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平度年画之旅(寻找逝去的年画)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沈泓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恭喜发财”、“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等年话生生不息。繁衍在新年的问候中,然而,另一种古朴生动的形象年话,我国独特的民间文化遗产——年画却风光不再,正在从人们的生活中悄然逝去……就让本书带你走进民间,体贴民俗!

本书作者沈泓是著名的报告文学家和作家,更是热情的年画爱好者和收藏者,曾多次亲历其境,深入年画产地寻访,真实记录各地年画的历史、现状和风格特色,以及当地人文风貌和年画艺人的人生故事。

品读美仑美奂的年画艺术,探源朴实厚重的民俗文化,令人感慨万千,叹为观止……

内容推荐

这是一次全新的人文之旅,这是一抹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是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

本书以田野考察的写作方式,对胶南年画的传承区域、历史溯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年画传人以及濒危状况作了详纲的记述,并配有百余幅精美年画,融知识性、艺术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具有珍藏和存世的价值。

目录

第一章 走进平度寻画来

第二章 六代传人宗成云

第三章 岁末艺人印画忙

第四章 宗家庄年画源流

第五章 痴心不悔救老版

第六章 保护抢救探新路

第七章 吉祥寓意题材丰

第八章 清新秀雅特色明

第九章 民间习俗渗年画

第十章 青岛藏家王春溥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章 岁末艺人印画忙

宗家庄人人都会印年画

我曾看到一篇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写道:“和宗家庄的村民聊天时,淳朴的村民总是笑而不言。但一提起木版年画,他们就像突然变了一个人,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流露着自豪。”

确实,“木版年画之乡”已经成了宗家庄的代名词,和宗家庄人谈年画,他们会笑着说:“别人问我们是哪个村的,我们都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是做木版年画那个村的。”

我问一位老艺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学印制木版年画,是谁教的。这位老艺人笑着对我说:“我们小时候就会印年画了,不瞒你说,没有人教我,我是偷着学的。”

他说,小时候他看到父母亲印制木版年画时,也跃跃欲试,想动手印,但父母怕他印坏了浪费纸,就不让他印。于是,他只能站在一边观察父母印年画,幼小的心中记住了一套技术程序。当大人们不在家时,他“偷偷”地走进年画作坊,悄悄地试着印,没想到,竟也印出了线条清晰的年画。

宗成云对我说:“在宗家庄,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子,都通晓印制木版年画的技术。你随便和一个村民谈起木版年画,他们都能给你说得头头是道,随便走进一家农户,主人们都能给你演示一下如何印制木版年画。”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一个个年画艺人的家中吧。

见到宗军

走到老村区的一家大院门口,一个高高瘦瘦的中年男子正匆匆走出来,只见画案上是一扎正在印制的年画,而房檐下晾满了白花花的年画。只是品种太单一,只有一种年画。

他叫宗军,通过一问一答式的采访,我对他的基本情况很快就掌握了:他是年画世家出身,每年这个时间都要印年画,过去印制的品种多,现在只有这样一个品种了。

我要宗军演示一下他印年画的流程。可能是印年画对他来说驾轻就熟,宗军爽快地脱掉外套,在画案前印了起来。他一边印年画,一边向我介绍他印的年画。

天色已近黄昏,在暮色渐渐降临的村子里,我跟随宗成云快速穿过几家院子,走进了一家热气腾腾的正在印年画的家庭作坊。

能说会道的宗瑞欣

走进年画艺人宗瑞欣家,他得知我的来意后,热情地请我坐,对我有问必答。他一边印年画,一边自豪地对我介绍说:“这是老传统,我们要不干就失传了啊!”

我问道:“你一年印年画能赚多少钱?”

宗瑞欣对我说:“靠这个赚钱也没有多少,但总比种田好吧。”

“你一年能印多少张年画呢?”

宗瑞欣略为计算了一下,主要是以他一年买多少令纸为标准计算,他对我说:“一年可以印50万张。”

这个印量是属于比较大的印量,不知是否有些夸大,但宗瑞欣是一个年画乐观主义者,他对我说:“我平时忙农活,每年从10月开始印年画,早的时候从9月就开始印了。一般过了腊月初八就不印了,有时要印到腊月二十三才停下来。”

在一旁的宗成云笑道:“我是天天印,到腊月二十三晚上还在印,有时春节还在印。”

宗瑞欣的年画品种比宗军要多,有四五个品种。其中主打产品仍是福字八仙。属于围桌年画。此外还有窗旁画和窗顶画。  我问宗瑞欣:“你父亲做年画吗?”

