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水人物印象记(精)/海豚书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熊佛西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乃1944年大道文化事业公司初版之熊佛西先生散文集《山水人物印象记》,收文30篇,记一些山水名胜,如桂林、峨眉、庐山、北平等和人物,如齐白石、泰戈尔、许地山、徐志摩等。姜德明先生说:“读他的散文很自然地会使人想起学人散文的特点,这本散文集从取材到运笔都不脱学人的气质,以内容扎实、文风质朴取胜,极少空乏浮华之词。”确是的评。

内容推荐

《山水人物印象记》在熊佛西的著作中是较为稀见的一本,小三十二开,一一八页,收文三十篇。《山水人物印象记》中,关于山水游记的文字,他写了桂林的山水,峨眉山的风光,牯牛山的中秋月,也写了故都西山的红叶。人物写了田汉、柳亚子、徐志摩、梁启超、许地山、司徒雷登及画家齐白石、汤定之、王梦白等。熊氏笔下的人物比较真实可信,有一种诱人的魅力。

目录

小记

先来一段闲话

桂林风景甲天下

八桂山水中的几个人物

桂林的三宝及其它

峨嵋天下秀

青城天下幽

新都风光

忆庐山小住

怀北平

北平西山的红叶

漫记兴安灵渠之游

长生乡

牯牛山下中秋月

劫后香港

怀白石老人

书画家汤定之

故画家王梦白

旧王孙溥心畲

忆印度诗圣泰戈尔

南国剧翁田寿昌

南社诗翁柳亚子

忆志摩

忆亡友许地山

怀司徒校长

梁任公先生二三事

一位不相识的青年

弃婴

不平凡的和尚

怀香港文化人

写给母亲在天之灵

试读章节

先来一段闲话

二十年来,关于戏剧理论的文章也写得差不多了,再写恐怕要成为无病呻吟了。且理论必须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文字等于废话。现在只好冒充风雅,谈谈个人所见到的山水和人物,不拘形式,不事藻饰,想到那里写到那里,将这些拉杂的印象记载下来,就教于读者。可惜个人交游不广,见闻有限,难免不糟蹋油墨纸张,空费读者的宝贵光阴。

幼年读书,读到太史公的文章是出于游览名山巨川,总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心想名山巨川与文章有何关系?且觉得游山逛水都是纨绔子弟的事情,与养花玩鸟,一样的无聊。及长,到北平读书,春秋佳日常随师友到西山去爬山,到居庸关去旅行,游罢归来总是一身臭汗,吃饭要比平时多吃两碗,晚上睡觉格外香甜,次日的工作精神亦特别好,这才渐渐了解游山逛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比打牌、饮酒、坐在屋里胡聊,要有意义得多。

记得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用英文练习写了一个独幕剧,要求英文教员给我修改,那时正遇着学校放春假,他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美国人,他打算携着他的妻儿子女去游山,见我去求他修改剧本颇有难色,他说:“对不住,要十天以后我才有功夫给你看剧本,我要利用这五天春假带着全家子去爬山,这一次旅行对于我们全家的健康大有关系!”我当时听了真觉得奇怪,为什么旅行在他的生活中占着这么重要的地位?但今日我才深深地体验它的意义。

从此我对游山逛水虽渐感兴趣,但不知如何欣赏它的妙处。后来回到北平教书,朋友中有不少名士画家,他们一方面从事诗画的写作,创造艺术;一方面游山逛水,探求名胜。在他们的薰陶之下我又深深地感到游山逛水不是一件易事,没有文艺修养的人实在不容易领略山水的妙处,因为诗、画、音乐,在欣赏山水的时候必然溶汇成为—体。

不过我终究不配称为名士诗人或画家,所以虽然喜欢游山逛水,但还没有成癖。譬如友人中傅沅叔、张大千诸先生均为当代名士画家,他们对于游山逛水似乎养成了一种“游癖”,他们几乎每月必游。不游,在他们的生活上必感到不快。大千去年与我们同游峨嵋,今年又赴敦煌考古探胜。沅叔先生抗战以后消息隔绝,不知现在何处,不过据我所知他是前辈中最有“游癖”的一位,而且他已遍览中国名山巨川。不过天下秀丽的峨嵋他还没有逛过。记得有一次他和我说:“我是四川人,可是我没有逛过峨嵋,真是一件生平最大的憾事,现在已经到了快死的年龄,可是不逛峨嵋,死有遗憾!”——由这段话可以看出他老先生对于游山的热情!

