄》·《茂州庙》·《拿谢虎》

 《打樱桃》

 《得意缘》

 《雌雄镖》

 《小放牛》

 《花田错》

 《嫁妹》

 《戏凤》

 《夜奔》

 《别姬》

 饯梅兰芳

 念小翠花

 捧萧长华

 怀侯喜瑞

 谈郝寿臣

 论马谡

 论蒋干

 汤裱褙

 再谈教师爷

 诸葛亮与鲁肃

 大白脸

 小白脸

 唐跋(唐弢)

 后记

 附记

金陵杂记

 小序

 半山寺与谢公墩

 石观音寺

 周处读书台

 绛云书卷美人图

 柳如是

 快园

 随园

 梅园

 小虹桥

 后湖

 鸡鹅巷与裤子裆

 《咏怀堂诗》

 梅花山

 莫愁湖

 明太祖与徐达

附记

 桃花扇底看南朝

 马湘兰

 记者生涯

 豁蒙楼上看浓春

 燕子矶

 白鹭洲

试读章节

转角处是公共汽车站。

等车的人甚多,拥挤着,像是都有什么事使他们焦急。快乐的面孔是很少的。想发现一两个赶两点半场电影的人,不十分容易。

卖票的穿了黑呢子制服,背了白帆布袋子在人丛里挤,像是一个勇士在万马千军里冲着,冲着,最后钻进了那个停在站台边的浅色的甲虫的张开着的翼子,它正微微的抖动着,发出吼声,尾巴喷出一股淡淡的蓝烟。

罩着紫色皮背的椅子是很舒适的。随着车身的动荡而跳动,接受着眼前的色彩,图案,和跳跃着的东西。

突然,一点红色在眼前出现,在跳动,摇摆,背景是一片碧蓝色,像大海中一个挂了红帆的小船。

小红帆渐渐向上移,旁边是九只白色的桨,在起伏的碧色的澜漪里。

碧色尽头处有浅红色的嘴唇,细细的鼻子,两只充满了忧郁的黑黑的眼睛,弯弯的眉毛,她在凝视车窗外面的景物,露出一股不熟惯的神情,惊惧的眼色。

她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红色的暖水袋。这是颇不入时的花样,这个城市里的最时髦的百货公司的橱窗里久已不陈设这种东西了。然而在她手里还是美丽的,带来了一股似曾相识的感情。很久没有吹过这样亲切的微寒的北国的风了。

从车窗外面照进来的明亮的阳光,使她微微目眩,颦蹙,小风吹着松松的鬓角,有点零乱,飘拂着,当试用小手去整理鬓发,车身轻微的震荡,使她立刻又回到皮拉手上去,似乎颇不习惯于这种都市的快速的调子。

车子在静安寺路口停了一下,她随了人群拥出了车身。

蓝色旗袍的影子过了马路,极轻盈地像一朵蓝花消失到人丛里去。好像还微微的留下一点一点红颜色在摇晃。

一间小小的客厅。

装饰是素朴的。当前有一片窗子,一色厚玻璃,钢骨窗架,前边一望是一个小花园。草木葱茏。窗子上面是一色绿呢窗幔,拉拢来,就遮没了窗外的光线。

沿门处是一个沙发,罩了碎花的锦套。旁边有一个茶几,上面零碎的摆了几份报纸,有一本杂志落在地上。

茶几后面是一架落地红锦宫灯,有六角形的红绸灯罩,飘荡着疏落的穗子。对面放了一架钢琴,黑漆的顶盖上面零乱的放着几张乐谱。琴前面是一张预备弹琴的人坐的锦墩。

墙上贴着浅黄色的花纸,有几张舞台照,晚上,这个小房间里的光线是暗红的,带着点温暖,迷惘。墙角上一个小小的书架,下面两格整齐地放着一套黄皮脊的小书。

在这么个温暖的小天地里,星期天早晨七点钟是静静的。沙发上拥着一个柔软的身子,紧紧的裹在灰红条呢的睡衣里。

她的一头黑黑的长发,散散地拂在双肩上,长长的眉毛下面是稍稍呆滞的大眼睛。移时,随着微微的笑,闪动了几下,这会表示深情也会表示顽皮的眼睛。

她轻轻地哼着一首歌,声音轻柔得像春天的风那么飘忽不定。她懒懒地哼,原来的调子的尾音全给她拖长了。

她站起来,两手插在袋里,学着男人的样子,耸耸肩,摇摆着走过去,无意地拿起了书架上摆着的一个泥人形。看看,又放下了,走过钢琴旁边,小手在键盘上一滑,送出一连串唿哨似的声音。

充满了活力的柔软的身子急骤地转弯,影子出现在一个大镜子里,她看着镜子里自己丰满的胸脯,又转身,回头来看自己的背影,轻轻的说了一句,对自己做了一个鬼脸。忽然又严肃起来,看着镜子里自己的双眼皮下美丽的眼睛,那样脉脉地看过去,充满了信赖的眼色。

房门口出现了一个梳着双鬟的女孩子。

“Y,你真懒,十点钟了还不梳头。”

Y的眼睛微微一扬,送过去一个不理会的眼色,懒懒地回答:

“算什么,反正今儿是礼拜。”

“等一会你就不招待客人?”