宗瑞欣说:“我父亲也是年画艺人,做了一辈子年画,上世纪80年代初我父亲就参加过集体印年画,父亲一直印到2001年去世。”

宗成云在一旁补充道:“他父亲宗国樟是新盛昌的传承人,当时新盛昌是一家著名的年画老字号。”

我问宗瑞欣:“那你是新盛昌的第几代传人呢?”

宗瑞欣说:“我是第六代传人。”

在新盛昌第六代传人宗瑞欣的年画作坊里,我看到新盛昌传承下来的老版顺着墙边摆了一溜,上面的颜料还没有干,说明正在用它们印年画。

转到另一面墙,我看到墙边也摆满了新盛昌传承下来的老版,也是湿漉漉的,也说明正用它们印年画。

吃过晚饭,宗成云带着我继续寻访年画艺人,我们来到了他家附近的一家年画艺人的院于里。

宗成旭和王建梅

一对夫妻正在年画作坊里忙得不可开交。屋子里面到处晾着年画,一个中年女子正在紧张地印着年画。油光纸哗哗地在她手下飞快翻动,就和机器一样快,甚至比电脑打印还要快。她一边印画,还一边与我和宗成云谈笑风生。她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王建梅,她的先生叫宗成旭,1969年出生。

我问宗成旭:“你的先辈也做年画吗?”

宗成旭对我笑笑说:“是啊,我父亲做年画,我爷爷也是做年画的。”他接着说:“尽管建梅不是宗家庄的人,但嫁到宗家庄了,自然就成宗家庄木版年画艺人了。”

我向宗成旭问道:“现在你们夫妻俩以谁为主做年画?”

宗成旭说:“现在以她为主做年画,我主要是跑运输,要是有时间就帮她做做。”

我又问道:“那你俩现在谁做得好呢?”

宗成旭坦然地笑道:“当然她做得好,我是她的学生。”说着,他快乐地笑了。

王建梅听到此言也不禁得意得哈哈大笑起来。

王建梅印的年画有五个品种,包括灶神、纸马和财神。王建梅对我说,她一天最快可以印1500张年画。但当我问到她一年印多少张年画时,却比我想象的要少,她说:“十多万张吧。”

宗家庄民间艺术的印画程序

在王建梅这里,我看到一张精致的宗家庄木版年画是怎么一步步地印制出来的,尽管这些印制程序我在其他年画产地多次看到过,但在这热气腾腾的年画作坊现场,我仍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我看到王建梅双手麻利地印制完一沓年画,又重新开始下一轮印制。首先,她将一沓纸(通常是一百张)夹在木架上,然后把年画雕版在印画台上固定放好,再用刷子蘸上颜料刷到木板上,迅速将宣纸压在第一张印版上,用不带颜色的刷子轻轻一刷,快速揭开,只见一张图案线条清晰的年画呈现在眼前。

印完这一沓墨线版,接着,王建梅换上另一块套色版,用刷子蘸另一种颜色刷到木版上,再将年画图案与印版对齐后,轻轻一刷,印出第二种颜色的图案。

她印的是油光纸的普通年画,每张年画有五种颜色,因此,一张年画她要印五次。

面对她使用的印画工具,我叫不出准确的名称,这时候,宗成云教我:擦画(印画)的工具叫“樘子”,刷色的工具叫“把子”,而放在颜色碟中的一片棕叫“撩子”。  印完一种年画的五套色后,王建梅把这沓年画整理整齐,放在画案上,并用一根方木条压在中间。我正要问她压上这根方木条做什么,这时,只见宗成旭拿着在门边磨了一会儿的菜刀,上来一脚踏在方木条上,一手拿着菜刀顺着方木条对年画切割起来。

切割完右边的年画,再切割左边的。切割完后,王建梅把刚印出的年画搭在一根竹竿上,一根竹竿上分散搭上三沓年画。

当王建梅将年画递给宗成旭,宗成旭站在凳子上将年画放在屋顶下面的架子上的时候,我看到夫妻俩的配合是如此默契。这是多年来两人形成的默契。

年画全部上架后,王建梅拿起一把扇子为年画扇风。

宗成云对我说:“刚刚印出来的年画要搭到屋檐下面的竹竿上面,将年画晾干。”

我问宗成旭:“要晾多长时间?”

