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曾经做过右军将军等官职,因此有人又把他称作王右军。据说他曾拜书法名家卫夫人为师,备精诸体,草、隶、正、行,皆能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真行书以《黄庭经》、《兰亭序》蜚声书坛,草书以《初月帖》等最为著名,后世称其为“书圣”。
人们提起王羲之,很容易联想到他“写经换鹅”的故事。据说山阴昙酿村玄妙观的道士陆静修想请王羲之为观里抄一篇《黄庭经》,可是他与王羲之素昧平生,怎么好意思贸然相求呢?后来,他听说王羲之爱鹅成癖,便买了一大群白鹅放养在王羲之经常路过的一条溪水里,等待时机。一天,王羲之路过这条小溪,看到这群大白鹅,喜欢得如痴如呆,流连忘返,就打听鹅的主人陆道士这鹅卖不卖?陆静修故作为难地说,观里养的东西一向不卖与外人。王羲之再三恳求,宁肯花大价钱也要买,并说他实在太喜欢这些鹅了。陆静修见时机已到,就说:“卖是肯定不卖的。不过您如果能为观里抄写一部《黄庭经》,那我就把这群鹅全部奉送给大人。”王羲之为了得到这群鹅,不到半天时间,一口气就把一部《黄庭经》抄写完毕。结果,各遂所愿,陆静修得到了王羲之的真迹,爱不释手;王羲之得到了鹅,没费吹灰之力。临别之前,王羲之又在溪边的沙滩上用手杖大书一个草体的“鹅”字,高高兴兴地告辞走了。陆静修见这个“鹅”字龙飞风舞,笔力雄健,简直是神来之笔,忙叫人取来一张大薄纸,亲自伏地勾描。接着又请来石匠,把这个意态秀拔的“鹅”字刻在石碑上,从此,这个“鹅”字碑就竖在浙江绍兴兰亭风景区里,碑后的池塘便被称为“鹅池”。
这个故事并非杜撰,在南朝的《论书表》、唐初的《晋书》等史籍中均有记载。
人们不禁要问,王羲之真的如此喜爱鹅吗?“写经换鹅”的目的何在?
许多学者认为,王羲之是大书法家,他的爱鹅,也应从书法的角度找原因。鹅的形态和动作对王羲之的执笔、运笔很有启发。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就这样说过:“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加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再联想到“草圣”张旭,不也是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在刀光剑影和洒脱的舞姿中受到启发,使其书法更日臻精湛的吗?由此看来,王羲之爱鹅或许不无道理。
现代学者陈寅恪对这则故事作了新的考证,认为这和书法毫无关系:王羲之写经换鹅的目的,只是为了吃鹅。此说一出,震惊了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陈寅恪从王羲之出自“天师道”世家人手,把鹅与道士服丹药联系起来,深入探讨王羲之“爱鹅”之谜。他曾撰写了《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系统阐述了东汉末年以后的300年间,“天师道”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影响。他认为,古代道家与化学、医药学的关系极为密切。道教徒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大量服用丹石之药,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慢性汞中毒,而鹅有解毒功能,道士养鹅是为了吃鹅肉,所以鹅肉被列为道家上品之肴。王羲之本人是个道教徒,曾与其他道士一起修道。甚至不远千里采药石炼丹服食。他“书经换白鹅”,当然也是为了吃肉,滋补身体,此外,没有其他目的。
《晋书·王羲之传》也记载了王羲之的一件爱鹅逸事。说是会稽有个孤姥,养了一只好鹅,王羲之想要买下来,孤姥不肯答应。王羲之只好前去观赏。孤姥听说后,就把鹅烹了,准备招待他。王羲之大为惋惜,叹息不已。由此看来,似乎王羲之爱鹅并非为了吃鹅。有人质疑道,孤姥不肯卖鹅焉能宰鹅?前后矛盾,不足为信。
王羲之到底为什么喜爱鹅?还真难有定论。P3-5
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并多方面地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
对青少年进行艺术教育非常重要。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追求心灵美的高尚情操。艺术在揭示事物间的各种内在关系时是被赋予了色彩、线条、音调、动象等能够满足心灵愉悦感的因素的,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和勇于实践的态度。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的、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青少年的世界丰富多彩,他们那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就与艺术结缘。艺术世界里种种令人不解的神秘现象吸引着他们好奇的目光,美与神秘结合产生了难以形容的奇妙效果。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层层谜团:为什么达·芬奇传世的作品仅有十余幅?他被意大利雕塑家贝温尤托·切利尼誉为“开天辟地之作”的《安吉里之战》为何消失?唐代大诗人李白,是中国诗坛上的一颗巨星,一生中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千古,受到后世人的赞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英名。他只活了62年便去世了。他的身世,他的经历,他的生与死,都留下了许多谜团。毕加索热爱艺术,对于异性,他热爱时像一团火,一旦不爱了,他就是一块冰,他的5位情人命运如何?人们在研究《聊斋志异》及其作者蒲松龄时,竞发生了“蒲松龄究竟是哪个民族的作家”的争论。有人说他是汉族,有人说他是蒙古族,有人说他是色目人,有人说他是回族人,还有人说他是金女真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王羲之《兰亭序》真迹究竟在何处?……惊世疑案,扑朔迷离,谁来解开这些谜题的惊天秘密!
本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学、绘画、雕塑、建筑、书法、音乐等领域悬而未决的艺术谜团,包括艺术家扑朔迷离的隐秘身世,艺术珍宝的下落等,这些都有利于启发青少年开动脑筋,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对艺术这一古老而年轻的文化也就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限于编者学识和经验,本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世界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蒙娜丽莎》吸引着无数的人,但是你知道这幅画背后隐藏的离奇故事吗?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笑容。每个人看《蒙娜丽莎》,都有自己对她神秘笑容的不同见解。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并多方面地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
王春洪编著的这本《艺术未解之谜》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学、绘画、雕塑、建筑、书法、音乐等领域悬而未决的艺术谜团,包括艺术家扑朔迷离的隐秘身世,艺术珍宝的下落等,这些都有利于启发青少年开动脑筋,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艺术未解之谜》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对艺术这一古老而年轻的文化也就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对青少年进行艺术教育非常重要。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追求心灵美的高尚情操。
王春洪编著的这本《艺术未解之谜》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学、绘画、雕塑、建筑、书法、音乐等领域悬而未决的艺术谜团,包括艺术家扑朔迷离的隐秘身世,艺术珍宝的下落等,这些都有利于启发青少年开动脑筋,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对艺术这一古老而年轻的文化也就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