对于山水我虽爱好,但没有像他们两位先生这样的热情,而且游山逛水如收藏古玩字画一样,很需要些资本——不但需要钱,还要有闲,有钱而无闲,有闲而无钱,都是不容易办到的。而这两种条件我都没有。所以我从没有特为用若干金钱或费若干时日到某地去逛某山去游某水!我总是顺便逛山游水,譬如因事到嘉定,我必顺便登峨嵋;到桂林我必顺便游阳朔,到嘉定不登峨嵋,到桂林不游阳朔,我认为是一件极可惜的事。

最近有一位朋友说笑话,形容一个人爱钱贪污:他说有一种人——譬如说新官到任吧,——到了一个新地方他必把自己回去的路费先捞起来,以防闹出什么乱子来免得怆惶出走而路费无着!但另有一种人,是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必先将该地的风景名胜游览无遗,然后才开始“办公”,免得将来调差他去没有机会游逛该地的风景名胜。我觉得头一种最无聊,后一种人比较有趣,头一种人在今日的中国似乎非常普遍,而后一种人比较少。

至于我这里要谈的人物,不是一般传记上的伟大人物,只是我认识的前辈和师友,他们每人都有特殊的个性和作风,在生活方面都给了我深大的影响。有的已经作古了,有的现在还健在;有的是名流学者,有的是劳工苦力。我只表扬他们的长处,而不指责他们的短处;我不是阿谀,只是表示敬佩。古人说:“交游遍天下”,又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想到这一点我真是惭愧,因为自己的性情孤僻,认识的人非常少,所以海内多少名家奇才都未能瞻仰丰采,亲聆教益,至为憾事。

P2-6

序言

赵国忠

十五年前,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套在读书界甚获好评的“新世纪万有文库”,当时曾把熊佛西的《山水人物印象记》选入,为此请唐振常先生撰写了《熊佛西先生及其(山水人物印象记)》为该书代序。熊佛西(1900——1965)是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拓荒者,著名的剧作家和教育家,先后出版有《佛西戏剧》四集及《佛西论剧》、《写r剧原理》等论著,被誉为北方剧坛的泰斗,与南方的田汉齐名,有“南田北熊”之称。唐先生有感于仅历三十载,熊氏几被人们遗忘了,不禁怅然:“今之话剧界人士,恐怕未必人人皆知熊佛西其人……至于话剧界中,未读佛老众多的剧本和戏剧理论,不知佛老毕生从事戏剧教育之经纬者,想来或亦不在少数。进而谈到文学,今天还知道佛老是一位文学家,是文学研究会会员,与许地山、徐志摩、闻一多、冰心等大师有深交并共致力于文学事业者,几乎微乎其微了。”而重印《山水人物印象记》,意在不忘斯人。但这本书最终未见出版。

熊佛西,原名熊福禧,字化侬。笔名有佛、戏子、向君等。江西丰城人。他出生在一个茶商家庭,九岁开始在私塾识字读书,一九一四年进汉口教会学校圣保罗中学,翌年秋转入辅德中学。在圣保罗期间,圣诞节常有戏剧表演,他生平第一次看的话剧名《马槽》,写耶稣降生的故事。这个戏除宣教之外,并无多少戏味,然而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启发了对戏剧的憧憬。之后在汉口“大舞台”剧场又看到文明戏的专业演出,从此对戏剧的兴趣日益浓厚。一九一五年他写出处女作《徐锡麟》,还与同学组织新剧社,经常在校内外演出自编自导的戏剧。一九一九年秋考入燕京大学,置身于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使他有机会广泛阅读莎士比亚等戏剧大师的剧作,这对他剧艺的增长无疑具有促进作用。在校期间,他加入民众戏剧社和文学研究会,课余积极从事戏剧活动,接连创作了《这是谁的错》、《新人的生活》等剧。一九二三年燕大毕业后他回辅德任教,次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与留美的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等人过从甚密,参与组织“中华戏剧改进社”,并创作了《洋状元》、《一片爱国心》等剧。一九二六年秋回国后,他应聘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兼教授,讲授《戏剧概论》等课程。一九二九年五月创办《戏剧与文艺》月刊,还与余上沅一起组建“北平小剧院”,采取业余演出的形式,活跃北平的话剧舞台。一九三〇年十二月主编《北平晨报·剧刊》,在此期间,先后创作《蟋蟀》、《芝兰与仲卿》、《卧薪尝胆》等剧。一九三二年,受戏剧大众化运动影响,他毅然辞去教职,与部分师生应邀到河北定县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农村戏剧实验,直至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而止。在这五年中,他除创作《屠户》、《过渡》等剧外,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组建农民剧团、兴建露天剧场、开展农民演剧等活动中。抗战爆发后,他组织“抗战剧团”在长沙、成都等地演出《后防》、《吴越春秋》等剧,鼓舞民众士气,继而又创办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并编辑《戏剧岗位》。之后他到了桂林,创作《袁世凯》等剧。抗战胜利后,他应邀到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先任研究系主任,后任校长,继续致力于戏剧教育事业。一九四九年后,实验戏剧学校先后更名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均由他担任校长、院长。

