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眼看这些亲热的镜头出现了,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事论事:“看,这组电影镜头的光线很柔和,拍摄的角度也很讲究,演员的表演多自然,一点也不做作。真是唯美极了!”在所有的事情中,接吻是最让我的孩子“呦”的。那时她还小,她说她觉得好“恶心”!我并不反驳她,也不附和她,而是和孩子做起比较来:父母和孩子之间表达爱,往往通过亲吻脸颊、狗熊式拥抱来传递爱意,但不会亲吻彼此的嘴唇,不会有更加深入的抚摸,那是恋人之间表达爱的方式,更加热烈和奔放些。我试着和孩子说:“用欣赏的、赞美的眼光去看待爱情,尊重恋人之间表达爱意的方式,当然,它们应该是十分私密的行为。真诚的爱情值得人们期待和祝福,是人生难得的美好事物,愿你也能拥有,我的孩子。”最近,当我再度问起孩子对于接吻的看法。她表示OK并自我分析是英剧和美剧看多了之后的见怪不怪。我戏谑她:“噢,没准今后你还会乐在其中,也说不定呢……”她佯装生气,扑上来说我乱讲。而这时,距离孩子对此事“大惊小怪”“大呼小叫”已过去了六七年。孩子长大了。
有一年暑假,我们和孩子去阳朔旅行。在西街,路过一家专门售卖避孕套工艺品的情趣商店。孩子被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驻足观看。我眼看着避之不及,索性带着孩子进去大大方方逛了一圈,自然地就像逛这条街上任何一家其他商店一样:询问商品的价格,并把它们拿在手上看看,偶尔评点一番。出了店门,我顺势和孩子聊起了健康、卫生、安全的性,自然而然地涉及避孕的方法、流产的危害、同性恋问题,涉及如何保有清洁的卫生习惯。性的教育,就这样在这种时刻顺利地开展,毫无预兆地发生第毫不尴尬地进行。
在生活中,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不妨询问:班里有男生(女生)喜欢你吗?你喜欢怎样的男孩(女孩)?孩子会在认真想过之后回答:有的,不过我并不喜欢他(她)。或者告诉我们:还没有看得上眼的。还有可能告诉我们:有那么一个,我喜欢的。鼓励孩子表达对情感生活的追求,鼓励他们持有对异性不同程度的欣赏或是反感,对于如何处理别人爱的表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作为父母,有责任知道那些异性是谁,他们是怎样的人;有责任掌握在你的孩子表示接受或是拒绝之后发生的情况;有责任告诉孩子“异性相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正常的。成熟和慎重的爱,热烈或深沉的爱,都是很美好的。父母还可以坦率地和孩子分享自己年少时被人爱慕、追求异性的往事,包括因此荒废的学业以及后来的悔过。
有时候和孩子一起洗澡,面对彼此的裸体,轻松调侃或自嘲“你怎么有那么多赘肉啊”“我希望有翘臀”“我不喜欢体毛太多”,坦然接受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体的种种长处和短处。顺便预告:我的孩子,青春期身体会有奇妙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每个人或早或晚都必然会经历的。男孩的喉结开始明显,会长胡子,会有遗精的现象,看到心仪的女子会脸红。女孩会有例假,胸部开始发育,应注意不含胸,注意身形的挺拔,身体的发育会让你变得更美。告诉孩子变声期的有趣和不可确定,现在稚嫩的童声,到了那个时候不晓得会不会变得更加动听?可以和孩子谈怀孕产子,还可以谈自慰和过度沉迷其中带来的不良后果。
当父母用平常的、尽可能自然的口气,和孩子谈论这些生活中避不开、逃不掉的话题时,传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性的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一种积极的暗示:我的孩子,放轻松,你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和我们交流这些事情,如同交流我们今天的心情。今后,孩子倘若遇到了这些方面的困惑,甚至是困境,就不会无人倾诉,感到难以启齿;就不会觉得性是神秘莫测的事物而渴求去尝试危险的、无法预知后果的事情。孩子会向父母请教,和父母商量,以寻求支持。这才是性的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人父母最高的教育境界。
P27-29
这是一本天下父母一读就能明白的书。语言朴实,真诚直率。每一个短小的范例都能体现出你的良苦用心,让我感动。
——韩金菊(作者的母亲)
本书自始至终展现着生活气息浓郁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以作者的家庭生活为主线,有不俗的教育效果作验证。本书犹如一部剪裁得当、又富有艺术性的生活纪录片。
——香港儿童文艺协会会长黄东涛
这是一本教育子女的好书,出发点朴素,语言朴素,道理朴素,但非常有趣,非常清新,非常真诚。我被深深打动了,确切地说,是被影响了。
——文新报业集团黄俞坚
我从来没有想到,这本书能有机会得以再版。
它在出版后近四年的时间里出乎意料地不断加印,它的封面从软软的变成有结实护封的那种,内文的纸张也选用了更好的。它从默默无闻地首印了3000多册,到现在累计重印了六七次。在当当网、卓越网上的好评不断增加着,它陆续入选各种推荐书目。出版社为此做过很多工作,遗憾的是我为此配合得很不够。
