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编著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从秦始皇写到公元1920年,描述了近二千二百年的历史。该著作跨越时间之长、涉及史实之繁、描写人物之众、规模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因而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秦西汉演义(上青少版)》讲述了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王莽篡位这两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秦西汉演义(上青少版)/中国历史通俗演义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蔡东藩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蔡东藩编著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从秦始皇写到公元1920年,描述了近二千二百年的历史。该著作跨越时间之长、涉及史实之繁、描写人物之众、规模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因而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秦西汉演义(上青少版)》讲述了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王莽篡位这两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 内容推荐 《秦西汉演义(上青少版)》由蔡东藩编著。 泰灭六国,中原一统;暴君无道,民怨沸腾,烽火四起;陈胜举义,刘邦斩蛇,项羽过江,一时豪杰并起,秦王朝土崩瓦解。楚汉相争,四年厮杀。刘邦凭三杰相助,由弱而强。可叹项羽四面楚歌,剑刎乌江。西汉江山历经十二帝,终为王莽窃取。 目录 【第一回】合六国秦朝一统 封泰山始皇巡游 【第二回】寻力士椎击御驾 拓边功征战南北 【第三回】设骗局秦皇坑儒 从谋逆赵高矫诏 【第四回】咸阳城胡亥灭宗 大泽乡陈胜举义 【第五回】走丰乡刘邦斩蛇 杀郡守项梁起兵 【第六回】入赵宫叛臣杀主 失兵机陈王毙命 【第七回】信谗言二世诛相 轻敌兵项梁败亡 【第八回】勇项羽破釜沉舟 奸赵高避祸弑主 【第九回】坑降卒项羽入关 宴鸿门张樊保驾 【第十回】助汉王天赐三杰 使密计暗度陈仓 【第十一回】下河南陈平入将 用奇谋韩信点兵 【第十二回】驳郦生张良借箸 替汉王纪信舍身 【第十三回】入军帐汉王夺印 斩龙且韩信破齐 【第十四回】退乌江项羽自刎 即帝位刘邦称尊 【第十五回】伪出游韩信受擒 征匈奴白登被围 【第十六回】议废立周昌争储 杀功臣吕后使计 【第十七回】平淮南刘邦还乡 留遗嘱高帝升天 【第十八回】蔑汉室冒顿戏吕 乱朝纲恶后擅权 【第十九回】夺禁军铲除吕党 迎代王废死故君 【第二十回】汉文帝励精图治 淮南王恃骄谋反 试读章节 第一回 合六国秦朝一统 封泰山始皇巡游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秦王赢政消灭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赢政自以为德过三皇、功高五帝,便自称始皇帝,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 翻阅史书,我们发现,凡是贤明的君王无不礼贤下士、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重视民生,如黄帝、尧、舜、禹等人,他们倾毕生之精力为民众谋福祉,将人类的智慧传给子孙后代。 然而,赢政得天下后,却采取君主专制,他对待百姓如对待牛马猪狗一般,各种赋税多如牛毛,各种劳役连年不断;他还制定了严刑峻法,酷烈残暴;对百姓生杀予夺,为所欲为。二世胡亥,与其父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终致天下大乱,本想千秋万代的秦王朝很快便一命呜呼。紧接着,楚汉相争,刘邦依谋臣之智慧、武将之勇猛战胜了项羽,并约法三章、消除苛政而建立了汉王朝。 追溯汉朝历史,其各种法令制度多沿袭秦朝,实质无非还是执行专制、尊崇君王、压制百姓。幸好汉初及文帝景帝二朝,统治者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人民生活逐渐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皇位传至汉武帝刘彻时,国家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他便开疆拓土,连年征战,致使百姓重陷战争泥潭。武帝之好大喜功与秦始皇相比,毫无二致。从此,汉王朝逐渐江河日下,终至第十一代皇帝时,被外戚王莽窃取了国权。如此看来,秦汉二朝,一长一短,兴亡盛衰,其蕴涵的道理实在值得深思。 言归正传,赢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其先祖赢氏是帝舜时代的大臣,名叫益,掌管山川湖泊,后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赢姓。数代之后,其后世子孙恶来因辅佐商纣王而遭诛杀。恶来的五世孙非子,得到周孝王的宠召被封为附庸国,建城为秦。到孝公时代,他重用商鞅,变法图强,又不断开疆拓土,定都在了咸阳(在今陕西)。 又经过几代,到昭襄王时,秦与山(今河南灵宝的崤山,与函谷关相连,东为中原,西为关中)东六国争霸,攻城略地,日见强盛。昭襄王有一个孙子叫异人,被当作人质送往赵国。