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进21世纪,我国日益强盛,政治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我国至今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经济、文化往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我国的外交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为实现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极其灿烂的前景!
由陈敦德编著的《新中国外交谈判》共十一篇,主要内容为邓小平:中美关系正常化“两秒钟”就可以完成,中马建交会谈难题不在台湾问题,田中角荣冒着生命危险直飞北京等。
新中国诞生后,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的封锁、孤立与扼杀的政策,自1949年底起,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建交心须经过谈判的政策。只有经过双方磋商谈判,确认与台湾断交,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双方才能确定建交。
《新中国外交谈判》主要内容为新中国建国前夕,最早的中美建交谈判流产了,新中国建交谈判基本 原则:只有一个中国,印度后来居上,抢在缅甸之前谈判与中国建交,毛泽东对富尔说:美国america—渔翁fisherman!等。
《新中国外交谈判》由陈敦德编著。
第一篇 新中国建国前夕,最早的中美建交谈判流产了
卷一 解放军一进城,美蒋所签的条约和协定随即全部失效
卷二 司徒雷登为什么反常地欢迎解放军进南京城
卷三 原调团中央的黄华,突然奉命改赴南京
卷四 最早的中美谈判是奥妙的“师生会面”
卷五 司徒雷登为了北上见周恩来投石问路
卷六 毛泽东与杜鲁门碰撞:中美建交摸底谈判流产,
第二篇 新中国建交谈判基本 原则:只有一个中国
卷七 新中国《共同纲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
卷八 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可以不需经过谈判
卷九 北京铁腕行动:“打扫干净屋子”
卷十 美国星条旗在东交民巷降下来了
第三篇 印度后来居上,抢在缅甸之前谈判与中国建交
卷十一 毛泽东确定今后“经过谈判建交”的重要原则
卷十二 中印建交成为新中国建交谈判第一例
卷十三 毛泽东亲自过问与英国的建交谈判
卷十四 英国对待“一个中国”问题的骑墙态度。导致中英建交谈判搁浅
第四篇 毛泽东对富尔说:美国america—渔翁fisherman!
卷十五 奠边府战况胶着,毛泽东多吸了两条烟
卷十六 周恩来为什么突然推迟了访问印度的El程
卷十七 中法两国总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在瑞士极其秘密地进行
卷十八毛泽东对富尔说:美国america—渔翁fisherman!
第五篇 中法建交谈判引发“外交核爆炸”
卷十九 毛泽东与戴高乐都敢于对霸权说:不!
卷二十 戴高乐急召富尔。要向中国伸出橄榄枝,
卷二十一 爱丽舍宫派出总统秘密特使
卷二十二 国际建交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谈判
卷二十三 毛泽东让中法建交谈判骤然升温
卷二十四 周恩来与戴高乐直接掌握着中法建交最后谈判
卷二十五 中法“外交核炸弹”爆炸了
第六篇 独特的“加拿大方式”绽开了报春花
卷二十六 特鲁多:老虎尾巴我也要扭它一下
卷二十七 卖小麦给中国,有人用乌纱帽做抵押
卷二十八 我们在美国的后院也交上了朋友
第七篇 中墨建交谈判在“尼克松眼皮底下”进行
卷二十九 中国沿海的小岛台湾,怎么能够代表8亿人口的国家呢
卷三十 埃切维利亚要赶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实现墨中建交
第八篇 上海公报:中美间一波三折的艰辛谈判
卷三十一 肯尼迪来不及调整对华政策,就遇刺离世
卷三十二 美国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中国政坛风暴正起
卷三十三 周恩来寸步不让,导致基辛格产生了“奥妙的发明”
卷三十四 上海公报:打开了通向中美建交谈判之门
第九篇 田中角荣冒着生命危险直飞北京
卷三十五 尼克松“越顶外交”导致东京风暴
卷三十六 周恩来拒绝了福田的“水鸟外交”
卷三十七 北京一东京:彼呼此应,隔海信息频传
卷三十八 田中:人生一世,花开一时,干吧
卷三十九 闪电般的访华准备工作
卷四十 周恩来:“饮水想起掘井人”
卷四十一 毛泽东的会见让谈判渡过难关
第十篇 中马建交会谈难题不在台湾问题
卷四十二 从“金婆婆协议”回首马来西亚在东盟迈出的第一步
卷四十三 周恩来生前最后一次与外国首脑的正式会谈
第十一篇 邓小平:中美关系正常化“两秒钟”就可以完成
卷四十四 卡特精心挑选美中建交的“时机窗口”
卷四十五 为使中美建交搁浅,台湾特工策划让周恩来消失
卷四十六 卡特总统渴望成就。追求卓越
卷四十七 邓小平:中美关系正常化“两秒钟”就可以完成
末篇 在跨进21世纪的时候……
卷一 解放军一进城,美蒋所的条约和协定随即全部失效
一攻进沈阳城,军管会立即触及外交承认问题/收缴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电台事件,引起毛泽东深思/在一个小山村里决定了未来共和国的外交方略/美式装备的解放军入城队伍扬眉吐气地穿越东交民巷
【1948年11月2日—1949年2月3日,沈阳一西柏坡北平】
一攻进沈阳城。军管会立即触及外交承认问题
仗还没有打完,一辆军用吉普就冒着黑烟,往沈阳城疾驰赶去!