我因此很高兴,一方面是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为自己有机会通过这种方式为家长、为孩子服务,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最重要的是,我终于可以舒一口气:这本一般图书对于出版社来说可能不会亏本了。
有一次,在运动馆的更衣室里,我遇到一位家长。她笑盈盈地看着我说:“我看过你写的书,很好。希望你有机会再写下去,写给家里有初中孩子的家长看。”她听过我的讲座,讲座之后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看,一口气读完。我感到温暖和愉悦的同时,心想:是啊,最初写书稿的时候,我的孩子还在小学就读,也使得书里提及的生活和教育以这个年龄段为主。
莉琴、顾菁和小宋都支持我对这本书做一些补充和完善,以惠及更多读者。事情被我一直拖着。拖的原因不是我懒惰、我拖拉,而是我需要面对其间不断的自我质疑和否定,是我必须让手头本职的工作进入正轨之后,再做这些“私事”。我答应莉琴,这本书的修订稿件和拖了三年的书稿《做更好的父亲》一并交稿。
感恩……为自己,为妹豆,为家人,为朋友,为同事,为亲爱的读者们,为给予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灵感的生活。
2014年春节
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
对于父母,从孕育孩子的那一刻起,一种崭新的生活随之开始。孩子教育的问题,也紧跟着来了。
一开始,当父母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清晰和稳定下来,尚未弄清楚生活的种种状况,一切在探索中前行时,就不得不马上面对并着手处理孩子出生后的许多事情:有了孩子以后的生活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该何去何从?
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对新生命和他的未来有很多期待和希望,这些期待和希望日后就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标,引导着父母的一言一行。那么,所有美好的期待和希望,怎样才能转化成为孩子卓有成效的发展和成长呢?当前,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问题是,所有这些传统的、西方的、新鲜的、专家的、时髦的、被整合的林林总总的东西,能否真正解决父母教育孩子的现实问题。我的观点是:教育不应该是高深莫测和生涩难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为父母服务的,能让父母听得懂、做得来。
我在这本书里,提出的建议是:在生活中,做好教育。
这本书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我不想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什么,也不想创新出什么与众不同的观点,或是去发展某位前辈的理论。我的出发点很朴素:和父母说一些别的读物里没有的东西,和读者分享我的教育实践经验,为孩子做点事。
所以,书里没有面面俱到,也不指手画脚。只是通过这本书,给父母提个醒:牢记当初我们的期待和希望,在日复一日、平凡普通却精彩纷呈的生活中,踏实地、用心地教育孩子。我的体会是:“在生活中,做好教育”八个字,看来简单,要做好可不简单。
生活的每一天,汇聚成为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一本“教科书”。
在生活这本厚重的“教科书”里,有着无穷无尽可以为父母所用的教育素材和资源,却只有智慧的父母才看得到、读得懂。其中蕴藏着无数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只要父母用心,就能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实现“全人教育”。
生活中的教育,是自然的,是免费的。不需要父母为此支付额外的昂贵学费,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生活中的教育,有时是可以预见的,有时却无法预测。能否抓住生活提供的教育时机,能否拿捏得好分寸,就要看父母有没有智慧的头脑和沉静的心了。父母要懂得在什么时候,给孩子什么,不该给什么和给多少的分寸。
教育孩子的分寸,犹如做精密的实验,可以精细到只有“熟手”“高手”才可能把握到的恰到好处的程度,但又不同于实验。因为生活中的教育是教育时机的捕捉,那些时机往往稍纵即逝,无法预先做好充分准备。经过某一次“实验”后,究竟能对孩子产生多少影响,获得多少效果,是无法如同“2份的氢加上1份的氧,能得到1份的水”那样精准计量和测算的。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只有顺着生活的每一天,用心揣摩,然后做出取和舍的选择。
生活的教育,难就难在此,妙也妙在此。
