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光司编著的这本《逆境不败(日本最活跃的17个小企业绝处逢生的故事)》把视点放在日本经济的主角“中坚、中小企业”上,尤其是那些活跃的中小型企业。主要阐述它们的经营思想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全书由三章构成。第一章题为“最活跃的中小企业的17个特点”,讲述这些企业共同的17个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意义和内容。第二章题为“最活跃的17家中小企业如何绝处逢生”,从全国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中选取17家公司,讲述它们利用转折点获得成长和发展的经营之道。第三章题为“抓住转折点的了个关键”,以这17家公司为基础,分析转折的7个关键之处。
《逆境不败(日本最活跃的17个小企业绝处逢生的故事)》是日本知名企业经营专家坂本光司教授的著作。坂本光司采访了日本当前充满活力的18家中小企业,探寻了这些中小企业建立至今,遇到的难题,如何克服难题,以及如何保持当前生机勃勃的经营状态。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两个月后2011年5月,铃木社长在郡山市租了一家事务所,这里距离原来大熊町的工场大约50千米。三位在郡山市避难的员工,还有两位员工分别从石川町和二本松赶来,加入了事务所。后来又有两位员工从福岛,一位员工从南相马来到了郡山事务所。在大家的努力下公司大体上做好了接受订单的准备,6月正式开始重新营业的前期准备工作。
原来的公司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不足3.6千米,已经被隔离了起来。了月,他们终于获准有6天时间可以进入隔离区,把工场里的机器搬出来,但一直没有找到运输机器的公司和可以放置机器的新工场。后来他们找到一家影碟出租店的空房子当工场,并费劲周折在山形县找到一家能够进入隔离区的运输公司,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大家裹着白色防护服进入大熊町的工场,开始往外搬机器。当时正值盛夏,搬运工作难度很大,把这些机器运到闷热的郡山也非常辛苦,但大家毫无怨言,只顾埋头工作。很多在外地避难的员工也都赶回来加入了搬运工作,原本计划6天完成的工作5天就完成了。
后来,铃木社长给60位员工发去了公司重新营业的邮件,30位员工回到了公司。盂兰盆节过后,他们便开始维修搬回来的机器,并进行工作培训,铃木社长坚信“这次肯定能行”。
地震发生大约半年之后的9月1日,公司终于再次开始营业。但铃木社长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公司不得不解雇那些不能回到公司的30位员工,他们在福岛县外避难,身不由己。铃木社长说,这些员工发邮件来鼓励自己,还为公司重新营业送来了礼金,现在却必须解雇他们,自己的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不过现在公司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那些没能回来的员工在任何时候都能继续回来工作。
回首发生地震后的大半年时光,有喜有悲,但眼看公司日渐好转,铃木社长感到非常高兴。为了让公司重新营业,他和员工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那种达成了目标的充实感给了大家很大的信心,也成为今后支撑共同印刷继续发展的强大能量。
公司的业务量马上恢复到以前的一半左右。为了那些没能加入到郡山工厂的员工,公司10月时又在南相马市设立了营业所,通过局域网连接起事务所、工场和南相马营业所,实现了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第二年9月,公司又以同样的方式在磐城市建了一家营业所,同时再次录用了两名以前的员工,一步一步地向着公司复兴的目标迈进。
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一位为公司的重新营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女性员工因为丈夫要去福岛县以外的地方工作,不得不从公司辞职。在这位员工的送别会上,她说:“社长,我非常喜欢公司,不想辞职。如果我还能回来的话,您能不能让我继续回公司工作?”铃木社长说自己听了这位员工的话非常感动,同时也非常痛恨这次核电站爆炸事故。
当时的临时工场是二层建筑,员工们不得不搬着沉重的纸张爬上爬下,非常辛苦,铃木社长看到员工们辛苦的样子也非常着急。这个时候他从电力行业的负责人那里听说福岛县有一个“福岛产业复兴企业立地补助金制度”,当时距离申请日期还有1个月j铃木社长把公司业务托付给别人,自己专心写申请书,并于2012年5月获得了补助金。得到补助金之后他便立即着手建设工场,于第二年6月在郡山市国道4号线旁边建成了与大熊町的工场差不多大的工场,占地400坪。
铃木社长为了守护因为人口减少而人口密度过低的故乡,在地震发生之前就积极录用新员工。公司迁到郡山市后,2013年就录用了4人,2014年录用了6人,现在公司里已经有47位员工,其中残疾人员工4人,大家一起为了重新振兴企业而努力。公司的一个近期目标是将公司员工增加到60人,达到地震发生前的员工人数。铃木社长希望每年都招聘新员工,将公司扩大到100人的规模。
铃木社长还希望把业务多元化,公司搬到郡山后又开始了装订业务,并着手在郡山建设装订工场。
从公司遭受地震灾害到再次营业,铃木社长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收获了数不清的感动,还创造了很多奇迹。铃木社长觉得正是因为自己积极行动才走到了现在。他说:“虽然现在回不到大熊町了,被破坏的东西也无法恢复原样,但我们可以重新再来!”