《山水人物印象记》是熊佛西的一部别开生面的散文集,我为此写过一篇书话,现稍作修改,抄录如下:

一九四一年八月,剧作家熊佛西携夫人叶子由重庆抵达桂林,在漓江桥畔崇善路十六号租到几间虽遭轰炸却遗存下的老屋,简单拾掇后入住。因屋外有棵石榴树,熊佛西便在门口挂上一块木牌,题名“榴园”,过起清贫却不失情趣的书斋生活,直至一九四四年八月随着湘桂大撤退离开。

在桂林这段时期,他先后主编月刊《文学创作》、《当代文艺》,创作长篇小说《铁苗》、《铁花》,此外还写下了一组散文,发表在当地的报章杂志上,后以《山水人物印象记》为名,于一九四四年五月作为《当代文艺》的一种由大道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山水人物印象记》在熊佛西的著作中是较为稀见的一本,小三十二开,一一八页,收文三十篇,前有《小记》,写得很简略,仅交代了这本书的出版情况,而首篇《先来一点闲话》看作序我以为更为恰当。作为一位剧作家,他说:“二十年来,关于戏剧理论的文章也写得差不多了,再写恐怕要成为无病呻吟了。且理论必须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文字等于废话。现在只好冒充风雅,谈谈个人所见到的山水和人物,不拘形式,不事藻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将这些拉杂的印象记载下来。”关于山水游记的文字,他写了桂林的山水,峨眉山的风光,牯牛山的中秋月,也写了故都西山的红叶。人物写了田汉、柳亚子、徐志摩、梁启超、许地山、司徒雷登及画家齐白石、汤定之、王梦白等。这些人物他说都是自己认识的前辈和师友,“我只表扬他们的长处,而不指责他们的短处,我不是阿谀,只是表示敬佩”,话是这样说,可写起来他就放言无忌了,尽情地抒发所感,不由自主地把人物身上的某些缺点或弱点也捎带上了。如写旧王孙溥心畲,说九一八之后,溥仪再三请其出关,均被拒绝,在故都只能靠出笔单卖画为生。对溥儒的画,他并不是一味地说好话:“心畲的画充满了高贵与富贵的气氛,同时亦有无穷的诗意与书卷气,这是他作品的长处,也是他作品的短处。他的画挂在富贵人家或书香门第是非常相称的,太平年月以之点缀升平,那真是再好没有的宝物。但悬之于十字街头或生活穷苦的农工之家,又未免不协调。这都是由于他的生活环境使然,他出身于帝王之家,平日受着封建贵族环境的熏陶,自然不能产生与大众生活接近的艺术。假使他能突破他那象牙之塔的富贵环境,我相信他在艺术上会有更大的成就。”熊氏笔下的人物因此比较真实可信,有一种诱人的魅力。姜德明先生说:“读他的散文很自然地会使人想起学人散文的特点,这本散文集从取材到运笔都不脱学人的气质,以内容扎实、文风质朴取胜,极少空乏浮华之词。”确是的评。

除《山水人物印象记》收入的作品之外,熊佛西写的这类文字,还有《贵州花溪之游》、《采茶记》、《悼邓承勋》、《徐志摩与戏剧》、《悼蒲伯英先生》、《悼闻一多先生》、《悼朱、自清先生》、《全才画家张大千》、《记马思聪先生》等等,这些文章一并收入本书当然是最为理想了,但限于篇幅关系和保持丛书体例统一,如今只好割爱了。

本书使用的底本是以大道文化事业公司的初版本为准本,文字上除改正个别明显的排植错字、漏字和衍句外,其他一仍其旧。标点除酌加书名号、顿号外,也悉依原稿。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