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电视台良心之作!
“顶尖医疗技术”VS“核辐射病魔”!
全球唯一详尽记录,中文世界首次呈现。
《日本核辐射死亡事件》(作者日本广播公司东海村核临界事故剧组)是一份根据治疗图表和证据写成的记录,是一部为求生而抗争83个昼夜的记录。
《日本核辐射死亡事件》忠实而细致地描述了核辐射对于人体的破坏性伤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日本核辐射死亡事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日本广播公司东海村核临界事故剧组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NHK电视台良心之作! “顶尖医疗技术”VS“核辐射病魔”! 全球唯一详尽记录,中文世界首次呈现。 《日本核辐射死亡事件》(作者日本广播公司东海村核临界事故剧组)是一份根据治疗图表和证据写成的记录,是一部为求生而抗争83个昼夜的记录。 《日本核辐射死亡事件》忠实而细致地描述了核辐射对于人体的破坏性伤害。 内容推荐 科技的进步,如果潜藏着足以令人致命的隐忧,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2011年3月的福岛核灾之前,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是1999年9月30日发生在东京东北方向的东海村核临界事故。此次事故导致三名工人直接遭受超高剂量的核辐射,其中两人不治身亡。 日本广播公司(NHK)全程追踪了事故罹难者大内外村尚接受救治、与死神赛跑的83天,并记录成书。《日本核辐射死亡事件》(作者日本广播公司东海村核临界事故剧组)忠实而细致地描述了核辐射对于人体的破坏性伤害。此前,这样的主题,媒体鲜有涉及,遑论如此细致入微的全面报道。NHK此举堪称良心驱使下为世人做出的一大贡献。 数十年来,人类对于和平利用核能的热情日益高涨,相对而言,核能的发展背后潜藏的危险,却或多或少地遭到了忽略甚至无视。这部冷静客观的“核辐射受难记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如何看待核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数十年前的警示言犹在耳:“我们释放出了地狱的火焰……” 《日本核辐射死亡事件》是一份根据治疗图表和证据写成的记录,是一部为求生而抗争83个昼夜的记录。 目录 英文版序言 1999年9月30日,核泄露! 第2天,临时会议 第3天,转院 第5天,辐射病急救治疗团队 第7天,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11天,人工呼吸急救 第18天,病人妹妹的细胞 第27天,辐射损伤的临床表现 第50天,微弱的希望 第59天 第63天,无止无尽的战斗 第83天,1999年12月21日…… 未来,千纸鹤的祈福 后记 试读章节 1999年9月30日,这一天看上去与其他日子没什么不同。 上午10点钟,大内来到工厂的转化试验楼。这里的工作是加工铀燃料,提供给核燃料循环开发擎院的实验性快中子反应堆。 9月10日以来,大内的上司和同事一直在从事这一加工项目,此时已经到了最后阶段。这是大内第一次在转化试验楼工作。他执行上司的命令,首先使用过滤器过滤溶解在一个不锈钢桶内的铀溶液。他的上司和同事将过滤后的溶液倒入一个沉淀罐。上司将一个漏斗插人像窥视孔一样的小洞,然后扶住漏斗,由大内的同事用一个不锈钢量杯向漏斗里倾注铀溶液。大内搞完过滤后,替换上司,扶住漏斗。 上午10时45分,他们正在倾注第七桶溶液。大内的同事倒完最后一点儿铀溶液时,大内听到一记响亮的撞击声,还伴随着一道蓝色光亮。这种光亮,即是达到核临界值时发射出来的“切伦科夫辐射光”。在那个时刻,辐射能的强烈中子束射穿了他们的身体。 他们完全暴露在了辐射中。 厂区内的监控警报器尖厉地响起,发出了辐射泄漏的警报。 “快逃命!”待在另一间屋子里的上司大喊。大内连忙离开现场,躲进辐射监控区外面的更衣室。突然,他发生了呕吐,很快便失去了知觉。 大约在同一时间,东京大学医学系的前川和彦教授正乘坐一趟火车赶往东京。前一天,前川在新泻市的柏崎参加了一个关于辐射急救的信息交流讨论会,与会者来自东京电力公司柏崎核电厂、当地医疗机构和消防队,相关人员讨论了应对辐射事故受害者的措施。 前川的专长是应急医学,因此,大家认为,他是医务人员中的顶梁柱。