阳翟(今河南禹州)的大商人吕不韦,在经过赵国首都邯郸时见到了异人,暗自惊叹,认为奇货可居,便假意与他结拜,结为知交。异人作为人质身居他乡,深感凄凉,突遇知己,自然是欣喜异常。自此,他们往来日密,情好日甚,异人向吕不韦倾诉了自己的平生志向,于是吕不韦替他想了一条妙计。当时昭襄王依然在位,异人之父孝文王为太子,孝文王妃华阳夫人没有生子,异人为庶出。吕不韦建议异人一定要设法取悦华阳夫人,只有被立为夫人嗣子,将来才能继承王位。二人秘密约定,吕不韦帮异人实现称王目标,异人答应将来两人共掌国权。于是,吕不韦托人用奇珍异宝和甜言蜜语取悦华阳夫人,事情进展顺利,太子同意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嗣子。因为这件事,异人与吕不韦的交情又更深了一层。 吕不韦为进一步达到目的,把刚有身孕的美妾赵姬送给异人,异人不知内情,欣然接受。巧遇正月初一,赵姬生一男孩,取名为政,随母姓赵。 又过了三年,秦赵两国失和,邯郸被围,赵国想杀掉异人,幸得吕不韦相救,异人才得以逃脱。异人妻儿也由吕不韦护送至咸阳,使其团聚。异人见到华阳夫人,叙述数年的离别之情。他知道夫人是楚国人,特地身着楚服,讨取夫人欢心。华阳夫人见此情景悲喜交集,挥泪对异人说:“我本是楚国人,你能体恤我的苦心,便收你为子,你改名为楚吧。”异人从命,从此每天早晚问候,格外殷勤。随后昭襄王病逝,孝文王继位,立楚为太子。丧葬完毕,孝文帝升殿理事,才三日,便也逝世。太子楚继承王位,尊嫡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立赵姬为皇后,政为嗣子;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 适值东周联合诸侯讨伐秦国,秦王派吕不韦率军进攻,东周势力单薄,败下阵来。吕不韦大出风头,灭了东周,班师还朝,庆功受赏。周朝八百多年的基业竟被一个阳翟的商人给消灭殆尽,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转眼又过去四年,秦王楚正是年富力强,却突然暴病身亡,享年三十六岁。赢政当时十三岁,继承秦业,追谥父为庄襄王,尊母为王太后,吕不韦辅佐并掌握实权。 庄襄王死之后,赵姬身为太后不守妇道,暗地里与吕不韦、嫪毐(lao ai)厮混,并与嫪毐产下两男婴。秦王赢政知道母亲的不齿行径之后,非常愤怒,捉拿嫪毐并将其五马分尸,又令人摔死两男婴。然后下令将母亲关进冷宫,免去吕不韦的相权,打发他回封地洛阳。大臣们背地里纷纷议论秦王,怪他背弃母亲,忘恩负义。二十七个大臣因上书直谏被秦王处死,群臣不敢再言。唯独齐国人茅焦毫不畏缩,依然冒死强谏:“陛下今日固然生气,以至于幽禁母后,处死谏臣,夏桀、商纣也不过如此。如果让天下人知道此事,必然导致陛下威严扫地,最终走向灭亡。臣不忍像其他人一样缄默不语,不忍心看着国家衰亡,臣愿与国同尽,视死如归!”秦王深感茅焦劝谏颇有道理,于是封茅焦为大官,随即迎回母后,母子和好如初。 吕不韦回到河南后,山东各国纷纷派使节探望。赢政怕他日久叛变,于是下令:“立即率家属迅速迁至蜀中,不得逗留!”吕不韦思前想后,终觉将来没有好结果,不如就此一死了之,免得到时受苦,便喝下毒酒,当即毙命。 秦王赢政亲揽大权后,雷厉风行。当时山东各国均已衰落,秦陆续吞并六国,统一中原。秦王踌躇满志,想干出一番空前绝后的事业,于是下令:今天下大定,若名号不改,便不能称其为成功,众大臣应妥善商议帝号,而后上奏。 因此,丞相等人便召集有学之士,商议了一天一夜,才入朝上奏:“古时五帝在位,地方不过千里。今陛下平定天下,法令统一,自上古以来未曾有过,五帝也不能与您相比。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今奉陛下为泰皇,请陛下裁量。”秦王听后,心想泰皇虽贵,毕竟已成为过去,没什么稀奇,突然转念又道:“有了,古称三皇五帝,何不将皇帝二字合在一起称呼。”于是众人匍匐在地,口称陛下德过三皇,功高五帝,理应尊称为皇帝。秦王大喜,并尊称庄襄王为太上皇,自称始皇帝。此后,史书与民间也称他为秦始皇了。 P1-4 序言 一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定出版的这套《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是以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为蓝本进行改写的。为强调给中小学生及青少年读者普及历史知识的意旨,改称《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共10本,成为一个系列。据我所知,这是中国出版史上关于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第一个定位青少年读者的改写版本。 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秀才,1910年赴京赶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他因厌恶官场,于1911年称病还乡,其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抗战爆发后,他不愿意生活在日寇铁蹄之下,辗转避难,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抗战胜利前夕不幸去世。《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蔡东藩呕心沥血写成的一部巨著。从1916年到1926年,蔡东藩耗费10年心力,先后完成了《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共11部作品,约六百余万字,从秦始皇写到公元1920年,描述了近二千二百年的历史。