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学者钟茂森博士详细解读《孝经》!
企业、学校、机关学习《孝经》的优秀教材!
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古代很多帝王都重视《孝经》!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为人子女应孝顺,不孝之人罪滔天!
本书是钟茂森博士的12集《孝经简讲》的文字结集,其讲座广受听众好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钟博士简讲孝经(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传统文化学者钟茂森博士详细解读《孝经》! 企业、学校、机关学习《孝经》的优秀教材! 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古代很多帝王都重视《孝经》!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为人子女应孝顺,不孝之人罪滔天! 本书是钟茂森博士的12集《孝经简讲》的文字结集,其讲座广受听众好评! 内容推荐 古人云“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孔老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唐玄宗亲自注解《孝经》。曾国藩把《孝经》下发到每一位士兵的手里。李嘉诚用《孝经》的思想做企业管理。《孝经》虽篇幅简短,然字字珠玑,旨趣深远,义理宏深,而圣德无出其右,明王以其治则天下和平,以孝治身、治家、治国、平天下,则宇清、国安、家和、人乐。 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为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至孝。 目录 本经概要 第一章 开宗明义章 第二章 天子章 第三章 诸侯章 第四章 卿大夫章 第五章 士章 第六章 庶人章 第七章 三才章 第八章 孝治章 第九章 圣治章 第十章 纪孝行章 第十一章 五刑章 第十二章 广要道章 第十三章 广至德章 第十四章 广扬名章 第十五章 谏诤章 第十六章 感应章 第十七章 事君章 第十八章 丧亲章 试读章节 这一章为我们介绍了一经宗旨。它的开头是孔老夫子自己假借曾子这样一个教学的情形,来引出《孝经》。“仲尼居”,仲尼是孔老夫子的字号,他有一天在家闲居。曾子,是孔老夫子的一位弟子,他侍奉在旁边。你看前面六个字,很简单地就勾勒出师生之谊,过去学生都侍奉在老师身边。文字虽然简单,可是我们已经能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曾子确实尊师重道。孔老夫子有七十二贤,三千弟子,为什么不对其他的弟子讲《孝经》,而偏偏对曾子讲?孔老夫子这个里面也是有很深的含义,所以曾子是《孝经》的当机众。把当机众点出来,必定有他的意思。曾子是什么人?他是个大孝子,《二十四孝》里我们也都读过他的故事。它里面记载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一个人在家,不知道怎么照顾、接待。大概也是急中生智,就咬自己的手指,因为过去没有手机,怎么打Call回来?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结果她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里就觉得痛,家里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赶紧就赶回家里。回到家里一看,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告诉他,说:“儿子,我不知道怎么Call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连心,你一定能够感通到。”所以你看看,曾子纯孝就有这样的感应。我们就觉得好像不可思议,怎么他妈妈咬手指,在那么远的距离,他居然能够有这个感应。现在你给儿子打手机,也许打多少回,还唤不回来。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曾子心地纯孝,心里没有其他的妄念,只有孝亲这个念头,念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这样的感应。可能我们当中也有人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年纪比较长的,可能父母要过世了,父母过世之前,可能你几天之前就梦到父母,往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他可能在远地,他的父母要过世,就跟他父母有这样的感应,这是什么?心灵的感应。能够这样感应的人,多半都是比较孝顺的孩子,如果从来想不到父母的这种人,他肯定不会有这种感应。 所以这说明“道”就是我们宇宙的本体,它的作用是见闻觉知,那边人起一个念头,我们都能够感知。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么麻木,感知不到?这是因为我们平时的欲望、烦恼太重,把我们自性本有的能力给障住了,不能够显发出来。所以儒家教人,欲治国平天下,欲明德止至善者,必先从格物开始。什么叫格物?格除你的物欲,这叫格物。这个欲望是让人麻木,让人愚痴的,很不好的一种习气,把它格除干净。但是格除物欲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跟自己的欲望做斗争,这是真刀、真枪、真干。一开始是很苦的事情,特别对于欲望浓厚的,就像一个人对千军万马,你不用勇猛大无畏的精神,就不能够克住它,你克不住它就被它克住了。所以心为欲转,人就成为欲望的奴隶了。所以修行不外乎就是克制欲望,成圣成贤也就是放下妄念而已。儒家所谓的克念作圣,克服你的妄念,首先从克服欲念开始,才有可能成为圣人。换句话说,圣人心地清净光明,欲望的灰尘已经扫得干干净净。所以我们从哪里学起?从心里尽孝开始,像曾子那样,他心里没有其他欲望,他即使是上山砍柴,也是为他的父母、为家人,没有自己的念头,所以他有这样的感应。 因为曾子是这样的大孝子,当然孔老夫子要选择他来作为《孝经》的当机众,要对他来讲,这个人才能够堪受大法。一个人能够孝亲,他自然就能够尊师,这个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他在家能够这样的孝事父母,他在老师麾下,就能够侍奉老师。所以孝亲尊师,这个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孝心就不可能尊师,那不尊师怎能重道?