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努特·汉姆生的外公外婆也长途跋涉来到了诺尔兰。来到后还没有过四个月,克努特的外婆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托拉一定是感情受到重创,因为在葬礼之后她的精神健康就开始恶化。两年以后,在1864年,她生下了她的第六个孩子,那是她的第二个女儿。
五岁的克努特和他的妹妹安妮·玛丽,为了争夺母亲的宠爱而互相争斗,现在又与刚生下来的索菲·玛丽争宠。克努特经常感到受了冷落,要和他的两个妹妹争夺妈妈的关注,他是太大了,要和他的分别为十三岁、十岁和八岁的三个哥哥一起玩,他又是太小了。
托拉的健康在持续恶化。她愈来愈无力照看孩子们,无力做饭和料理家务,也无力帮助佩德尔在牛舍里喂牛或者下地干活。与此同时,佩德尔则是不分昼夜地劳作,不仅经营着那个小小的、劳动密集型的农场,而且还做着裁缝生意。
那个农场是能够为他们提供足够食物的,但前提是春天能够足够早地解冻,夏天既不过于潮湿又不过于干燥,而且霜冻又不会在秋天把庄稼毁掉。佩德尔的裁缝手艺须提供出足够的现金,以便给他的内弟付租金,同时又购买农具以及农场上所不能生产的其他基本必需品。但在教区里裁缝数量众多,这就意味着佩德尔不得不压低价格——除此之外,他又并非总是对欠他的钱的人不讲情面。
由于他的妻子在她的母亲去世和他们的第六个孩子出生之后,愈来愈卧床不起,佩德尔不得不请求地方教育委员会,允许他们的十三岁的长子佩德尔·休尼奥尔退学:“由于我家里几乎全年都有人生病,因而要让我的所有学龄孩子全都一直上学是非常困难的。”
与此同时,他们的新生女儿索菲·玛丽,则是夜以继日在可怕地尖叫。似乎她的臀部出了什么毛病。为了减轻托拉的负担,索菲·玛丽甚至还没有到一岁,就被送走,与她的舅舅汉斯·奥尔森一起住在普雷斯泰德。普雷斯泰德是该地区的行政中心,离佩德森一家居住的那个小小的汉姆松德居民点大约八公里远。
汉斯给自己买了一幢位于普雷斯泰德的教区牧师住宅的庭院里的房子。他工作极其努力,耕种着租来的一块大面积的教会土地,同时把在汉姆松德的那小块农田出租给了他的姐夫佩德尔。汉斯还做布匹生意,经营着当地的邮政支局,还经营着属于当地读书界的一个私人图书馆。
汉斯手头宽裕,是个单身汉,但也从他的老家洛姆村带来了一个管家。也许家里本来只打算让索菲·玛丽暂时住在那里,但她却从未回去与她的父母及哥哥姐姐生活在一起。汉斯·奥尔森与村子里的接生婆一起,接管了对他的外甥女的照看,那位接生婆也是他从约顿海门山区带到诺尔兰的,又租住在他的家里。实际上,来自居德布兰河谷①的移民,已经在哈马略建立了一个可观的小小殖民地。
1860年代的后半叶,连续几年都是粮食歉收。4月和5月下了大雪,而且就是不融化。在早就应该开始耕地播种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仍然冻得很硬,覆盖着雪。结果,奶牛不能放出去吃草,产的奶也就越来越少,而且怀孕的母牛早在应该生小牛之前就躺倒了,这往往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饲料弄不到。克努特·汉姆生的父亲不得不宰掉一些牛。播种得太晚,结果随着“铁夜”的来临,庄稼还没有成熟就不得不收割下来。
没有足够的食物可以糊口,不过在1867年,在汉姆松德小居民点的家里少了一个吃饭的人,那年长子佩德尔决定移民去美国。他刚刚十六岁。
天气条件非常严酷,收成又非常之少,因而对成年人们来说,现在的生活,就像半个世纪以前拿破仑战争①结束时一样艰苦。克努特·汉姆生经常听见他的父母和外公谈论那些艰难的岁月。那时庄稼也被恶劣天气毁坏了,而且挪威人也不能从他们的像双胞胎兄弟一样的丹麦王国那里获得谷物,以便生产食物或者用于耕种。而且的确,从哪里也得不到谷物。英国人封锁了挪威的港口,让挪威人挨饿。挪威人并没有在1814年的和约中获得独立,难道英国人不也有责任吗?挪威有四百多年的时间忍受着丹麦的统治,然后又根据《基尔条约》②被专横地移交给了瑞典。
有关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以及对挪威的剥削,汉姆生听到了不计其数的故事,因而他很快就得以把英国人与饥饿和贫困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正是在这些形成性格的岁月里,汉姆生对英国以及英国的东西的仇恨的种子,第一次播种下来了。
