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年梁宗岱(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志侠//卢岚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他的美术启蒙也是从培正开始,不是通过美术课或手工课,而是一位未来的国画名家。1922年,学校来了一位年青的美术教员黄君璧(1898—1991),他在1914年考进广东公学,美术老师是广东山水画家李瑶屏。1919年中学毕业后,他宁愿放弃赴美机会,继续跟随老师习画。三年后,李瑶屏把他推荐到培正教授小学美术。他从来没有当过梁宗岱的老师,梁宗岱也不善画,但是两人却结为好朋友。1949年培正建校六十周年,梁宗岱回校参加庆典,写了一篇文章《黄君璧的画》,发表在《培正中学六十周年纪念刊》上:

我和君璧认识还是廿四五年前的事,那时我在培正中学肄业,君璧则在小学任图画教师,或许由于某种渺茫的心灵的契合罢,君璧和我过从颇密,但他当时所从事的是炭画和一种流行的月份牌画!我特别提出这点,是要大众认识从这卑微的出发点直到今日辉煌的发展,君璧的努力要走过多少的路程。以及一个人的努力能够成就怎样的奇迹。

可是当我七八年后从欧洲归来,君璧山水画的声誉已开始传播到我的耳里,不少后辈的培正同学曾经不厌其详地对我叙述我去国后君璧的生活。他们都异口同声强调他怎样把自己闭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去临摹古画;怎样东抄西袭,七拼八凑起来当自己的创作,我明白他正在孜孜地奠定他的基础。

[……]

但是如果君璧的努力只限于“法古人”,他的画至高不过是古人的复制品——即使是最精巧的复制品。他于是开始他那邀游的生活,开始去“师自然”于那最崇高最清旷最幽深最险峻处。他开始用他自己的眼睛和心灵——那受了许多精明透辟的伟大的眼睛和心灵训练过的眼睛和心灵(因为,我们不要忘记,每个大画家的手法就代表他的看法,善学一种技术之人就等于获得一种新的宇宙观)去和大自然接触,藉以达到一种更深彻更完全的契合,他游黄山,登华岳,渡蓬莱,入西蜀,最近且流连于台湾的霞光云海,把大自然的变幻无穷的万千气象一一纳入他那精神的画箱中,这就是他的山水画所以能戛戛独步于今日的画坛(张大千先生有他的奇逸却没有他的沉厚),构思奇兀而不狂怪,用笔恣纵而不矩了。所以在君璧的作品中,我最神往于那些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一草一木都仿佛浸在苍苍的大气中的蓊郁深蔚的画……

这篇夹叙夹议的回忆,准确地概括了这位大师的前期艺术道路。四十年后,黄君璧九十岁,在《白云堂画论画法》自序中回顾习艺经历,结论十分相似:“习艺一事,不外师人,师心,师造化。师人者以古人为师,师心者以己身为师,师造化者以自然为师也。”黄君璧比梁宗岱幸运,五十岁到台湾后被聘为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工作了二十二年至七十四岁才退休,最后活到九十三岁高龄。这四十多年和平安定的生活,为他提供了一个优良环境,把艺术创作带到更高峰。像他那样从大陆移居到台湾的画家人数不多,台湾人把他与张大干和溥心畲称为“渡海三宝”。

六育中的“群”基本上属于课外教育。比起一般学校,寄宿生制度形成的集体生活,让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朝夕相处,几乎就像一个大家庭,这对群育的推行无疑十分有利。培正的学生组织并不比其他教会学校多,只有学生会与青年会。

学生会很早便成立,与中学部的开设同步:

本校学生会,盖由校中全体组合之一大团体也。发起于黄泽光、伍英树(按:1916年中学部第一届学生)等君之手,后经本校教员李竹候先生草订组织大纲。本会遂成立于1917年。

[……]

本会之宗旨——学生会是本校全体学生对内,对外,最大最高之机关。对内——则联络感情,助理校务。对外——则与各校及各团体往来交际,以期增进学益。此则本会之唯一宗旨也。

本会之组织——(一)总监府由本校教员会组织而成,有监督本会进行之责。(二)议院——分参、众两议院,由全体学生选出,所以代表全体公意,执行立法,及监督政务进行。(三)政务院——分自治,经济,卫生,演说,纠察,交际,体育,会食,外交,九部。总理总其成。各部设总、次长各一,执行各部政务,此则组织之大略也。(一九二三年级同学录)

由此观之,学生会的功能相当于学生自治政府,由学生选举,管理学生日常事务,上至对外联络,下至膳食和小卖部,都由学生负责或派代表参加,这是学习民主的一个很有效的工具。

……

P48-50

目录

序言(卢岚)

第一章 家庭与童年

第二章 培正中学

第三章 诗心的觉醒

第四章 岭南大学

第五章 文学研究会与《晚祷》

第六章 日内瓦一年

第七章 初抵巴黎

第八章 瓦莱里与索邦大学

第九章 中译《水仙辞》

第十章 与普雷沃的情谊

第十一章 《法译陶潜诗选》

第十二章 巴黎文艺生活

第十三章 瑞士假期

第十四章 罗曼·罗兰日记

第十五章 玫瑰村的朋友

第十六章 告别欧洲

后记(刘志侠)

