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春的印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宗仁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了《上海老年报》举办的“老三届的故事”征文遴选作品100篇。100个知青作者以纪实手法床创作讲述了100个有关青春的故事,真实再现了当年的知青生活。个中没有纠缠既往的历史,更多的是讲述缕缕情丝、珍贵友谊和难忘瞬间,充满了生活情趣,值得重温与珍藏。

内容推荐

100个知青笔者以纪实伎俩讲述了100个有关芳华的故事,真实重演了当年的知青糊口。书中没有纠缠既往的历史,更多的是讲述缕缕情丝、珍贵友情以及难忘刹时,充满了生活情致,是对特殊年代的团体回忆。

目录

序一·印记

序二·逝者如斯

火热青春

我演李玉和

手风琴的故事

广阔天地一小桌

一张学生票

北大荒的钐刀情缘

“因公牺牲”之谜

山村风波

草原暴风雨

打油

那年,母亲送我北上

病退

纸上人生

误批“色彩论”

露天电影

难忘知青歌

刨掩

屋后那口井

护桥

我的农场大学

米堆真情

醉人的草香

命运在那夜改变

圆梦

书的力量

扫“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乌伊岭打样子

采煤

第一顿晚餐

黑龙江中秋夜

火口夺粮

灭火

一张旧通知

插友轶事

火车美餐

蚂蟥的故事

肥皂

会捉蟹的狗

鸽子

北大荒的厕所

“飞鸡”

洗澡

手表

“长头”与“小儿马”

苏宁同学

哥们读书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兰

饲养半只鸡

五个“和尚”

七年农场四种床铺

狼口脱险

醉鸡

磨砺

夜猫子

报复

遭遇野狼

沁香的米糊

年夜饭

无愈的沉疴

先生

“扁头”

迟到的情书

心中的干爹“钱四爷”

女知青与“灰灰”

啊,老绵羊!

吃用风波

春节狗肉宴

红汤水浦蛋

画像

救命恩犬

涉险洗被单

雪夜护书

走进深山

岁月如痕

倒放的照片

北大荒的陌生人

拼死吃蘑菇

土制酸梅汤

《蓝马车》

“古董”

八个鸡蛋

许女士,您还好吗?

小马过河

磨炼

魏兄

流星的故事

大山里的师生情

陪妻“还乡”

破除迷信

悠悠不了情

五斗橱与床头柜

红土地上的情与谊

迟到的知青身份

往事如砥

桂花树情结

忘年交

再聚首

大哥

茶亭

父亲爱土地

请牵着我的手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八个样板戏正风靡共和国的每一个角落。我插队落户所在的农村,很快亦融入这片红色革命浪潮。我受命组建的大队文艺宣传队,仅用了二十一天时间,就奇迹般地把一台完整又激情四溢的“山寨版”京剧《红灯记》,奉献在了广大贫下中农面前。我有幸饰演优秀共产党员李玉和,藉此圆了儿时的梦想,美美地过了一把当英雄的瘾。记得当年,凡看过我演出的各乡各村的孩子们,只要在田问小路上见到我,都会亲切地唤我一声“李玉和”。在数十场担当英雄的演出经历中,让我最难忘怀的,当属那场隆冬夜晚的草台戏了。

1970年初,距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我从“变了味”的空气中,早早闻到了一股香甜的喜庆味。沿袭农村亘古不变的习俗,各家各户都在为操办年货忙得不亦乐乎。那天上午,我因重感冒缠身,正发烧躺在知青小屋。大队文书突然造访,送来了紧急通知: “公社蚕桑工作会议将于今天下午在我大队结束,晚上由你们演出《红灯记》,通知已经广播,戏台正在搭建,望加紧准备,勿误!”军令如山,我一骨碌起床下地,送走文书后,立即召集剧组全班人马进入一级备战状态……晚上六时半,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等《红灯记》人物,已集结在戏台两侧候场,离正式开演还有半个小时。