三十年来,不论是心脏病人、中风病人还是伤员,各种病人会被突然送来,其中甚至包括心脏已经停止跳动的患者,而前川总是亲自上阵,动手治疗。他如今已是教授,仍然每天身披白大褂巡视病房,从不破例。他与病人交流时,眼镜后面那双敏锐的眸子会变得亲切温和,即使是对待失去知觉的病人,他的态度也一样。 前川是位临床医生,最近才刚刚涉足辐射病的治疗。这一回之所以参加在柏崎举行的会议,是因为他身居要职,领导着核安全研究协会下属的辐射急救特别小组。虽然辐射急救并非他的专业,不过,两年前,他曾应核安全委员会成员青木善郎的要求,参加过与核能相关疾病的治疗。青木是东京大学医学系的教授,专攻辐射健康管理。他劝说前川:“发生辐射事故后,病人首先会送到急救室来,因此,你也应该参与辐射急救。”不过,青木真心仰赖的,是前川的实干能力和全心投入以完成任务的献身精神。另外,青木对于前川平静处理复杂难题的能力也有所指望,毕竟,在当时辐射急救设施远未完善的情况下,前川的参与,可以为这种急救奠定基础。 前川得转换角色,成为辐射病急救专家。在前一天的信息交流讨论会上,对于医院里的各位大夫以及在核设施附近工作的医务人员缺乏辐射急救教育的现状,他大为惊讶。 “假如此刻发生辐射事故,怎么办……” 乘火车回家途中,前川清醒地意识到,要建立辐射急救医学,前路漫漫。为此,他感到万般无奈。 下午1时28分,前川乘坐的314次朝日特别快车抵达了东京车站。他此时要返回工作岗位,承担起急救医生的重任。他踏上站台,手机响起。电话是经常光顾他办公室的医药公司销售代表打来的。 “东海村一家核设施发生了某种辐射事故。” 此前,日本的核设施尚未发生过严重的核辐射事故。 前川不知道事故的严重程度。他决定先返回医院,于是便跳上一辆出租车。 一回到医院办公室,他马上打开电视。电视画面中的景象,他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几名医生和护士身着白色防辐射服,戴着活性炭面罩,用担架抬送一名病人;病人的身体覆盖着透明塑料布。 过了一会儿,前川才认出画面上是千叶市国立放射学研究所的大门。他曾经多次造访这个研究所。新闻报道称,茨城县东海村的核燃料加工设施发生事故,三名工人受伤倒下。三个病人起初被送到核设施附近的国立水户医院,后来用直升机转送国立放射学研究所,。陪伴在放射事故伤员旁边的医生穿戴的防护面罩十分罕见。要知道,他们都是放射学研究所的放射病专家,竟然个个头戴防护面罩,身穿防辐射服。 前川感到事情严重,确信发生了重大事故。他回到教授办公室,拨打放射学研究所辐射急救科临床免疫室主任铃木晓天的手机。 铃木以前在东京大学医学系任职,1985年调到国立放射学研究所工作。他是辐射急救医学方面的积极领导者,多次为受过辐射污染的渔民进行年度体检——1954年,美国曾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岛试爆氢弹,而这些渔民恰好航行到了比基尼岛附近。P2-5 序言 1942年12月2日,人类首次成功驾驭了核能。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建成了,地点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斯塔格橄榄球场西看台下的壁球场内。 这个反应堆取名作“芝加哥堆”,因为反应堆是由4万枚10厘米厚、42厘米长的石墨块堆砌而成。石墨能减缓中子的速度,是核裂变过程中有效的裂变减速材料。在这个石墨堆中放置了五十吨天然铀。据说这个反应堆有两层楼那么高。反应堆中插入了能吸收中子的金属镉控制棒,目的是调节中子的数量,防止裂变反应突然加速。 …… 我希望制作一个电视节目,让观众看到为生命而抗争的景象。 事故发生一年多以后,我们终于获得了受害者家属的同意。最终,在2001年5月13日,我们播出了一个特别节目——《辐射病患83昼夜》。该节目多次重播,获得了国内外多个奖项,其中包括蒙特卡罗电视节的最佳节目奖。 在电视节目中,我无法描述病人们的详细治疗图表和医疗信息,但这一限制却激发了出版这本书的愿望。我做了最大的努力,尽量用浅显的说法解释医学术语,好让读者全方位了解医治情况,并且理解病人和所有医务人员当时的情感。 这是一条慢性死亡的漫漫不归路,是医务人员利用最先进的医疗手段与这场慢性死亡全力斗争的写照。其中,也蕴含着家人的祈祷,以及希冀病人康复的坚定信念。这是一份根据治疗图表和证据写成的记录,是一部为求生而抗争83个昼夜的记录。 后记 2001年4月23日,法院开庭审理日本核燃料处理公司六人渎职案,犯罪嫌疑人被指控因渎职导致大内先生和筱原先生死亡。庭审过程中,控方出示了大内先生妻子的证词: “我的丈夫一直对我说,他的工作没有危险,可我觉得,他对自己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完全了解。