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类竞争的最高语言,而中国是世界各国中经历战争最多的国家,频繁多样、规模巨大、空间广阔、形式多样的战争实践是兵家智慧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这些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军事谋略家,名将辈出。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兵鉴》通过一些著名的古代军事故事来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和军事人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兵鉴/青少年品读国学精萃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战争是人类竞争的最高语言,而中国是世界各国中经历战争最多的国家,频繁多样、规模巨大、空间广阔、形式多样的战争实践是兵家智慧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这些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军事谋略家,名将辈出。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兵鉴》通过一些著名的古代军事故事来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和军事人才。 内容推荐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深广、源远流长,其中的国学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蕴涵着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青少年品读国学精萃》丛书在国学原著中节选出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加以注释与解读,并根据原文主旨,配以有趣的哲理故事,引导青少年准确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把握国学的精髓,在品读国学中,点亮你的智慧人生。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兵鉴》是其中一本,包括三章内容:治军之策、灵活用兵、运筹帷幄。 目录 第一章 治军之策 治军首先抚民 严禁军队扰民 禁止扰民,严戒烟赌 兵勇扰民,严惩不贷 湘军营制 兵不在多,在于精 城乡团练有别 团练重在团,不重在练 招募兵勇察胆气 营营相救,万众一心 欲练湘军之念 先训练,后出征 唯有一心,或有成功 论湘勇 阵法 组营之法 军营吃饭宜早 治军与治家同理 治兵在严管 行军首重纪律 治军宜适当分权 士卒需恤,营规需严 细心防奸 湘军不宜迁地而处 带勇之要法 失职之罪,虽胜不免 治军须严 违犯军纪者革职 长江水师,约法三章 不准私设炮船 水师不准干预盐务 定期考核官兵技艺 严惩虐兵之将 严惩侵饷恶习 遣散之勇饷暂补一半 加意选兵练将 内湖水师筹办之宜 治军须脚踏实地 军中戒惰漫喧杂之象 第二章 灵活用兵 为将不可贪生 坚持一“慎”字 将才应具四大端 兵分力单,将分谋寡 救败何以难 有爱民之心者能带兵 奖将不如激将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办大事者须多选替手 少用呆兵,少用重兵 观人论事宜博采众议 军中事务,择将第一 骄悍者易降 言将兵之法 慎勿轻敌 安省城之策 动如脱兔,静如处女 离心离德之象 不可过稳 振人心而作士气 领兵与筹饷之难 众志成城,军之大恃 用兵重气 先自治,后制敌 行军当相机行事 移营之要 注重主客之势 贵得人和,贵求实际 用兵重在审势 用兵全在主力自强 应手救急当自裁 审力较审机审势尤贵 用兵贵在自强 用人不可率冗 团结军心 不可藐视客军 筹饷必有责成之人 行军最忌有赫赫之名 筹饷宜归画一 第三章 运筹帷幄 攻守奇正无定 防守之道 湘鄂唇齿相依 战者必胜 抢占制高点 乘虚而人 因地制宜 以寡击众,不用虚声 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水师不可顺风进击 战后的休整 断后之要 火箭乃军中无用物 以固守为主 兵不厌诈 探看地势 出军不宜过远 驻扎重水土 大炮之利弊 贵在坚持 剿抚直有主见 打仗以多杀敌人为要 寸土必争,一民必救 以静制动 炮船选地之宜 危急时只有自己靠得住 哀兵必胜 人谋三分,天意七分 以骑制骑 敌疲我追 治军以能战为第一 到吉安后宜守不宜攻 唐桂生剿敌大胜 进兵须由自己作主 扎营不宜太近 相持日久戒浪战 于极冲次冲处择人守之 