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浮生百味/民国名家随笔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益民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陈益民编写的《浮生百味》内容介绍: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文学的花园开出了朵朵奇葩,散文随笔便是当时广受关注的佼佼者。白话文的兴起,让文言文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西学东渐,让人们有了新思维和新眼界。而一批既具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深受西学熏陶的文化名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用多彩的笔触写就了无数的传世经典。

内容推荐

由陈益民编写的《浮生百味》遴选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些名家发表在报刊上的散文佳作,按照文章内容的不同分为十二册,即《古风犹存》《陋俗与恶习》《小曲好唱》《读城记》《阿Q永远健在》《国病》《浮生百味》《玩物不丧志》《情爱告白》《文人与装鳖》《文章正宗》《大家评大家》。概言之,《浮生百味》中的这些文章主要与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和风土艺文诸方面相关。

目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关于切

当心拆台

论时局

没有感想的感想

运命

努力现在

“乐的人生观”

论风度与人情

谈“本色的美”

行其所无事也

颂朽

谈治丧

谈死

论高下

谈金钱

谈忍

屎菩萨

幼小者的死

不幸的孩子

陀螺的梦

生活艰难

一页家庭账

秋渐深兮寒无衣

关于衣的话

对于贫民抢米的感想

济贫刍议

关于住的话

游民痛苦

初冬之街头

我是学士

春与中年人

“副业”

鸬鹚及其主人

云雀的歌声

鼠患记

白兔

冬夜草

小病

病中记忆

烦恼中的挣扎

烦闷中之杂感

含泪的笑

一周间给五个人的信摘抄

两个自杀者

“与女偕亡”

寄S兄妹

悲哀的贩卖者

屠场

暗夜行路

别绪

新年展望

新年的痕迹

过年

“烟”——我的忧郁

十月之晨

春愁

春雨

蛙鸣

蜜蜂

晚山

假头发

雪夜

墨痕

绿屋

今年的暑假

穿红鞋的故事

祖父的坟的故事

试读章节

旧戏园子的戏台两旁,往往挂着这样一副对子:“戏场小天地,人生大舞台”。这是说:人世间的一切,都无非一出戏而已,犯不着那么认真,倒不如看看戏,嗑嗑南瓜子,今朝有酒今朝醉。但当老爷太太们从戏园子出来,和黄包车夫还起价钱来,却是锱铢必计,多给一个铜板也舍不得,可见真把人生当作戏的人其实是少得很的。

朱光潜先生最近发表一篇文章《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文学杂志》第二卷第二期),看题目就知道,朱先生也是把人生当作戏的,不过他把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演戏的,一类是看戏的。他说:“生来爱看戏底以看为人生归宿,生来爱演戏底以演为人生归宿。双方各有乐趣,各有人生的实现,……”哪一种是看戏的人,哪一种是演戏的人呢?照他说,像耶稣、陶渊明……这类人便是看戏人,像秦始皇、拿破仑、希特勒……这类人便是演戏人。

把世事人生都当作戏,这是那些以旷达自许的名士们常常这样表示的。这种观点对不对,且不去管它,实在说来,这也不过是他们的一个幌子而已。他们何尝不知道,真的生活并不是戏,所以,遇到跟他们的实际利益相关的事情时,算盘就打得比谁都精了。我所怀疑的,是世界上果真有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一种是专门演戏,一种是专门看戏的吗?戏园子里的看客,可以说是专门看戏的罢,但假如说戏剧是人生的镜子,那末,戏台上的人物,有许多怕正是台下看客的影子。为了宣扬他的理想,耶稣终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何尝是一个旁观的看戏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仿佛真是一个默玩人生的看戏者了,但要能这样“悠然自得”,至少得每天无须上餐愁下餐,因此必须有点官俸的积蓄或地租的收入。他既然做过官,或者向佃户收过租,就显然是和人问的纷争有着纠葛,不是什么纯粹的观戏者了。

然而,朱光潜先生更重要的意思,是在告诉人们,人生来有演戏的和看戏的之别,而他所谓的演戏人,显然主要的是指那些当权得势的“治人者”,如古之秦始皇和今之希特勒之流。那么,好吧,就让他们去演戏吧,反正他们生来是演戏给人看的;至于我们呢?就静静的站在一旁看戏吧,反正我们生来是看人家演戏的。朱先生举了一个亚历山大皇帝访问犬儒派哲学家达阿杰尼斯(Diogenes)的例子来证明这两种人是天生的“分工”,是“各有乐趣”的。当亚历山大见到静坐在木桶里默想的达阿杰尼斯,就说道:“我是亚历山大帝,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忙吗?”达阿杰尼斯回答:“只请你走开些,不要挡着太阳光。”亚历山大觉得这犬儒很可羡慕,向人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很愿做达阿杰尼斯。”朱光潜先生大赞亚历山大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见到做达阿杰尼斯的好处。但其实,这不过是亚历山大的一句空话而已,他依然住在他的豪华的宫殿里,决不坐到木桶里去。而契诃夫不是在一篇小说里嘲笑达阿杰尼斯吗?说他幸好是住在暖和的希腊,假如他到寒冷的俄国去,他就要在木桶里呆不住了。P6-8

序言

悲凉时代的芒花

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文学的花园开出了朵朵奇葩,散文随笔便是当时广受关注的佼佼者。白话文的兴起,让文言文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西学东渐,让人们有了新思维和新眼界。而一批既具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深受西学熏陶的文化名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用多彩的笔触写就了无数的传世经典。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徐志摩、郁达夫、朱自清、沈从文……无数散文大家,就像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座高峰,为时人赞叹,为后世仰止。虽说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思想、立场和观点,但他们在现代散文创作上的贡献,终究是不会轻易淡出世人的视野。

本丛书遴选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些名家发表在报刊上的散文佳作,按照文章内容的不同分为十二册,即《古风犹存》《陋俗与恶习》《小曲好唱》《读城记》《阿Q永远健在》《国病》《浮生百味》《玩物不丧志》《情爱告白》《文人与装鳖》《文章正宗》《大家评大家》。概言之,这些文章主要与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和风土艺文诸方面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总的格调是沉重的,悲凉的主题占据主流,即使间或夹杂幽默闲情一类的文字,也仍不脱对人世嘲讽的风格。阳光灿烂的日子荡起双桨感受迎面吹来和煦的风,类似这样明快而充满幸福感的文字,我们从当时的散文中是难以看到的。而这正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文章表达着作者的心声,折射出他们对人世的切肤感受。刺世的芒花不必带有牡丹的娇艳,它只向世界透着冷峻与悲悯。回望历史,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是怎样一个动荡变乱的时代?从北洋军阀的横行,到国民政府武力“统一”后的动荡,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烽火连天,最后又是一场刀光剑影的内战,可以说,三十年间国家未曾有过安定的日子,社会黑暗,战乱不断,生灵涂炭,真所谓“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无边的苦难弥漫人间,身处这样穷困、无望的国度,作家们又有谁能作出莺歌燕舞式的文章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就让今天的我们,面对这记录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国事、家事和人事的文字,去感悟我们深爱着的祖国,曾经走过怎样的岁月,又该走向何方。

陈益民

2011年3月1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