今天,我认为,我的丈夫是被他所效力的公司杀害的。” 大内和筱原的上司也曾暴露在中子束辐射中,但仍被指控负有刑事责任。这位上司就公司安全教育不足陈述如下: “我们没有受过如何避免核临界事故的教育。我以为将大量铀溶液倒人罐中并无问题。” 2003年3月3日,水户市地区法院做出裁决,判定日本核燃料处理公司长期忽视安全管制是导致此次核临界事故的原因。六名被告分别被判处两年到三年监禁,缓期执行。控辩双方均未对判决提起上诉,被告接受了有罪判决。 4月18日,日本核燃料处理公司宣布,不再恢复铀加工厂的业务。日本核燃料处理公司继续维持运转,管理储存在工厂的低能辐射废料,并向受那次核临界事故影响的公司和居民提供赔偿。 日本核燃料处理公司继而宣布了一项计划,要将现场的设施移除。这个计划在东海村引发了长达一年的争论,因为东海村希望保留这个现场,作为对那次事故的纪念。 最终,东海村接受了日本核燃料处理公司的移除计划。事故发生将近六年后,拆卸工作于2005年6月6日开始。显然,即使到了那个时候,发生核临界事故的那个沉淀罐仍在继续放射少量辐射。拆卸工作进行得小心谨慎,沉淀罐被切割成四部分储存起来,可供将来复原。在NHK的一次采访中,村上龙也市长表示:“那个装置是人类错误的重要象征。至于它的恰当用途,我将决定权留给我们的后代。” 他们制造了一只逼真的沉淀罐复制品。从2006年4月开始,这个复制品在东海村的原子能科学博物馆展出。 时隔五年后,我在7月下旬的一个星期日重访东海村。我在245号公路边找到了这座原子能科学博物馆。这条公路两旁有许多与核能相关的设施,包括东京大学的研究机构、日本原子能公司的数家工厂,,以及日本原子能机构——这是日本原子能研究所与核燃料循环开发学院合并后组成的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我把汽车停在博物馆外面的一座停车场上,那里有一个爱因斯坦形象的吉祥物,欢迎着每一位来访者。主楼前的标语写着:“茨城县原子能2006”。这座博物馆的特色是教育游戏,揭示核裂变和连锁反应的原理。我走进主楼右边的配楼,因为我此行专程来观看的展品,就静静地陈列在紧靠人口左侧的一个小小的展览空间里。 这件展品直径50厘米,高61厘米。它就是此前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我未能见到的那种沉淀罐。 这是个非常逼真的复制品,就连原型罐子上的污垢都真实地再现了出来。不锈钢罐体反射出刺眼的光亮。工人操作时使用的梯子和管道也得以再现,反映了事故发生时的工作条件。 展品与参观者之间隔着栏杆。一眼望去,这只沉淀罐比我预料中的样子小多了。发生事故那天,就是这只沉淀罐放射出切伦科夫辐射光,沉淀罐也变成了未加防护的裸露反应堆,夺走了大内先生和筱原先生的生命。致命的危险竟然来自这个小小的罐子,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从博物馆出来,我驱车前往日本核燃料处理公司。致命之灾居然源于一个小罐子的不协调念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雨季持续了很久,如今暑期已至,降雨还未停歇。早上,我离开东京时,乌云低垂。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此刻,天空却露出一片湛蓝。强烈的阳光射下来,让人联想到盛夏的天气。 我循着记忆中的方向,在6号公路上向北行进,过了立交桥,驶上一条通往东海村政府的路。 日本核燃料处理公司及其母公司住友金属矿业的厂区矗立在公路一侧。厂区为大树环抱,虽设有厂门,却常常关闭,两名看上去像是公司雇员的男子挤在狭小的安全岗亭里。厂区周围长满了浓密的野草。 我下了汽车,在这片野草中散步。厂区有三米高的围墙,那次事故发生后,便禁止记者进去采访,记者只能远远眺望,不知里面发生着什么事情。高墙上还布了一道铁丝网。除了几辆汽车驶往公路对面的大型弹球厅,举目望去,四周一个人影也没有。 目光越过铁丝网,在它的上方,混凝土建筑物与五年前一样狰狞,像一块巨大的墓碑,仿佛浮雕着大内先生和筱原先生的哀怨面孔。 NHK新闻局科学与文化处 岩本藤原浩 书评(媒体评论) 核能可以助人,亦可毁人。 这本书,是大错酿成之后的警世悲鸣!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疗中心罗伯特·盖尔博士,美国内科医师学会会员(FA.C.P)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