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编著的《孔子传》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最大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孔子传(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鲍鹏山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鲍鹏山编著的《孔子传》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最大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 内容推荐 鲍鹏山最新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孔子传》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最大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 《孔子传(精)》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首次独家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最新发现的、中国最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本书附赠张楷手绘原本内容藏书票一枚。该藏书票一套全五枚。 目录 仲尼(诗一首) 《张楷孔子圣迹图》 孔子激励代代人(序) 第一章 十五志于学 第一节 家世渊源 不做国君 杀夫夺妻 英雄父亲 长相颇怪 第二节 艰难时世 穷孩子早当家 合葬父母 到宋国去 第三节 志存高远 昭公赐鱼 眼高手低 君子不器 敏而好学 第二章 三十而立 第一节 大学之道 创办私学 大成之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成人之美 第二节 问学老子 一车两马 把智慧藏起来 学做减法 优秀更危险 老子是龙 第三节 是可忍孰不可忍 螳螂捕蝉 八佾舞于庭 国君被流放 孔子生气了 第四节 苛政猛于虎 三代人都喂了虎 满街人都没了脚 声色狗马 君臣父子 风吹草动 和谁讲道德 小个子挤走大个子 第三章 四十不惑 第一节 智者不惑 土里挖出一只羊 两小儿辩日 有鬼还是没鬼 众生平等 父子相隐 以直报怨 第二节 极端是恶 杀不杀公伯寮 学不学尾生高 不要再哭了 可以要回报 曾参挨打 第三节 杏坛至乐 有朋自远方来 历史不是什么 无爱不快乐 到南河洗个澡 孔颜乐处 第四章 五十知天命 第一节 人就是天命 什么是天命 坏人也是天命 美玉待沽 阳货送来一头猪 阳货倒台了 第二节 鲁国司寇 从乡长干起 从小司空到大司寇 慎刑与无讼 好生恶杀 第三节 攘外安内 两面讨好 斗智斗勇 一个人的胜利 助理国相 拆了他的城 功败垂成 第四节 去鲁适卫 好色不好德 一步三回头 卫灵公的脸色 南子的美色 古今第一绯闻 第五章 六十耳顺 第一节 避人救世 一副热心肠 耳顺人有大执著 一意孤行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丧家之狗 第二节 大德容众 故国之思 不打棍子不扣帽子 忠恕之道 恕比忠更重要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第三节 圣者多情 乐山乐水 三月不知肉味 大爱大恨大悲哀 做盲人的眼睛 不掏鸟窝 第四节 仁者担当 陈蔡绝粮 好人有好报吗 做人有最高境界 君子固穷 道德不是小红花 第六章 七十从心所欲 第一节 天下英才 弟子三千 向颜回同学学习 子路登堂了 子贡是个重器 自绝于日月 第二节 自由与道德 叶落归根 国事顾问 为往圣继绝学 解放自己 人生化境 第三节 千秋木铎 白发人送黑发人 呼天哭颜回 获麟绝笔 子路回不来了 泰山崩 附录 附录一 孔子时代各国形势图 附录二 孔子生平年表 附录三 孔子七十七弟子一览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孔子学生中有两个贵族子弟: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两人的地位非常特殊,是鲁国最有名也最有权势的三大家族(三桓)中孟孙氏家族的两个同胞兄弟。 他们之所以拜于孔子门下,还要从他们的父亲孟僖子说起。鲁昭公七年,楚灵王造章华台落成,想请各国诸侯参加典礼。鲁昭公就去了,同时带了大夫孟僖子负责外交礼仪。可偏偏孟僖子不懂礼仪。途经郑国,郑简公在国都城门慰劳鲁昭公时,孟僖子竟不知如何答礼。到了楚国后,楚灵王在城郊举行郊劳礼欢迎鲁昭公时,孟僖子又不知如何应对。在楚国,甚至遭到对方戏弄。 要知道,鲁国的始封君是周公,周公是周礼的制订者。鲁昭公、孟僖子这一趟外交之旅,简直就是转着圈子丢老祖宗的人。好在孟僖子还有羞耻心,回国以后,下决心研究礼仪,向懂礼的人学习。谁懂礼,他就向谁学习。临终之际,他嘱咐自己的两个儿子说: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我若获没,必属说(南宫敬叔)与何忌(孟懿子)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 于是,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这一年是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四岁,这两个小兄弟十三岁。弟兄二人同生于昭公十二年,可能是双胞胎。 