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岭南最后的古村落(原乡之旅寻美中国最后的古村落)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曾晓华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岭南最后的古村落(原乡之旅寻美中国最后的古村落)》——一个岭南人的岭南寻根倾情之旅。

200余幅精彩图片及地图,图文并茂地凸现岭南近50个代表性的古村落,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岭南文化的深层图景。略带伤感的文字,尽显岭南古村落娴静得有些落寞的美。本书由曾晓华著。

内容推荐

《岭南最后的古村落》是《原乡之旅:寻美中国最后的古村落》丛书之一种。全书运用专题的构筑方式,以作者个人的行走、体验﹑认知和感悟之轨迹为基本线索,运用灵动﹑优美﹑诗意﹑知性的复合笔法笔调,图文并茂地去呈现岭南古村落的原生态自然质朴之美,去展现岭南古村落的独特历史及其乡人乡事之奇,去表现岭南古村落的民风民俗及其民间文化艺术之韵。

《岭南最后的古村落》作者曾晓华从“聚落”、“古港门户”、“广府”、“潮韵”、“客家”、“水乡渔村”、“侨乡”这几个专题入手去构筑岭南古村落,可谓准确而匠心独运。其行文自始至终都带有一种伤感,饱含着作者对古村落日益凋零与落寞的深深忧虑和遗憾!

目录

一、岭南文化的根之所在

二、聚落篇

“百粤首邑,中华姓氏第一村”

 ——河源龙川佗城村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

 ——韶关南雄珠玑巷

“珠玑留厚泽,蓢底肇鸿基”

 ——江门棠下良溪村

“百越聚居地,谯国夫人城”

 ——高州长坡旧城村

“昔日古战场,今日皇族村”

 ——新会古井霞路村

“中国瑶家第一寨”

 ——清远连南南岗排

三、古港·门户篇

“海上丝路黄埔口,一口通商粤海关”

 ——广州琶洲黄埔村

“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

 ——澄海东里樟林村

“潮州前卫,粤东第一城”

 ——潮州饶平所城村

“粤海要塞,两广门户”

 ——深圳龙岗鹏城村

“南登之古道驿站,千年之风雨道班”

 ——韶关乐昌应山村

四、广府篇

慈禧赐建“广东第一村”

 ——三水乐平大旗头

“穿越五个世纪的沧桑”

 ——从化太平钱岗村

“文乡雅集,金楼为尊”

 ——顺德北浯碧江村

“蛎江涌头,半月古村”

 ——番禺石楼大岭村

“明清古风,南社遗韵”

 ——东莞茶山南社村

“千年赖巨蟹庇护,名扬因藏而不露”

——东莞石排塘尾村

“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灵秀萃吾门”

 ——南海西樵松塘村

“堂堂客家围,悠悠广府韵”

 ——佛冈民安上岳村

“岭南举人第一村”

 ——恩平圣堂歇马村

“唐代古邑,粤西书院”

 ——信宜镇隆八坊村

五、潮韵篇

“遗风宋代,入潮一人”

 ——汕头潮阳波美村

“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

 ——潮阳铜盂明安里

“潮汕小故宫,岭南第一宅”

 ——澄海隆都前美村

“潮居典范,祠第干家,书香万代”

 ——潮州潮安龙湖寨

“龟山列案,乌衫满巷”

 ——陆丰大安石寨村

六、客家篇

“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

 ——梅县南口侨乡村

“一条围龙屋,一座客家城”

 ——梅县丙村温公祠

“八十户小山村,三十幢古民居”

 ——梅县水车茶山村

“岭南之最道韵楼,八卦之奇客家村”

 ——饶平三饶南联村

“粤东土楼最上镜,观音造化花萼楼”

 ——大埔联丰大丘田

“岭南第一围,满堂客家村”

 ——始兴隘子满堂村

“曾氏九栋十八厅,粤北民俗第一村”