致谢 Remerciements

附录

 梁宗岱早年生平简编

 梁宗岱早期文学作品编年

 主要参考文献

 海外参考文献

序言

序言

卢岚

因着家住铁塔下,得以经常在铁塔公园散步。这一带地方远不止是这个公园,还群集了好几个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夏约宫的人类博物馆,巴黎纪美美术馆,现代艺术馆,……塑像、喷泉、古木、草坪就错落其中。这片塞纳河谷给你提供了脚丫的走动,也提供了精神的漫步。但于你还不止这些,有些东西与你有点关系。从家门出来向左拐,一两分钟路程就可以看到夏约宫,正面两边墙头最高位置上,有几行金字:

在这里,巧妙地聚集了一些罕见或美丽的东西,它们教会眼睛以全新的目光来看待世界所有的事物;

在这个奉献给奇迹的墙壁里面,我收藏和保管出自艺术家的巧手的作品,他的手和思想可以互相媲美和争一日之长短,但两者不可缺一地存在。

然后,你转到夏约宫的背面,看到另外几行金字:

所有人都在创造,像呼吸般不自觉。但艺术家感觉到自己在创造,他全身投入到行动中,他所热爱的艰辛劳动使他变得强大。

就取决于走过的人,我是墓坟或宝藏,我在说话或沉默,这

个就全凭你而定,朋友,请莫不带着欲望走进来。

这几句平常话,道出了常人说不出的常理。它以博物馆的口吻写成,“我收藏和保管出自艺术家的巧手的作品”。嵌在墙头上的浮雕般的金字,像花边领圈,绕在建筑物的脖子上,散发出一种文化气息,把整一片地方收拢在温厚的艺术氛围里。是哪一位作家有此殊荣?但,又有哪一位作家拥有这种语言风格?除非是象征主义诗人保罗·瓦莱里。这个名字于你特别惯熟,因为,他是宗岱师游学法国时期的老师。老师的老师。

然后,你沿着人权广场的梯级往右拐,很快就看到保罗·瓦莱里的青铜头像,立在一块草坪当中。每一回走过,你总是特别在意地跟它打个照面,又不缺少意识流,一股半透明的情绪就悄然来到。就是这位被誉为法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曾经为宗岱师的《法译陶潜诗选》做序,序言中如此这般地称赞过他。

老师的老师,距离不太远;跟那个时代的距离也不太远。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你对他们的师生关系,对宗岱师的欧洲生活的了解,只限于从诗到诗,从中译法到法译中,从《途遇》到《晚祷》,即便是回忆罗曼·罗兰,他登门拜访那天,“按铃时,罗曼·罗兰亲自出来开门”已是难得的细节。瓦莱里呢,为人“极温雅纯朴”,他“追随左右,瞻其丰彩,聆其清音”,你只能反复琢磨那几句话。而你眼前的青铜头像,会知道得很多。唯是,你向它发问,它不作答,一个沉默的斯芬克斯。但要串成一个完整的梁宗岱故事,又怎能欠缺这段欧洲生活?我们虽然长期生活在法国,而那段相距不太远的日子,于我们又聋又盲,你呼它不应,它看你不到,像陷落了的断层,厚重的泥土不会给你发来任何信号。你谈梁宗岱,就说不出新鲜话来。所以,当我们编过《梁宗岱文集》,又出了单行本之后,就将手头上收集到的资料送回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梁宗岱藏书室”。拍拍手掌,这个课题到此为止。

但,当你相信再没有什么可作为的时候,一道大门突然打开,一股带着烟尘的空气掠过,一个熟悉的身影回来了。他就在那里。在欧洲。一个九十年前的青年梁宗岱。太阳底下还是有新事,新事就来自于新科技,来自于图书馆书籍的电子化。过去,迷失在书海里的文献与你,是世事两茫茫,而现在就有打捞的可能,旧事就变成了新事。志侠得到线索后,就跑图书馆,向法国、瑞士、意大利、日本有关的纪念馆和档案室查询,还搜查了数以千计的中外网页,进行了一场地毡式的大搜索,将得到的材料进行筛选组织。两三年来,找到一些以前不敢想象能够得到的材料:他的索邦大学生活,沙龙活动,跟瓦莱里、普雷沃(Jean Prevost)的关系;跟当时游欧的胡适、邵洵美、傅斯年、刘海粟等人的来往;先后刊发的英文法文诗歌;外国评论家的评论文章;在欧洲的政治活动,等等,而找到宗岱师给瓦莱里的十四封信,以及罗曼·罗兰有关梁宗岱的四段日记,就成为志侠今回大搜查的压轴宝藏,成为了解他与这两位世界名人的关系的最直接资料。所有这些文献,都是跟他的外国同学和朋友们,或从国内来的中国朋友们,共同经历过的生活,后来他们根据回忆写成文章,分别发表在国内外不同的刊物上,也有在通信或书籍中提及的,都是当事人的活生生的笔头记载。那些文字,像随手拍摄下的镜头,有着很强的透露能力。从那里我们看到一个奋发向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既热情、假日子,生活十分充实,既浪漫也独特,脚步所到之处,总不忘撒下诗的种子。他的行囊中,除了诗与文学,再没有别的重量了。他在欧洲的故事,远超过一个学子的范围,在法国再无别例。