1868年8月,就在克努特的九岁生日到来之前,他的母亲又生了她的第七个孩子,又是一个儿子。在怀孕和生产之后,托拉的焦虑恶化了。当她发现她的境况难以忍受的时候,就干脆不再与人交流,变得目光呆滞,脸色冷淡。有时她会冲出家门,来到田野,进入森林,或者走在马路上,家里的人就会听见她在那里大声而又可笑地尖叫。
少年克努特一定会纳闷,他妈妈的举止为什么这样古怪。她古怪的举止和疾病,一定会使他感到害怕,也使他缺少了他自然渴望获得的那种母爱和关注。但他也可能感到有某种吸引力。汉姆生后来,尤其是在写像《饥饿》和《神秘》这样的小说的时候,他对极端情感状态所怀有的兴趣,确实可以追溯到他孩提时代所目睹的这些奇怪的事情。
难道就是在这个时候,克努特·汉姆生开始对词语——那些他妈妈在情感混乱的时候无意识说出的词语——产生了一种认真的兴趣?P7-11
健在的欧美文学家中恐怕没有哪位不曾受过汉姆生的影响,不管他们本人是否意识到或承认不承认。
——罗伯特·弗格森
在我们这个世纪里,整个现代文学都能追溯到汉姆生,从任何意义上讲他都是现代文学之父。
——艾萨克·辛格
没有一个作家比汉姆生更具资格拥有诺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曼
我的目的一直是要搞清楚,汉姆生何以能够成为他那样的伟大的作家:他和他的最亲密的人付出了什么代价,才能够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把这个诗人的世界维持下来;他的政治见解是怎么产生的,这些政治见解是什么,同时代的人对这些见解作出了什么反应,这些见解最终带来的后果又是什么。
我把重点放在两条思路上。首先是要把尽可能多的事实发掘出来,并分析它们。然后我试图尽量真实地刻画这位作家的生平,刻画汉姆生的政治家的一面和私人的一面。在一路写来的时候,我不得不一再确保使讲故事的强烈欲望不去扰乱事实的基础。这样一来,这本书也就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两极之间的那个肥沃的空间里创作出来。
作为一位传记作者,我是站在许多人肩膀上的,他们是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德国、俄国、法国、克罗地亚、美国人,以及其他地方的人,他们全都以其不同的方式,阐明了汉姆生的生平和工作。这个项目的工作持续了五年的时间,我被给予了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帮助,他们的专长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北欧语言文学教授哈拉尔德·内斯,是世界上研究汉姆生书信最杰出的专家。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连续不断地四处搜集汉姆生的书信。这些书信已经作注出版,见《克努特·汉姆生书信集》,卷一至卷七,1994至2001年奥斯陆版。这些书信也见于一个压缩的英语本:《克努特·汉姆生书信选》,卷一与卷二,诺维克出版社1990至1998年版。哈拉尔德·内斯从一开始便参与了这个项目,同样从一开始便参与了这个项目的还有哲学博士拉尔斯·弗罗德·拉尔森。拉尔森为汉姆生的新研究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这表现在三卷本的著作之中:《青年汉姆生》,《激进分子》,《社会之外的人》,1998至2001年奥斯陆版。精神病学教授西格蒙德·卡特鲁德也是从一开始就参与了,他的一个任务就是对汉姆生的个性作特征分析。在进行这一_T作的过程中,他咨询了他的美国同行,小保罗·科斯塔医生。文学教授阿特勒·吉唐是一位国际知名的汉姆生研究专家,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他一直是一位有益的进行友好争论的对手和顾问,政治学教授贝恩特·哈特维特也是如此。战争史学家奥德·维达尔·阿斯法因,慷慨地把他在挪威的被占领以及二战的课题上的丰富知识,与我分享。金谷出版社的两位负责我这本书的编辑,汉斯·佩特尔·巴克泰格和伊林·恩格尔斯塔,他们是了不起的。而且汉姆生的家人,尤其是赖夫·汉姆生,对我这位传记作者表现出了几乎是无限的信任,帮助我打开了许多扇大门。
