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时间单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版本]
魏王弼本。
[注释]
①徼jiao:边界。
[解读]
那些分门别类、头头是道的道理,其实并不能清楚地解释万物的存在之道。那些根据人的意愿所命名的时间单位名称,对于整个宇宙的时空存在而言,并非都是名正言顺的。
在时间名称尚不存在的遥远,宇宙天地爆发了起始。一旦有了岁、月、日这些时间单位名称,万物才孕育而生。没有岁月的宇宙,状态是怎样的玄妙?有了岁月的生物圈,又将能承受怎样的极限呢?无名的时间与可称的时间说到底都出自时间,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虽然它们名称相异,其玄机却是相同的。时间的玄机可以统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玄妙,它是万物存在之奥妙的幽门。
[议论]
究竟什么是道?狭义地说,道可能是指人的生存之道。人科动物已有三百多万岁了。在原始时代,他白天打猎采集,晚上睡觉休息。“日”、月是他的第一个钟。待到他渐渐学会耕作畜养时,春播秋收使他对“年”有了深刻的认识。年的重要性超过了日,成为与他生存休戚相关的第二个时问单位。文艺复兴以后,人生的世俗价值得到重视。工业社会资本投入产出过程的利润实现往往要耗费投资者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生的精力。人生的跨度成为现代文明的核心时间单位。人科动物经过三百多万年的努力,终于达到了与上帝所赐寿命相一致的第三个时间单位:“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原子弹首次爆炸轰开了人类进入生态时代的大门。人类在生态时代里对自然的破坏,是千年也难以恢复的。在临近公元第二个千年末,第一只克隆羊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仅用了短短半个世纪的过渡期,就完成了从工业时代到生态时代的转变,莽撞地闯进了第四个时间单位:“千年”。
海德格尔说,“存在者并非因为‘处在历史中,而是‘时间性的’,相反,只因为它在其存在的根据处是时间性的,所以它才历史性地生存着并能够历史性地生存”①。当我们说,北京猿人在60万年前产生,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瓦特于1776年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踏上月球,通常认为:这些处在历史中的存在者和事件是有时间性的。但是,能不能从一个相反的视角来理解存在与时间呢?正因为原始人的存在根据处是时间单位“日”;汉人的存在根据处是时间单位“年”;近代资本家和工人的存在根据处是时间单位“世”;现代人的存在根据处是时间单位“千年”,他们才造就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才能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历史之中。文明的时间单位涵义跃升膨胀,很可能贯穿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①如同《阿闼婆吠陀》的经文所说,“时间征服了整个世界,它上升着……”②
广义地说,道可以指整个宇宙的存在之道。宇宙膨胀,斗转星移,日出日落,春夏秋冬,花开花落,暴雨台风,候鸟迁徙……所有存在无不以时间为道而展开。
所以,“道”很可能就意味着时间;“名”则是指时间单位名称。在老子的岁月里,生产方式从每“日”狩猎采集过渡到每“年”播种收割。文明的时间单位涵义所发生的第一次跃升,困惑着人们。文明与时间关系的巨大变革,引发先人追寻时间的意义。在没有“科学地”认识太阳系轨道的情况下,先人对时间之所以这样存在和流逝,感到十分迷惑,而时间又无所不在,故勉强称之为“道”。
P1-3
本书不拘泥纯文本的解释。解读大约有三层思路:尽量尊重老子当时的本意;不回避当今视角;就现代人与生物圈的紧张关系,领悟老子的先知先觉。
在老子看来,最简单的,其实就是最玄妙的。大千世界以及人类的生存之“道”,很可能就在日落日出、一年四季这样简单的常识中。在没有“科学地”认识太阳系轨道的情况下,先人是如何理解时间单位的?为什么太阳总要在一天的时间里升落?为什么春夏秋冬总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循环?
在老子的岁月里,人类的生产方式刚刚从每“日”狩猎采集过渡到每“年”播种收割,文明的时间单位涵义实现了第一次跃升。数十万年的生活方式戛然改变,引起人们的焦虑和思索:文明与时间单位有着怎样的关系?
本书试图揣摩,在老子的岁月里,他老人家是怎样认识时光岁月的,尤其对岁月日子这样的自然时间单位,老子是怎样理解它们与文明之间的关系的。因此,书名含有三层意思:老子的岁月,老子的时间,老子的时间单位。
万物之禀赋无一不是经过岁月酿成的。若以道为岁月,德为禀赋,岁月酿成禀赋可揭示道与德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作为解读《道德经》的一把钥匙。
在本书的81个议论中,与“岁月”密切相关的有:第一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五十二章。这16章可以形成一个道与时间以及时间单位的阅读系列。
检讨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罪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第十八、七十三、七十七、八十章所议论的四个主题:获得智慧、突破禀赋、达到极限、成为负担,构成了人类原罪从信仰演变为现实的完整逻辑。
一个字,可以与其他字组成几十、甚至上百个意思不同的词。在《老子》中,很多地方是用字而不是用词来表达语义的。这就要求读者从这个字的本义出发,再参考上下文,方能接近老子使用该字的语境。老子距离中国字的原生态要比我们近得多,所以,本书尽量利用甲骨文以及金文来认识各章节中的关键字,进而作为一种解读格式。
书中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体来源于:汉典网http://www.zdic.net/;Chinese Etymology网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王本兴《甲骨文小字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字源解释所依据的字典有: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版;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续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年;《辞海》(198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1版;汉典网。
一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上的新闻资料,感谢图片的制作者和上传者。一部分图片来自我和家人以及朋友外出旅行时,随手拍的照片。为了使图片与文字的意思配合恰当,请禤真明(mypaint@126.com)先生手绘了一部分插图。这些朴素平常的图片表明,遥远的甲骨文,看上去玄乎深奥的老子话语,其实与我们身边天天发生的平常事、天天看到听到的新闻,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熟悉的场景和画面,也许可以引导我们跨越时空,接近老子的内心世界。 读者可以从网上获得本书的资料支持,如相关文章和彩色插图等。具体操作方法为:发电邮给laozidesuiyue@126.com,根据自动回复邮件的指引,获得所需资料。该电邮用户名是根据“老子的岁月”汉语拼音形成的。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同事吕元礼教授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与他切磋,是一种享受。每当手稿的新一章刚出炉,我太太顾颖往往是第一个读者,她的直觉和意见,给了我不少启发。本人(lgy@szu.edu.cn)期待与您交流。
李工有所著的《老子的岁月》不拘泥纯文本的解释。解读大约有三层思路:尽量尊重老子当时的本意;不回避当今视角;就现代人与生物圈的紧张关系,领悟老子的先知先觉。
《老子的岁月》试图揣摩,在老子的岁月里,他老人家是怎样认识时光岁月的,尤其对岁月日子这样的自然时间单位,老子是怎样理解它们与文明之间的关系的。因此,书名含有三层意思:老子的岁月,老子的时间,老子的时间单位。
万物之禀赋无一不是经过岁月酿成的。若以道为岁月,德为禀赋,岁月酿成禀赋可揭示道与德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作为解读《道德经》的一把钥匙。
李工有所著的《老子的岁月》是一部对老子《道德经》进行独特视角解读的著作,从字源字形入手,广泛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生动的图片进行阐述与佐证。在此基础上紧扣“时间与文明”的关系进行思考,揣摩老子是如何认识和理解这种关系,以此检讨现代人与自然生态圈的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