缩营蓄锐之策 不能常驻雨花台 克复金陵须稳固图之 可专守大壕待敌 必从者五,自为者三 专守一静字法 湘军营规 不必寻敌开仗 直隶练兵之法 深恐营兵腐败 营私将弁须严惩 避锐击惰之计 儆效尤而肃众志 兵勇增募过多之虑 联络众志,兼取众长 招人人幕 带勇应体察人才 谋定而后战 用兵之道全军为上 我用兵失之太呆 多用活兵少求速效 带勇勿存畏难之念 劝慰诸将无过忧郁 用人全赖方寸权衡 筑垒之道 带勇以能打仗为要 老营仍扎宿松 训练须常讲常辨 拟三路赴常德进剿 告各地胜败军情 船只损伤亟须修整 告近日陆军战况 东南大局数日可定 水师破敌 罗山湘营及水师失利 少听他营之令 即令鲍军进孝陵卫 论捻匪战术 军务与心绪 刘松山自洛阳援秦 以劳而强,以逢而弱 两军遇战胜负难卜 生死早迟,冥冥之中是已安排 看地势审敌势宜独往 试读章节 治军首先抚民 【原文】 凡为将帅者,以不骚扰百姓为第一义。凡为督抚者,以不需索属员为第一义。督抚与属员交涉,以巡捕、门印、签押三处为最。明日起早,经过地方,即是与州县交涉之始。兹特严定条约,愿巡捕、门印、签押敬听而牢记之。 第一,不许凌辱州县。人无贵贱贤愚,皆宜以礼貌相待。凡简慢傲惰,人施于己而不能堪者,己施于人,亦不能堪也。往尝见督抚过境,其巡捕、门印、签押及委员等,见州县官,皆有倨侮之色、严厉之声,实可痛恨。今当痛改恶习。凡见州县及文武属员,总以和颜逊词为主,不可稍涉傲慢,致启凌辱之渐。 第二,不许收受银礼。凡自爱者,丝毫不肯苟取于人。凡收人礼物,其初不过收茶叶、小菜之类,渐而收及鞍马、衣料,渐而收及金银、古玩。其初不过投赠之情,渐而笑索授意,渐而诛求逼勒,贿赂公行,皆始于此。嗣后我巡捕、门印、签押,务各自爱,不准收受丝毫礼物。即茶叶、小菜、至亲密友赠送微物,若非禀明本部堂再三斟酌者,概不准收。倘有隐瞒收受者,重则枷号棍责,轻则递解国籍。 第三,不许荐引私人。凡巡捕、门印、签押,势之所在,人或不敢不从。或其亲族,或其旧识,或荐至各将营盘,或荐入州县衙门,纵有过失,互相隐蔽,勾通袒护,为患甚大。自此次告戒之后,概不准荐人人将领之营,人州县之署,亦不准各营各署收受。以上三条,巡捕、门印、签押三处,各写一分,贴于座右。如其自度不能,即趁早告退;若其在此当差,即小心凛遵。本部堂既告戒,尔等亦加倍自行儆惕。凡接见文武属员,无论大小,虽至佐杂外委,亦必以礼貌相待,断不以厉色恶声加人。至送礼物者,一概谢绝不收。无论茶叶、小菜,以及裁料、衣服、书籍、字画、古玩、器皿、金银、食物,均皆不收。亦不荐人人武员之营,文员之署。此三者,本部堂若犯其一,准备随员指摘谏争,立即更改。 咸丰十年五月谕巡捕、门印、签押三处。 ——《谕巡捕、门印、签押三条》 【译文】 凡是做将帅的人,都应该把不骚扰百姓作为最高原则。凡是做督抚的人,都应该把不强求索取下属官员财物作为最高原则。督抚和下属官员进行接洽交涉,最频繁、最重要的部门是巡捕、门印、签押三处。明天早晨,经过州县,开始与沿途州县的地方当局进行交涉活动。这里特严格制定了几条有关约法,希望巡捕、门印、签押三处的办事人员认真听取并牢记在心。 第一,不许凌辱地方州县官员。地方官员无论贵贱贤愚,都要以礼对待他们。一切轻视怠慢、骄横无礼的态度,他人以此对待自己,使自己无法忍受,自己以此对待他人,他人也是无法忍受的。以前曾发现督抚经过州县辖境,其所属的巡捕、门印、签押及委员等人,在见到州县官员时,都是神色倔傲轻蔑,声色俱厉无礼,实在令人痛恨。现在应该彻底改除这种恶习。凡是见到州县官员及其文职、武职下属官员,一律以和气、谦逊的态度为主,不可稍有流露傲慢的神态,而导致出现凌辱地方官员的倾向。 第二,不准接受他人的钱财礼物,一切爱惜自己名誉的人,都不许随便向他人索求丝毫。通常收取他人礼物,起先只是接受茶叶、小菜之类,渐渐地开始接收鞍马、衣料,接着便是收受金银、古玩。从接受礼物的态度而言,最初不过是应酬交际、联络感情,渐渐地发展到以含蓄的方式暗示求取,最后就变为勒索逼迫,公开接受贿赂,都由此开始。今后我处巡捕、门印、签押三处办事人员,务必请各自爱惜名誉,不允许接收半点礼物。即使是茶叶、小菜、亲朋好友赠送的小物件,如果不是禀明于我,经过再三斟酌同意接受的,都一律不许收下。假如有人暗中收受,隐瞒不报,严重的戴枷锁,加以棒打,轻微的则开除公职押回原籍。 第三,不准荐举引用个人的亲戚朋友。大凡巡捕、门印、签押等处,是权势集中的地方,人们不敢不听从他们。于是,他们把自己的亲朋故友或者引荐到各将领的军队中,或者引荐到各州县的衙门里。即使后来犯有过失,也可以互相包庇隐瞒,勾结偏袒,危害极大。从这次警告劝诫之后,一律不准将亲朋故旧引荐到军队和州县衙门里,也不许各部队、各衙门接收他们引荐来的人员。 以上三条,巡捕、门印、签押三处各写一份,贴在座位旁显眼之处。如果有人自己觉得做不到这三条,就请趁早辞职离开;如果继续在此任职,就要谨慎、认真遵守。我已经告诫了你们,你们也应该加倍自我反省、监督。无论接待文职还是武职的下属官员,无论官大官小,哪怕他们是佐杂外委这样小官卑职,也必须以礼貌待人,绝不许以恶劣的态度对待他们。至于所送礼物,一概谢绝。不管是茶叶、小菜,以及布料、衣服、书籍、字画、古玩、器皿、金银、食物,一律都不许收。也不能引荐亲属去军队、衙门。