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泰戈尔对中国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印度)泰戈尔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泰戈尔(1861—1941),这位享誉世界的印度诗哲,亚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一生都与中国结有不解之缘,对中国怀有深切的感情和关注。

《泰戈尔对中国说》是作者1924年来华时在北京、上海等地所做演讲、谈话的合集,讲话主题包括诗人生涯、自有理想、精神文明的价值、中印两国友谊、亚洲的团结和发展、教育理念等,其中部分篇目为当时任陪同翻译的徐志摩所译。

内容推荐

《泰戈尔对中国说》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于1924年来华时在北京、上海等地所作演讲、谈话的合集,讲话主题包括诗人生涯、自由理想、精神文明的价值、中印两国友谊、亚洲的团结和发展、教育理念等,其中部分篇目为当时任陪同翻译的徐志摩所译。《泰戈尔对中国说》语言平易近人又富含哲理,体现了泰戈尔对中国的深切情谊以及对爱与美、和平与自由的追求。

目录

关于我

1 举起精神自由的旗帜

2 我的诗人生涯

3 诗人的宗教

致主人

1 第一次的谈话

2 飞来峰

3 团结的愿望

4 真理是精神的长明灯

5 正义是永恒的真理

致学生

1 保持孩子的新奇感

2 朴素的信念

3 你们要远离物质主义的毒害

致教师

告别辞

1 和谐是心之间的联结

2 友谊的记忆

文明与进步

真理

附录一

从友爱上寻光明的路

东方文明之危机

东方文明之发扬

爱为济世良方

巨人之统治及扑灭“巨人”

佛教与东方文化

我之教育方法

附录二

欢迎太戈尔

泰戈尔

个人对于泰戈尔之感想

试读章节

1 举起精神自由的旗帜

最近,我在你们的报纸上读到了一篇文章,说我作为一个哲人,在参加一次特别会议的时候迟到了半小时。如果这抱怨仅仅是针对这一次偶然的情况,那么我可以对我的迟到做出令众人满意的解释。但是我相信那篇文章的作者把这当作一个象征,认为这并不是意外,而是暗示着我的一些事情。我猜测,他这么想,是因为在他看来,我根本落后于这个摩登的时代,我应该出生在两千年以前,那时候诗人在月光之下对酒畅想,哲人遗世独立,忘却时空。

这让我有些惊讶,我肯定,如果我的闲暇时间比较多,那么我会觉得这非常有意思。从少年时候起,我就已经听惯了我自己的国人的愤怒指责,他们说我过于现代,忘却了先贤留下的伟大教诲,从而放弃了我融人印度这么神圣珍贵的文明的权利。对你们来说,我是落后于时代的,是一无是处的,而对我祖国的国民来说,我又是过于标新立异、令人反感的。我真不知道谁是对的。

胡适博士昨天做了一次占星师,他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推测出了我到贵国的访问。我猜他能够从星辰的异常中推测出我出生时受到什么星辰的庇护,又受到怎样的负面影响。他应该能够让我明白,为什么我这个不幸的存在,总是不断地被怀疑为违禁品——被走私到错误的时间之岸——不仅被非常熟悉的同胞怀疑,而且也被我几乎没有费心去了解过的人如此对待。由于这种误解,友人们让我向你们介绍一下我的生平琐事,以便让你们不致觉得我的理念过于虚无缥缈,不会像莫名其妙的幻影一样吓坏你们。

我出生在1861年,这在历史上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年头,但是这一年属于我们孟加拉历史的一个伟大时期。你们也许不知道,我们朝圣的地方,通常在河流交汇的地方。对我们来说,河流就是自然生命之神的象征,而它们的交汇,则象征着神灵的汇集、理想的汇集。而我出生的时代,就是我们国家命运中三个运动的潮流汇集的时代。

这些运动之一就是宗教运动,由心胸宽大而又智慧高深的罗姆莫罕·罗易。发起。这是一场革命,因为他尝试重新去开通精神生活的渠道,而这渠道已经被只注重外表、缺乏精神教益的形式主义和物质主义信条的泥沙碎石堵塞很多年了。

罗易和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宏大的战斗,守旧派对一切充满活力的思想都充满怀疑。那些执着于古老过去不放的人,沾沾自喜于他们累积的古董,在时间留下的崇高光辉壁垒的限制中悠闲自得。当一些伟大的灵魂、一些热爱真理的人,冲破藩篱,让思想的阳光和生命的气息透进来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紧张愤怒。理想引发运动,而在他们看来所有的运动,都是对他们的仓库安全的威胁。

这大致发生在我出生前后。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父亲是那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为此,他备受排斥,但他勇敢地面对了社会的侮辱。我就出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各种新思想不断出现,而那些陈旧得不能再陈旧的思想却是时代的主流。

第二个运动同样重要。一个相当伟大的人,班吉姆·钱德拉-查特吉’,是那时发生的孟加拉文学革命的首位先驱。他比我年长很多,但却和我算是同辈人,他寿命很长,我因而有幸亲眼见过他。

我们的自我表达一定要寻找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文学上的表达也需要。但是我们的文学却任由它的创造力消失殆尽。它缺乏活力,因为修辞学上的严格限制而僵死。而恰特基却勇敢地发起了挑战,对抗那些只相信石碑永垂不朽、相信那种只会蕴藏在无生命中的完美的守旧派。他将我们的语言中的沉闷形式所带来的致命重量移开,用他的魔杖轻轻一触,将我们的文学从长年沉睡中唤醒。当文学带着饱满的精力和优雅苏醒时,带给我们的是多美的画面啊!

