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伶丽、彭永海编著的《一口气读懂佛教的故事》从人物故事、义理故事、佛教百家故事和小品故事等四个方面入手,选取了部分佛教人物和佛经故事,涉及佛陀及其弟子、菩萨罗汉、历代高僧大德等人物,以佛经和教理为依托,重点叙述中国佛教八宗的创立发展故事,兼有趣味性强的小品故事,经编纂而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口气读懂佛教的故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毕伶丽//彭永海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毕伶丽、彭永海编著的《一口气读懂佛教的故事》从人物故事、义理故事、佛教百家故事和小品故事等四个方面入手,选取了部分佛教人物和佛经故事,涉及佛陀及其弟子、菩萨罗汉、历代高僧大德等人物,以佛经和教理为依托,重点叙述中国佛教八宗的创立发展故事,兼有趣味性强的小品故事,经编纂而成。 内容推荐 毕伶丽、彭永海编著的《一口气读懂佛教的故事》包括人物故事、义理故事、佛教百家故事、小品故事四部分,这些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透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佛教严密深邃的含意,痛快淋漓地展现了诸多高僧大德们的真实事迹和逸闻趣事。这些故事有的跌宕起伏、引入人胜,有的短小隽永、令人称绝,语言通俗活泼,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潜移默化地启迪人们的智慧和爱心,《一口气读懂佛教的故事》是有关佛学、佛教常识的通俗读物。 目录 前言 人物故事篇 第一章 佛陀故事 第一节 佛传故事 第二节 本生故事 第二章 圣者故事 第一节 嫡传弟子 第二节 菩萨罗汉 第三节 高僧大德 义理故事篇 第一章 佛经故事 第一节 《百喻经》 第二节 《杂宝藏经》 第三节 《杂譬喻经》 第四节 《六度集经》 第五节 《贤愚经》 第二章 教理故事 第一节 供养三宝 第二节 慈悲为怀 第三节 广行布施 第四节 知恩图报 第五节 业报轮回 百家故事篇 第一章 教门故事 第一节 天台宗 第二节 唯识宗 第三节 华严宗 第四节 净土宗 第二章 宗门故事 第一节 禅宗的创立 第二节 南宗禅 第三节 北宗禅 第四节 临济宗 第五节 沩仰宗 第六节 曹洞宗 第七节 云门宗 第八节 法眼宗 第九节 牛头宗 小品故事篇 第一章 佛与动物 第二章 佛家与神话 第三章 佛教与帝王 第四章 佛门与文人 试读章节 1.乘象入梦 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国王姓乔达摩,名字是首图驮那,意为纯净的稻米,故被称为净饭王,属于释迦牟族。王后叫摩柯摩耶,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净饭王性情淡泊,抚恤百姓,深受人民爱戴;摩耶王后,端庄秀丽。然而,时光流逝,国王夫妇仍是膝下无子,王后郁伤不止。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她的右胁进人身体,周围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净饭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相师说:“此梦甚佳!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千古圣人,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 2.如来降诞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摩耶夫人已怀胎十月。依古印度习俗,女子必须在娘家生产,摩耶夫人的父亲善觉长者即迎摩耶夫人回家待产。时逢四月初八,摩耶夫人途经蓝毗尼园,见园内百花争艳,绿草如茵,令人心旷神怡。夫人漫步院中,至无忧树下,枝繁叶茂,犹如伞盖一样柔软低垂。摩耶夫人举右手执树枝,佛陀即于此时,由摩耶夫人之右胁降生。降生之时,天地出现奇异祥瑞之象。大地有六种吉祥之震动,帝释梵天以各种化身示现,守护四周;龙王九兄弟也从天而降,围绕在太子周围,自上而下,口喷香泉水,为太子沐浴。太子自立于地,不用扶持,便会行走,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上便长出一朵莲花,走了七步,足下步步生莲。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净饭王得知太子降生,十分欢喜,随即与百官群臣、相师、居士、长者等出城迎接摩耶母子,并为太子起名为悉达多,意为吉祥成就。回城途中,路过一座神庙,相师建议应该带太子礼拜佛像,不料诸神像见太子皆倒下,不敢接受悉达多的礼拜。