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杰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校园版)/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李洋//雷雳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洋、雷雳著的《罗杰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校园版)/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第一章简述心理学大师的生平经历和职业生涯。第二章、第三章精心选译各位心理学大师的两则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节,并对其在该研究领域的经典名篇进行解读。第四章诠释各位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对其思想或理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主要理论观点进行论述、评价与展望。第五章是案例分析,阐述应用其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辅导与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咨询案例。第六章从整体上讨论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其隶属心理学流派对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独特贡献,以及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引领作用和实践应用前景。

内容推荐

李洋、雷雳著的《罗杰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校园版)/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主要对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心理健康思想与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解读。首先对其成长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进行了交待,对其家庭现状况、儿童时期、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和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接着选译了反映其涉及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节,并对其心理健康领域的经典名著进行了解读;然后对其有关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其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评价,并论及其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再阐述了应用其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该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应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罗杰斯生平

 第一节 美好而孤独的童年

 第二节 传奇式的大学时光

 第三节 职业生涯的正式开始

 第四节 退而不休的老年生活

 第五节 晚年的思考和转变

 附录1 罗杰斯生平年表

 附录2 罗杰斯著作列表

第二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篇选译

 第一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一:《当事人为中心疗法之要义》

一、当事人为中心治疗法之可预见的过程

二、当事人能力的发现

三、治疗关系之当事人为中心的本质

四、某些弦外之音

五、总结

 第二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二:《共情:一种未被认识到的存在方式》

一、个人的摇摆

二、当前的需求

三、早期定义

四、体验作为一种有用的建构

五、目前的定义

六、操作性定义

七、给当代人的定义

八、普遍的研究结果

九、结语

第三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著解读

 第一节 解读《个人形成论》

一、名著背景

二、各章导读

 第二节 解读《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

一、名著背景

二、各章导读

第四章 心理健康思想述评

 第一节 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

一、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

二、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过程

三、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的改变

四、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中的移情、诊断和适用性问题

五、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特点

六、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中的一些知识空白 

 第二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一、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关系

一、会心团体

二、组织管理

三、人类和平

第五章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之一——对布朗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问题分析

三、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结果与思考

五、点评

 第二节 案例之二——对马克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问题分析

三、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结果与思考

五、点评

 第三节 案例之三——对小丹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问题分析

三、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结果与思考

五、点评

 第四节 案例之四——对木子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问题分析

三、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结果与思考

五、点评

第六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古希腊哲学中的人本思想

二、基督教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三、欧洲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 

四、近现代人本主义思潮

五、佛家思想与人本主义思想

六、道家思想与人本主义思想

七、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判性反思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和价值观

一、马斯洛的人性观和价值观

二、罗洛梅的人性观和价值观

三、罗杰斯的人性观和价值观

四、人本主义人性观和价值观的新发展

 第三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观和人格观

一、罗杰斯的自我观

二、认知心理学流派的自我观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自我观

四、罗杰斯的人格观

五、马斯洛的人格观

六、当代入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研究新取向 

 第四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治疗观和方法论

一、罗杰斯的治疗观

二、罗杰斯的三个心理治疗要素

三、罗杰斯的七个心理治疗阶段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观的新发展

五、马斯洛的方法论

六、罗洛梅的方法论

七、罗杰斯的方法论

八、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新发展

 第五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和管理观

一、罗杰斯的教育观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新发展

三、马斯洛的管理观

四、罗杰斯的管理观

五、人本主义管理观的不足

六、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罗杰斯曾说自己年纪日渐增大之后,反而更加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更加无所保留地与身边朋友分享情感;自己的身体更加开放,也更有准备,经常发自内心地拥抱和亲吻当事人,无论对方是男性还是女性。对待自己,罗杰斯也更加认可和接纳,满足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欣赏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

当他发觉自己过多地受到外在要求的驱动而忙得不得闲时,选择在一座岸边小屋中独处了10天,帮助自己放松,这是他以前从未做过的。当他发现自己无法24小时照顾生病的爱人,又同时兼任管家、专业医护、作家等各种角色时,罗杰斯更加承认自己的局限,也更敢于开口向外界寻求帮助。