 ——韶关始兴东湖坪

“一门三进士,耕读两书堂”

 ——和平下车兴隆村

“客家大观园,南园第一村”

 ——河源仙塘红光村

“潮汕古驿站,粤东古围村”

 ——惠东多祝皇思扬

七、水乡·渔村篇

“广州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

 ——广州新窖小洲村

“水乡古祠堂,岭南小周庄”

 ——顺德杏坛逢简村

“苏家榕荫老屋,东江画里水乡”

 ——河源义合苏家围

“南方泊船之地,闽粤海上咽喉”

 ——汕头南澳古渔村

“粤东麒麟角,天后宫前村”

 ——汕尾遮浪官前村

“海上丝路古驿站,十三行尾大澳局”

 ——阳江东平大澳村

八、侨乡篇

“碉楼斜阳处,侨乡游子情”

 ——开平塘口自力村

“最美的碉楼,最美的侨乡”

 ——开平蚬冈锦江里

“梅家大院的风雨骑楼”

 ——台山端芬汀江圩

“浮云露凤阁,月殿现龙楼”

 ——台山墩头浮月村

后记 “乡下的老屋”

试读章节

古巷内,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就是分别建于北面、南面和中间的三座门楼了。它们都建于清乾隆年间,其中北门楼最高,8.6米、宽6.23米、门进深3.05米,麻石墙基青砖砌筑,红柱绿瓦歇山顶式,南北两面镶嵌着红砂石匾,匾刻“珠玑街”出自岭南著名书法家秦萼生。南门楼拱门宽约3米,上方镶有“珠玑古巷”石匾,右上方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碑刻一块,题“祖宗故居”。

不过最有味道的,当属坐落在珠玑巷中间的珠玑楼了。据说其前身是沙水镇“翔凤坊”的门楼,坍塌后于乾隆十二年重建易名为“珠玑楼”,高7.6米、宽6.66米,进深2.9米,砖石结构,绿色琉璃瓦歇山顶式,门楼上端镶嵌着一块青石长匾,竖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八个大字,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第三师副师长蒙志所题。

这蒙志是广西平南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广西陆军任职,追随李宗仁先后任上校团长、少将副师长,最高做到中将师长,1929年经珠玑巷时,不知道是否奉蒋介石之命围剿过在大庾岭活动的红军?看来其先人也是从珠玑巷南徙,经岭南再去到广西的。

在珠玑楼里,最有意思的是供奉着一尊“仁圣大帝”的塑像,想不到居然是梁朝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大名鼎鼎的“昭明太子”——他什么时候在岭南成了“仁圣大帝”?梁神宋拜,更是令人称奇。

原来传说这昭明太子曾隐居粤北始兴,遇始兴、南雄瘟疫,于是上山寻捕一种叫貔貅的动物,“斩其角磨水给民众治病”,百姓得救,萧统却因染上疫病而在五月初五端阳节那天去世——因此被南雄人奉为驱瘟保护神的“仁圣大帝”。

在南雄,人们专门修建了一座延祥寺来纪念他,古刹古塔,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而在珠玑巷,村民则在“珠玑楼”供奉着他的神像,始自宋代,每年的端阳节庙会还都会举行隆重的“太子菩萨大巡游”——从农历五月初五一直游到五月十八。那是因为初五是萧统的卒日,十八是他的生日,俗称“太子菩萨,年年十八”。“文革”时期曾中断过,近年恢复,热闹异常,如今成了珠玑巷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原广州市政协主席、珠玑巷的后人罗培元还曾有一诗:“舍己为民萧太子,珠玑巷里塑金身。萧纲赞语当加一,南岭蜚声保护神。”贵妃塔和“胡妃血溅珠玑巷”的古老传说