不重道怎么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习,首先第一个要孝亲尊师,这是大根、大本。 曾子在老师旁边侍奉,老师看到今天因缘成熟了,特别的欢喜,为什么?今天可以传大法了,这么好的弟子,尊师又重道,又这么有孝心。所以孔老夫子就没给他讲那些绕弯子的话,直截了当就跟他说,“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这是单刀直入,一下就问到了根本。先王是古圣先王(圣人),“有至德要道”,至高无上的品德,最为重要的道德和方法能够干什么?顺天下,让天下都和顺,让人民都和睦,过上快乐的日子,让上下、尊卑没有怨恨、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更没有战争、没有恐怖,这样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吗?这是直接说,根本不绕弯子。 曾子一听,今天老师问的问题不是普通问题,那他什么反应,曾子跟随老师这么久,而且德行学问这么好,其实你要问他这个问题,。“至德要道,孝道”,他能答得出来,我们也能答得出来,可是他是不是这样反应?有没有说:“就是孝道呗!”这么一讲,没有尊9币重道,你看他怎么说,“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你看看,曾子多么谦卑,多么尊师重道,他本来是坐在那里。古人坐,侍坐,侍奉在老师旁边坐,不是那么大大咧咧的坐,他是双膝跪在那里坐,古人的坐法都是坐在脚后跟上,要起来随时可以起来,侍师方便!所以老师这么一问,他马上就起身,不敢再坐下去了,这叫避席。不坐在他自己的席位上了,走出来向老师行礼,然后说:“参不敏”,参是曾子的名字,自称,自称名字就是最谦逊的称法。像我自己叫钟茂森,我就称茂森,前面还加个末学,这是谦逊的说法。不能自己称“我是钟茂森”,或者是“我是钟教授”,“我是钟博士”,这一看,太傲慢了。他说“参不敏”,这个不敏就是不聪明,就是我很愚钝、我很笨。“何足以知之?”我怎么能够完全了解先王的至德要道?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的地方,“谦受益,满招损”,曾子给我们身教,表现出谦卑尊敬的样子。 夫子见到这么谦卑恭敬的学生,怎么可能不把自己的圣贤心法和盘托出。所以我们想要真正得到最上乘的教诲,不是在老师那里,真正是自己要有谦卑、恭敬的存心,你才是个法器,圣贤心法才能往里头装。自己都很自满了,容器都满了,你怎么能往里头装?所以这个时候曾子说“何足以知之”,这个“足”是满足的意思。这句话不仅是谦逊也是个事实,曾子确确实实知道一些,但是知道的不圆满,所以叫“何足以知之”,知道的不足,不满足,为什么?因为真正圆满落实了孝道,那就是大圣人。佛家讲成圆满如来果地,也就是行孝行到圆满了。有一品生相无名烦恼未断,还做等觉菩萨,还是没有完全尽孝。换句话说,还不足以知之。你就想想,人如果能够知之必定能够行之,如果不能行之,说明你还未知之,所以知行是合一的。曾子虽然已经是一个很难得的大孝子,但是孝道还未做到圆满,所以他说自己还不足以知之。这不仅是谦逊也是事实,真正认识自己。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就不敢傲慢,只有那种不认识自己、愚痴、颠倒的凡夫,他们才会傲慢,得少为足。所以曾子在这个时候向夫子讨教,我们也要学曾子那样对于圣贤教诲,要以最恭敬的心态来学习。P11-14 序言 《孝经》确实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中国古人没有不读《孝经》的。《孝经》里面所讲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早在儿时,我母亲就教导我念这部《孝经》。我翻出以前儿时的记录,偶尔发现,我在十一岁的时候(那是一九八四年)就曾经在我们家族的聚会当中,为外公、外婆、父母、长辈们表演节目。我当时表演的节目,就是分享了一段《孝经》的学习心得。我想先把这个心得给大家读一读,这是十一岁的小茂森当时的体会。 我当时发言的题目叫做“怎样孝敬父母”,“《孝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敬父母,一方面是物质上的孝敬,要让他们丰衣足食,按时给他们一些零用钱,经常给他们买一些可口的食品。尤其当父母患病时,子女应尽全力照顾好老人,也为自己的子女树立好榜样。更为重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孝敬,我们要关心老人,要尊重他们,有事同他们商量,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精神上感到愉快。”这是当时一九八四年末学的发言。非常感谢我母亲对我从小的培养。从儿时到现在,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的学习和力行《孝经》的过程。今年我已经37岁了,整整25年,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再来给大家分享《孝经》的学习心得,当然比11岁的时候,体会更深了。但是我分享的心情依然是一样的,还是把在座各位当做自己父母、长辈一样,向你们报告自己的学习心得。大家看看这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以后,茂森有没有白活,希望也有所长进。 今天我们开始学《孝经》,第一讲先给大家报告一个概要。这个概要,也就是末学读《孝经》,行《孝经》的心得概括的分享。总是要按一个条理,那我们就借助佛经分析的体例,用五重玄义,就是五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经典。我们就把它称为五重分析,也就是解释这个《孝经》义理的五个方面,我们从第一释名,就是解释本经的题目;第二辨体,就是辨明本经所依据的原理,这个叫辨体;第三明宗,就是明了学习这部经典的方法;第四是论用,就是学习这部经到底有什么用,有什么利益;第五叫判教,就是判定这部经,在我们这个课程里面是什么样的地位,这也是说明在一个课程当中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课目。我们这个方法是借助佛家天台宗的判教方法,很有用处。其实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都是相通的,不仅是义理上相通,学习的方法上都是相通的。所以见好的我们就用,用佛法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会这部经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