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回弃璧
有一天,假国国内突然爆发了一场大灾难,假国国民顾不得打点行囊,慌乱之际,只能带走家中最值钱的物件仓皇逃命。
有一个叫林回的假国人,灾害发生时,他想起自家有一块价值千金的璧玉,便要取锁开箱,取出玉璧带走。就在他刚拿出钥匙的时候,他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孩子正被灾害吓得不知所措,在屋里号啕大哭。林回犹豫了一下,突然,他扔掉钥匙,一把抱起孩子,冲出门外,随着人流逃命去了。
后来,同行的人知道了林回舍弃价值千金的玉璧而背着婴儿逃走的事情,就问他:“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如果说是为了钱财,婴儿哪有那块璧玉值钱;如果说你是想要减少拖累,抱着婴儿逃亡可要比携带一块玉拖累大得多呀。”
林回告诉人们:“我之所以要舍弃玉璧而抱着婴儿逃走,是因为我和玉璧之间只有利益的关系,而我和婴儿却是血脉相连的天性的结合。”
那些以利相结合的,在受到窘迫时,就会彼此离弃;而以天性相联系的,在危急的时刻却可以相互亲近、相互照顾。
赏析
这则寓言说明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建立在利害的基础上,从天性出发相亲相爱是纯洁而长存的;为利害得失相交是变易不居,无法持久的。君子之交,无关利害得失而以天性为根基自然得亲;小人计较利害,终致互相弃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从天性出发,感情要淡如清水,这正是庄子主张的清静无为的处世态度。
庄子的思想有他的时代局限性,然而不以利害相交的处世态度确实是可以引发人们在危难关头做出舍生取义的举动的。因为没有利害得失的顾虑,人们的行动自然以天性为前提,爱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亲自己的同胞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拔苗助长
从前有个农夫,是个急性子的人。他每天起早摸黑,辛勤地劳动,但总嫌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他巴望能长得快些,于是今天去量量,明天又去量量,可是一天,两天,三天,他总感觉禾苗好像一点都没有长高,心中十分着急。他坐立不安,冥思苦想:怎么能让禾苗长高呢?
一天早晨,他终于想出了帮助禾苗生长的“好办法”了。他赶快到田里,头顶着炎炎的烈日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高。从早晨拔到中午,又从中午拔到太阳快要落山,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被拔了一遍。农夫累得腰酸背疼,精疲力竭,可是,他心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完成了一件无人可比的大好事。
农夫拖着疲倦的双腿,摇摇晃晃地回到家里,顾不得擦干身上的汗水,就兴奋地告诉家人:“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地里的那些禾苗总不见长,这下好喽,我让它们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说完,他得意地坐在那里,拿起一把破扇子扇了起来。
他的儿子听了不明白什么意思,马上跑到田里去看,却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赏析
通常,在一定时间内,禾苗只能长到一定的高度。若要它长得快,只有为它施肥、除草、灌溉,付出更多的劳动。而且即便如此,它生长的速度也是很有限的。
很显然,这个宋人并不通晓此理,人为地将其拔高,违背了禾苗的生长规律,禾苗枯死那是可想而知的事情。真不知当满怀希望的宋人来到田间,看到满眼尽是倒伏在地的枯死的禾苗时,心头该是什么滋味?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一幅可叹又可笑的场景:宋人蹲在田里,满眼惊讶和困惑,脑袋耷拉着,如同脚下匍匐在地的禾苗。
其实不只是禾苗,万物莫不如此,事物的变化是随着时间而进行的,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拔苗助长是家喻户晓的一则寓言,用来讥刺那些不顾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凭人力蛮干,结果适得其反的现象。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