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弥儿(精华本)
分类
作者 (法)让-雅克·卢梭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爱弥儿》是让-雅克·卢梭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爱弥儿(精华本)》根据《爱弥儿》的全篇,去繁就简,并增加小标题,使全书看起来更像一本教子手册,便于广大父母阅读,并学习卢梭关于家庭教育的看法和一些教子的方法。在本书中,卢梭主要描绘了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卢梭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

内容推荐

让-雅克·卢梭将教育按照儿童的成长规律具体分为四个时期:0—2岁的婴儿期,2—12岁的儿童期,12—15岁的少年期和15—20岁的青年期。为了能够更加生动地说明儿童每个时期的成长规律和该时期的教育重点,卢梭虚拟出一个男孩的形象——爱弥儿,并强调男孩最好的教育者就是他的父母,尤其是父亲,而女孩最好的教育者则是母亲。他认为,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应该是不同的,要分别培养,但都应该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因此,他将爱弥儿带到乡下,让孩子闻乡下清新的空气,穿着便于活动的衣服自由地玩耍。饿了就给孩子吃最简朴的食物,渴了就给孩子喝白水,以培养孩子强壮的体格。因为只有身体好,孩子才有精神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在培智的时候,他将文字、地理和常识等一些知识,利用乡下的特点启发爱弥儿,让他自主学习并进步。他还用历史典故对孩子进行德育。他从来都不命令爱弥儿,更不会威胁孩子,但也不会无条件地顺从爱弥儿,使孩子养成奴役他人的性格。在他的教育下,爱弥儿的一切成长都是自发的。最后,他又创造出一个女孩的形象——苏菲,用来讲述女孩的教育与男孩的几点不同。

《爱弥儿(精华本)》特意从中摘选了符合女孩天性成长的一些教育方法,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原则,父母可以参照前面培养爱弥儿的方法。

目录

原序(节选)

第一章 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

 孩子是需要保护的幼苗

 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

 无拘无束地成长

 爱弥儿

 认识我们的孩子

 父母的引导

第二章 开发儿童的基本能力

 孩子能力的发展

 能力发展的条件——头脑与身体的配合

 开发儿童能力的几点法则

 大自然触动孩子的感官

 意识的形成

 儿童的各种能力

 能力均衡发展的爱弥儿

第三章 智力开发与技能培养

 用兴趣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习

 让孩子掌握一门手艺

第四章 性教育与情感培养

 保护童贞

 儿童情感的培养

 思想品德的培养

 爱弥儿的发展

 情感的升华

第五章 女孩的教育

 女孩教育与男孩教育的不同

 苏菲的成长

试读章节

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

教育的本质

我们栽种草木,让它长成自己的样子;我们教育孩子,让他拥有自己的才华。如果一个人天生高大威猛,在没有学会如何使用自己的体力时,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无用的。说不定还会有什么危险,因为别人一看到他的体格和力量,就不会再想要帮助他。最后,他孤独一人,还没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就凄惨地死去。我们总是怜惜小小的婴儿,然而我们不太懂得,如果人类不是从婴儿开始的话,可能很早之前就灭绝了。

教育会给我们刚出生时没有的东西,但长大后会需要的东西。这种教育,我们或者从自然中获得,或者从他人身上学到,抑或是从事物中得到。我们的才华和各个器官的发育,都是自然的教育;如何使用这种才华和发育,这是他人的教育;从影响我们的事物上学习到的经验,这便是事物的教育。

因此,我们人类都是由上述这三个老师培育起来的。一个孩子,倘若这三个老师的教育在他身上互相矛盾,他所受的教育肯定不会好,并且总不能契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孩子,倘若这三个老师的教育目的一样,相辅相成,他就会完成目标,生活会契合他的心意。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自然的教育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控制自然的教育,只能部分决定事物的教育,真正能完全控制的教育就是他人的教育。虽然如此,我们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试想怎么能把一个孩子周围所有人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控制起来呢?

要使这三种教育互相配合,我们就得使其他两种教育与无法控制的那种教育相协调。可能自然这个词过于笼统,所以我要先明确它的含义。

有的人说,自然就是习惯。为什么这么说呢?不是总有一些即便养成习惯也难以磨灭的天性吗?打个比方说,有一些被我们阻止笔直生长的植物,它们就有这样的天性。自由自在生长的植物,尽管被人类阻扰它向自然的方向发育,但是它们的本质还是朝向变原有的方向,所以一旦这种植物继续生长,它又会笔直地向上了。人的天性也是这样。当人类处于同等的环境下,他能保持自己养成的习惯,即便这些习惯不大自然;可是,只要环境一有变化,习惯就会自然消失,天性就会显露出来。说到底,教育也不过是一种习惯罢了。不是有一些人总是忘记了他们接受的教育,而另一些人则保留了他们所受的教育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要是自然这个词只适用于习惯,那我就可以不多费口舌了。