共同印刷坚持着“为了大家的幸福”这一企业理念,在郡山这片新天地迎来了新发展。
P44-4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国土荒废、社会经济凋敝,日本人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力,以“早日赶超欧美先进国家”为口号,全体国民团结一致开始了共同奋斗。
在20世纪60年代的10年里,国内外需求旺盛,加上日本企业的努力经营,日本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创造了从未有过的高速经济成长期(被称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20世纪70年代,日本发展成为全体国民梦寐以求的、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
但日本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多次席卷日本,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元危机和多次发生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陷入了空前的萧条,大批企业倒闭,还有很多企业在萧条中苦苦挣扎。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仍然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将这些经济危机看作企业经营的转折点,为了克服困难,它们在经营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
为了应对美元危机,这些企业一方面进行生产革命,提高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为了应对数次石油危机,这些企业对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进行了彻底调整,从“资源消耗型”“重工业型”转向“资源节约型、节能型”“轻工业、服务型”,同时将生产的产品从“重厚长大型”转向“轻薄短小型”,通过这些措施好不容易渡过了难关。
就在这个时候,世界上尤其是欧美各国对迅速发展的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当时日元贬值美元升值(日元兑美元贬值),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在出口上很占优势,此协议的签订就是为了(让日元兑美元升值)让美元贬值、日元升值。此后不久,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就从200日元降到了100日元,后来甚至降到了两位数。
日本企业在应对这一急剧而的变化时,发现以前那种降低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和扩大海外出口的方法,作用非常有限。
因此,其经营战略跟以往相比,不得不做出很大调整。企业的基本经营方向从“出口型”变为“海外现地生产型”,从“原材料进口型”变为“产品出口型”。另外,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振兴经济也提出了很多对策。
经历了国内外环境的剧变,并克服了接连发生的经济危机,日本经济在1990年前后进入了“泡沫经济”时代。这场没有实体支撑的泡沫经济、膨胀经济,必然会于数年之后崩解离析。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在又黑又长的隧道中迷失了很久。事实上,从那之后到现在的20多年年时间里,先不说与飞速发展的亚洲各国相比,单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日本的经济发展都可谓异常缓慢,可以说这是“失去的20年”。
这些年的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各个行业的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因为对这些危机的看法和采取对策的不同,产生了两极分化。简单地说,日本企业分化成了“活跃的企业和衰退企业”,或者说“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
这两种公司的决定性差异何在?“活跃的企业、成功企业”不只把这些经济冲击和变化单单当作冲击,而是把它们看作企业的转折点,并自主进行经营战略调整和变革。
而“衰退企业、失败企业”在处理危机的方法上完全不同,它们不重视这些经济冲击和变化,一心只想回到过去那种幸福时光,把自己的公司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寻求政府的保护和救济。
日本经济的主角也因为企业的这一分化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得详细一些,就是日本经济的主角从“大量生产型企业”变为“非量产型企业”;从“价格竞争型企业”变为“非价格竞争型企业”;从“生产重视型企业”变为“研究开发重视型企业”;从“外需重视型企业”变为“内需重视型企业”;从“制造型企业”变为“轻工业、服务型企业”;还有就是从“大型企业”变为“中坚、中小企业”。
本书把视点放在日本经济的主角“中坚、中小企业”上,尤其是那些活跃的中小型企业。它们虽然在海外名气不大,但经历了很多次转折,依然长时间保持良好业绩。本书将阐述它们的经营思想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众所周知,日本现在包括个人和法人企业在内有超过400万家企业,其中7O%以上的企业经营都陷入了亏损状态。另一方面,很多“活跃的中小企业”在长时间都保持着良好的经营业绩。