过“珠玑楼”往南右转,经双龙桥沿珠玑古巷一路前行,在快到南门楼时街边建有一座凉亭,亭里立着一座石塔,这就是被称为“贵妃塔”的元代舍利塔。

它用红砂岩雕凿垒叠而成,平面八角形,7层通高3.36米,实心,底层基座直径1.2米,高24厘米,上为莲花座八角柱体,高59厘米,柱上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并刻着“元至正庚寅孟冬十月,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柱体上三层均为莲花座平面八角形,分别高38、40、40厘米,再往上则是两层覆莲花座鼓形塔身,分别高30、40厘米,刻有浮雕佛像,顶层高35厘米,为莲花座鼓形塔身,塔顶是一高30厘米的宝葫芦。

造型奇特,雕刻粗放,佛像栩栩如生,它立在一口古井上,相传就是为了纪念投井身亡的胡妃所立的。

胡妃何许人也?与这条千年古巷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传说中,胡妃原是南宋咸淳年间度宗皇帝的妃子,因遭宰相贾似道陷害而被逐出宫廷,削发为尼。后来她逃出寺庙漂流到杭州,被运粮到那里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解救带了回来,纳为小妾。不料此事被黄的家仆告发,朝廷于是派兵前来围剿,使得珠玑巷一时风声鹤唳,民众为躲避灾祸纷纷南逃。胡妃不愿殃及珠玑巷的乡亲,最后不得不投井自尽。几年后重返家园的乡民为了祭祀她,便在井上立了座贵妃塔。

这故事不见史载,可是在一些从珠玑巷南迁珠三角的家族族谱中却有记述,尽管情节不尽相同,但显然“胡妃事件”曾引发了宋代末年珠玑巷居民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后来元军南下,珠玑巷再遭洗劫,冷落萧条,贵妃塔也毁于兵火之中。

元末红巾军起义提出“复宋”,珠玑居民也因思宋而念及胡妃,当时担任南雄路(备注:“路”为元代的行政领导单位,相当于州府,“路”设长官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担任,“同知”是副职,通常由汉人担任。)的同知孙朝列“顺从民意”,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重新立了这座石塔,如今已成为广东唯一有年代记载的元代石塔。

如今,在南门楼西侧还修建了一座占地2800多平方米的胡妃纪念馆,馆内设有胡妃梳妆楼,两侧展室则陈列着“胡妃故事”等民俗文物,另外在沙水湖旁也新立了一尊汉白玉的胡妃雕像——由此可见这位胡妃,与这条古巷的兴衰有着多么密切的关联。P25-27

序言

有人说,当你迷路,不知该往何处去时,回到原点不失为一种出路。

也有人说,人生的轨迹就像一个圆,转了一圈后,往往会回到你起步的那个原点。

哦,这原点,也许就是你的故土、你的原乡,哪怕你不曾出生在那里,但却总能让你魂牵梦萦。

我出生在江苏的苏州,祖籍却是广东台山冲篓。那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尽管靠近台城,但既没有山水风光,也没有什么经济大户带来的富裕。乡下人除了守着几分薄田,就是靠海外华侨捐建的路桥、学校、祠堂和侨汇过日子——三万人的小镇有五万多人侨居美加,祖居的那个小村几乎一大半人都在海外。

不过长这么大了,我也只回过冲篓三次,加起来在冲篓呆的时间也不到一个星期。乡下的祖屋早已成了一片废墟,村里的干部说这还是你家的宅基地,可以重建,同行的母亲只是笑笑,建了谁住呢?

但是去年去美国西雅图,在唐人街偶然见到路边一座写字楼挂着“台山冲篓公所”的招牌——心底竟突然涌起一阵激动,想不到原来自己对冲篓,还有着一种莫名的、深深的眷恋和牵挂。

中午,西雅图的朋友请饮茶,作为晚辈,面对的都是七八十岁,早年移民西雅图的“乡里”:新会、台山、开平、广州、顺德、香港,说的都是白话,上的点心居然还都是珠三角传统的、没有多少新意的叉烧包、蒸排骨、蛋挞、咸水角、煎堆等,聊起自己见到“台山冲篓公所”的激动,引起这些老人家一片开心的笑声。

于是从骆家辉说到陈宜禧,从新会的古井烧鹅说到顺德均安的煎鱼饼、大良的双皮奶、清晖园前的细妹牛杂——有老人问,“那细妹还在吗?”