人类生来是有感觉的,所以我们自从出生后,就以各种方式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这么说吧,我们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感觉时,便会产生或追求或逃避这些感觉的想法。我们会先判断这些感觉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然后会看它们对我们是否方便适合,最后再看它们是否符合理智带给我们的幸福圆满的定义。当我们的感觉愈发清晰,视野愈发开阔,我们事先就愈会进行判断。不过,因为受到我们不同习惯的干扰,这些判断会随着我们想法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变化发生之前,这些判断就是我所谓的人类内在的自然。

所以,要把一切教育都归功于人类原始的判断。倘若我们接受的上述三种教育只是来源不一样,这是可以的;可是,如果三种教育互相矛盾,这个时候我们培养一个人,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别人,那又该如何处理呢?此时再说三种教育要互相配合,就不可能了。

两种教育

我们总得同自然或社会制度做斗争,所以一定要做出选择,是要把人先培养成一个人还是一个公民,因为我们不可能同时培养这两种人。

一个人可以为自己而活,这时他是数的单位,是完全的个体,只跟自己和家人发生联系。而公民是一个分数的单位,依赖分母而存在,它的价值是他和整体即社会的联系。

因此,总想在社会关系中把自然的感情排在第一位的人,是不清楚自己的需要的。假如常常处于自我冲突的环境下,经常难以选择自己的需求和应尽的责任,那么他是不会成为一个人的,也不会成为一个公民。对自己、对别人,他都一无是处。

要取得成就,要变成独立自主、持之以恒的人,就一定要言而有信,坚持自己的想法,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下去,并身体力行地进行下去。

人与公民是有所区别的,因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公众的和共同的,一种是个人的和家庭的。

公众教育

要是想了解公众教育的话,请去读一下柏拉图的《理想国》。这并不是一本只凭书名判断就认定是讲政治的书。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最好的教育论文,从来没有人写过像这样的论文。

谈到那些好笑的、所谓的“学院”的教育机构,我没有把它们当成一种公众的教育而加以研究。我也没把现在普通人的教育当成公众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既没有将孩子教育成人,也没有教育成公民。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出阴险狡诈的小人,这些人总假装为别人着想,结果受益的却是他自己。不过,大家都这么假装,到头来谁也骗不了谁,只是费尽心思罢了。

我们自身感受到的矛盾,就产生于这些矛盾之中。因为被自然和社会放到了相反的道路上,在这些不同的助力间总会形成各种分歧,于是我们找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不过这个方法会让我们达不到任何一个目的。在整个人生中,我们总是这样迟疑,还没有完成我们的意愿,还没来得及帮助自己和别人,生命就已然结束了。  家庭教育

现在我们谈一谈家庭教育或者说自然教育。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而接受教育,那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一个人想要达到的两种目的变成了一种简单的目的,因为消除了矛盾,他就跨过了通往幸福生活的一个阻碍。要对这个人下结论,就得看他长大后的样子;得在观察他的倾向、他的发展以及他要走的道路之后,才能做出判断。我确信,当人们看完本书后,在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上会有所收获。

要培养出一位出类拔萃的人,要如何做呢?毫无疑问,需要做的工作肯定有很多,但千万别无所作为,那只会一无所成。

在自然的体系中,人人生来平等,他们共同的天性便是获得人品。无论是谁,只要在此方面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就不会少了跟他相配的品性。别人让我的学生当士兵、牧师或者律师,我没有任何意见。在继承他父母的职业之前,自然已经教给了他什么是人生。我要教他的技能,就是生活本身。我门下的学生,我知道既不会是文官,也不会是武将,更不是僧侣;首先他得是一个人。他清楚如何做人,在危急时刻,对所有人他都能尽到做人的责任。

我们需要好好研究的是人的自然本质。我们之中,最能从容面对人生的幸福和挫折的人,我认为是接受了最好教育的人。可以由此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口头的训导,而是实际的行为。从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便是我们的保姆。“教育”一词,在古时候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养育”,但是现在我们已经不再用这个意思了。瓦罗曾说过:“助产士接生,乳母哺育,塾师启蒙,教师教育。”因而,哺育、启蒙和教育是三件事,其目的也像保姆、塾师和教师一样,不尽相同。所以,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孩子是不应该只跟随一个导师的。