孟僖子两个儿子的到来,还给孔子带来了一次很好的问学机会。 一车两马 孔子曾经到宋国去学习殷商之礼,曾经到郑国向子产学习,入鲁国的太庙做助祭,也能做到“每事问”。他在鲁国学的主要是周礼,但是周礼的大本营,首善之地,毕竟是在周王朝的国都啊!此时的周王朝国都在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附近。而且在那里,还有一个高人,谁呢?老子。 孔子早就想到洛邑向老子求教,可是距离太远,没有人赞助,他自己不能步行前去。现在有贵族来做弟子了,机会也就来了。他就跟南宫敬叔说:“我想访问周,向老子请教,你能不能够跟国君说一说,让他支持一下?”南宫敬叔找到了鲁昭公,把孔子的意愿说了。鲁昭公当即决定给他一辆马车,两匹马,还给他派了一个人,除了一路上照顾孔子之外,兼做保镖,以确保出行安全。孔子另外还带了一个人,《史记》说带的就是南宫敬叔。现在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说南宫敬叔当时才十三岁,不大可能,应该是另外一个学生。就这样,三个人出发到洛邑去了。 鲁昭公对孔子的确非常好,他在孔子人生的两个最关键的时刻,都帮了孔子。孔子二十岁生了儿子的时候,鲁昭公给他送了一条鲤鱼。现在,又给他支持,让他去周问道于老子。 鲁昭公的这两次相助,都是在孔子特别需要的时候,而且都有象征意味: “一条鲤鱼”,象征着国家、政府对孔子身份、地位的肯定。由此奠定了孔子在鲁国的地位,并为他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搭起了上升的阶梯。 “一乘车、两匹马、一竖子”,象征着国家、政府对孔子创办的私学的肯定、承认和支持。孔子所办,虽为私学,却获得了公家的首肯。 更重要的是,孔子得到老子这样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高人指点,对于他这么一个三十而立、雄心勃勃、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非常及时。 鲁昭公实际上是一个很软弱的国君,他后来还被“三桓”赶出国,流亡在外七年,最后客死他邦。但死后被谥为昭。昭的意思就是明白人。我们看他帮助孔子,说明他在一些事情上还是很明白的。鲁昭公被“三桓”掣肘,实在是他人生的悲剧。而孔子对鲁昭公,一直心存感激。P58-61 序言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短短三十八个字,孔子如此叙述了自己的一生。 此可谓史上最短的一篇自传。后来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向往之的完美人生。孔子所达到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两千五百多年来,不断被阐发;不断激励着每一代中国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孔子做人很成功。孔子做事也很成功:他是一个好老师,好学者;他是一个满怀理想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功在千秋的思想家。 他也失败过。最失败的时候,他曾被人嘲讽为“累累若丧家之犬”,而他欣然受之。但“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孔子伟大的救世精神的最好表达。 看十五岁的孔子发奋“志于学”,就像我们今天的追梦少年一样,意气风发,充满理想。虽然我们与孔子之间横亘着二千五百多年的巍巍岁月,却丝毫没有感到陌生和遥远。三岁丧父,单亲家庭的孔子,他的成长环境在今天看来也丝毫没有优越与优势,相反,“玉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生活的磨砺让他的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 最终,孔子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一位“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至圣先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和他的三千弟子,一群颠沛流离、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在春秋的时空里,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之间,守护着自己的激情与理想,创造和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生产和承担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写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使命与感叹. 是什么成就了孔子的人生? 是什么使一个人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孔子对于“人”——每一个“人”——有何意义? 读罢鲍鹏山先生这本《孔子传》之后,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今日的中国和世界,与孔子时代也有着类似的环境,都面临着社会和文化的巨大转型以及价值观的构建。认识孔子,理解孔子,读懂孔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时代。