宗成旭对我说:“晾干要一天。”

王建梅补充说:“一夜半天。”

屋子里面烧有炭火,很暖和,因此一天晾干应该问题不大。

忙乎完一张年画,新一张年画的印制又开始了。只见王建梅将一沓白纸安放在画案上,并用一根四方细木条压住,用一块木板挨着细木条夹住白纸后,将白纸折叠过去。

将白纸夹紧固定,雕版固定,这样印起来就不会错位。

无论种地跑运输还是印年画,都是他们自己决定如何种如何跑如何印,没有任何约束,在空旷的田野上,他们的心灵和身体都是自由的,完全由自己支配,没有都市人的紧张和压力。心灵、意志和身体都是自由的,因此,他们是快乐的。

而行走在都市的人流中,很多人都是皱着眉头的、一本正经的、严肃刻板的。一方面是物质的富裕,精神的疲劳;另一方面是物质的相对清贫,然而精神和心灵自由。两种生存方式,两种人生,到底哪一种更有价值?到底哪一种更值得拥有?恐怕不是人人都能说得清楚的。而这正是值得忙忙碌碌的现代都市人反思的。

P25-32

序言

民间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年话”。现今我们过年说的新年贺词、祝福的“年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出门见喜大发财”等,几乎都可以在年画中找到。

年话年复一年地繁衍在新年的见面问候中,在邮递的信函中,在电话短信中,在电子邮件中,然而,另一种古朴生动的形象年话——年画却渐渐消逝。

这些年,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我的收藏兴趣重点转向民间年画。为此,我走访了不少省市地区,寻访中国古代的各大年画产地,行程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个走出了一条中国年画之旅的行程。对于自由行的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条全新的人文之旅。

年画之旅的结果,是一套16开全彩印的《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我寻找各地年画的行程:在穷乡僻壤的田野和深山的跋涉,对各地民间年画艺人的叩访,以及对各地年画濒危告急和生存状况的调查。

在寻找年画的过程中,最令我感到沮丧的是,很多在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年画生产鼎盛一时的产地,现在已经找不到一个年画艺人了!

现存的年画产地仅十多处,其中部分地区仅一两个老艺人在印制年画,如滩头、凤翔、佛山、漳州、梁平、聊城等地,老艺人一走,年画就会断流。即使是现在宣传较好的绵竹年画、武强年画、朱仙镇年画、平度年画,也只有两三家在做年画,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各地为数不多的年画艺人都已年老体弱,后继乏人,他们痛心地对我说:“如果不引起社会重视,再过若干年,年画就会在我们这一代的年画艺人或下一代人手中绝迹。”

年画表达了民间美好的愿望。在武强年画产地,一个老艺人对我讲述了“关帝赐画”的故事:明朝永乐年间,武强城南宋家村有个叫宋良的穷书生,一贫如洗,却心地善良,常常助人为乐,获得关帝赐画,治好了老母亲的病。从此,就有了“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花开落谁家”的传说。如今,武强年画和其他年画一样上了邮票,《鹤鹿同春》《五福临门》《步步吉祥》《吉庆有余》《五路进财》等都是吉利的“年话”。

在杨柳青也有“年画年年鼓,一年鼓一张”的说法,还有“金驹送宝”“黑驴拉磨”“美人就亲”“春牛耕作”等年画传说。如最常见的年画《莲年有鱼》就有一个故事:

清乾隆年间,河北胜芳镇有个叫薛富贵的财主,他从卫里(天津市里)回来,船过杨柳青,他登岸游画乡,买了一幅神笔妙手白俊英的《莲年有鱼》。薛富贵把这张年画往家里一贴,就见那画上的胖小子跳了下来,说:“想吃鱼,您老拿个木盆来。”薛富贵心里一亮。赶忙找来一个大木盆。第二天早上,木盆里果真有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之后天天这样。薛富贵天天卖鱼,赚的钱越多人变得越贪婪,掐着指头盘算整个胜芳镇都要姓薛了。

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可抬头一看,那张画变成了一张纸。他啊的一声,被活活急死了。那画上的大胖小子怕被钱玷污了自己的灵性,张起荷叶帆,划着莲花船,抱起大鲤鱼,沿着大清河,又回到了杨柳青。

“莲年有鱼”的谐音为“年年有余”,年话寓意为生活富裕美好。

民间年画来自民间沃土,充满清新刚健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具有“从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的教育功能。关公、岳飞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成为门神,年画被赋予了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为底层民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可以说,在没有电视和报刊的古代,民间年画是传播最广的寓教于乐的媒体,是辅助儿童成长的教材,也是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如今,在现代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民间木版年画成为濒危艺术,抢救民间年画的工程已在各主要年画产地启动。关照和传承民间优秀艺术,就是弘扬传统文化。每当春节将至,在我们和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说年话的时候,送上一幅民间木版年画,体味传统文化意蕴,最丰富最深情的新年祝福尽在年画中。

自命清高的人是不会喜欢民间年画的,他们会说它匠气和俗气。然而,当我们从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创新中走出来,回首再看民间年画时,它依然俗气,却悦目而安静地存在。

它真的俗气简单吗?在民间年画中,耐人寻味的寓意表象随处可见,每一幅画都蕴涵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意味。有意味的形式、象征、隐喻、谐音寓意这些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核心元素,我们朝圣般虔诚膜拜的元素,我们苦苦跋涉了一圈也只抓到皮毛的东西,我们探寻无路沮丧不已,重新回到中国民间年画,我们发现这些西方现代派元素原来早已存在于距我们最近的年画中,遗憾的是我们却视而不见!

