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阅读文库”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荀子主张顺应与改造自然》、《苏轼徐州战洪水》……这本《顺(顺其自然)》(作者于永玉、胡雪虎)是其中一册,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使青少年增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编者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巅峰阅读文库》。
这本《顺(顺其自然)》(作者于永玉、胡雪虎)是其中一册。
《顺(顺其自然)》收录了《荀子主张顺应与改造自然》、《苏轼徐州战洪水》、《返璞归真的境界》等故事。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中国古代很早就懂得了树木的人工栽培。陕西黄陵县桥山有轩辕黄帝的“衣冠冢”,现有古柏数万株,参天茂盛,形态各异。其中最大一株相传为黄帝手植,距今5000余年。
早在西周时期,国家就规定要在坟墓上植树,并且根据天子、士和庶人坟墓的高低分别植什么树作出了规定:“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在《诗经》中,记载黄河中下游一带人工栽培的树木就有枣、桃、李、梅、梨、栗、榛、桑等果木,而且栽植得相当普遍。
管仲是我国最早提倡植树造林的一个高级官员。在《管子》一书中,他精辟地指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主张山林川泽由国家垄断,禁止百姓在田地中或房前屋后种树,但说“田中有木者,谓之谷贼”,造成“非山无所仰”的政府独占局面,似乎有点过头,这是不足取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修筑驰道,要求在驰道两旁,每隔三丈,即“树以青松”,“东穷燕齐,南及吴楚、江湖之上”,规模很大。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
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人们已经懂得了适地植树的道理。刘安《淮南子》说:“欲知地道,物其树。”意思是说,要想知道某地的环境条件,就要观察当地的树木。这就等于指出了树木生长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具有生态学观念。
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前6年)农学家汜胜之著了一本《汜胜之书》,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其中对植树的方法有详细说明。书中说,种树要点有三条:一是种树没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下了雨以后就栽;二是要多留树根上带着的旧土;三是要记住树木原先朝阳的那一面,移栽后仍使之朝南。汜胜之总结的这些经验,在当时已是非常普及的东西了。
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书中讲了植树的意义和适地植树的原则。贾思勰的适地植树的原则是:地有好坏,山泽各有所宜,按照气候土壤条件植树就能事半功倍。如果想当然,违反客观规律,必然劳而无功。这些原则,无疑是古代无数实践经验的结晶。
在晋代,植树技术又有新的进步,适地植树的原则也更加广泛地为人们所应用。有一本叫做《南方草木状》的林学著作,明确指出,柘、柞、楮、柳、竹应分别种在山石、山阜、涧谷、下田、高平之地,因地制宜,各得其所。这些记载,不仅具有实际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年)十分热爱植树,他在《春葺新居》一诗中说:
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自己不论被贬江州(今九江),还是升调忠州(今四川忠县)时,都不会忘记植树,在江州时曾移栽庐山桂树、石榴树。他把桂树移栽至司马厅前,写了一首《厅前桂》: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校胜尘中。
白居易移栽的石榴树迟迟不开花,于是又写了一首诙谐小诗《戏问山石榴》:
小树山榴近砌栽,半含红萼带花来。
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厅前便不开。
升调忠州时,白居易还把石榴移了去,这回开了花。这时,他又在窗前栽植了庐山的杉树,在《种杉诗》中说:“移栽东窗前,爱尔寒不凋。”
白居易在杭州罚犯人植树的故事更被后人传为佳话。
白居易生活的唐朝经济繁荣,重视植树。唐朝制度是按人口分永业田,并要求农民在永业田上栽上榆树、枣树、桑树及“所宜之木”。从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看,当时长安一带的人,凡是种树美化环境的或谋生而种果树的,都争着让种树能手郭橐驼去给他们作技术指导,足见当时的植树蔚然成风。
柳宗元所写的这边文章中,赞颂了一位驼背老人精于植树技术,“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因为他掌握了植树的规律,那就是:苗木要舒展,坑要培平,土要旧土,还要踩密实。
柳宗元其实是在以讲植树而讽喻时弊,但也反映出当时植树技术的发展水平。从历史上看,柳宗元确实是重视和提倡植树造林的。他在任柳州刺史的四年中,积极倡导造林,亲手植柑200株,写下了七律《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又在柳江边种了不少柳树,写了五律《种柳喜题》。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其思想综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内容。他立身行事,往往都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来要求自己。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箫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汲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等。两者大致以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自居易一生当中不仅留下了近3000首诗,还提出了一整套的诗歌理论。他将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白居易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从而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可以说,白居易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与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P13-16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大家代代传承。
那么,什么是传统美德?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通常来说,传统关德就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一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在现代仍有着积极影响的那些美德。具体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指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社会优秀道德因素,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领域,并通过社会心理结构及其他物化媒介得以代代相传。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华传统美德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社会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所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让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等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国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德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是日渐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党中央非常注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全社会也已形成了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风尚。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我们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本套丛书立足当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一百个字,即学、问、孝、悌、师、教、言、行、中、庸、仁、义、敦、和、谨、慎、勤、俭、恤、济、贞、节、谦、让、宽、容、刚、毅、睦、贤、善、良、通、达、知、理、清、廉、朴、实、志、道、真、立、忠、诚、公、正、友、爱、同、礼、温、信、尊、敬、恭、恕、责、仪、精、专、博、富、明、智、勇、力、安、全、平、顺、敏、思、积、利、健、率、坚、情、养、群、严、慈、创、新、变、革、争、谏、诲、齐、省、克、竞、求、简、洁、强、律。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性强,力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囊括进去。丛书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在本套丛书中,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我们还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为丰富读者的知识面,我们还在故事后面设置了“史海撷英”、“文苑拾萃”等板块,让读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这是一套可以打动人心灵的丛书,也是可以丰富我们思想内涵的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圣洁的、高尚的生活哲学。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给予人类基本力量的美德从来不曾变化。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乔治‘德里说:“使美国强大的不是强权与实力,而是上帝赐予的美德。假如我们丢失了最根本且有用的美德,导弹和美元也不能使我们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今天,我们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应关心道德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因为今天我们正逐渐面临从未有过的道德危机和挑战。
人生的美德与智慧就像散落的沙子,我们哪怕每天只收集一粒,终有一天能积沙成塔,收获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的美德故事将直指我们的内心,指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一定会在我们的倡导和发扬之下,世世传承,代代延续!
全套丛书分类编排,内容详尽、文字优美、风格独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优秀读物。愿这些恒久流传的美文和故事能抚平我们每个人驿动的心,愿这些优秀的美德种子能在青少年身上扎根、发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