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诗经”: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可以攻玉。本指玉的加工,后借喻为借人之长,治已之短。
由杨真真编著的《攻错》讲述了八位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改变中国人自卑的心理,李政道——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丁肇中——坚持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李远哲——我的不同在于坚持了理想,朱棣文——从黑羊到黑马,崔琦——听见那隐约的召唤,钱永健——寻找最本真愉悦的人,高锟——我很庆幸一直走在理想的路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攻错(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在美英学到了什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真真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语出“诗经”: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可以攻玉。本指玉的加工,后借喻为借人之长,治已之短。 由杨真真编著的《攻错》讲述了八位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改变中国人自卑的心理,李政道——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丁肇中——坚持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李远哲——我的不同在于坚持了理想,朱棣文——从黑羊到黑马,崔琦——听见那隐约的召唤,钱永健——寻找最本真愉悦的人,高锟——我很庆幸一直走在理想的路上。 内容推荐 《攻错》:八位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 、钱永健、高锟。 他们的DNA都来自中国,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其他中国人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 他们有着怎样的教育背景、研究环境和自身素质? 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逻辑和奥秘是什么? 如何培养中国自己的杰出人才? 温家宝总理讲过一席语重心长的话:“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也为全社会高度关注。 惟愿各界有识之士借由杨真真编著的《攻错》以深长思之! 目录 杨振宁——改变中国人自卑的心理 一、吊起胃口学数学 二、特别的西南联大之特别生活 三、影响重大的5次投师 四、普林斯顿:学术研究的黄金期 五、改变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李政道——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 一、战火中的求学路 二、“神童博士”的诺奖路 三、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 四、科学与艺术联姻 五、一片冰心在玉壶 丁肇中——坚持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一、时间是最浪费不起的 二、与实验物理结缘 三、不要迷信权威 四、坚持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五、好奇是最根本的动力 六、我只做一件事 七、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八、有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应该是中国人的 李远哲——我的不同在于坚持了理想 一、从小学到大学:三个最重要的时段 二、从台湾到美国:两个很成功的挑战 三、从哈佛实验室到诺奖领奖台:一个最前沿的研究 四、从美国到台湾:一场令人深思的教育改革 朱棣文——从黑羊到黑马 一、学术世家的黑羊 二、动不动手是一种文化差异 三、爱上做饭和运动 四、不把人脑当容器 五、兴趣和信任赶走黑羊的阴影 六、贝尔实验室的创新气候与合作文化 七、捕获原子的人 八、与学生共同成长 九、对学习全新的事物充满兴趣 十、美国政坛的黑马 十一、激光冷却实验给中国的特别思考 十二、与《文汇报》记者的两次谈话 崔琦——听见那隐约的召唤 一、他们在我心里 二、勤学少年在香港 三、奥古斯塔纳学院的奇才 四、芝加哥大学最能与导师共苦的学生 五、贝尔实验室走出又一位诺奖得主 六、普林斯顿大学的儒雅学者 七、一言难尽家乡情 钱永健——寻找最本真愉悦的人 一、科学之家的快乐顽童 二、总是接受最神秘的挑战 三、醉心于漂亮的色彩 四、癌症研究可能是终极挑战 五、我像被汽车大灯照到的一只鹿 六、两个专访与中国DNA 高锟——我很庆幸一直走在理想的路上 一、求学途中 二、光纤之路 三、出掌中大 四、潮平岸阔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吊起胃口学数学 杨振宁(chen Ning Yang),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即公历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县城西大街西古巷杨家大院。按家谱排定为“振”字辈,又因出生时其父杨克纯(字武之)在怀宁一所中学教书,所以取名振宁。杨家是个大家族,“振”字辈的孩子前后就有33人,因而设有家塾,由一位老先生给孩子们授课。杨振宁5岁起进人家塾学习。 杨振宁为杨武之长子,出生不满周岁,父亲就考取公费留学美国了,此后5年多,杨振宁和母亲生活在一起。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他认了3000个字。母亲罗孟华没有受过新式教育,但受过一些旧式教育,通文墨,知书识礼。她早年有过辍学的痛苦经历,加之丈夫为了追求知识而离开妻儿远渡重洋,这使她感到严格要求儿子的重要性。有一次,杨振宁习字时心不在焉,把字写得歪歪扭扭,还写错了几个字。母亲十分生气,罚他重写,直到写好为止。 杨振宁从小脑袋大,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且记忆力超强,智慧过人。塾师教他第一本书是《龙文鞭影》,他记得非常熟。《龙文鞭影》是一本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龙文”为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字,传说这种龙文马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飞快奔驰。书名意为使青少年尽快掌握各种知识,成为一匹成就辉煌事业的千里马。 杨振宁6岁时,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父亲接着问他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他愣了,塾师没有讲过啊。只好眨眨眼,摇摇头,心想要挨骂了。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挨骂,还得到一支钢笔的奖赏。