该著作跨越时间之长、涉及史实之繁、描写人物之众、规模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因而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这部巨著对应二十四史,光是必须阅读的正史就达4052卷,何况还必须参考浩如烟海的野史杂著,以其一人之力完成如此巨作,实在是中国著述史上的一个奇迹。 如此巨著,蔡东藩的写作态度却十分严肃端谨,绝非粗制滥造。他始终谨慎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写作原则,以正史为基本依据,又旁征博引野史杂著,“义以载事,即以道情”,正文之外,又自作批注评点。内容宏富,叙述生动,语言雅洁,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容,因而成为中国通俗历史著作的经典。 书一面世,即洛阳纸贵,风行一时,当时销售已达10万部之多,深受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欢迎。时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曾写信给会文堂新记书局,说此书“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毛泽东也十分看重此书,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曾专门致电李克农,叫他在国统区代买这套书,这套书目前仍存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书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需要适合大众的历史读物,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也看中了这套书,认为这部书自成系统,“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于是上海文化出版社于1955年用原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的纸型重印此书,总名《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加上“新编”二字,顾颉刚先生还为此书写了序言。此后这套书不断被各家出版社重印出版,行销四方,至今不衰。这套书不仅是中国著作史的一个奇迹,在中国出版史和中国历史读物的出版史上,蔡东藩所受到的欢迎,也只有少数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可以相比。而在普及中国历史知识方面,蔡东藩无疑作出了自己巨大而特殊的贡献。 二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比之《三国演义》,略输文采,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卷帙浩瀚而又通俗生动的中华通史,是普及中国历史知识的绝好读物。不过原书虽本白话,语言通俗,但毕竟成于九十多年前,如今读来已是半文半白,只适合中等以上文化读者阅读,对年纪较轻、学业负担较重且闲暇时间甚少的中小学生和一般青少年并不合适。一者语言文白相杂,多少有点阅读障碍;二者趣味偏于古典,学生难免有些隔膜;三者部头太大,学生没有时间通读;四者因规模大而价格偏高也成了中小学生阅读此书的障碍。故此书虽有许多种版本流传,却难以进入学业繁重的中小学生和青少年这个读者群体。 1999年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相继颁布,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国的历史文化知识自然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成分,语文课程、历史课程、政治课程乃至其他相关课程,都从自己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提出了对历史知识普及读物的强烈需求。但是,由于上面说到的原因,实际上现在还没有一种难度适中、篇幅适中乃至图书价格适中而又覆盖全部中国历史的普及读物,可以满足小学高年级、初高中生及普通青少年这个特殊读者群体的特殊阅读需求。所以,以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为蓝本,改写成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绝好选择,相信会受到青少年读者广泛的欢迎。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的基础教育改革走了十五六年的路程,如今已经深入到更具实质性的层面,开始面对那些长久难破必须攻坚的艰难命题,从文史课程来说,我们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如何帮助中小学生和青少年形成根底扎实枝叶美丽的人文素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使命,也是我们一直难以实现突破的困局。我们这套读物想在这个方面有所贡献。由于这套读物兼具历史读物和文学作品两种特性,我们希望中小学生能在这套读物的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初步形成自己关于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框架,一方面也在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因此,我们这套读物并不单纯地追求通俗浅易,而是适当地保持着某种阅读的难度,并有意识地适度地追求史传文学特殊的古典意趣,以引导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面对陌生的知识和陌生的词汇,从而一边积累历史知识,一边也积累文学语汇,得到文史两方面的双重收获。