那个时代在我的国家还发生了另一场运动,便是民族运动。这场运动并不完全是政治性的,但是它开始道出了我们的人民试图维护自己人格的心声。这是一种义愤的呼声,反对那些来自东方以外的世界的人加于我们身上的羞辱,尤其是反对他们当时习惯于把自己的生活作为标准,按照是否与之相似,粗暴地划分人类世界的好坏。

这种带有歧视色彩的区分标准,一直在伤害着我们,并且给我们的文化世界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它促使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对祖先留下的一切东西充满了怀疑。古老的印度绘画和其他艺术作品遭到了我们国家的学生的嘲笑,因为这些学生在仿效他们的欧洲老师。

尽管后来,我们的教师改变了想法,但是他们的信徒却无法完全恢复对我们自己的艺术传统的信心,即使这样的艺术影响力是恒久的。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鼓励欣赏法国的三流绘画,欣赏俗丽而又廉价的石版画,欣赏机械地遵守模式化标准的作品,他们依然将能够轻蔑地拒绝东方的艺术作为高等文明的表现。

印度国内摩登的年轻人们点头称是,说真正的艺术源泉并不在于发现现实的心跳的内涵韵律,而在舶来的绘画作品中那丰满的嘴唇、描画胭脂的脸颊和裸露的胸部。这种否定的情绪,实际上是来源于彻底的无知,也侵袭了我们文化的其他领域。这是因为那些大嗓门、粗胳膊的人对我们的年轻一代施加了催眠术。

在我出生的时候,反叛精神已经觉醒,有人已经努力要逆转潮流。我家族当中就有人是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我的兄弟和亲戚,他们勇敢地站出来,拯救人们被自我侮辱和忽略的心灵。P2-7

序言

泰戈尔(1861—1941),这位享誉世界的印度诗哲,亚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一生都与中国结有不解之缘,对中国怀有深切的感情和关注。他曾说:“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国家,为我素所敬爱”“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中国人”。1881年,他作《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侵略山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并带头发动募捐,慷慨解囊,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泰戈尔曾于1924年、1929年两度来到中国,他晚年常怀念中国的山河和友人,在去世六个月前还创作了自由体诗《我有一个中国名字》。

在泰戈尔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之前,他在欧洲就已获得不少赞誉,获奖之后更是受到空前的欢迎,掀起了“泰戈尔热”。这股热潮随后传到日本,通过新文化运动,进iiliii影响了中国,1915年起,泰戈尔的作品陆续出现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泰戈尔热”掀起高潮。冰心、郑振铎、瞿世英等深受其熏陶的诗人学者先后翻译发表了泰戈尔的许多诗作,并研究介绍他的艺术风格和思想。

泰戈尔一直渴望亲自到中国进行交流。1923年,他请英国助手恩厚之来中国联系访华事宜。在徐志摩及梁启超、蔡元培等组织的讲学社的共同努力下,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一行乘船抵达上海,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先后访问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等地。5月30日,泰戈尔离开中国前往日本。

这次为期五十天的中国之旅同时也是一场中印文化交流的盛会。泰戈尔每到一地,都发表热情的演讲,由徐志摩陪同翻译。以讲学社、新月社、文学研究会等为代表的文化界对泰戈尔进行热烈欢迎和赞扬。泰戈尔在北京期间恰逢64岁生日,北京的欢迎者们为泰戈尔举行晚宴,演出泰戈尔的名剧《齐德拉》,并送来贺礼。梁启超以古代中印两国的别称“震旦”和“天竺”,为泰戈尔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并刻在鸡血石印章上赠与泰戈尔。《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晨报》《申报》等各家报刊杂志纷纷开辟专号,刊登泰戈尔的作品及相关文章,报道泰戈尔在华消息,使中国人对泰戈尔及印度的思想文化增进了了解。

然而,在盛赞声之外,也有不少文化界人士对泰戈尔发出了尖锐、激烈的批评,从而在思想文化界引发了一场大争论。与徐志摩、梁启超等人的欢欣鼓舞、大力推崇相反,郭沫若、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对泰戈尔宣扬东方精神文明、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观点不满,对泰戈尔的思想或抨击,或嘲讽,甚至否定。在几次演讲现场还有青年散发反对泰戈尔的传单。这些反对的声音不免令泰戈尔失望伤心,从他的一些讲话,特别是后期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来。

泰戈尔1924年在中国各地所作的这些演讲,后来有大部分发表在《小说月报》等报刊杂志上。而泰戈尔回印度后也亲自整理出英文版,由印度国际大学出版社于1925年结集出版。本书正文即根据此英文版的顺序编排,其中若干篇采用徐志摩发表过的译文。附录一按照时间顺序选编英文版没有收入、在中国报刊上发表过的七篇讲话,其中有些对泰戈尔的原话进行了一定的加工、整合;附录二选编关于泰戈尔访华的三篇文章。希望读者读过本书,可以对泰戈尔其人、其诗、其思以及与中国的渊源都得以获得更进一步的了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