我在日本各地采访了大约7000家中小企业,其中一成的企业不管经济环境景气与否,公司的销售毛利率都在5%以上。这些充满活力的企业存在于各个行业,规模有大有小,且遍布全国各地。
了解了这些公司之后,我觉得那些把问题归为外部环境恶化,说自己公司是受害者的企业经营者们的理由都是没有意义的。通过采访这些充满活力的企业,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详细调查分析其企业本质,我发现它们坚持着一种共同的经营学。
为了便于读者实践,我把这些企业在经营上的共同之处整理出17点,写在第一章。充满活力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在这17点上的想法和执行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本书由三章构成。第一章题为“最活跃的中小企业的17个特点”,讲述这些企业共同的17个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意义和内容。第二章题为“最活跃的17家中小企业如何绝处逢生”,从全国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中选取17家公司,讲述它们利用转折点获得成长和发展的经营之道。这17家公司是从多个行业和不同层次的经营状态中选择出来的,希望读者能从阅读中得到帮助。 第三章题为“抓住转折点的了个关键”,以这17家公司为基础,分析转折的7个关键之处。
本书的第一章和第三章由我执笔,第二章由在法政大学研究生院坂本研究室学习的社会人士和毕业生完成。
书中写到的各个企业的社长和相关人士在我采访的时候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并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借此机会我要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静冈新闻社出版部的森太真子女士同意出版这本书,并帮我认真审阅原稿,完善书中内容。
2014年9月吉日
执笔者代表法政大学研究生院政策创造研究科
教授坂本光司
实话说,作为一个日语文学专业的学生,我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完成这么一部财经类作品的翻译。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完成翻译终稿,心里的大石头才终于落地。反思长达数月的翻译历程,感想有三:一、隔行如隔山;二、翻译既需智力又需体力;三、自己对成功公司的定义太片面。
坂本光司教授的这本书中选取了17家不同领域的日本中小企业,实地取材,资料丰富,这是作者的一大特色,对我来说却是最大的翻译难关。
单以我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能应对文中出现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和各种日语“自创词”。查字典、翻网页、去各家公司官网“追踪溯源”,这就是我的翻译日常。除了术语释译,译文的遣词造句也是“劳心费力”的力气活。当然这是每位译者必须面临的挑战。每每遇到词不达意的窘境,势必抓耳挠腮、苦苦挣扎一番。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孙立春以及外教中野铁正先生的指导。中野老师在我对词意理解模棱两可的时候给了我许多帮助,如果没有老师的耐心解释,我的翻译之路可能会更加坎坷。此番经历也让我下定决心,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而稳扎稳打,加倍努力。
没有任何正式工作经验的我一直认为,对公司的评价一定要从“大”处着手。我认为成功的公司就应该追求企业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成长速度“快”,否则如何能在这弱肉强食的国际竞争中立足?但坂本教授却完全摒弃了这些常规的企业衡量标准,向我们展示了一批成功的中小企业。这些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虽然名气不大,但都拥有不逊于大企业的高度人性化的企业文化,致力于带给人们幸福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员工及他们的家人真正体验到幸福;二是让企业所在的地区、企业的合作者、消费者感受到幸福。这也可以说是这些中小企业能渡过难关、转危为机、经营至今的理由。坂本教授的观点不禁让我反思,自己以充满功利性和逐利性的标准来评价公司成功与否显然非常片面。
翻译本书时我也曾有疑问,书中所列举的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否过于理想化。但本书翻译完成之时,我作为交换留学生来到日本,在这里亲身体验到的人性化服务让我渐渐打消了这个疑问。“幸福源于感动,感动源于细节”。细微之处的温情让每个人都心怀感激,倍感幸福,并愿意将这份幸福传递给更多人。同样,员工们在企业中获得幸福,从而快乐工作,真心付出,必将给企业带来更强的发展动力。
坂本教授用词朴实,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复杂的写作技巧,却句句动人,惹人深思。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各位编辑老师的辛勤努力让译文出版成书。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及注释难免有不少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刘鑫
2015年10月于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