所作出的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发现了克努特·汉姆生的私人档案,该档案中包含了五千多份文件,汉姆生本人曾声称他已经把那些文件毁掉了。这些材料始自1890年代,一直到他1952年去世。不过这个传记团队还在文件上作了别的重要的发现,并且最先接触到了在1926至1927年间,对汉姆生进行治疗的那位精神分析专家用速记作的笔记。
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原始材料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克努特·汉姆生。我的愿望,就是要理清他的写作、生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部传记是根据我出的两本书编定的国际版,一本是《空想家汉姆生》,一本是《征服者汉姆生》。本传记是围绕着两万条研究成果写成。这些研究成果源自大量的档案、书籍、杂志、报纸、信件以及别的文件,范围涵盖学校的花名册,对汉姆生的母亲和兄弟的采访,汉姆生与各位翻译者以及挪威、丹麦和德国出版商的来往信件,许多国家的出版社的几乎半个世纪的版税记录和销售记录,账目和分类账,他的最大的孩子维多丽娅·汉姆生’查尔森的剪报资料收贴簿,德语译员恩斯特·楚赫讷有关克努特·汉姆生与希特勒的会晤的报告,司法评价报告和心理评价报告,等等。
那两本最初的挪威语著作包含一个详尽的参考书目,以及将近两千条出处注释。在这个版本中,大致有五百条最重要的出处注释被保留了。 传记作者须作出许多选择。在处理汉姆生的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中的单个作品的时候,我主要是着力于它们的创作过程。在汉姆生的若干部作品中,我试图集中在作为一个人和一位作家,他所可能不期而遇的一个或者几个领域。尽管如此,也必须承认,一位传记作者是不断地冒着把作品和创作过程简化了的风险。
作品越是伟大,它获得成熟的过程也就可能越是不可界定。
在他的作品中,克努特·汉姆生使用了他的潜意识的复杂的运行方式,那种运行方式不论是我们还是任何人都不能充分地予以洞悉,而他的政治发展的更为僵硬、更符合逻辑的运行方式,勾勒起来则要容易一些。如果说在这本著作中我学到了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
我们每一个人都包含着一些非我们所能透彻了解的命中注定的矛盾。
挪威文学,以及它所隶属于的北欧文学,对我国读者来说其实并不陌生。由于地域的原因,北欧文学应该是边缘文学,似乎无法与英美等大国文学相比。但实际上,将近一个世纪以前,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以及他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在我国文化界和民众当中已是无人不晓,其女主人公娜拉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我国,最早对易卜生发表评论的人,就是鲁迅先生。易卜生被公认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可以与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平起平坐。
易卜生以剧作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他是本传记的传主汉姆生的前辈。当然汉姆生在我国远不像易卜生那样为人所熟悉,但实际上却应该说是挪威最著名的作家,如果用排行榜来说的话,完全可以说是排行第一。他是继他的前辈、诺贝尔奖得主比昂松(1832—1910)之后,被誉为挪威民族诗人的又一人。他于192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此后在有生之年一直被看作最伟大的挪威作家,被誉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这个地位似乎至今无人撼动。例如,在1920年代的一本销售手册里,列出了最重要的挪威作家的名字,汉姆生的名字骄傲地位列首位,接下来才是比昂松和易l、生,基兰德和约纳斯·李,而后面的四位都是重量级人物,他们一起常被人称为十九世纪挪威文坛四杰!