哦,难以抹去的原乡记忆,是村前的那片荷塘,还是村口那棵老榕树?是蚝壳屋旁的那口古井,还是晒场前那座肃穆的祠堂?还有三月三的飘色、端午的龙舟、雨打芭蕉的音韵顿挫、成水歌的摇曳悠扬……

于是,我又一次踏上原乡之旅,寻觅岭南的古村落,临出门前恍然想起东坡先生的一句词: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呵呵,就将它放在这里吧,那也许不只是我,不少像我这样的游子都会有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种对故乡永远无法割舍的眷恋。

后记

那是从和平县下车镇“一门三进士”的兴隆村回广州的途中,经连平县隆街的沐河时,我顺便去看望住在乡下的老朋友欧阳老师。听说我在编撰岭南古村落的书时他笑了,何不写写他欧阳家的沐河?

欧阳老师是客家人,宋代大名鼎鼎的文人欧阳修的后裔,出自江西庐陵(今吉安),其先人于元代南迁岭南河源。明洪武六年(1373年)家族再分枝连平沐河,由此那里就成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如今村里仍只欧阳一个姓氏。

上世纪60年代,欧阳老师成了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位大学生,广州中山大学毕业后长期在惠州工作,退休后回沐河建了一栋两层楼房。一年半载的时间他都住在乡下,“你看这里空气多好。”当晚我便下榻在他家的楼上。一弯月色,伴着山乡特有的宁静和安详。

“叔叔,看看我画的画。”进来的是欧阳老师的孙女姗姗,暑假她爸爸送她到乡下跟爷爷住上几天,手里拿着几幅涂鸦般的铅笔画,欧阳笑道,“她从小就喜欢画画。”

想不到画的竟是村里的围屋、祠堂,旁边还写着“乡下的老屋”——欧阳说每天带孙女田间散步,总是经过这些老房子,“这墙都塌了一半啦,哪有这么好。”他纠正着孙女的画,“我把它修好了嘛”,小女孩嘟着嘴说。

翌日我让姗姗带我去看她画的老屋,古老的围屋竟如此宏大,尽管早已残垣断壁,杂草横生,但里面基本的格局仍依稀可辨,尤其是四周的门楼和围屋中央的祠堂好像都修过,只是周围早已没了人家。祠堂上挂着“欧阳宗祠”的门匾,两旁对联“庐陵世泽,渤海家风”。堂上供奉的祖宗牌位上的元秀公,便是当年沐河开基立村的始祖——“当年他是一根扁担挑着两个儿子来到这里的”,欧阳老师说,“尽管围屋早已废弃,但祠堂总是都有维修的,每逢春节、清明祭祖,村里人都会来这祭祀。”

村里还有一座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文林第”,豪宅深院,尽管破旧,但木雕石刻和檐下的壁画,加上门楼前一块“棣萼联芳”的古老门匾,依旧可看出昔日的气势。难得是偌大的院里还住着两位老人,见欧阳老师和孙女带我来参观,一脸的荣耀。

连平和和平都是客家人聚居的山区,有不少类似沐河这样的古村落,不是来到这里你无法想象,这些在岭南属于偏远穷困的山区,昔日竟会有规模如此宏大的围屋和那些XX第的深宅大院,出了那么多的文化名人——我笑欧阳,这是否跟你先人欧阳修“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庐陵有关?

离开沐河前,我想要一张姗姗画的老屋,如能放在书里作插页也好呀,一个现代都市孩子眼中的古村落。

她不肯,说要带回惠州给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看看,她乡下老家的村里,还有这么大的老屋……

2012年8月5日于惠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