欧洲生活是宗岱师人生的关键时期,没有那段日子,就没有日后的梁宗岱。回国后他深知这个过去造就了他,给了他特殊标记,他为此感到骄傲,有意把这个过去延续下去,让自己身上的文化烙印继续说话,就产生了诗论和翻译风格的奇迹。他把歌德的《流浪者之夜歌》 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作比较,将歌德与李白,屈原与但丁,杜甫与雨果,姜白石与马拉美,在生活上、思想上和风格上进行比较,这是他的欧洲生活的继续叙述,实际上已经是比较文学。尽管谈的是诗歌、文学,但他本人的印记都留在了里面。他也不会忘记跟罗曼·罗兰的两次会晤,和追随瓦莱里的日子,这是他的人生的美好经历,他的机缘,他的幸运,他很认真地把这一切放在心上。记得他曾经向笔者出示过罗曼·罗兰给他的信,同时出示他复信的底稿,开头是:grandeestmajoie de recevoirvotrelettre(非常高兴收到你的信)。将简单的开场白,以字眼的位置使之变得活泼多彩,这正好是他的人风文风。他不爱平庸,不爱一般化,连一个句子也不例外。如瓦莱里的评述,他“热衷于这些相当特殊的精美”。

当你将他的不连贯,却有代表性的七年欧洲生活片断,与原有的认识进行对照、比较,就会得到印证,或找到线索,弄清疑点,明白了一些所以然。比如他如何走进瓦莱里的世界,怎样接触到文化沙龙,《水仙辞》的翻译,序言的产生,译诗的出版过程等。如果他特别推崇歌德的《流浪者的夜歌》,皆因他有亲身体验,“阅历与经验,对于创造和理解一样重要”,他说。与此同时,你也发现了一些不可理解。他拥有丰富的知识,见识和阅历,但在生活的长流中没有给他起保护作用,总是理性让位于感性。他的人生被学识、意志、奋斗、机缘所造就,也被错失、谬误、牢狱、灾难所损毁。不止一次,他放弃了相对地好的命运,相对理想的生活,宁可与之擦身而过,就有闹哄哄的社会新闻,与身份不相符的纠纷,有新政权初期的四年冤狱,以及在“文革”中的精神和肉体的灾难。原来人生可以这样完美。或者不完美。如果我们为他的传记加上欧洲生活这个链环,串成了一个完整的诗人学者梁宗岱的故事,而他的另一个带着世俗颜色和气味的故事,却不缺少不可捉摸和难以理解。也许这些掩眼法般的不尽如人意,反而成了梁宗岱传奇不可或缺的因素。

2014年7月

内容推荐

刘志侠、卢岚著的《青年梁宗岱(精)》从梁宗岱的家世开始,叙述他出生于广东新会,在地处偏僻的广西小镇百色度过童年。十五岁返回故乡后,进入广州培正中学和岭南大学接受教育,数年间从一个满身野气的乡下少年,蜕变为现代青年诗人。一九二四年远赴欧洲游学,就学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国索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并在意大利游学,从一个文学青年迅速成熟为真正的作家。他结识了文学大师瓦莱里,成为他的弟子,和青年作家普雷沃、奥克莱和瓦朗让等结成好友,得到罗曼·罗兰两次在瑞士家里接见长谈。他在法国刊物发表英法文作品,出版了《水仙辞》中译和《法译陶潜诗选》,活跃在巴黎文艺沙龙和中国留学生群中,直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归国。

全书叙述均有所本,大量引用了新发现文献的原文:少作,书信,日记,手稿,同时期的中外出版物等。这些文献除了来自国内藏书外,相当多一部分保存在法国、瑞士和日本的图书馆手稿部和文学档案馆,非亲临斯处搜索而不可得,部分还须逐字辨认抄录,其中有梁宗岱英法诗歌佚文,致文学大师瓦莱里十六封信,罗曼·罗兰四段日记,普雷沃、奥克莱和瓦朗让的回忆,法国记者访问记等。

写作方面,以史实为重,评论从简,详尽介绍人物、事件和时代背景,具体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青年梁宗岱,他的成长过程,以及他的不平凡的文学道路。

编辑推荐

刘志侠、卢岚著的《青年梁宗岱(精)》是一本叙述性传记,跨越1903年至1931年的二十八年时间,从梁宗岱的家世开始,至欧游学成归国。主要内容根据笔者近年在海内外搜索到的历史文献撰写,引用多种新发现的少作、书信、日记、手稿和同时期的中外出版物,包括梁宗岱致文学大师瓦莱里十四封信和罗曼·罗兰四段日记。所有叙述均有所本,史实为重,评论从简,详尽介绍人物、事件和时代背景,具体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青年梁宗岱及他的成长过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