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飞絮飘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仇媛媛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仇媛媛基于“努力做好一名煮妇、一名教师,同时写点心情文字”的思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一方素笺之上,在嘀哒的键盘之上,播洒心灵的春华秋实,抒写人生的感悟与得失。

仇媛媛的这部散文集,似一次大自然中的散步,春夏秋冬,穿越不同的季节,感触不同的风景,进行着意味深长的心灵对话,宁静而美丽。

内容推荐

阳春时节,读《飞絮飘影》,如沉醉于春风和煦,受到诗情的激荡,灵魂的震撼。仇媛媛的散文很有特色,其文化视野,其思维向路,其精神境界,其审美视角和审美个性,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她没有沿着一般女作者的单一文化轨迹去拓展思路,捕捉灵感,而是让自己站在自然、历史和现实与中国文化的广阔空间,去思悟生活和人生真谛。她的散文不单单是即物咏怀,闲情偶记之作,而是她的心灵奏鸣曲,更是她对历史、现实的体验与人生、生命体验的艺术凝聚。

目录

第一篇 情有所钟

 自然经典四境界

 丢失的雨声

 丢失的月色

 杨柳依依

 菊之爱

 说莲

 竹

 槐花香

 荠菜

 怀念燕子

 又见炊烟

 庭院优雅

 乐山乐水

第二篇 屐齿留痕

 错约梨花

 梦里水乡

 绍兴寻访

 张家界,不只是震撼

 游哉悠哉

 走到西北口上

第三篇 涵泳生活

 相看两不厌

 距离之美

 借喻母爱

 是生活,还是浪费

 为生活删节

 让时间变慢

 偶遇

 心中花园

 思念少了长度

 给完美打折

 清闲日子

 最大值的幸福

 晨浴

 寻找诗意的栖居

 示弱

 幸福不是那只兔子

 散步

 让美持续芬芳

第四篇 心海踏浪

 当记忆成为竹篮

 在丢失中寻找

 怀念母亲

 写给天堂的母亲

 心中的一曲菱歌

 心家

 静夜思

 年伤

 写在教师节

 仰望

 心里揣一面小镜子

 在二十年师生联谊会上的讲话

 撞见自己的情思

 走过他们身边,我有一种怜悯

 心室里的主人与客人

第五篇 书签一枚

 庄子:在我们有路可走的时候

 请君试问东流水

 身落风尘,心在云端

 令人感奋的生命之力

 读((读者》

 心向往之

 远去的节日

 猜测的魅力

 美丽的神话

 问明自己,问卜明天

 做稷下的学生

 从“诗”到“诗人”

 行走的精神

 掩不住的光亮

 司马迁:生命的教本

 素色陶渊明

 文章千古事

 季羡林的幽默

第六篇 人生况味

 灯火阑珊处

 感觉年岁

 敬畏年岁

 等待

 关于爱情

 伞·屋·人生

 遗忘带来的收获

 我们走过的和那些没有走过的路

 阅读自己

 随风飘逝的智慧

 给人生的菜肴加一味盐

 登高

 往事非如烟

 你永远都是最年轻的自己

 遗憾是人生的另一种成全

 攥紧手心的温度

第七篇 走过四季

 春

 读秋

 雪韵

 窗外

 聆听阳光

 春天的故事

 夏日

 秋天的回忆

 阳光的味道

 深秋的面影

 春日迟迟舂思长

 春天的词汇

第八篇 闲情偶记

 同学十二钗

 回老家过年

 花事花语

 梦

 睡眠

 女儿趣事

 长着根须的情感

 父母的节日

 聚会记趣

 让他感到被需要

 我还有另一份事业

 陌生人的馈赠

第九篇 不妨思议

 我们至少在过两种生活

 韩剧看点

 你能登顶,还能绝水吗

 两只眼睛看世界

 责任之上的那份情怀

 绿是春天的背景

 将火药燃放成烟花

 思想的碎片

 天才与众人

 庆幸一般

飞絮飘影(后记)

