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所著的《我们那个时代(季羡林忆师友)》是季羡林先生对恩师,对挚友,对亲人的抒怀作品集,包括对陈寅恪、朱光潜、冯至、张中行、汤用彤等享誉海内外大学者的真实人格的描写,更多的是一代学术大家对人间真情的缅怀与感恩。季老以近于期颐之历练,平和面对人性真、善、美、丑,深于情,沉于思,以平实朴素描写呈现“人”的丰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那个时代(季羡林忆师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季羡林所著的《我们那个时代(季羡林忆师友)》是季羡林先生对恩师,对挚友,对亲人的抒怀作品集,包括对陈寅恪、朱光潜、冯至、张中行、汤用彤等享誉海内外大学者的真实人格的描写,更多的是一代学术大家对人间真情的缅怀与感恩。季老以近于期颐之历练,平和面对人性真、善、美、丑,深于情,沉于思,以平实朴素描写呈现“人”的丰富。 内容推荐 季羡林所著的《我们那个时代(季羡林忆师友)》的作者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它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 《我们那个时代(季羡林忆师友)》中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 目录 第一篇 遥远的怀念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西谛先生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遥远的怀念 悼念曹老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序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回忆雨僧先生 忆念胡也频先生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我的老师们 记周培源先生 哭冯至先生 回忆陈寅恪先生 我的第一位老师 第二篇 道德文章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为胡适说几句话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何仙槎(思源)先生与山东教育 我眼中的张中行 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 第三篇 渐行渐远 忆章用 怀念衍梁 寿作人 怀念乔木 悼许国璋先生 悼组缃 我的朋友臧克家 回忆汤用彤先生 记张岱年先生 忆念张天麟 追忆哈隆教授 痛悼克家 第四篇 笑着走 Wala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我的女房东 迈耶(Meyer)一家 我写我 赋得永久的悔 寸草心 周作人论——兼及汪精卫 老年四“得” 笑着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西谛先生 西谛先生不幸逝世,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听到飞机失事的消息时,我正在莫斯科。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惊愕得说不出话来。我是震惊多于哀悼,惋惜胜过忆念,而且还有点惴惴不安。当我登上飞机回国时,同一架飞机中就放着西谛先生等六人的骨灰盒。我百感交集。当时我的心情之错综复杂可想而知。从那以后,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我不时想到西谛先生。每一想到,都不禁悲从中来。到了今天,震惊、惋惜之情已逝,而哀悼之意弥增。这哀悼,像烈酒,像火焰,燃烧着我的灵魂。 倘若论资排辈的话,西谛先生是我的老师。三十年代初期,我在清华大学读西洋文学系。但是从小学起,我对中国文学就有浓厚的兴趣。西谛先生是燕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的教授,在清华兼课。我曾旁听过他的课。在课堂上,西谛先生是一个渊博的学者,掌握大量的资料,讲起课来,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他那透过高度的近视眼镜从讲台上向下看挤满了教室的学生的神态,至今仍宛然如在目前。 当时的教授一般都有一点所谓“教授架子”。在中国话里,“架子”这个词儿同“面子”一样,是难以捉摸,难以形容描绘的,好像非常虚无缥缈,但它又确实存在。有极少数教授自命清高,但精神和物质待遇却非常优厚。在他们心里,在别人眼中,他们好像是高人一等,不食人间烟火,而实则饱餍粱肉,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其中有人确实也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成了羡慕的对象。