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怒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月英//张芮婕
出版社 辽宁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月英、张芮婕著的《怒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通过文图并茂的形式,反映怒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体现怒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民族知识,增强各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促进我国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构建和谐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内容推荐

李月英、张芮婕著的《怒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一书向读者展示了生活在“三江并流”区域的怒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经济制度、宗教信仰、人生礼仪、传统科技、文化艺术等的伟大实践,描述了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怒族同胞的风情画卷,使广大读者走近和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加深彼此的沟通,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团结进步。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四个支系 一脉相承

 族称及其分布

 关于族源的多种学说

 居住地的历史行政区划

第二章 两山一江 物产丰饶

 高山峡谷处十里不同天

 大山深处有宝藏

第三章 峡谷求生 生计多样

 采集——最原始的生计方式

 捕捞——怒族人赖以生存的方式之

 狩猎——山地怒族的重要生计方式

 刀耕火种 自耕自食

 分配、交换、分工和消费

第四章 社会结构 血缘群体

 婚姻与家庭

 继嗣与亲属制度

 家庭血缘群体

 村落结构与形式

 社会秩序与习惯法

 家长奴隶制

 “平均平等主义”

第五章 物质生活 衣食住行

 饮食特色

 服饰文化

 住屋形态

 交通运载

 通信联络

第六章 从生到死 人生仪礼

 诞生礼

 成年仪礼

 婚礼

 丧礼

第七章 节日庆典 竞技游乐

 节日庆典

 竞技游乐

第八章 宗教信仰 兼收并蓄

 万物有灵的原始民间信仰

 外来宗教的传入

 传统祭祀活动和禁忌

第九章 民间艺术 口承文化

 代代相传的口承语言

 民间口头文学

 民间音乐舞蹈

第十章 传统科技 智慧灵光

 自然物候历法

 民族民间医药

 符号文字

 民间手工艺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 生活变迁

 政治制度变迁

 社会经济变迁

 社会保障完善

参考文献

图片提供者

后记

试读章节

采集种类

在怒族生活的区域内,开门就是山,出门就是林,茫茫原始森林中生长着182种石南科、148种兰科、19种淀粉、39种油科、12种芳香油、5种树脂及树胶、23种纤维植物。此外还有许多植物的种属尚未鉴定。正是这些富饶的植物宝藏千百年来一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怒族人民。怒族人的采集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到六七月期间,此时正是缺粮的青黄不接时期。

通常,怒族人民大多在春夏之季采集植物的嫩芽、枝叶、花,秋冬季节主要采集植物的果实和块根(茎)。另外,他们还采集一些野生调味品和菌类食用。概括起来,怒族通常采集的主要对象有:

菌类:鸡枞、鸡枞花、一窝鸡、木耳、金耳、银耳、树窝、牛肝菌、羊肝菌、扫帚菌、蘑菇、苞谷菌、青头菌、腊粟菌、鸡油菌、苦荞菌、喇叭菌、虎掌菌、香菌,等等,

野菜类:竹叶菜、竹笋、大百合、小百合、野山药、野芋、野粟、野蒜、野荞、蕨菜,

药材类:黄连、贝母、天麻、三七、何首乌、木香、附子、虫蝼、茯苓、沙参、野苏子。

调味品类:小胡椒、漆子、野八角。.

淀粉类:董棕、葛根。

此外,怒族还采集岩蜂、鸟蛋等等。

采集教育

采集教育在怒族的早期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一般地,无论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只要满三四岁后便能采集一些房前屋后的易辨植物。孩子到了4岁后,母亲便会带着他们去采集一些小而易辨的植物,开始孩子的采集教育,其目的在于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学着辨别植物,动手采集,母亲会借此告诉孩子所采的植物哪些能吃,哪些有毒不能吃,以及植物的分布环境,采集的季节时令等等常识。如此,怒族的孩子5岁左右便在成人的教育下成为一个采集小能手了。孩子们从小就掌握了在不同的季节采集不同的对象,掌握了采集植物茎叶的最佳时机,掌握了果实成熟的具体时间,懂得植物应该生吃还是熟吃,甚至懂得某些植物的药用价值。

当然,由于体力等因素,妇女、孩子一般只采集中小型植物,而大型植物如董棕等类则必须由男人去完成,因为这些植物离家远,树型巨大,且又生于高山密林之交通不便处,有一定危险性,故采集这类植物须巾男人完成,男孩子一般也要到11岁以后才能跟着成人去完成这类采集活动。