用过于直白浅俚的白话来写历史,这样的读物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青少年应该主动接触一些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书籍,尤其是历史读物。 随着新媒体写作不断侵入我们的生活,不断圈占我们的阅读时空,当下的青少年不由自主地越来越滑向轻阅读和快阅读,碎片化的阅读状态已经蔓延开来,这是科技创新对人类阅读生活的不可抗拒的裹挟。不过人类是拥有足够智慧来调节这种状况的,我们提倡青少年在难以避免的轻阅读、快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份清醒,自觉地分出一部分时间,去从事一些慢阅读和深阅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让自己的知识基础厚实一些,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以免在浮光掠影的碎片化阅读中滑向轻浮浅薄。这也是我们编写这套读物的时候所奉行的重要理念和所坚持的·写作追求。 三 那这套读物我们是怎样具体操作的呢?我们的做法是: 1.原著有11本,分为《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为强调给中小学生普及历史知识的主要意旨,将原名《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改为《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为使书名更准确地指示内容,将《前汉演义》改为《秦·西汉演义》,《后汉演义》则改为《东汉·三国演义》,《南北史演义》后半部涵盖了隋朝历史的内容,则改为《南北朝·隋朝演义》。《民国演义》因属于现代史一个不完整的片段,故此次改写不予列入。 2.原著每本有100回,只《五代史演义》《元史演义》为60回,总字数近600万字,如《明史演义》就有56万字。此次改写缩减规模,单本缩至20万字左右,统一改为40回。这样,约折其三分之一,总字数在200万字左右。 3.原著是章回体小说,每回都有双句对偶回目,改写后仍保留双句对偶回目。因改写之故,各回情节有些变化,故重拟回目,务求生动醒目,既概指内容,又提示精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原著有回评和夹批。夹批作为中小学生读物,似有不宜,遂尽去之。回评用于提炼章回内容,揭示事件来龙去脉,多具启发意义,我们在增删合并文稿的基础上,对应章回重新撰写回评,对于原书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回评内容加以梳理,酌情保留。由于原作者所属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原书中吹捧帝王龙种、君权神授以及其他明显属于封建迷信的观念情节,也辨别去留,并请读者注意。 5.缩减改写,势必对情节人物有所删略,但会确保体现历史的主体面貌,勾勒其演变轨迹,详写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略写次要枝节人物事件,务求详略得当,疏密有致。 6.注意史实与艺术描写之间的美学关系,在保证传达正确的历史知识基础之上,做到故事}生强,有吸引力,情节生动趣味,语言精练自然,风格清新爽人,务求青少年喜闻乐见。 7.在改写版本的基础上,我们在开篇增加一个导言,衔接各朝代的发展脉络,提炼朝代主要内容和兴衰原因,意在让青少年和大众读者能更好地阅读本书,理解各朝代的发展轨迹。 我们要求改写者必须熟读蔡书,重读正史并浏览今人史著,烂熟于心之后再整体重新构思,确定取舍详略,把握重点人物事件,并注意纠正蔡著中的讹误;针对我们的读者对象,确定自己的风格,把改写视为创作,激发创作热情,树立为青少年读者写一本好书的责任感,精心构思,字斟句酌,追求最好。十位执笔者,各自改写一本,全书总体面貌相近,各册又有个人特色。 参与改写的十位作者都是有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其中八位是大学古典文学或相关专业的副教授,两位是深受学生爱戴追捧的语文教师,而且都是很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他们既有扎实的文史功底,也有丰富的写作经验,还都正值好年华,一个个洋溢着青春气息,业有所专,学有所长,在把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与追求文学写作的趣味性两方面有双重追求,也有能力去达成这种境界。 这套书的创意来自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李兵先生,作为青少年读物的出版人,出于对青少年成长的责任感,他始终关注整个出版过程,他的恩师、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的创意和编辑出版,为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如今这个任务已经完成,各册书稿汇集起来,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预计的目标都较好地实现了。总体上说,既依托了蔡著,又成为自成一体、自有风格的新的历史读物。