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岁溯往(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建安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生于民国二年

民国二年,也就是1913年,我出生在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我现在已一百岁了,生活仍然很规律。每天看书读报、写日记、锻炼身体,这是我生活中必需的。不做这些,生活就不一样了。我现在还在学习,不是谦虚,一看书就知道自己不行,该知道的东西很多,面儿那么宽,你哪里都能知道。

我教了六十多年书,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文史研究者。

我的原名是豫泰,字奠中,工作以后,以字行。在书画作品中,我有时署别名叫老樗。樗就是椿树,庄子认为“樗”大得很,是没用的椿树,大而无用,但很逍遥。我们家就有两棵椿树。年幼时

我的父亲慎行,是有一定文化的农民。青少年时在兰州学商,因为家里缺人手,回到乡村。我的母亲在我七岁时就去世了,在我脑海中,她的容颜已经很模糊了。

我的伯父慎修,前清秀才,做了几十年塾师和小学校长。叔父慎德由商转农,能写会算。我们全家以勤俭出名。伯父和父亲先后任联合村村长多年。父亲对我的影响主要是:吃苦耐劳、做事一丝不苟、要强、善于讲道理。伯父对我影响也很大。我的私塾和初小阶段,就是在伯父直接督教下度过的。我和一般同学不同的是,除学完规定的‘‘共和国教科书”外,还加读了“四书”、《左传句解》和部分《诗经》。

有一年夏天,伯父带了几个年龄大的学生,游览乡宁、新绛间的五龙宫,回来后让学生们写游记。我没有去,但我根据他们的讲述,也写了一篇。记得文章末尾用“乃南柯之一梦耳”作结,伯父大加赞赏。

高小我是在县里“一高”上的。在高小,我无选择地读了大量旧小说,从《水浒》、《三国》以至流行的武侠、鬼怪小说,常读得废寝忘食。上初中后,就常给同学们讲这些故事。很有意思。

对书画的最初兴趣和学习

我很小的时候就对书画感兴趣了。七岁的时候,我开始写毛笔字,伯父和父亲都教我,一笔一笔地教,怎么起笔,怎么落笔,教得非常细致。要求也非常严格,每天必须写。每天写四行,一行四个字,写两版。写完后伯父或者父亲做批改,拿着红笔批改出来。

九岁的时候开始临帖,大小楷同时并进。我临赵孟頫的字帖,写得很像。伯父用楷书写了《朱子家训》四条屏,挂在堂屋神主后墙上,子侄们经常观摩。

伯父和父亲对我练字特别重视,后来我到县里上高小、到运城上中学,回家都得带上每天临的帖。有时候贪玩,没有写够数,回家前要赶快补齐。

十来岁时,伯父就常常让我替他给别人写碑文,写对联,也写门匾。

十一岁的时候,我摹画了《红楼梦》插图中的贾宝玉,却没有注意到他脖子上挂的那块玉。伯父笑着对我说:“那项圈上的玉很重要,没有就不是贾宝玉了。”

我开始大量地画画。家里有《芥子园画谱》,木刻彩印,还有一套《点石斋画谱》,为我提供了学习的范本。我也仿照各种书的插图画画,主要画人物,一有空就画。村里有红白喜事、炕围子、墙裙、灯笼要画的,常请我作画。

万泉县有位老师能画整幅龙门图,一年画了多幅。我看见后就记在心里,后来也给别人画龙门。稷山“一高”

1924年到1927年,我在稷山“一高”读书。稷山“一高”的全称是稷山县第一高等小学。学生们的年龄相差很大,有不少二三十岁的在校生。我考取时只有十一岁。

当时校长姓吕,是个老绅士,抽大烟,平常总在家里,一学期难得来校一次。只记得有一天,同学们喊:“校长来了。”我也跑去看。见一乘小轿,从学校的中门进来,顺着马路直奔校长室。大家都挤着看,我个子小,没看见校长。不久之后,学校里出现了赶校长的风潮。一天早上,同学问突然传告:“不上课了。”校园内到处聚集着学生,纷纷议论要赶走校长。为首的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带头罢课,找老师们支持。第二天上午,县长到学校来安抚。和学生代表谈判,但没有结果。当他准备回去的时候,就被学生们喊着口号围了起来,僵持了一个小时,县长大体答应了学生的要求。原来的校长被撤职,然而,支持学生的贾鸣高老师也被免职,同时开除了为首的五名学生。风潮就这样结束了,换来了新校长和新学监。