此外,罗杰斯在晚年也更加易于接受新思想,很多以前被忽视和不认可的知识被逐渐接受。通过看书学习、自我体验和与一些新接触的知识领域里的科学工作者交谈,罗杰斯对于心理力量和精神能力方面的知识越发认可,他相信人类具有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直觉力量,‘并且引用生物反馈研究,表明人类如果可以让自己处于放松的、不受意识控制的状态,那么就可以通过非理性的右脑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自己的体温、心率和器官的功能。医学研究表明,晚期癌症患者如果可以在训练中想象自己战胜了恶性肿瘤,那么病情就可能好转。罗杰斯甚至接受了预知未来、心灵感应、超感视觉等神秘现象,他认为这些用目前已知的科学技术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并非代表荒谬和绝无可能,或许这只能代表我们还没有发现所有的世间法则。这一观点或许和罗杰斯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认识有关。

罗杰斯从小体弱多病,父母曾担心他年纪轻轻就会离开人世。童年中的大多数时候,罗杰斯因为孤独和个人兴趣看了大量的图书,青年时期也对人性和生命有所思考,并逐步开始对于如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探寻,当然这种生活质量主要是在心理层面的。罗杰斯也一直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不断体验、不断学习,与结发妻子海伦独立组成小家庭更加丰富了他的生命内涵。他们相互扶持着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得到共同成长。

新婚时的罗杰斯夫妇共同攻读研究生,一起打工兼职,抓紧一切时间分享各自的观点、兴趣和感受。但两个人在性方面都毫无经验,尽管各自都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熟练的理论知识,但现实的婚姻生活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磨合期。夫妇两人对于性生活很少涉及,更无法做到面对面地直接沟通。罗杰斯隐隐感到妻子对待性关系并不如自己一样重视,妻子通常会用“噢,今晚不行”“我今天太累了”“下次再说吧”这种回答来拒绝性生活,而罗杰斯并不明白妻子内心真正所想的是什么。如果这种生活中隐蔽式的、细微的但又至关重要的小行为持续下去,毫无疑问,这位心理学家的个人婚姻生活将会遭遇危机。  十分巧合,罗杰斯在研究生院听说了一项心理学实验正在招收被试,该研究由心理治疗师汉密尔顿(G.V.Hamilton)博士主持,是属于艾尔弗雷德·金赛(A1fred c.Kinsey)研究中的一部分,被试均为已婚的年轻男性。罗杰斯刚好符合实验的要求,并发现做被试还可以有不错的报酬,于是懵懂不知地却又幸运地加入到汉密尔顿博士的研究中来。该项研究主要采用会谈的方式要求被试进入汉密尔顿博士的办公室,回答一些有关性发育和性生活方面的问题,持续大概两三次,每次的时间都不算短。因为汉密尔顿博士询问这些问题的时候都很平静、轻松,似乎有关性的话题与其他类似天气的话题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罗杰斯能够放松地回答并交流。

P15-16

序言

这是一套为敬爱的教师量身打造的校园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读物。溯源于两年前普通版的“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17册)。2013年,在北京召开的该丛书新闻发布会上,心理学泰斗林崇德教授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套书是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材出版的创新”;2014年,丛书有幸入选《中国教育报》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的前十名;2015年,丛书中的《鲍尔比心理健康思想解析》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说明了专家、教师对这套丛书的认可和首肯。作为主编,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心存感激,胸怀感恩,希冀“反哺”。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校园版)应运而生。

所谓校园版,主要阅读对象自然是全国120O多万名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心灵成长和心理健康的“护法”使者,作为精神卫士和心理医生的为人师表者,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负有重要责任,而且自身也应成为学生身心健康的表率。他们肩上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人格特征会以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职业所无法企及的。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机制的创新、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岗位的竞争压力增加,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压力、情绪问题、职业倦怠等现象,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此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