仙人阿私陀闻太子降诞,遂与其侍者那罗陀至净饭王宫,为太子占相,见有大丈夫之相好,并预言:“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家将来会成为转轮圣王;若是离家修道的话,便会解脱轮回,正觉得菩提,转无上最妙法轮。” 3.舍身出家 净饭王为使太子幸福快乐,以化散其出家之意,于是为其造三时殿,以适应不同季节居住。一为暖殿,隆冬时居住;二为凉殿,夏暑时居住;第三殿春秋时居住。又于殿前种各种甘果树,殿后造七宝池,池中有各种天花异葩,争奇斗妍,还有数百种水鸟在水上嬉戏漂游。并选五百婇女,每日歌舞于庭,供养娱乐太子。当悉达多长大成仪表堂堂的青年时,净饭王为他娶了一位颜容端正聪明智慧、礼仪具备的耶输陀罗为妃,后又增加瞿夷、鹿野二位妃子并诸采女以为娱乐。太子虽然与妃子们形影不离,但无有世俗之意,常于夜时静修禅观,净饭王为把他从沉思忧郁中解脱出来,安排了许多妙龄美女日夜歌舞陪伴,但他仍然独自在夜色中徘徊思索人生。 悉达多关心人民的生活,就亲自到民间探访。在东门郊外,悉达多看见一个头发斑白,满面皱纹,牙齿脱落,扶着手杖,颤抖地走着的老人;在南门郊外,悉达多看见一个四肢瘦削,痛苦呻吟,躺在街上喘气的病人;在西门郊外,他遇到一队出殡行列,死者家人围绕著大哭,十分凄凉;在北门城郊,他遇到迎一位穿着朴素,神情宽容的修道者。悉达多洞悉人生有生、老、死、病、死等苦楚,心发四种大愿:为救拔三界受缚苦恼众生;为众生破诸暗惑除其重障,成就如是方便智门;为众生说正法,令其悟解;为众生说正法,令得解缚。为探索人生真谛,断除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得到永恒的快乐和自由,在四月七日夜里,太子决心离世出家,命马夫车匿为他备马,白马不忍太子离去,前后跳踏,不愿让太子接近,太子扶拍马背,口说颂偈,才得以上马。骑上白马,离宫而去。此时国中人均昏睡不醒,为了不使马蹄踏地时发出声响,天神托起马蹄,腾空而起。行至城门,在诸天的帮助下城门无声而开,太子乘犍陟马逾城而出,开始了漫长的苦行生活。 4.悟道成佛 意志坚决的太子,为求真理四处访道,终失所望,改自内行,在苦行林六年苦修,国王哀劝难挽,遂命五侍伴太子修行,日进一麻一麦,终至面色枯萎,肌消骨露,不动道心。经过六年苦修,犹未得脱,乃觉身心本一,心净方能解脱,遂去座入尼连禅河,洗净尘垢,终因体弱倒卧地上,得赖牧羊女以乳糜供养,得复体力,继续追求真理。太子端坐伽耶山金刚菩提树下,发誓:“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欲界魔王波旬恐释迦一旦成道而使自己势力毁灭,于是带领魔军袭击他,释迦以智慧力,示“降魔相”,击败波旬和魔军。波旬无奈,又让他的三个女儿媚惑释迦,释迦用神通力使她们变成丑女。于是波旬及诸兵、众鬼神四散逃走。公元前五一三年十二月八日黎明前,悉达多太子于菩提树下,仰观明星,证悟缘起中道胜义,觉知众生本有如来智德,奈妄念迷着,不能证得,竭尽智力,历诸辛苦,豁然大悟,从此众生得救,成为万世至尊的佛陀。 P4-6 序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徒尊称他为佛陀,意即“觉悟者”。佛教发源于印度,后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释迦牟尼是一个十分出色的演说家,在传教时为了使信徒们得利益而根据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法,因材施教;同时根据人们的不同错误采取不同的纠正方法。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利用比喻和寓言,采用问答的方式,因事立说,使佛教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仰者。不仅如此,释迦牟尼佛还以身作则,现身说法。佛陀说法总是尽量使自己的谈话适应所欲说服的对象。 最初的佛教故事是根据佛陀所宣讲的佛法集结而成的。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爱憎、祈求与希望。在内容方面,或赞美大公无私、自我牺牲,或宣说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或教导人们尊亲敬长、知恩图报,或提倡勇敢智慧、仁爱诚实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伴随着大量经论的传来,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与我国民族文化相接触,经过长时期的吸收和消化,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在这时期,思想理论有着新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本书从人物故事、义理故事、佛教百家故事和小品故事等四个方面入手,选取了部分佛教人物和佛经故事,涉及佛陀及其弟子、菩萨罗汉、历代高僧大德等人物,以佛经和教理为依托,重点叙述中国佛教八宗的创立发展故事,兼有趣味性强的小品故事,经编纂而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