1948年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向沈阳发起总攻,城里还在进行激烈的战斗,伍修权和陶铸两人刚刚会合,就乘吉普车穿越我军阵地赶往沈阳。沈阳可是个“大家伙”,是东北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城市,要比刚刚解放的锦州、长春都要大。也是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攻入的最大城市,中央极为重视。
这辆吉普车径直闯入市区里。
当时,中央军委任命陈云为沈阳军管会主任,伍修权、陶铸为副主任,伍修权兼沈阳卫戍区司令员,陶铸兼任卫戍区政委。伍修权仗着在军调部时期就来沈阳工作过,道路很熟,两人乘着吉普车穿街过巷,要赶往我军刚刚占领并当做临时指挥部的太和旅社去。也真太险了!他们刚进城,就在街上被众多荷枪实弹的一支国民党部队拦住了,幸好人家是要联系起义,才没有出现意外。伍修权和陶铸商量,只解除他们的武装,不接受他们起义,以免背上包袱,妨碍行动。事后,周恩来转告他俩,毛泽东听说之后曾经爱护地批评说:作为我军高级指挥员,怎么能直接闯到前线去送死?
伍修权因为在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停时的军调部,有与美国人打交道的经验,于是就在军管会中也分工兼管外事。他很快就掌握了在沈阳有关的涉外情况,并部署采取相应的措施。
沈阳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有一批外国领事馆。还在新中国成立前,随着国共对东北的激烈争夺,加上东北涉及苏联、日本背景的复杂环境,中共有关方面就注意到,原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是沈阳最大的外国总领事馆,也是美国在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情报中心,近年来所进行的非法情报活动极为活跃,早就引起了地下党组织的高度注意。经调查摸清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是披着“职业外交官”外衣的特务,属美国中央情报局或者美国军方情报部门的特工。例如,“领事”胡贝德,就曾在戴笠的重庆特务机关“中美合作所”担任过特务教官。按照当时的国际法,领事馆没有无线电发报权,但这些领事馆却以与本国政府联络需要为借口,拥有许多无线电台,国民党政府也予以认可。这其中相当多的电台是在从事与外交身份不相符合的间谍活动。随着解放军在东北战场捷报频传,东北各地相继建立了人民政权,这些间谍活动更为猖獗,不少电台转入地下,刺探、搜集与传递解放区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情报,直接威胁到新生人民政权的安全。
沈阳军管会按照中央既定方针,首先宣布不承认原外国驻沈阳领事馆的所谓“外交人员”地位;然后,经请示中央后,就着手采取措施,取消这些领事馆原来所拥有的各种特权,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要求原各国驻沈阳的领事馆交出他们所使用的无线电台。
11月16日,沈阳市军管会发布命令,要求各外国原驻沈阳领事馆接到命令36小时内,交出所有的电台。
英、法等国领事馆回话说,他们没有电台。
美国总领事馆承认拥有电台,但说已获国民政府认可而拒绝交出来。
伍修权决定对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的抗拒行动采取“先礼后兵”。11月18日下午,伍修权在军管会召见原美国驻沈阳总领事安格斯·沃德,命令其将美国总领事馆拥有的所有电台,悉数交出。
伍修权刚说完,神情傲然的大胡子沃德就说:“领事馆所拥有的电台是美国政府的财产,未经美国国务院准许,本人无权交出。”沃德想了想,又一耸肩膀解释:“再说,我们交出电台后,就没有办法与外界联系了。”
伍修权再次申明了人民政权对原外国驻华人员的政策后,针对沃德称“须经美国国务院准许”的狡辩,在谈到对方所需要对外联络问题,就表示说:“你们的重要电报经我方审查批准后,可以由新华社代发。”
沃德说:“伍先生,我们仍然不能交出电台。”
伍修权不客气地警告说:“如果你拒绝交出的话,我们将派人去取。”
沃德不以为然地说:“那是你们的事。”
沃德离开军管会后,回到三经路38号的总领事馆,即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系,表示美国总领事馆不准备交出电台。英、法领事当然愿意美国人出头拒交,就表示,如果美方拒交成功,我们当然也效仿不交。沃德立即决定采取强硬态度,当即草拟了一封“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总领事”名义的抗议信,当晚即派人专程送至军管会,以表示对军管会接收电台行动的抗议。抗议信中称:“美国总领事馆虽然无力反对军管会将电台取走,但必须对此事表示抗议,因电台系美国政府财产,所有保管及使用权利为总领事一人负责。”
当晚,伍修权看了这封貌似强大的抗议信,不由淡然一笑。对方想吓唬新生的人民政权,阻止军管会没收非法电台,这无非是雕虫小技而已。
这是人民解放军进入大城市,第一次与西方大国旧领事馆做这种外交较量。
在沃德的抗议面前,军管会如何行动?