每一天,父母都要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问题。所有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问题若是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纠结在一起,很容易形成焦虑和怨气。这些情绪使父母很容易失去最初的教育目标,甚至失去理智,失去本该和自己的知识和地位相匹配的价值观。有的父母或出于无奈,或迫于压力,或因为简单,或因为懒惰,选择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从众”。殊不知,教育孩子的“从众”是多么可怕。父母一旦失去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孩子唯一的童年就可能毁在父母手里,孩子发展最好的时期就可能被父母错过了。现在很多的“众”,是不值得有头脑的父母去“从”的。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能随波逐流。
父母和孩子都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每一个环节、每一次交谈,都可以是教育孩子和父母自我教育的活教材。不要由于生活是我们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东西而忽视它。不要对生活中的教育熟视无睹或不屑一顾,甚至把生活和教育人为地割裂开来。我们看到一部分父母放弃在生活中应有的教育,另外花费很多精力和财力,到处打听和购买不必要的教育。殊不知,这样做是舍本逐末。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不会生活只会考试的孩子,如何能够成功,又如何能够证明父母教育的成功。
我发现不少父母需要富有经验的人在一旁手把手地教,并给予适当的陪伴和支持。只要父母有愿意改变的心思,再多的事情我们也是愿意做的。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有充分的能力和自信,他们自信能够把握好生活中的教育机会,掌握好教育的分寸。这些父母大都在相对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长成,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比较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即便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也能够从容地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众”。他们往往能清醒地看到孩子身上的优势和不足,对如何教育好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和把控。所以,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孩子确实在生机勃勃地成长。对于这样的父母,他们只需要获得适度的交流和建议。比如,建议他们要加强和改善孩子和父亲的关系,提醒他们如何把握时机去化解和老人的教育分歧,等等。有些父母则需要我们协助查找出问题,然后和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商量,以进一步提升教育孩子的整体质量,使情况变得越来越好。
禅宗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弟子问师傅什么是真正参禅的方法,师傅只说了四个字——吃饭睡觉。于丹出名后,说:“咱们往高处走的时候,别让自己接不着地气。”我们会经常自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孩子的目标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很朴素,那就是:好好过日子,过过好日子。
边过日子,边教育。若是做好了,对于孩子的成长,足矣。
千万不能把生活中的教育不当回事。脱离生活的教育,后果很严重。
请跟随吴斌荣编绘的这本《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开始一段朴素的生活旅程,体验一次有趣的教育历程,透过她的细腻和敏锐,获得实用的教育方法,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坚定。
这本书似清爽的风,舒缓父母内心的焦虑,让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一个恰当的去处。
教育融于生活,如行云流水即兴而流畅,如春风化雨无痕而浑然天成。
教育是生活中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选择,每一次正确的选择,是对孩子的了解,是对未来的打算,是生活赋予父母的深厚功力。
吴斌荣编绘的这本《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为父母展示了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如不露声色性教育、双向沟通重细节、艰苦朴素不能丢、和孩子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等,给那些苦于不知如何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素材的父母提供了一些教育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