我们相信,这是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出版改写史上的一次全新的创造性的劳动,也为我们的青少年提供了一套既是历史知识,又有小说趣味的生动读物。由于时间仓促,工作中如有不足之处,期望得到读者的批评,以待再版时修正完善。 谭邦和 2014年6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说不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对于历史普及阅读,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发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的感慨。 对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掌握,需要从小积累,阅读经典,强基待发。蔡东藩先生的这部大书自成系统,史料丰富确凿,文笔生动雅趣,即将出版的历史演义青少版,在文本上又较好地解决了青少年阅读难度的问题,既有骨架,也有情节,既读得懂,又能读出兴趣,我很期待这套书的面世。 殷俊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历史特级教师 深阅读,读经典 我的童年时代书籍少,但我们在不多的书籍里如饥似渴地读,不经意间把一本书反复读。这与当下流行的“轻阅读…‘快阅读”完全相反。但必须承认,这种不经意间形成的“深阅读”习惯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记得五岁时,识字不多,家里有一套《说岳全传》,开始只是认字,然后在字里行间理解词语,后来能看明白故事,再后来能读其中的诗句,如此反复,已经无法确定到底看过多少遍。这一阅读经历至少对我产生两大影响:语文不差,喜欢历史。 有位历史学博士在交流读书心得时说:读书还是要读经典。青少版的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将传世经典甄选提炼、做大众化的改编,同时字斟句酌,在行文和内容上保持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让青少年在阅读中慢慢咀嚼文字的雅趣,细细品味鲜活的画面感和历史的生活味,在阅读中渐渐形成问题,这,正是目前历史教与学中所需要的。 陶涛 华中师大一附中历史教师,特级教师 向更根本、更永恒的经典致敬 蔡东藩被称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著的历史地位无须赘言,但它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意义在当代却尚未得到重视。事实上,在民国时期,《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部融斐然文采和渊博学识的历史名著,就曾因“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而被用作学生课外补充读物。 而如此名作,如今终于得以做大众化的改编,为青少年和普通读者所亲近,势必成为历史普及读物中难得的经典。近两年民国老课本颇受热捧,这不仅源于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美感、趣味性与可读性的追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课本必得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多方面的智慧。”这套同样源于民国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无疑将发挥异曲同工之妙,为中学历史教与学,及历史知识的普及另辟蹊径。 李晓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 历史读物的文学味 历史读物不光注重史观、史实,还要关照可读性和文学性,如此方能实现普及阅读的使命。 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认为,蔡著这部中国历史演义大书,既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来读?市面上蔡著的原版和改写版本众多,有白话版、小说版……这套青少版保持原作脉络主线,调整文风为当代青少年提供普及阅读,又适当保留了凝练的四字用语和古典文学趣味,既是正史读本,又是文学读本,在“雅文学”与“通俗小说”中寻找平衡,改写定位的分寸拿捏值得称道,在历史知识之外,对于青少年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曹松林 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主任,历史特级教师 史与二十四肩齐,文则三国身后 中国史家历来就有史德、史识、史才之说,这三个方面,蔡东藩先生及蔡著都值得称道,尤为可敬。蔡著史实可比肩《二十四史》,但更好读;用章回小说体例及文学语言表达,虽然在文学造诣上稍逊于《三国演义》,但不像《三国演义》“七分史三分文”,而是“语皆有本”,堪称中国传记文学史上前无古人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只演绎了《三国志》,蔡著却演绎了整部《二十四史》。 现今中学历史教育兴起“史料教学”,期望“论从史出”;提倡“虚拟情境教学”,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同历过程。但因诸多原因,实践困难多多,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历史书,多读好读的历史书。这套以蔡著改写的历史读本,如若作为辅助读物,无疑将有利于中学的历史教育与学习。 