汉姆生生前就享有盛誉。在他的同胞中,为祖国带来世界声誉的,只有易卜生一人。汉姆生是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到1928年,他的作品就已经译成了二十六种外语。高尔基宣称,汉姆生是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艺术家,他无人可比,在任何地方都无人可比。在1929年为庆祝汉姆生七十大寿而出版的《纪念文集》中,撰文者当中有三位已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豪普特曼,1912年;贝纳文特,1922年;托马斯·曼,1929年。有两位后来获奖:高尔斯华绥,1932年;纪德,1947年。在这本《纪念文集》中,一个又一个国际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肯定了克努特·汉姆生的独一无二的特性。有的表达了对他的高度敬佩,有的希望他的天才之火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燃烧,有的把汉姆生描述为刻画人类灵魂的大师。从未有一个挪威人,获得了挪威以外这么多杰出人士的盛赞。他生前就获得定评:他的文学遗产将属于民族,属于欧洲,属于世界。
本书的副标题,“空想家和持异议者”,形象地暗示出汉姆生的复杂人格面貌。传主汉姆生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离群索居,宁可远离尘嚣像隐士一样孤独地写作,但动荡的局势,尤其是二战期间的非常时刻,又把他推到政治的风口浪尖之上。在这个意义上,他又不仅仅是作家,还是政治人物,而且还因“站错了队”,成为备受诟病的政治人物。
他是作家,又是农夫,写作能够让他卓有成效地宣泄他的幻想,而种田又帮助他再次扎下了根。他成了遁世作家,躲藏在寒冷的北方,把新闻界拒之门外,但他又被看作是民族诗人比昂松的合格的继承人,而这个年轻的国家又感到如此需要这样一位民族诗人。而且他也自诩为比昂松的继承人和挪威的民族诗人,而作为民族诗人,他负有领导他的人民的责任,应该成为他的民族的道德指导者。他的声音将是那种能指引民族的作家的声音。他是怀有梦想的诗人,而诗人的梦想往往是不切实际的。他怀有特立独行的政治主张,是一个真正的泛日耳曼主义者,这使得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持亲德态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是以实际行动站在德国一边,他甚至曾经拜谒过希特勒——当然文人想同希特勒谈政治,又只能是自讨无趣。他的亲德立场和行动,使他在战后以叛国罪受到起诉。
这就与他的作家意识相矛盾。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他意识到作家并不是教育家,作家并不能改造社会。作家所关注的不是道德,而是情感。作家既不是思想家,也不是社会评论家,他们是幻想家、歌唱家、说书人、漂泊者。但一位作家的政治主张,不可能完全孤立于他的作品之外。在他的小说中,他就对挪威的未来作出越来越多的政治评论,他还写了大量文章,直接评论时政。这就向思想家、社会评论家靠拢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更是干脆介入了政治,而作家介入政治,如果立场错误,也就岌岌可危了。
这是他的人生悲剧。但转到作家的角色的时候,他却本色地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他以年近九旬之高龄,在焦头烂额之际,写出了他的压卷之作《在杂草丛生的路上》,这是他在八十九岁高龄时创造的又一惊人业绩。他尽显作家本色,仍然保留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具有魔力的创造力!在他的极其漫长的作家生涯中,他创造出了几百个人物——既从外表上来创造他们,也从内心里创造他们,把他们创造成活生生的人,在每一种心理状态和细微差别上、在梦想和行动中,都栩栩如生。他是天才作家,或者说他天生就是作家。他的作品暴露出了他最深处的冲突:永恒的漂泊者对有产者,秩序对无秩序,诗人对农夫,幻觉对理性,文学对政治。汉姆生比任何作家都更了解现代人的苦闷,也力图用更为精确的语言来描述现代人的苦闷。他堪称心理文学的大师。他认为,现代人的灵魂,是一个一切都在切换而且什么都与表象不同的世界。
往事已矣。现在作为天才作家的汉姆生与作为政治上的傻瓜的汉姆生之间的界限,已经为挪威的公众永远地确立起来了。当年,为了庆祝他的七十大寿,曾有一位摄影大师带着一汽车的设备来到他的家——诺尔霍姆庄园,要使这里的一切都名垂千古。今天,他的故居诺尔霍姆庄园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学圣地和旅游胜地了。他的雕像,竖立在祖国的城镇。汉姆生是一种传奇,是挪威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
汉姆生高寿,活了九十三岁,他的近百年的生涯(他生于1859,卒于1952),正好处于十九世纪的下半叶和二十世纪上半叶,而在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不论是在社会变革和文学流变方面,这个百年都最为有声有色。本书是作家传,自然写的是文学。传主汉姆生生活的时代,是欧洲文学最为活跃,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变革最为剧烈的时代。挪威是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谈挪威文学不能不涉及到欧洲文学,不能不涉及到最具影响的欧洲作家。当时文坛的风云人物,重大的文学事件,文学界里的恩恩怨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尼采哲学,心理分析;一幅幅文坛画面,在本书中被刻画得绘声绘色。