存在决定意识。因此就产生了架子。 这些教授的对立面就是我们学生。我们的经济情况有好有坏,但是不富裕的占大多数,然而也不至于挨饿。我当时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处境相同,容易引起类似同病相怜的感情;爱好相同,又容易同声相求。因此,我就有了几个都是爱好文学的伙伴,经常在一起,其中有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等等。虽然我们所在的系不同,但却常常会面,有时在工字厅大厅中,有时在大礼堂里,有时又在荷花池旁“水木清华”的匾下。我们当时差不多都才二十岁左右,阅世未深,尚无世故,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我们经常高谈阔论,臧否天下人物,特别是古今文学家,直抒胸臆,全无顾忌。幼稚恐怕是难免的,但是没有一点框框,却也有可爱之处。我们好像是《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任性纵情,毫不矫饰。我们谈论《红楼梦》,我们谈论《水浒》,我们谈论《儒林外史》,每个人都努力发一些怪论,“语不惊人死不休”。记得茅盾的《子夜》出版时,我们间曾掀起一场颇为热烈的大辩论,我们辩论的声音在工字厅大厅中回荡。但事过之后,谁也不再介意。我们有时候也把自己写的东西,什么诗歌之类,拿给大家看,而且自己夸耀哪句是神来之笔,一点也不脸红。现在想来,好像是别人干的事,然而确实是自己干的事。这样的率真只在那时候能有,以后只能追忆珍惜了。 在当时的社会上,封建思想弥漫,论资排辈好像是天经地义。一个青年要想出头,那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没有奥援,不走门子,除了极个别的奇才异能之士外,谁也别想往上爬。那些少数出身名门贵阀的子弟,他们丝毫也不担心,毕业后爷老子有的是钱,可以送他出洋镀金,回国后优缺美差在等待着他们。而绝大多数的青年经常为所谓“饭碗问题”担忧,我们也曾为“毕业即失业”这一句话吓得发抖。我们的一线希望就寄托在教授身上。在我们眼中,教授简直如神仙中人,高不可攀。教授们自然也是感觉到这一点的,他们之所以有架子,同这种情况是分不开的。我们对这种架子已经习以为常,不以为怪了。 我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认识西谛先生的。 最初我当然对他并不完全了解。但是同他一接触,我就感到他同别的教授不同,简直不像是一个教授。在他身上,看不到半点教授架子。他也没有一点论资排辈的恶习。他自己好像并不觉得比我们长一辈,他完全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他有时就像一个大孩子,不失其赤子之心。他说话非常坦率,有什么想法就说了出来,既不装腔作势,也不以势吓人。他从来不想教训人,任何时候都是亲切和蔼的。当时流行在社会上的那种帮派习气,在他身上也找不到。只要他认为有一技之长的,不管是老年、中年还是青年,他都一视同仁。因此,我们在背后就常常说他是一个宋江式的人物。他当时正同巴金、靳以主编一个大型的文学刊物《文学季刊》,按照惯例是要找些名人来当主编或编委的。这样可以给刊物镀上一层金,增加号召力量。他确实也找了一些名人,但是像我们这样一些无名又年轻之辈,他也决不嫌弃。我们当中有的人当上了主编,有的入当上特别撰稿人。自己的名字都煌煌然印在杂志的封面上,我们难免有些沾沾自喜。西谛先生对青年人的爱护,除了鲁迅先生外,恐怕并世无二。说老实话,我们有时候简直感到难以理解,有点受宠若惊了。P5-8 后记 2011年,在季老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他生前的好友和弟子、学生们自发撰文,编了一本纪念文集,深情回顾了季老在学术领域以及思想品格等方方面面的成就,他的学生告诉我,“我们了解他,研究他和介绍他,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学习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 同样的,从2007年选编《季羡林自述》、《季羡林谈公德》及至2009年开始选编《季羡林读书》等系列丛书,我接触季老的思想已经多年了。这么多年来,几乎养成了习惯,那就是经常性的要翻看季老的文字,思维随即进入,或跟随他去读书,或沉进他对恩师的追忆中,或随着他的眼光看世品行……灯亮着,好像心也被点亮……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怀念,更多的是对人生对学问对世界的开悟。 今年春天,我们拟再次选遍出版一套季羡林经典作品集。这次和以往选编工作不同的是,没有了季老在身边耐心地听我大声读出待选的篇目,只有他的文字在宁静的时光里等着我。 这一次,我对他贯穿了一生的源自德国教授的追求学问的“彻底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季老是1935年远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的,他的教授是Sieg、Waldschmidt Braun等。