李明海 湖北省宜昌市教科院正高职教研员、历史特级教师 青少年要读点历史 不少有成就的人都熟读史书、博览古今。青少年阅读历史课外书籍,不光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必要补充,更能发展思维能力、汲取智慧、获取成长正能量。改写后的青少版《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蔡东藩原著),关注国家兴衰和人物命运,生动有趣,值得一读。 刘汝明 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院历史特级教师,原湖北名师 历史典籍的通俗化解读 专业史学的深文奥义让大众读者望而却步;目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只有主干,老师讲课本,学生背提纲、游题海,千课一面,造成青少年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不仅不能培养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最后连那点可怜巴巴的主干知识也随着高考的结束而烟消云散。 以蔡著为蓝本改写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对比理论专业却缺乏血肉的教科书,这套书文风定位于青少年,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又有历史人物和事件有血有肉的细节描述,让史学变得更加丰富,充满生机。对历史典籍的这种通俗化解读,在调动读者积极性、普及历史知识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杨国武 湖南省中小学历史学科专家,历史特级教师 一部通俗的历史读本 创作青少年的课外历史读物,是一个大课题,大不易。来美国不久,友人发来了一部书稿。我把这部改写版本与蔡东藩先生原著对照着阅读。 仅闻其名,就觉得书名改得好。蔡著是《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改写版是《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历代”“历史”一字之差,其中饱含深意;原著立足古代正史,“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在通俗历史教育方面有开创性的功劳,但受旧时代局限,难脱旧思想的桎梏。青少版不再囿于旧说,以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主体,通过治乱兴衰让读者思考,悟得历史规律。取蔡书之菁华,弃其芜劣,使该书得以“旧貌换新颜”。蔡先生“以浅近之词,演述故乘,期为通俗教育之助云尔”,但时隔近百年,原著在今天读来并不浅近,这套改写版的用词、行文都“年轻化”,并保留了原著的韵味,阅读起来更加顺畅。看来,“通俗”“浅近”也需要与时俱进。 青少版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是一次创新,摆脱了网络历史小说的“胡说”“戏说”,使人耳目一新,是一套史料性和可读性极强的通俗历史读本。 汪学毅 武汉市弘桥中学历史教师、特级教师 让经典成为新经典 以中国历史演义的巅峰之作为蓝本改写,给青少年提供史料丰富、可读性强的通俗读本,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改写。阅读《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编写者在定位史观、史实提炼、重拟回目回评乃至行文上,都经过精心推敲,提供了第一套颇具价值的青少年阅读范本,这样的编写水准和治学态度值得尊重。 这是一套向经典致敬的作品,也是一套让历史经典传承的作品,期待经典成为新经典,一直流传下去。 朱世光 杭州师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浙派名师 遗落的历史瞬间 历史,是由人创造,由人书写的。历史的魅力,就在于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波澜起伏的故事总能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思考。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不同的价值观和迥异的命运,都在历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面对未来的人生选择时多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小人物的人生经历也能改变历史的走向,相对于王朝兴衰、帝王更迭,这些普通人创造和书写的历史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关注和思考。但对于大一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关注“细枝末节”很难做到。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却正是这样一部触摸人类命运的泱泱大作,青少版的面世,将这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遗落的历史瞬间,鲜活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刘飞 武汉市四十九中科研办主任、历史特级教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