戏台就搭在大队部前的露天广场上,是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和长条凳拼凑起的一个高出地面八十公分、踩在上面会吱吱作响的简易舞台。除了两盏高瓦白炽照明灯和一台音响效果不怎么地的立式麦克风外,整座戏台可以说是四面通风、一无所有。这是典型的“透明式”草台,没有一块幕布和任何装饰物,却也同样带有一层神秘的面纱。观众区域排满了各式各样的板凳,男女老少纷至沓来,挤满了整个广场,雀跃着的人们正翘首顾盼英雄的露脸。天际繁星闪烁,夜色越来越浓,一股寒气袭来,我不禁打了个冷颤。还有五分钟就要开演了,我感觉身体烧得厉害,量了一下体温,三十八度七,赶紧叫赤脚医生为我注射了青霉素——这是为保证演出特备的应急预案。

随着一阵雨点般的紧锣密鼓声,忘“我”的李玉和登台亮相,赢得了一片掌声和欢叫声。在随后的几场戏中,我渐入佳境,完全进入角色。演到第八场“刑场斗争”时,遵照剧情也为了追求演出效果的真实性,我在上场前脱掉了上身的全部冬装,只穿了一件用“的确凉”白衬衫改制的血囚衣,双手和双脚都戴上了沉甸甸的铁镣铐(一种船用真锁链)。寒风吹过,我一下感觉浑身发颤、直冒冷汗,这才想起自己正发着高烧。此时,前奏音乐响起,铿锵的旋律瞬间又把我演化成李玉和,只听得我在“内台”一声沉长高亢的“我迈……步,出监……”,李玉和以一串坚定的横移式碎步和一个振臂呐喊的英武造型,重新亮相于舞台中央。广场上顿时变得鸦雀无声,不少观众在默默流泪、哽咽……感人的互动将剧情层层推进引向高潮。当我们演绎的《红灯记》最后落下帷幕时,现场沸腾了——乡亲们发自心窝的喝彩声此起彼伏、涌向草台,在隆冬苍凉的夜空中久久回荡……

谢幕的时刻到了,全体剧组人员频频向热情的观众鞠躬致意、挥手作别。望着一群群渐行渐远的背影,我突然眼前一黑,晕倒了。醒来后我已躺在自己的床上,陪伴身边的赤脚医生告诉我:你刚才昏睡的时候一直在喃喃呓语, “我是李玉和,我是李玉和”。我听了腼腆一笑、无以作答,心申却响起了那句至理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P3-4

序言

《上海老年报》举办了一届“老三届的故事”征文活动,稿件从全国各地飞来。之所以如此踊跃,是因为于1 969年形成高潮的“上山下乡”运动,到了2009年,整整40年了。从2008年开始,40年前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一代人,无论是到边远省份去插队落户的,还是到国营农场种田、伐木、放羊的,或是就近在本省、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附近下乡的知识青年们,都在以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形式,举办纪念活动。

其实这样的纪念活动,在上山下乡20周年、30周年、35周年时,也曾举行过。只不过都没有40周年的活动来得隆重热烈,来得人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好几个举办活动的积极分子对我说过,到了50周年的时候,这一代人都已七十上下,不可能再搞什么活动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老年报》的“老三届的故事”征文,也是选择了一个最佳时机。所谓“老三届”,指的是1 966、1 967、1 968年应该毕业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同样年头的小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没有被称作“老三届”的。比1 966年早毕业的中学生,比如63、64、65届的,比如57、58、59届的,也不被称作“老三届”。  

我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解释“老三届”这个名称,是因为今天的中学生,已经不晓得“老三届”是专指什么了。在我去中学里演讲、上课时,经常会有同学郑重其事地问我: “老三届”是指什么?