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合格、称职的人民教师,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和工作对象,具备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其中,专业知识是教师工作和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以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为主体,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身心发展和心理需求方面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以及如何在学校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为重点,掌握有关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心理异常的类型和表现,以及在学校环境下对个别学生施以辅导和咨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心理辅导实践工作的操作能力,包括教育教学和辅导咨询两个方面。一是应具备面向全体学生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以及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心理测评与筛选能力;二是应具备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能力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专业素养是教师所具备的职业道德情操,以及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发展与完善的品质和动力。包括对自己的职业持有认同感和责任感,恪守职业伦理道德规范,并对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怀抱向往与追求。除具备这些基本素养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还应具备自我反思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两种专业素养。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维护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这一命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心理调适;二是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前者主要依靠教师自身努力,而后者仅依靠单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自身、学校、政府以及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是对教育成效产生重要影响的间接因素。教师是教育的载体,其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将对学生产生显著影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其影响意义就更为重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位言传身教的示范者,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点与人际能力都会被学生观察、评价与模仿。因此,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教育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应得到格外的关注与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包括恰当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谐人际关系能力,压力管理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工作满意度与成就感,以及教育创新精神。很显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工作,而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教育能力与自身健康水平将共同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应通过终生训练,习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恪守伦理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从一个普通授业者成长为专业的传道解惑者。真正成为拥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自我立法者,不良职业角色和从业心理的自我纠正者,良好的心理、情绪、行为和习惯的自我管理者。这是教师职业的一种境界。

要实现上述两个目标,需要找到一条“捷径”。我认为,这条“捷径”就是向心理学大师学习,从他们的心理健康经典中寻路标、找答案。这也是策划出版“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校园版)的初衷。

秉承“健康人生,幸福教育”的宗旨,我们从社会公认的20世纪最杰出的100名心理学家(其中有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选择了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师,其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弗洛伊德、荣格、罗杰斯、马斯洛、奥尔波特、艾森克和塞利格曼等大家,分别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与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详细介绍与深度解读。丛书各册结构与体例基本一致。第一章简述心理学大师的生平经历和职业生涯。第二章、第三章精心选译各位心理学大师的两则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节,并对其在该研究领域的经典名篇进行解读。第四章诠释各位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对其思想或理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主要理论观点进行论述、评价与展望。第五章是案例分析,阐述应用其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辅导与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咨询案例。第六章从整体上讨论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其隶属心理学流派对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独特贡献,以及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引领作用和实践应用前景。毫无疑问,上述17位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与经典论著、经典案例分析,不但是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指南,而且是他们自我觉察、自我调适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支柱和精神导师。一句话,这是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捷径”。

重温经典,再读名篇,与大师神交,既是学习提高,也是幸福享受。在这热闹嘈杂的现代社会中,静下心端坐下来读书,特别是读些经典、名著,与大师“对话交流”,这不失为一件很美妙、很享受的事!愿与诸位共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丛书是集体智慧的成果,是我和课题组、弟子们齐心协力的结果。如果丛书中尚有可读可用可鉴可思的东西,应归功于他们的劳动和创新;至于不足、纰漏和错误之处,则应当由我负责检讨和“负荆请罪”。

俞国良

2015年7月于北京西海探微斋

后记

有此机会参与本书的撰写工作,我一方面感念恩师雷雳教授的信任与帮助,另一方面非常珍惜主编俞国良教授给予青年教师的提携与教导。这两位师长都是治学严谨、单纯可爱之人,我不但在学术上受到他们的熏陶与激励,更在如何为人上受益颇多。

自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毕业后,我一直在首都医科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除了白天8个小时的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外,每个学期坚持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带领各种辅导团体和小组,与不同目标和特质的青年学子围聚在一起,探索各自生命的意义并逐步成长。其间虽也经历过心力交瘁的磨难,但更多的是感觉自己伴随着罗杰斯大师的笔墨馨香缓步前行,其充满人性光辉的思想火花不断驱散迷雾、照亮人心、警示后人。或许,这是我与读者们一起走近大师的机会,更是我坚定自我价值、努力成长的过程。

我们希望可以对本书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无私帮助和耐心解答的专家学者们致以衷心的感谢,也希望可以对书中涉及的和没有涉及的心理咨询当事人、团体辅导的参与者、日常交往的学生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们的成长。也想借此机会特别感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提供默默支持和鼓励的笔者的师长、同事和家人,以及所有真诚、勇敢地袒露自己心声和毫无保留地显露人性善意的人们,感谢毛跃晖对全书的誊写和文字校对!

李 洋

2015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20: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