试读章节

自然经典四境界

人在自然中,人也成了风景;风景在人面前,风景也有了精神。

真正的经典是常读常新的,就像看风景。经典不远人,“经”就是“常”,经典的基础一定是常情常理,所以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它的亲切。它的顶峰可以是珠峰抑或更高,但在山脚下,它一定会搭建一些梯子,让普通人也能登临。人们根据自己体力的大小,攀援到不同高度,欣赏到不同景致,境界不同,但都有收获。缺少体力的在山脚下走走,收获的是溪流淙淙,山花烂漫;登上半山腰的,收获的是松涛阵阵,飞瀑流岚;而登上峰顶的,自然收获到别人收获不到的襟怀。这就是经典的弹性和魅力。

自然也是部经典,难读也最好读,而且是日读日新日日新。无论男女老幼,还是学者村氓,大家都喜欢自然,散散步,吹吹风,赏赏景,每个人都能在自然中得到放松和愉悦。这种愉悦无须知识参与,无须阅历帮忙,只要你愿意走进就能获得。我们姑且称这种境界为第一境界——自然的愉人境界。

有哲学沉思的人,他们阅读自然,不只为愉情,还为进行哲学的沉思。苏东坡泛游赤壁,在扁舟与沧海的对比中,感叹生命之须臾,江月之无穷,在变与不变的辩证里,悟得“物与我皆无尽也”,于是释怀,尽情享受这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人因感悟而通透,乐因通透而倍增。“万物静观皆自得”,静观万物,都能有得于心,它让人在风云变幻之中去进行思,在天地有形之外去寻觅道。所以庄子说: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

自然还能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感悟。我们的古人常会见花流泪,对月伤怀。生命是有限的存在,是难以自我掌舵的小舟,生命的感伤总能在对自然的感悟中得到观照。面对落红无数,人们感叹青春短暂、韶光易逝;面对树木萧萧,人们感叹繁华易衰,人生易老。惜舂、悲秋,人们何尝只悲叹景物、节候?如果说我们的先人从景物中得到了太多的感伤,那么西方人从景物中得到更多的是生命正面的启迪。英国哲学家罗素,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他的童年很孤寂。他经常在家中荒凉失修的大花园里独自散步冥思,是大自然、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和绝望中拯救了出来。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主人公,一直坚持与庸俗战斗,世俗对他的恶毒攻击也铺天而来,他战斗得疲惫时,也想到过死。一天他躺在草地上,任绝望无限度地滋长,就在此时自然向他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水光清澈恬静,小鸟枝头鸣唱,开花的麦秸在微风中波动,蜜蜂散布出芬芳的音乐。他感动了,对生命的感动和热爱重新被这一切唤起,也是自然拯救了他。

自然给人的这种哲学的沉思和生命的感悟,不妨看作是阅读自然的第二种境界——启人思悟的境界。这一境界是思有所得,感有所悟,人们从自然中获得了较明确的认识和感受。还有一些时候,沉思的人获得不到明确的认识,越是思索,问题越多,也越复杂,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屈原面对上苍,发出诘问。在《天问》里,他问天问地,问历史,问宗教,有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种对本体问题和自然现象的琢磨,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意味的探索。唐柳宗元曾作《天对》,回答屈原的问题。朱熹集注《楚辞》,也在试图回答,但面对涉及自然界的发问,无不支吾其词,真是“一时千古,只共昏迷”。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头上的星空”就是指万物循以产生的自然规律,他对这一规律的思索是不止的,认识也是不止的,思和识都没有穷尽。自然让人敬畏,它那看似沉静的表象里,蕴藏着无限的命题和道理,善思的人总想以自己无所不通的触角接通自然的每一根神经,以期获得终极的认识,可自然的触角太丰富太细密,再伟大的思想者也有很多地方难以接通,于是努力想接通便成了他们永恒的课题。这种因思之深而不断有所发现可又不能最终求解的阅读,是阅读自然的第三种境界。

前三种境界的阅读,人与自然都是有“距离”的,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客体愉悦或启发着主体,主体享受或思悟着客体,主客体的身份是各自独立的、不对等的。第四种境界就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在自然中,人也成了风景;风景在人面前,风景也有了精神。这是一种融入,是相互的融入。万物与我为一,我还用得着向自然发问吗?一切的沉思和感悟都已卸下,只有与天地精神的往来,只有与自然的亲切对话。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

P2-4

序言

写给思考的人生和爱思考的人

——序《飞絮飘影》

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无论是何种人生,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

但在而今的时代,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有很多的事情要干,很多的地方要跑,思考这件事情,太奢侈,太浪费了。