“老三届”一代人身上有故事,老三届的故事征文也就来得多。《上海老年报》这一次从众多来稿中评选出的三十八篇获奖作品,就是这些征文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我细读了这些征文,觉得这些征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一篇文章都带着“老三届”人的印迹,带着那个特殊的年代的印迹。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倒放的照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其他如《许女士,您还好吗?》《手表》《北大荒的厕所》等作品,也无不在证明这一特点。这些征文的第二大特点,是每篇文章都很简洁精练,文字虽然不多,读来却让人觉得津津有味。获得三等奖的《狼口脱险》《米堆真情》《“因公牺牲”之谜》都是这样一些耐人寻味的好文章。通读了所有的候选作品之后,我觉得应征稿件倾注了作者们的真情实感。文章当然是一句一句写出来的,好的文章确实也需要谋篇布局,遣字练句,但在我看来,写好一篇文章,更主要的还得是有真挚的感情。试想一下,对于山乡的孩子没有深情,对于大草原、对于北大荒人没有真切的体验,像《北大荒的陌生人》《大山里的师生情》《草原暴风雨》这样的好文章,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现在,《上海老年报》社把这些文章汇编成一本书,让我写几句话。我就根据自己读稿时的记忆,写下这些粗浅的体会。

是为序。

后记

手捧样书,似将悬挂在心头的石块挪移,顿感释然。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上山下乡运动,~2008年就40年了。其时,被称之为“老三届”中的女知青绝大部分已退休,而男知青也陆续步入退休的行列。于是,2006年秋,作为知青的一员,我便开始策划“老三届的故事”征文恬动,欲借助((上海老年报))这一平台,实现一直以来想把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记下来的愿望。后因未能寻找到合适的赞助商冠名而搁浅。

2008年秋,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又巧遇叶辛老师。叶辛老师询问征文一事的进展,我便如实告知:因进展无果,耽误了时间节点而准备放弃。未想叶辛老师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高指示是在1968年的12月发出的,而知识青年大规模到农村去则是在1969年春,所以不存在时间节点上的问题。”于是,在叶辛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帮助下,2009年4月,搁浅的征文活动终于又重新扬帆起航。

这次征文活动历时七个月,共收到应征稿件2000余篇,还有众多的电子书籍、图画、照片等有关老三届故事的珍贵资料。经过编辑的遴选,100篇作品入选,其中38篇作品获奖。可以说,征文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我们举办“老三届的故事”征文活动,并非是为了“终结知青情结”,而是想通过回望过去,凝视现实,更好地憧憬未来,并通过对历史的追寻,进行一次人生的再思考。从这些收录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作者并没有因“知青情结”而纠缠既往的历史,而更多的是讲述缕缕情思、珍贵友谊和难忘瞬间,很多故事充满了丰富的生活情趣。这与我们征文的初衷是吻合的,为此我们感到很欣慰。

说来也怪,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有悖常理。当年的知青,十七八岁到农村,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从春到秋,寂寞相伴,日子过得艰苦而简单;回城以后,年龄已老大不小,而整个社会留给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又非常有限,面对熟悉而陌生的城市,选项无几,于是凭着在农村练就的一副好身板,义无反顾地踏上与命运进行新的抗争之路。个中的艰辛与当时农村单纯的艰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然印在脑海里的仍是当年的知青生活。每逢聚会,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叙述着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回城31年了,想回农村看看的念头一刻也未断过。只因一些凡尘琐事的打扰而迟迟未能成行。今年春节,我和当年的插兄插妹一行七人,终于下定决心,坐上了去安徽的大巴,心情激动得无以言表。然而,未曾想到,当年从上海出发,坐船到芜湖,乘汽车到县城,然后转乘汽车到公社,再步行20里路才到生产队。整个行程足足需要两天时间,而现在只需四个小时,简直像做梦一样;而印象中的大山也变成了低矮的山丘,全无当年的景象,真正是“山不再高,路不再远”了。尤其是原来熟悉的村民有的去世了,有的已随自己的下一代移居了县城,原有社会关系的链子断了,想象中的热闹场面没有出现,莫名的失落感浮上心头。这又印证了那句“相见不如思念”的老话来。

岁月滤尽了既往的苦难,淀下的只有美好的记忆。所以失落也好,释然也好,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则永远留在心中。就像现时偶尔听到小时候唱的歌,两眼会情不自禁地湿润;每到杜鹃花开的时节,眼前就会浮现当年农村满山遍野杜鹃花开的景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