因此,我们需要笼统地观察问题,把我们的孩子看成抽象的人,看成总是被人生偶然事件干扰的人。倘若一个人生来就被圈养在一方土地上,倘若四季没有变化,倘若每一个人都听从命运的安排,然后永远都不改变,那么在某些方面,现在的教育方式还不错。一个孩子为了取得他的地位而接受教育,如果他不摆脱自己的地位,可能永远也不会遇上其他地位的烦恼。然而,人生在世变化莫测,只要想一下,还有什么比把孩子圈养在家里、每每出门就有人贴身跟随这种方式更荒唐的吗?这个可怜的孩子走出保护圈一步,一旦遇上挫折,他便会被毁灭了。倒不是说要让他去经历一些痛苦,只是说要让他知道有这些痛苦。

人们只是想如何保护孩子,这远远不够。还应该教会他长大后如何保护自己,教会他经受挫折,教会他不要把繁华和贫穷看在眼里,教会他在冰岛天寒地冻的雪地里,或者在马耳他烈日炎炎的岩石上,都能生活下去。你费尽心思想让他避开死亡,这是不可能的,人终归要一死。那个时候,尽管他的死亡并不是因为你的照料而造成的,可是你费心让他锻炼身体,却可能会引发他人的误解。因此,问题不在于如何教他避免死亡,而是教他如何去生活。

自然的法则

遵循着自然法则,跟随它指示的路前进。它会不断地磨炼孩子,用形形色色的经验来打磨他们的品性,教会孩子从小跟烦恼和痛苦相处的方式。当孩子出牙时,他就会发热;肠腹绞痛时,身体就会痉挛;剧烈咳嗽时,就会喘不过来气;肠虫经常作怪;败血症毁坏他们的血液;不同的酵素在他们血液中发酵,引发危险的斑疹。从小他们就在跟疾病和各种危险做斗争。通过这些关卡,孩子们获得了力量。当他们可以掌握命运时,生命的本质就更加厚重。

为什么要违背自然的法则呢?你想改变它,结果却是把孩子毁了,阻碍了自然给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带来的功效,这么说,你还不明白吗?在室外,孩子接受了自然的磨炼,你认为这是危险的,可恰恰相反,这是在降低危险、分散危险。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娇弱的孩子死亡率比其他的孩子都高。只要让他们力所能及地使用他们的能力,就比因爱惜他们的能力而不让他们去使用的危害,要小得多。为了让他们将来禁得起打击,就要训练他们,磨炼他们的体格,让他们能够忍受残酷的季节、天气和风暴,能够耐住疲惫和饥渴。在身体没养成习惯之前,你可以随意让他们养成你喜欢的习惯;然而,当他们养成了固定的习惯时,再作任何改变,就会有危险。因为孩子的性情柔软可塑,他们可以忍受我们大人不能承受的变化,无需花费气力就能变成我们给他塑造的类型;反观大人,性格都比较固执,只有用粗暴的方式才能做出改变。所以,在能够保证孩子的生命和健康的条件下,我们能够把他培养得非常健硕,即便遇上什么危险,也不必担心。人生中总会有一些危险,为什么不在一生中危险伤害最轻时扼杀它们呢?

随着年纪的增加,孩子愈发宝贵。因为除了他自己的价值,还有别人为了抚养他而花去的精力;除了失去他的生命,还有我们因他死亡产生的悲伤。所以,在用心呵护他的同时,我们还得考虑他的未来。要想对抗长大后的灾祸,就必须在遇上灾祸前为孩子做好准备,因为在他能够支配自己的人生之前,生命的价值是一直在增加的。假如年少时为他避免了一些灾祸,然而等他长大时却遇到了更多的痛苦,这样做是不是太愚蠢了?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教育吗?

刚出生时,婴儿都会啼哭。孩子的整个婴儿时期就是在苦恼中度过的:有的时候,大人为了安抚他,会轻轻摇一摇,夸奖几句;有的时候,大人为了让他安静,会吓唬他、打他;再或者,孩子喜欢怎么样我们就随他;抑或,我们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摆布他。总之,要么我们乖乖地屈服于他的奇怪想法,要么就强迫他屈服于我们的奇怪想法——没有中庸之道,不是他战胜我们,就是我们战胜他。因此,他最开始接触的做法,就是权威和压迫。在不会说话前,他就开始支配别人了;在不会走路前,他就听别人的摆布了;有的时候,大人们惩罚他,可他认识不到自己犯下的错,准确地说,他还没有犯错的能力。就这样,在他很小的时候,大人们就把这些情绪浇铸到他幼小的心灵上,到了后来却推说那是天性。花费巨力把孩子教坏了,却抱怨他怎么变成了那样。