采集工具

怒族人的采集工具很简单也很有特点。主要有尖木棒、竹签、砍刀、木锄等。植物的茎、叶、花、果等通常以手掐摘,用筐背回。而对于块根植物,则要用刀、尖木棒、锄等类工具挖掘。采集这类块根植物,主要由男子完成。  采集回来的植物,大多采回即食,储藏的情况不多。有些块根类植物则要经过一些处理,如浸泡、煮、漂等,达到去毒、去苦、去涩的目的后方可食用。一般说来,这些块根(茎)大多富含淀粉,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故怒族人特别喜欢块根类植物,尤其是可以提取淀粉的植物,最具典型的是对葛根、山药和董棕的采集利用。

野蜂采集

除了采集植物外,怒族人还采集昆虫类小动物食用,以蜂为典型。

捕捉野蜂是怒族早期社会获得糖类及蛋白质的主要手段之一。寻找野蜂的最佳时节多在秋季,寻到野蜂窝后.只要用草木作个指向蜂窝的记号就表明此蜂窝已有主了。

由于蜂窝都在悬崖峭壁处,采蜂时须胆大心细技高,且注意保护措施。怒族人针对不同类型的野蜂,其采集的方法、手段也各异。采集岩蜂时,由于岩蜂性情温和,毒性弱,很少主动攻击人,故掏取十分容易,只需用烟不断熏喷蜂窝,蜂群便纷纷避开,这时便可轻易将蜂巢采取到手。而对付土甲蜂,便不那么简单了。在怒族人聚居地带,土甲蜂的体型很大,较大者体长七八厘米,体黑色,尾针甚毒,据说人被该蜂螫一下,就会畏寒畏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这种_十蜂又被称为百蜂之王,不仅捕食同类,还喜叼死牛、死猪、死狗的肉来喂养幼蜂,所以根据土蜂的这些习性。采集时要求捕蜂手十分警惕。发现并确定了蜂巢后,每个捕蜂手还在身上涂一层厚厚的泥,头手均用棕包严,至深夜时分,捕蜂手们手持茅草、火种、长刀、铁锄等必需工具轻手轻脚潜近蜂巢,把干草点燃后塞人洞穴,并用力往罩吹火,烧半小时后,捕蜂人迅速用锄挖开巢穴,取出蜂巢饼,迅速离去。

P32-35

序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丹珠昂奔

2014年6月26日

后记

从小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我们,身边有很多勇敢善良的怒族同胞,从记事开始,就对这个独特神秘的族群十分的好奇: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不同的生活习惯?为什么会有这样特别的节目和祭祀?

多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缘,参加了一个怒族朋友的家庭聚会,又重新提起这些小时候的疑问。朋友的父亲是怒族德高望重的大祭司“南木萨”,用略带民族口音的汉语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怒族人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历史。这些故事勾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之后的多年,我们往返出入怒江大峡谷,几乎走访了所有的怒族村寨,想把这群勤劳勇敢的怒族人和他们神奇美好的故事收集起来,介绍给更多的人分享。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怒族》一书的编撰让我们的心愿得以实现。

感谢辽宁民族出版社张学林老师的邀请和信任,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还要感谢本书《参考文献》里所有极具价值的书籍和作者,这些前辈和同道们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了我们事半功倍的帮助。

根据作者各尽其职的要求,本书的第一章至第四章内容由李月英同志撰稿,第五章至第十一章内容由张芮婕同志撰稿。应该说,我们迈出的每一步无一不是各位前辈和师长的指引,于我们而言,只是踏踏实实地跟着学步罢了。

在长期的田野考察工作中,得到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委、福州县民委、泸水县民委、贡山县民委、兰坪县民委等有关部门的鼎力相助,谨此致以衷心感谢。

为本书提供部分图片资料的同仁和朋友罗云华、罗金合、和伟、李秉涛、马永生、段明明、丰卫祥、朱卫、邱文发、李晓斌、董菊英、蒋贞,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吕明哲先生、张瑾女士、胡蓉女士,为本书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种种方便,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王琳、田微、邵青、张帆、李艳婷、杨云波、马士茹、张明坚、黄云珠、李旭松、王晶、杨磊、黄素芬等好友为本书提供了许多无私帮助,借此机会一并致谢!

由于接受写作任务的紧迫,更因为我们的学识囿限,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李月英 张芮婕

2014年12月于昆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8: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