如果军管会强行进入总领事馆没收电台,美方就会在国际社会中大造舆论,攻击解放区人民政权“进入领事馆检查,强行取走美国财产”。
当然,这些电台尽管不值什么大钱,但从产权所属来说,无疑是美国政府财产。伍修权年轻的时候出过国,到过莫斯科留学,懂一些外交常识,知道外国使领事馆是该国的资产。再说,我们现在是解放战争,是国内革命战争,与我们交战的对方是蒋介石反动派。虽然我们反对美国援助老蒋,但我们没有与美国交战,对待这些电台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在此情况下怎么办?
口收缴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电台事件。引起毛泽东深思
政策观念很强的伍修权决定在当晚向中央请示,即以沈阳军管会名义向中央军委电发请示报告。同时,还派出公安人员对美国总领事馆进行全天监控,以防其将电台转移。
11月20日,中央电复沈阳军管会,给予指示:
美领拒不点交电台给我,其目的在逼我入馆检查及强取美国政府
财产的两种借口。我之对策应立于主动,首先向其声明我解放区政府
与美国政府并无外交关系,旧领事馆根据从国民党政府所取得的一切
权利,我们不能承认。我人民政府对现在沈阳之美国旧领事馆人员只当外侨看待,保护其居住安全,并非正式往来。如旧领馆人员有任何不遵守我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所宣布之法令的行动,军管会有权实行人身及室内检查,禁止旧领馆人员行动自由,直到驱逐出境。因此,我军管会有权命令1日领馆停止电台联络,交出电台由我封存保管;待将来双方建立外交关系,或旧领馆人员自沈阳回国时,当予发还。现旧领馆人员拒绝接受此命令,我军管会即应派公安机关入室内自行接收,并由双方点数,签字封存。如该旧领馆人员仍拒绝交出,我们即施行全馆检查。
伍修权接到中央复电后,觉得文中指示“代为保管”,“双方点数、签字封存”的办法考虑很周全,决定立即行动。在接到中央电示的当天下午1时,沈阳市军管会及公安局立即部署行动,进入美国总领馆内收缴电台。
军管及公安人员进入总领事馆后,检查人员首先向沃德本人递交了沈阳市军管会的检查通知,其内容是—— 敬启者,旧美国总领事馆之无线电台,先生既拒绝本会第二号公函命令,于三十六小时内交出,又硬拒绝本会伍副主任口头通知交出,显系故意违抗本会命令。兹为保证本会第二号公函命令之确切执行,特派人员前来接管该项电台之全部机件、全部零件与发动机。并因先生蔑视本会之命令,今后除经市政府准许外,特禁止旧美国总领事馆全部人员与外界自由往来,并切实遵守与此项措施有关之本会一切命令。
沃德原以为其抗议信已把解放军吓唬住了,此次见检查人员与公安人员上门来动真格的,十分严厉,其虽强自镇定,但仍露出了胆怯和紧张。他拿着军管会的通知书仔细看了又看,惊慌得那腮帮的胡子都在颤动。看着看着,他的态度软下来,只好老老实实地带着公安人员前往装有电台的各个房间。P2-5
新中国诞生后,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的封锁、孤立与扼杀的政策,自1949年底起,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建交心须经过谈判的政策。只有经过双方磋商谈判,确认与台湾断交,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双方才能确定建交。
在1949年底以前,只有10个社会主义国家承认中国,而与中国建主外交关系。经毛泽东明确建交必须经过谈判的政策后,从1950年元月起,至1964年1月27日,西方大国法兰西共和国在戴高乐总统的决策下,打破封锁的坚冰,经过谈判,宣布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在这14个年头里,共有32个国家经谈判承认了中国。当时,总共有42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与中国实现建交。
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7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他将到中国访问之后,形势起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国家不再惧怕美国的威胁,不再听美国的指挥棒了。三个多月后,10月26日,首先是在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第三世界大批发展中的国家主持正义,投票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大的席位而驱逐台湾的代表,致使中国能以超过三分之二票数的压倒多数,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就是说,联合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公报”于1972年2月28日公布,中美关系实现了突破,帝国主义封锁、孤立中国的政策彻底失败了,坚冰解冻了!
紧接着,英国、日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巴西等大多数西方国家纷纷经与中国谈判建交,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同时宣布与台湾断交。中国迎来了又一次建交新高潮。
跨进21世纪,我国日益强盛,政治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我国至今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经济、文化往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我国的外交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为实现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极其灿烂的前景!
笔者希望通过此书,展示新中国的诞生,结束旧中国的百年屈辱外交,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获得外交承认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既定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既讲联合,又讲斗争,并争取主动,沉着应付,巧妙周旋,成功地解决了新中国外交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至21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外交承认,祖国的外交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笔者撰写本书,力图通过纪实的手法、翔实的记述、易读的文字,对重大事件、历史人物与时代环境作生动描绘;加上使用海内外的解密档案材料,及与当事人极为难得的访问,使这个极为严肃的政治性作品,具有一般历史题材及政治题材著作所未有的可读性;使广大读者在关注台海两岸风云,关注解决台湾回归问题时,读了此书能有所裨益。
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
写于北京亚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