一个孩子要这样跟妇女们生活六七年,然后就变成了和妇女们一样任性乖张的牺牲品。她们用各种方式“教育”他,在他脑子里植入一些他听不懂的话或者无益他成长的事,用她们的诸多情绪扼杀他的天性,之后就把这样一个虚伪的人交给教师,继续发展他已经养成的人为的病态。教师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了他,就是没教给他认识自我,没教给他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没教给他如何生活以及追求自己的幸福。当这个集暴君和奴隶于一身的孩子,这个学识渊博但缺乏理性、身心脆弱的孩子,走上社会,露出自己愚蠢、傲慢等种种陋习后,大家会对人类的痛苦和邪恶感到悲恸。这个孩子是我们根据自己奇怪的想法养大的,你们肯定搞错了,自然生长的人不会是这样的。

P10-17

序言

让-雅克·卢梭(1717—1778),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亦被看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而去世。10岁那年,卢梭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一个政客发生了争执,而被法院下达了缉拿令。父亲感到十分愤慨,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只身一人离开了日内瓦,留下卢梭给别人当学徒。

卢梭虽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却自学成才。他先后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这期间,卢梭通过接触身边各色人等,一面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一面利用各种机会读书。后来,卢梭搬到巴黎,并与法国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德尼·狄德罗结识。狄德罗邀请卢梭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来。起先,卢梭专攻音乐方面,后来在狄德罗的影响下,卢梭也开始接触关于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工作,并对他日后的思想观点和著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开始紧张,并最终分道扬镳。

1750年,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这使他一举成名,受到了世人的瞩目。随后,他又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埃罗伊兹的故事》《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等。其中《爱弥儿》主要阐述了其对教育的看法。

卢梭认为,人的教育分为自然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和公民的教育,只有先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自由而独立的人,才能进行社会和公民的教育。所谓自然的教育就是智育、德育、体育和情感教育等一切教育都要遵循人类的本性,使人的身心能够得到自然的发展。卢梭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的天性得以保存,在面对特殊情况和困难时,才不会惊慌失措,并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进入社会成为公民的时候,才会做一个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书中,卢梭将教育按照儿童的成长规律具体分为四个时期:0—2岁的婴儿期,2—12岁的儿童期,12—15岁的少年期和15—20岁的青年期。为了能够更加生动地说明儿童每个时期的成长规律和该时期的教育重点,卢梭虚拟出一个男孩的形象——爱弥儿,并强调男孩最好的教育者就是他的父母,尤其是父亲,而女孩最好的教育者则是母亲。他认为,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应该是不同的,要分别培养,但都应该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因此,他将爱弥儿带到乡下,让孩子闻乡下清新的空气,穿着便于活动的衣服自由地玩耍。饿了就给孩子吃最简朴的食物,渴了就给孩子喝白水,以培养孩子强壮的体格。因为只有身体好,孩子才有精神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在培智的时候,他将文字、地理和常识等一些知识,利用乡下的特点启发爱弥儿,让他自主学习并进步。他还用历史典故对孩子进行德育。他从来都不命令爱弥儿,更不会威胁孩子,但也不会无条件地顺从爱弥儿,使孩子养成奴役他人的性格。在他的教育下,爱弥儿的一切成长都是自发的。最后,他又创造出一个女孩的形象——苏菲,用来讲述女孩的教育与男孩的几点不同。

卢梭的自然教育观顺应了儿童的成长规律,便于家长展开家庭教育,也使培养孩子成为一件简单而又愉悦身心的事情。但是,他的教育观也有缺陷。卢梭认为,儿童的精力有限,身心的发育还不完整,所以在一个年龄段只能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例如,婴儿期主要是身体养护,儿童期则是感官发展,少年期才开始知识教育和理性的培养,最后青年期才开始品德教育与公民教育。无论是他对儿童各年龄段的划分,还是将每种教育完全割裂来进行,都与现在的教育方式相违背,所以在编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刻意弱化了这两点,而主要突出了卢梭在进行各种教育时所使用的自然教育方法。这些方法既是其教育理论永不过时的精华,也便于时下父母的学习和掌握。相信读者在读过此书后必能对家庭教育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另外,卢梭关于女孩教育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女孩不需要文化知识的学习,只要学会怎样成为一个好妈妈和一个好妻子,拥有顺从丈夫的温柔性格就可以了。造成这一局限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他提出的关于使女孩更具有自己性别的特点、不要过分注重外表、拥有良好的品格和情操都是利于当下女孩教育的观点。为此,我们特意从中摘选了符合女孩天性成长的一些教育方法,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原则,父母可以参照前面培养爱弥儿的方法。

这种对卢梭的《爱弥儿》删繁就简、去除繁杂、取其精华的做法虽并不是第一次,但是以其教育方法分章、分篇论述的形式却是我们的一个创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将卢梭的教育理念带入中国的千家万户中,使每一个家庭都能因此而受益。在这本书的编译过程中,我们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但碍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仍有错误和遗憾存于本书之中,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