年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来源和故事,每一个物件都有寓意和说法,哪怕是衣服上最细微的花纹都有讲究,这难道不是一个最巨大的隐喻和象征吗?西方人对此感到神奇而神秘,神往不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抛弃自己博大的神奇而求索别人表象的神秘呢?

正如在中国年画最低级形式最原始形态的纸马收藏中,不断有人惊呼“我发现了毕加索”、“我发现了凡·高”一样,在民间年画这一最成熟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师的完美、灵感的源泉。

因为它原本就源自泥土,而任何大师都离不开泥土。

现代人回归自然,就是回归泥土。最简单的,才是最丰富的;最俗气的,或许是最典雅的。同一个圆上,终点就是起点。

那么,让我们顺着圆的轨迹,循着中国古典哲学智慧精髓,终结我们每日的疲于奔命,回归起点,背起行囊,去寻找各地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吧!

后记

年画有几种颜色就有几块版,有几块版就要刷印几次。在民间年画作坊,我深切体会到了古人造词“印刷”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先有刷,才有印。而现代印刷厂用德国海德堡轮转机印刷,已经只有印,没有刷了。

尽可能省略,只有省略才有效率,这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有关。所谓的科技进步,就是省略过程,直奔结果。速度是快了,但体验却没有了。当这一“进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正是生活变得平淡的罪魁祸首,也是人类心灵灾难的开始。

比如现代的旅游。来到名山,乘坐电缆车十分钟就上了山顶,把需要爬一天山的过程省略了,而游山玩水的趣味也省略了,精神体验和心灵乐趣全无。

在食品上也有大量省略过程直接奔向结果的例证,比如快餐、方便面,不仅省略做菜的体验过程,也省略了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再比如喝茶。古代人喝茶,不仅茶叶的选用颇费心思,就是茶具的选用也有很多讲究,紫砂壶分为许多种,除了茶壶、喝茶的杯子,还有闻香杯,就连舀茶的勺子用什么材料做都有讲究,更别说古人烹茶的诸多程序和讲究了。

烹茶的讲究从选用的水开始,必须是某地清冽的泉水或雪水,需煮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有讲究,火候的掌握也有很深的学问。现在好了,有了袋装茶叶,和方便面一样,倒开水冲了即喝。更有甚者,瓶装罐装的绿茶冰红茶大量摆在商场超市,连烧开水冲茶的程序都省略了,打开即喝。在超市,很多食品包装上专门针对讲求速度和效率的现代人写着:开袋即食。现代生活中省略过程直奔结果的事例比比皆是。

回到年画制作,现代轮转机印刷的年画只是印刷品,但它的速度快,一天就可以印刷数十万张,而传统的木版水印套色年画,从绘制画样、雕版到刷印,慢工出细活,一张年画要数十天甚至数月才能完成。我所知道的一些年画艺人创作的年画中,佛山年画老艺人冯炳棠创作《佛山秋色》年画,用了几年时间,而仅仅刻版,就用了两个月。潍坊年画大师张殿英,印一张《农家乐》木版年画,用了四个月时间。而这幅年画的整个创作过程,用了八年,才最终造就32米无接缝长卷的“世界年画之最”。

作为收藏鉴赏,印刷品千篇一律毫无价值,只有木版年画才有艺术的韵味,它是原作,每一张都有手工制作的细微差异,是可供人收藏并慢慢鉴赏的艺术品。

在现代化带来便利和快速度的同时,很少有人担忧这样的问题:现代化的弊端带来的到底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退化呢?如果是进步,未来人类与其制造出的没有心灵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机器人相伴为伍?难道这就是人类的理想?如果是退化,为什么现在我们还要拼命发展高科技呢?难道我们每天匆匆忙忙疲惫不堪地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铺就人类的自毁之路?

每当我看到民间年画艺人印制年画的时候,都会生出这样的感悟。即使有一天木版年画真的灭绝了,但有一种附属它的东西是不会灭绝的,这就是木版年画赋予我们哲学的视角,在快与慢的辩证思考中,让我们鉴古知今,让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缓解现代人的焦虑,抚慰我们随着人类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浮躁的心灵。

在慢下来的生活中,在简单的生活中,在绚丽而喜庆的传统木版年画的映照下,或许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真谛,进入人生的另一种别开生面的境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