这三条,我如果违犯一条,请各位随员批评指责,并立即改正。 咸丰十年五月晓谕巡捕、门印、签押三处。P1-3 序言 “国学”是什么?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粹派学者邓实先生曾把“国学”定义为“一国所有之学”。章太炎先生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由此可见,这些让我国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所有的学问,形成了我们国家民族的性格气质,也决定了我们每一个国民的传承涵养。教导我们行为的是孔孟而不是《圣经》,陶冶我们性情的是李杜而不是莎士比亚。所以决定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的,从法律意义上说也许是国籍,而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就在于你是否受到了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国学”的熏染。国学,国家,国民这三者实际上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这也是“国学”之所以重要,并应当向青少年进行普及的原因。 然而,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辽阔幅员的文明古国,在如此广袤的疆域之上和绵长的历史之中所产生的“一国所有之学”,其内容实在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令人望之茫然。承载学问的实体当然就是书籍。所以为了保存古代典籍和文化,就很有必要对书籍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于是就诞生了一门古老的学问一一目录学。从汉代刘歆的《七略》,历代正史里的《艺文志》和《经籍志》,最终形成了对古代典籍的经、史、子、集这四部分类法。清代著名的《四库全书》就是按照这个分类法,来分别并保存上古以来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典籍的。 虽然有了前人的眼光方法和工作基础,但是如何从其中撮其精要,并选择适宜的向青少年进行普及,以便他们以有限时间和精力,能够最大程度的了解“国学”的全貌,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 经,在古人看来,是所谓“万世不易之法”。“经者,常道也。”我们现在说的“经常”,还保留着这个意思。从现代的眼光来看,主要包括儒家最重要的一些经典及历代对这些经典的最重要的阐释和解说。这些经典,古人认为是对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的最重要的指导。在这部分,我们选择了《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孟子》等等。 如果说“经”是“万世不易”的“常道”,那么在古人看来,“史”则体现了变动不居的形态。“经”是高悬的理想和目标,是应然;“史”是流动的现实和轨迹,是实然。古人的理念里经史是不可以须臾分开的,所以说“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考虑到青少年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我们特意将传统中最重要的史传‘改编成故事的形式,并以白话文改写,有《二十四史精华》和《资治通鉴故事》等等。 子部包含了没有进入经部的儒家重要学者的典籍和其它诸子百家学者的著作。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最富有竞争力和原创性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极富创造力的天才学者及其学派。他们的学说补充了儒家学说的不足,丰富了古人的思考和实践。从中,我们精选了《道德经》、《庄子》、《荀子》、《孙子兵法》等等。 集部则是主要收集历代著名的文章和诗词曲赋等,大概可说是现代学科中文学的范畴。作为言情体物、涵咏性情,提高个人修养也是大有裨益。这个部分内容也很广博,我们精选了《楚辞》、《古文观止》等等。另外像《唐诗三百首》、《百家姓》等也都归入了此类。 编撰这套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青少年对“国学”的热情,我们也非常希望这套书能够在新的时代,帮助青少年熟悉经典,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编者 2011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