“可是的。你瞧可笑不可笑,我这里又不是什么沙龙,可是整天高朋满座,有些人真让我头痛。”

“这全是你这温柔的女主人的吸引力,才弄得这么热闹。”

“得了,一大半倒是大哥的客人,就像我们小N,……”Y的调皮的眼睛向N轻轻地一瞟,似笑非笑的。

“对了,全是大哥的客人,疯疯癫癫的剧作家,嘴里边念念有词的音乐家,某某疗养院主任的医学博士,某某药房的小开,还有你们的可爱的观众,我真佩服你大哥,九流三教,有这么许多朋友。”

Y不理她,顺手拾起一本杂志来翻着。

说顺了口的N突然又发现了一桩奇迹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小报,

“还有,权威的剧评家写的文章,《可爱的×××》。”

N正要捡出一段来念,Y探身从她手里抢过来,不自然地看那一段精彩的文章。文章里面还插了一张Y的特写照片。P4-6

序言

这里所收,是我最早印成书本、与读者相见的五本小书。写作时期约在一九四三至四七年间,都是少作。请原谅我又援引了鲁迅先生的旧话,并非借以自重,实在是觉得他说得好。鲁迅说,“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至于“爱”的理由,与先生却稍有不同。除了“这真好像是‘乳犊不怕虎’,乱攻一通,虽然无谋,但自有天真存在”之外,也还别有自己的因由。

当我开始散文习作时,是以“五四”以还新文学前辈作者为典范的,从朱自清到何其芳,留给我的影响,痕迹显然。少年羁旅,念远怀人,年轻人的喜怒哀乐,在在可见。不久,走出学校(其实学校也并非一方净土),踏进社会,看见了更为广阔的世相。国家兴亡,民生荣悴,波涛澎湃,变化万端,如此巨大的实际接触与冲击,落实到笔下时,不能不产生巨大的困惑和思想的强烈撞击。也就是我所说过的“情感变粗了”,文字也不能不起变化。画家有所谓“衰年变法”之说,如齐白石,我想自己的创作经历,岂不是“英年变法”么?笔下的浪漫气氛的逐渐消失,凌厉气逐渐增多,在五本“少作”中是分水岭似的显然可见的。

在这里又不能不说到钱锺书先生。他是前辈,论学养更是无从企及的师辈,在上海以小友资格过从。一纸《围城》获得一片喝彩,但也得到几声棒喝,躲到清华大学去教书,韬光养晦,闭户读书,不与外事。一九五。年初,我到北京,以记者身份访问清华园,那里大师名宿云集,我只有他一位熟人,有过一次夜访,听他慷慨机智的快谈,直至夜深。这是他认为一大喜事之一。(见赐书)

我与默存先生相识,不过三五年,我的文字经他过眼的,多刊于报刊,也多半收在这几本小书中。给他留下的印象是“笔挟风霜,可爱亦复可畏”,见于五○年一月底我离京前夕他给我的短笺。默存所作笺札,常有秋水轩式的客气套话,又喜作俳谐语,未可尽信,当分别观之。但其中自有老实话。即如上引的十个字,自然也含有过情的夸饰,在我看来,却着实说出了一个读者的真实感受。一眼看出了“变法”的迹象,不愧为高明的文评家的巨眼,用来作为这几本小书的评估,也是恰当的。对他给一个初涉文坛的习作者的批评鼓励,更感到非常的温暖。

我是不悔少作的,有时还怀有恋惜之感。不是为了文字,实在是怀念那种放言无忌的写作快感。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留给作者的又只是那样短暂的俄顷,于是这些笔墨就更令我珍惜了。

最近从集存的剪报中发现两年前一位深圳读者评论我的一本新书的文字。他指出我的文字“都是有着杂文的因素在”;我给朋友信中曾说过,“不敢言老,仍不失少年凌厉之气”的话,他却说,在他看来,“较之《旧戏新谈》,其凌厉之气已十去其九”。这些话读了都令我既惭且感。其实追寻我的“变法”的因由,是环顾时代、环境,感到过去散文的写法不合适了,得变。又从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中悟出,散文、杂文之间,其实并无一条分明的鸿沟,于是自己笔下的东西是散文还是杂文,就很不容易分别了。这是自己在碰壁之余摸索出来的道路。

正因为这些,我才萌发了将“少作”收集起来印成一册的念头。幸运的是原版初印的实物俱在,又因当年校排匆忙,颇多误字;又因下笔匆促。文字时有疵累,都曾少加修正,可以勉强算作“定本”了。编校既成,因记始末如上。

二○○七年十一月,黄裳记于上海

二○○八年二月十日重校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