追寻传统与古圣先贤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来之路。 古老而年轻的孔子,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历史,一直用他自己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亲爱的读者朋友,不论您是否读懂了孔子,站在历史长河岸边的这位慈祥老人,永远对我们满含期待,他一直温柔敦厚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孔子相信,和谐世界美好的未来在于青年。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这本《孔子传》将同时首次独家展示明’正统九年(1444年)张楷手绘原本《圣迹图》。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圣迹图,比原来人们认为的最早的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何殉据张楷本增补的三十八图《圣迹图》还早了五十三年。可以说,它是中国、日本、韩国流传至今的圣迹图的母本。 这卷圣迹图于2011年从东瀛购回,在2012年山东第四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由山东美术出版社捐赠给孔子基金会,使之最终回归孔子故里,在此需要特别说明并致谢。 是为序。 后记 这是一本给普通读者看的《孔子传》。 什么是普通读者?就是非专业人士。 孔子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文化祖先,并非仅仅是文化学术工作者才对他有兴趣并有敬意,无数的普通人敬重他,想了解他,了解他的生平、身世、思想、人格。这种对民族先贤的敬重、兴趣和求知欲,是一个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内在原动力,也是一个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品格和道德风貌的根本保障。因此,它比学者们的专业研究更值得呵护和推崇。 我之想为这样的值得尊敬的读者群写一本《孔子传》,就是出于这样的认知和认同。 孔子深居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思想与信仰的根据。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我们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来源。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理想的政治、理想的人格,其价值标准,都来源于孔子。 就国家、民族而言,不了解孔子,就不能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也无从设计和展望中国的未来;就每个人而言,不了解孔子,就不能确立个人的道德人格目标。 从这些考虑出发,本书首先力求“知识正确”,为此确定的行文风格是客观平实,并且为了突出重点,叙述力求简明扼要,对孔子的生平叙述,抓大放小,不枝不蔓,不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缠,不以无用无聊的琐碎知识空耗读者的时间和精力。突出重点的好处是,一般读者读完本书,对孔子一生的主要行迹、事迹、心迹了然于心,满足读者朋友掌握相关知识的需求。 其次,本书力求“价值观正确”。对孔子思想的误解乃至故意曲解自古而然,而尤以近百年来为甚。我曾为此写系列文章“被误解的孔子”予以澄清。在今天,对孔子出于恶意的曲解和出于无知的误解,可以说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误解会导致误导,误导会导致误会,对思想的误会会导致行为的失误。本书的写作试图澄清一些价值上的问题。思想家的传记不能不涉及思想,而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思考真相,更在于判断是非。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其教育目标就是培养人的是非判断力,一部《论语》,就是五百多则有关是非的价值判断,它不仅告诉我们是非,还教会我们何以自主判断是非。本书在这方面着墨较多,用心良苦,希望对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读者有所帮助。 在写作本书之前,我已有三本有关孔子的著作: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的《说孔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论语导读》。有此基础,按说写作一部新的《孔子传》比较容易,其实,内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我的学生周缨,按照我这本书的写作宗旨和主题表达,首先为我在前述三书中做了内容革取和简单的缀合,在此基础上,我的朋友M又对本书稿做了三遍以上的文字处理、章节分析、小标题设定、注释校对,我又做了两遍修订,始成本书。我的朋友王大千专门题签并作序。孔子基金会将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捐赠的十分珍贵的孔子圣迹图卷独家授权本书使用。对此,仅仅简单的“感谢”二字实在不能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