他从未见过这种自来水钢笔,又惊讶又高兴。父亲要他好好学习,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父亲回国后在厦门大学做数学系教授,杨振宁就在厦门大学子弟小学读书。厦门这座海边城市比合肥现代多了,这里带给他新鲜幸福的感受。他喜欢学校的国文和数学课,成绩很好。但他的手工课有些糟糕。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用泥捏一只鸡出来。他捏好后大约还有些骄傲地带回家给父母看,但父母却说:“做得很好,是一只藕吧?”杨振宁听了一定大为泄气,日后他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恐怕与他自小手工不太成功有关系。在西南联大读书和美国作研究的时候,都有老师说过他实验不行。 厦门的这一年,父亲教给杨振宁很多东西。比如用大球、小球讲解太阳、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教他英文字母、算术及中国文化知识,等等。父亲还教他下围棋和唱歌。下棋开始时父亲让他16子,以后渐渐退为9子,不过,杨振宁倒始终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多年后父子相聚下棋,父亲还得让子。父亲教过他一首歌《中国男儿》,歌词是:“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这首歌父亲一生都喜欢,也是杨振宁非常喜欢的歌。其实杨振宁歌唱得不怎么好,但他喜欢唱歌。后来在西南联大时,杨振宁是一个唱歌有点“名气”的学生。有一次,杨振宁的一个朋友问一个同学,“你认不认识杨振宁?”那位同学竟然答道:“杨振宁?哦,是不是唱歌唱得很难听的那个人?”此为后话。 在厦大一年以后,父亲改任北平清华大学教授。一家三口于1929年秋搬入清华园西院19号,直到抗战开始的1937年离开,杨振宁在隔开战火的清华园围墙里度过了8年。这8年对他以后的道路是很有影响的。杨振宁在《父亲与我》一文中回忆说: 清华园的8年在我的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那时 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困难很多。但是我们生活在清华 园的围墙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 境里度过了童年。在我的记忆里,清华园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 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 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在清华园,杨振宁常常和父亲从家门口东行,沿着小路去古月堂或科学馆。这条小路特别幽静,穿过树丛以后,有一大段路,左边是农田与荷塘,右边是小土山。路上很少遇见行人,春夏秋冬的景色虽不同,幽静的气氛却一样。父亲和他一起走路的时刻是父子单独相处最亲近的时刻。杨振宁一生,父亲给他许多有益的影响。 清华大学校园里有一所职工子弟学校,叫成志学校。杨振宁在这儿读了4年小学。那时,他喜欢玩充满冒险精神的刺激游戏,比如骑自行车就是他的拿手好戏:在气象台所在的坡顶上,骑车从一座没有栏杆只有两块木板搭成的小桥上呼啸而过。那种准确的判断和机敏的技术带来的刺激,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享受。只是后来回想起才觉后怕,那是一桩极其危险的事情。但当时一大帮孩子对他非常佩服。他是这帮孩子的头,人称“杨大头”。 “杨大头”小学时成绩虽说不错,但并不特别好。跟我们许多孩子一样,爱玩,粗心。比如常把一大块墨滴在纸上,字也写得不仔细,通常有乱七八糟地誊改的痕迹。中学时,他的成绩才渐渐好起来。不过,一个人如何学习,找准自己奋斗的方向是很重要的,杨振宁教授2000年4月在南京回答一个小学生的问题时,谈到自己的这段经历,他说:“初一时,全班30人,我是第五第六的样子。可到了中二、中三、中四的时候,就进入了第一第二的阶层。”说完这些,杨振宁总结了他幸运的成长背景:“首先,我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我得以在学术气氛很浓厚的清华园长大;其次,我很小就发现数学对我很容易,所以我上大学进了物理系是很自然的,没有犹豫。没有学了3年物理觉得不好改学化学,又过了两年,改学工程。从头至尾,我一直向这个方向走。” 1933年,杨振宁考入崇德中学。这是一所教学质量享有盛誉的教会中学,1874年就创校了。这所古老的中学培养过很多优秀人才,除了杨振宁,其他如邓稼先、梁思成、孙道临等都是这所中学的毕业生。由于是教会中学,所以学校对英文、数学、科学抓得特别严,初中三年级即用英语讲课。杨振宁在这里受到最基本的训练,特别显示出了数学上的才华。他能帮助比他高一个年级的同学解题,令同学惊叹不已。 杨振宁的数学天赋和兴趣的开掘和培养,以及日后对物理学的兴趣,与崇德中学的图书馆不无关系。当时图书馆有一本杂志叫《中学生》,每月厚厚一本,从文学、历史、社会到自然科学的文章都有一些,杨振宁每期必看。其中有一篇介绍排列与组合的文章,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几十年之后的1995年,他在上海交通大学作演讲时,还提起这篇文章,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排列组合的概念。另外,杨振宁对图书馆里的一些科普书也很感兴趣。这些科普书都是国外的物理学家写的,有人将它们翻译成中文。杨振宁把这些科普书的中译本从图书馆里借出来。认真地阅读。尽管有些内容他不能完全理解,却给了他很多“营养”,因为他对书中描述的科学上的新进展、许多奇妙得几乎不可置信的知识,产生了向往的感觉!有一天,杨振宁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被书中所讲的奇妙宇宙的最新研究成果所吸引,他回家竟激动地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那年,杨振宁12岁,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P2-5 序言 诺贝尔奖金是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产设立的奖金。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一生中有许多发明,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安全炸药。这项发明使他获得了“炸药大王”的称号,并使他成为百万富翁。诺贝尔在逝世前立下遗嘱,把遗产的一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它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学者。为此,瑞典于1900年6月29日专门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并由其董事会管理和发放奖金。 诺贝尔奖金有六种: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卡罗琳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所选出的五人委员会评定。 1901年起,每年在诺贝尔逝世目12月10日颁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