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个陌生的娘俩儿,我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总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路背着你跑到这儿,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可得好好孝顺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了,高兴得什么似的,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了爸爸还是见了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邦邦的水泥地,不在我的调皮,而全在于她。直到看我好些天都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那时候,年少的我实在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赏析:
肖复兴的散文风格平淡朴实,却富有韵味。
这篇《母亲》散文也是如此,堪称肖复兴散文的代表作。平易朴实的遣词造句,朴素的文风,读起来平淡素雅,却又不乏细腻生动。没有华丽的辞藻,行文却显得更加深沉,感情的表达也随着文章的展开而水到渠成。
在结构上,并无悬念设置,却因贯穿其中感情的波澜起伏,让人读来颇有曲折感。因前后感情色彩的极大落差,使文章有一个断层的明显印记,作者的心理活动却是由开始的排斥厌恶,到悔悟自责再到后来对母亲发自内心的挚爱,脉络清晰而自然。
文章通过三件事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一开始是厌恶和戒备,“从来也不喊妈妈”。
P2-4
肖复兴
在一个我称之为“三实主义”(即实用、实际、实惠)盛行的时代,读书早已经被纳入在这个范畴之内。陀螺一般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的中小学生,读书的功利性指向更是磁铁一样对准各种考试与升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今,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是被异化为这样的功利,就是被挤压到狭窄的角落里,沦为了灰姑娘。
读一点课外的书,读一点和考试无关的书,真的就一点用都没有了吗?
记得我自己第一次买书,花了一角七分钱,在家对面的邮局里买了一本《少年文艺》。那时,我大概上小学四年级,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杂志上有美国作家马尔兹写的一篇小说,名字叫《马戏团来到了镇上》。之所以把作者和小说的名字记得这样清楚,是因为小说特别吸引我,让我怎么也忘不了:小镇上第一次来了一个马戏团,两个来自农村的穷孩子从来没看过马戏,非常想看,却没有钱。他们赶到镇上,帮着马戏团搬运东西,可以换来一张入场券。他们马不停蹄地搬了一天,晚上坐在看台上,当马戏演出的时候,他们却累得睡着了。
这是我读的第一篇课外读物。它没有怎么写复杂的事情,只集中在一件小事上:两个孩子渴望看马戏最终却没有看成。它在我心中引起的是一种莫名的惆怅,一种夹杂着美好与痛楚的忧郁的感觉,随着两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睡着而弥漫起来。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爱上了图书馆和旧书店,成了那里的常客。借书,买便宜的书,伴随我进入中学,我就这样度过了整个中学阶段。印象最深的是,为了看全以前我没有看到过的各期《少年文艺》,我特意跑到国子监的首都图书馆。那些个星期天的下午,无论刮风下雨,我准时到国子监的图书馆借阅《少年文艺》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国子监到了春天的时候,杨柳依依,在春雨中拂动着鹅黄色枝条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少年时的阅读情怀,总是带着你难忘的心情和想象的。它对你的影响是一生的,是致命的诱惑,像是一艘船,载着你不知不觉地无法抗拒地驶向远方。
我一直认为,青春季节的阅读,是人生之中最为美好的状态。那时,远遁尘世,又涉世未深,心思单纯,容易六根清净。那时候的阅读,便也就容易融化在青春的血液里,镌刻在青春的生命中,让你们一生受用无穷。而在这样的阅读之中,文学书籍的作用在于滋润心灵,她所给予的温馨和美感、善感和敏感,是无可取代的。你们日后长大了,当然可以再来阅读这些书籍,但和青春时的阅读已是两回事l。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但所有的感觉和吸收都是不一样的。青春季节的阅读和青春一样,都是一次性的,无法弥补。
青春季节的阅读,确实是最美好的人生状态,是青春期最好的保鲜剂。但我始终以为,青春的阅读,已经是较为成熟的阅读季节。阅读应该萌芽于童年和少年,此时的你们不应该把目光和心思仅仅盯在考试之上。因为此时的阅读,更深深地关乎你们情感和生命的成长。
感谢出版社的于编辑和她的同事们,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工作,从大量文字中认真地筛选并编辑出这本专门为你们做的书。我不认为这些文章写得有多么好,只是觉得也许适合你们:它们短小,不会浪费你过多的时间;它们贴近你们的生活,会更容易为你们接受;它们也许能够幸运地成为你们打开阅读之门,使得你们进入更宽阔的新天地,读更多更好的文章和书。
同时,也要感谢为这本书做了解读工作的老师及专家们。他们在教育的第一线,最了解教育的现状和孩子们的心理,他们的解读无疑将会有助于你们的阅读。
重视阅读,尤其是重视文学的阅读,我们都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青春是一次性的,校园生活暂短一瞬,但此时的阅读,潜移默化,水滴石穿,对于提高你们各方面的素质,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起码,它不会让你们只认识周迅,而不认识鲁迅;只会吃点心或买铂金,而不会结识冰心和巴金。
2011年10月10日于北京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包涵了肖复兴的散文代表作与儿童文学作品。读这本《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时候,是在慢慢阅读过去,在时间里阅渎现世的市井人情、一代文坛大师们、作者青春时的北大荒、儿时的四合院和旧时的北京风情、现在与过去辉映,彩色与黑白交织,我们看到了作者一步一步的脚印,也看到了那些经岁月沉淀而愈发厚重的真诚、美好、爱和感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