新校长和新学监到校后,决心整治一番。他们没有发现学生中好的一面,只看见乱糟糟的一团。有些学生成天迷着赌博,“本事’’大,抓不着;有些学生迷着看戏,黑夜翻墙头翻城头是常事,回来后还要绘声绘色地向同学描绘一番。校长心急如焚,决心严惩。可是,他没有抓住真正的赌徒,因为他们地点隐蔽,有专人放风,不好抓。几个在宿舍赌豆腐干吃的学生却被抓住了。这五个所谓的“赌徒”,其中一个还是在旁边看的。“赌徒”中有我的堂三哥姚晋泰,旁边看的就是我。P1-7

书评(媒体评论)

……姚奠中先生身为鸿儒,而通于艺者亦造上乘……姚先生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亦通。

——周汝昌

姚先生的字确如其人,精微博大,高明平实。我每看到他的书法,总觉得如读退翁《山石》之句,有-股刚直浑厚之气扑来。

——张颔

诗风追八代,笔阵扫千军。

——霍松林

雄才尊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人。我敬寿翁千盏酒,梅花愈老愈精神。

——冯其庸

后记

这是继《百岁忆往》之后,我采写出版的第二本口述作品,口述者是德高望重的姚奠中先生。

与《百岁忆往》的口述者周有光先生一样,姚先生也已年过百岁,同样长寿,同样知识渊博,同样乐观,同样有大智慧,同样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每日读书看报,关注国事民生,始终保持独立思考,说真话,是知识分子的典范……

不过,同样经历过百年的沧桑,他们的经历却称得上截然不同。可以代表两种不同的方向。

周有光先生虽然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很早就受到五四运动的熏陶;此后又上了教会大学一圣约翰大学,留学过日本,在美国工作过;先学经济学并从事经济工作,后转向语言文字学研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方案,出版《世界文字发展史》等著作;晚年退休后,更是鸟瞰世界文化,关注人类的前沿问题,从世界看中国,发表了许多有创见的观点,影响深远。

姚奠中先生则从小喜欢书画,他虽然也深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砸过泥神,参加过学潮,但他更侧重于国学。他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研究生,就像章先生一样,姚先生也认为国学与革命与科学并不矛盾,并身体力行。他办过国学讲习所,从事了一辈子与国学有关的教学工作,他也参加过游击队,在战乱年代四处漂泊,但无论什么隋况下都不失骨气与气节;他写过《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著作,对庄子有很深的研究,其诗、书、画、印均为上乘,被称为“四绝”。

不同的经历,必然使得两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在我看来,周有光先生从世界看中国,探索人类发展规律,虽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更重视国际现代文化,更看重科学。

姚奠中先生则更侧重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认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很大,能够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现在科学发展迅猛,但科学和国学应该没有矛盾。科学发展不能代替国学。国学代表着中国的传统精神,中国的灵魂,中国几千年传下的灵魂。只有科学,没有国学是不行的。”

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他们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读者朋友可以自己在书中比较。  当然也有很多相同和相近的地方。登山的道路虽然不同,高峰却是相同的。两人同样攀越到文化的巅峰,于是便也看到许多共同的风景。例如,姚奠中先生重视国学,但同样认为:“时代在变,国学的有些东西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是应该筛选的”。“对现代世界有用的才用。不筛选就是死的。”