季老在文章中写道: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剧烈进行。德国被封锁,什么东西也输入不进来,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我忍受了空前的饥饿,终日饥肠辘辘,天上还有飞机轰炸。我怀念祖国和家庭。“烽火连六年,家书抵亿金。”实际上我一封家书都收不到。就在这样十分艰难的条件下,我苦读不辍。一九四一年,通过论文答辩和口试,以全优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是:《大事中伽陀部分限定动词的变格》。在这一段异常困苦的时期,最使我感动的是德国老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待中国学生的态度。我是一个素昧平生的异邦青年,他们不但没有丝毫歧视之意,而且爱护备至,循循善诱。 Waldschmidt教授被征从军,Sieg教授以耄耋之年,毅然出来代课。其实我是唯一的博士生,他教的对象也几乎就是我一个人。他把他的看家本领都毫无保留地传给我。他给我讲了《梨俱吠陀》、 《波你尼语法》、Patanj ali的《大疏》、《十王子传》等。他还一定要坚持教我吐火罗文。他是这个语言的最高权威,是他把这本天书读通了的…… 德国老师那种异常认真、严谨的学风深深影响着季老。德国学者的“彻底性”在季老一生的学术追求中同样深深融入他的血脉里,那是一种渗透的力量,它们以真实的存在为一个聪明的中国学生树立起了学术的方向,这方向同样如一盏灯,以持续的耐力和睿智之尊照亮了季老的整个人生。 留德十年之后,季老回国在北大郎润园生活的时候,每天必在黎明时分四点半左右起床读书,他曾被誉为“北大一盏灯”是有着双重含义的。在这盏灯的照耀下,季老在北大工作生活的时光宛如莲花,以内敛的力量坚定地开放在自己的精神高地上。来自内心的那盏灯,支撑起了这位学者保持旺盛创作的原动力,它的光芒是这所高等学府所搭建的最权威的平台保护和激发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纠结或矮短之目力会突然被智慧之灯点亮,点灯的时刻,是一个人被安放在多元的世界里独自坚守信仰的时刻,是一个人面对多样的博弈力量的一种真正的人格的提炼和安慰。 今春开始选编这套季老精品集,有种隔空相见的感觉。 我在季老生前多次拜见他,越接近,越感觉他像本活字典,一个人怎么会有这样缜密和丰富的思维呢?他的样子并不高大,眉毛全白了,总是习惯坐在一张小方桌的后面,耐心地听我讲选题,时不时点出一两句,不多言,却极为精准,耐人寻味。他曾给我题过梵文中文赠言,也曾帮我修正过文章导语,更点评过某些翻译文章以及当代名家的作品。当我把选编的散文目录一辑一辑地念给他听的时候,他不住地点头,好像又回到了那些青灯下读书的岁月,又回到了那些研究佛教的岁月,那些沉潜进东方学、印度学、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的岁月……2009年的7月10目,我走出季老住的医院的时候,阳光透过玻璃,照出一地的明亮。生命来去自由,没有一点惊动。仅仅隔了一日,他的学生告诉我,一切自然发生了,只是在弥留之际,他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离去。 所有的怀念都在文字中,也在我亲自录下的老人生前的影像中。他对着镜头说出的年轻人要“爱国、孝亲、尊师、重友”的视频,一度成为网络上最流行的一段视频,性情老者季羡林,想和年轻人谈的真理全部浓缩在这句话中,也全部浓缩进他的作品中,他的人格魅力中。 在选编这套丛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季老每天必在黎明时分亮起的那盏灯,也总是浮现出那个在哥廷根大学搀扶着他的“像祖父般的恩师”,小心翼翼地踏在雪地上,一直把老师送回家的青年学子季羡林的样子。冬天日短,黄昏早临,雪满长街,寂无行人。我相信他内心的灯早已平静地照亮了从老师那里传承下来的内敛学思和笃定淡然的生命品质。而季老用毕生的精力写下的一行行文字所能带给我们的想象和尊重,也如一盏灯,照亮了这位大家所能带给我们的关于读书,关于做人,关于处世,关于在逆境中如何坚守内心,关于在学术跋涉中如何超越自我的所有的阅读的深入。于是我毫不犹豫的把这套精品集取名为“季羡林点灯系列”。 这套季羡林点灯系列如同以往大家门系列一样,源于对季老的一份承诺,再过多少年,这份承诺也不会变。 这套书的出版同样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除了季老的多位学生如王树英、陈平生等老师的帮助之外,还要特别感谢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文化追求是一代学人永不枯竭的奋进之源,它扎根于心灵的大地上,更会基由认知和感悟而必将扩展为不朽的中国精神。 季诺 二0一二年七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