单就挪威的语言文学来说,本书就涉及到其发展的各个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十九世纪挪威文坛四杰之外,这里还涉及到了挪威语言学者、方言学家奥森(Ivar Aasen,1813—1896),他所构拟的“乡村语”(今名新诺尔斯语或新挪威语)成为挪威官方语言之一,涉及到了最先用新挪威语写文学作品的伟大作家之一,挪威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嘉宝(Arne Garborg,1851—1924)。说到挪威语,汉姆生就是运用这种语言的大师,当时的批评界普遍认为,他的小说《塞盖尔福斯镇》是用挪威语写出的最好的作品。本书涉及到的,还有挪威第一流的自然主义作家、女小说家阿玛莉·斯克拉姆(Ama—lie Skram,1846—1905),挪威剧作家、表现主义的鼓吹者海贝格(Gu:nnarHeiberg,1857—1929),挪威女小说家、192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温塞特(Sigrid undset,1882—1949)。还有当时挪威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布尔(OlafBull,1883—1933)。还有挪威民族乐派奠基人爱德华·格里格(EdyardGrieg,1843—1907),以及他的著名的诗人本家诺尔达尔·格里格(NordahlGrieg,1902—1943)。读这本作家传,挪威文学发展的脉络就可在读者的脑海中清晰起来。而且挪威与北欧诸国唇齿相依,所以顺理成章,瑞典、丹麦以及冰岛的文学名流,比如被誉为文学世界的看门人的丹麦著名文学史家勃兰兑斯(Georg Brandes,1842—1927),也都得到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在当时,北欧文学最活跃的舞台是哥本哈根,而不是相对保守、封闭的奥斯陆,因为斯堪的纳维亚的文化中心就是哥本哈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作家传堪称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挪威文学史,丹麦文学史,乃至北欧文学史,当然不可能系统,但却丰富生动。
从本书不仅可获得文学史知识,而且还可获得历史知识。作家的成长,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本书就涉及到挪威国家的发展历程。从书中可以得知,挪威曾一度与瑞典结盟,称瑞典一挪威联盟,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c)scar II,1829一1907)曾兼挪威国王。1905年被迫将挪威王位让给哈康七世。哈康七世(Haakon VII,1872—1957)系在瑞典一挪威联盟解体后,由国会推选出的国王,他是欧洲唯一一位由议会选举出来的国王。挪威今天仍是世袭君主立宪政体,称挪威王国。而在瑞典一挪威联盟之前,挪威又曾在丹麦的统治之下,所谓“四百年的黑夜”一说,指的就是在1380—1814年间丹麦对挪威的统治。由于挪威与丹麦曾是一个国家,挪威首都奥斯陆曾一度称为克里斯蒂安(Kristiania)也就完全可以理解。1624年,奥斯陆毁于大火,丹麦一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城堡下兴建新城,改城名为克里斯蒂安,该名一直沿用到1925年,又改回其挪威名字:奥斯陆。
当然本书所涉及到的史地知识,决非仅限于挪威和北欧诸国。汉姆生度过的将近百年,是欧洲局势最为动荡的百年,本书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西部欧洲。所涵盖的地名人名,何止数以百计。这些都在本书以脚注的形式注出。感谢百科全书和各种辞书,以及无所不知的互联网,否则我就是要查,也无处可查。不是这些脚注哆嗦,实在是没有脚注可能就不知所云。
我以为,译者有义务把翻译过程中的体会介绍给读者朋友。我想,这篇“译者序”应该是已经交代清楚了。
王义国
于2010年元宵节
克·汉姆生(1859-1952),挪威著名作家。在世界文学中有“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称。192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他长达七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共创作了二十二部长篇小说、六部剧本、三部短篇小说、一部诗集、四部文论集、一部自传。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站到了德国一边,并会见了希特勒,因而也是世界文学中最具争议的作家。
这部《汉姆生传》是挪威当代著名汉姆生研究专家英·科伦用数十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包括汉姆生家人提供的书信和国家档案,撰写成了这部真实反映汉姆生传奇一生的著作,《汉姆生传》特点是注重对汉姆生人格特质方面的剖析和解读。
克努特·汉姆生,挪威作家,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向生命一切的青春举杯》、《大地的成长》《神秘的人》、《饥饿》、《在蔓草丛生中的小径》等。他信奉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曾在各大报纸上发表赞扬希特勒侵略行为的文章。德国侵略挪威后,仍继续这一行为。1946年被挪威最高法院判为叛国罪,被软禁在奥斯陆一家老人院,1950年在老人院逝世。尽管如此,但这并不能抹杀汉姆生的成就。如今,挪威人已经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待汉姆生:批判他的政治观点,纪念他的文学遗产。
《汉姆生传》是挪威当代著名汉姆生研究专家英·科伦用数十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包括汉姆生家人提供的书信和国家档案,撰写成的一部真实反映汉姆生传奇一生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