与《百岁忆往》相同,本书也是非常简洁的。但里面也处处可见珠玑,读者可以在极短的篇幅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诗歌、书法的真谛。还有一些人生大智慧,也许只要记住几句并力行之,就可受益终身。例如,姚先生认为“不要片面地看问题,应该全面地站在一个高度上看”。所以他写了:“宏观辨方向,微观察现实。纵向看发展,横向比差距。”再如,他认为—个人的书法是与这个人的人品紧密相连,所以他始终认为,做人要做正,书法也是:“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姚先生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豁达乐观的精神,更是值得许多人学习。豁达乐观,才能健康长寿,这恐怕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怎样才能做到呢?姚先生有《自警》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写:

识广胸怀阔,

静观气自平。

纷繁元历历,

化育赞生生。

又说:“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一个人很渺小,社会却复杂得很,很多时候个人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对自己来说,保持乐观、保持操守很重要。”

这些话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不知对读者朋友们是否也有帮助。而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道理真正融入自己的人生。姚先生就做到了这一点。相信他的经历很值得我们借鉴。

文末,感谢姚先生女儿姚力芸老师及其丈夫张志毅老师的支持。

感谢陈巨锁先生的帮助。陈先生是书法大家,他在全国政协礼堂所办的展览非常成功,我很幸运地认识了他。陈先生以善写章草闻名于世,我对章草是外行,好在陈先生好文史,著述颇多,又与我为同县老乡,颇多共同话题。见面虽短,却从此有了书信往来。当我提出想要采访姚奠中先生时,陈先生热心帮我联系,又介绍了热情的李星元老师,从而最终顺利地促成了此书的写作。李星元老师、司丙霞女士对我完成此书均有帮助。

要感谢者还有我的家人,他们对我都是很支持的。  明天是大年三十,窗外已传来鞭炮声。记得就在去年今日,本书的责任编辑罗少强先生仍在工作,来电约我写《百岁忆往》。而昨天,他又来了电话,催我写此书的“后记”,以便明年一上班就可以发稿。

最后,愿本书与《百岁忆往》,都能带给读者朋友们喜气与福气。中国习惯上将百岁老人称为百岁人瑞,就是说,他们是受人尊敬的,也是可以带给大家以很大的福气的。

目录

生于民国二年

年幼时

对书画的最初兴趣和学习

稷山“一高”

李荐公:崇品德、重笃行

焦卓然:“有为兼需有守”

关芷洲提倡“超人”

走上博览之路

砸泥神

初中毕业后,直接考上教育学院

那时候的学潮

将近一年没有地方上学

在无锡国专

章太炎与章氏国学讲习会

成为章太炎先生的研究生

章太炎先生临终情形

我第一次讲课

章师母汤国梨

“志士英雄应即作,从头重整旧关山”

开办蓟汉国学讲习班

过庄子庙

弘伞法师

“教育厅长不尊重教师哪行”

又遇风潮

给李宗仁提意见

大别山里的科研探索

目睹河南大灾荒

白苍山庄

“不见家山十二年,归来满目尽凄然”

结婚成家

同门好友汤炳正

云南大学师友多

在贵州、云南的学术研究

新中国建立之初

回到山西

“一边写检查,一边搞著述”

“一边整我,一边请我”

保持乐观、保持操守很重要

“批孔会”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研究

关于教育

社会活动

诗词活动

书画活动

书法心得

好山水

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

我现在的日常作息

一些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教育家、学者、诗人、书法家姚奠中,是章太炎唯一健在的门弟子。《百岁溯往(精)》记录了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的丰富经历和他读书、育人、治学、修身的心得体会,启人良多。

《百岁溯往(精)》由张建安编著。

编辑推荐

《百岁溯往》张建安编著,姚奠中口述,三联书店。作者是章太炎先生晚年收录的七名国学研究生之一,是经历了世纪风云的国学大家。治学之余,姚先生优游于诗林艺苑,其诗、书、画、印被文学艺术界誉为“四绝”。百岁之年,“却顾所来径”,道德文章,垂范后世,足资取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