然而据我的经验,真正的价值,似乎就藏在这种奢侈和浪费里。

所以,只要在人生的过程中,能够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曾经的过去,以及即将面临的未来,是非常值得去努力、去做的一件事。

《飞絮飘影》这本个人随笔,就是一个人的思考,是思考人生的片片飞絮。作者用真情去感念人事,用心灵去感悟人生,用情怀去感知万物,细细品味,颇受启迪,是很有意义的。

当年明月

2009年11月11日

后记

飞絮飘影(后记)

三月柳絮漫天飞,送春无语久不回。

春无踪迹云天阔,好风送我梦相随。

柳絮飞在暮春,是送春的使者,它默默地飘飞,似在寻春的踪迹。春是悄悄撤离的,带着无尽的伤感,也怀着一份祝福和希望,因为它是在“枝间时见子初成”时离开的,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把接力棒交给了夏。虽然离开有无数个应该的理由,可伤感是惟一不变的理由。柳絮执着地守在送春的路口。“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我喜欢杨花,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情绪。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杨花飞落,不会让人惋惜,因为没人把它当成是花。它没有花的造型美、色彩美、芬芳美。称其为花,这里包含了多少的恩惠与善意。一定是个心怀柔肠,而又怜惜万物的人才深情地叫出了“杨花”。杨花因“名不副实”,也遭遇了鄙夷。有人讽刺,在“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暮春,杨花没有才思,只知道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也有批评,说它借助风势作颠狂态,附庸风雅,不知自己为何物。有说它水性杨花,不自重;也有人说它心比天高,太逞强。在杨花的生命中,毁多于誉。

杨花最贴切的名字应该叫柳絮,还自己的本真。没必要闯入花的阵列,不必跟任何花相比。人是在相比中失去自我的。不与百花相比,柳絮才能活得轻松。是什么时候在柳枝上绽开的,不在乎别人知不知道。完成了开放,借助风的力量,作生命的最后旅行,飘飘洒洒,没有叹息地化为春泥或落入池塘,完成生命的每一次超越。

柳絮是质朴无华的,似乎没有一点值得炫耀的资本,也没有让人喜欢的理由。“糁径杨花铺白毡”,人们踏在上面,跟落红满径的感觉是不同的。落红总能勾起人们怜香惜玉的情感,它的逝去总要人们掬一把泪,感几回叹。而柳絮的飞逝不让人有沉重感,如同它轻盈的生命,让逝去也变得轻松。

我喜欢柳絮飞舞时的情景。我以前所在的学校,周边有许多柳。暮春,柳絮飞舞成忘不掉的记忆,它在提醒你春天已经离去,夏天正在到来。柳絮的这种挨家挨户的提醒,让不少人很烦。它落到你的头发上,也会落到你的饭碗里。新打来的一桶水放在院中,一会就被它落满。落了雨,湿湿地贴在地面上。但我从未厌烦过柳絮,对它的来访,始终持欢迎态度,一任它选择想停息的地方。我认为它们是诗意的飞舞和诗意的栖息。

喜欢柳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跟东晋才女谢道韫邂逅过一段佳话。有一天,谢安问侄女谢道韫和侄子谢朗:“大雪纷纷何所似?”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受到谢安的称赏。后传了出去,人称之“咪絮之才”。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东晋有名的才女,被誉为“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我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飞絮飘影》,既表达我对才女的仰慕,也试图想沾点才女的灵气。

静静时,我常常思绪纷飞,漫无边际。每当此时,我的脑中就会浮现柳絮飘飘的情景。莫非我的思绪跟柳絮相似?是的,我的思绪如空中飞舞的柳絮,飞舞是它的兴趣,凝窗独坐或走进自然,思绪便找到了最大的空间。它们飞舞着,不为引人注意,只是想做一次旅行,让生命飞动起来。尽情飘飞后,大部分都疲倦地飘落,或入了泥土或入了池塘。因为是柳絮,不会像“落红无数”那样可惜,柳絮倒也落个轻松自在。也有被我接住的,接住的这些思绪便化成了文字,质朴无华,没有馥郁的香气,多数人可能不会喜欢,但我自己喜欢,它们是我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

人的思想和智慧都是在不停飘落的。它们漫天飞舞,除了极少数凭好风借力,被送上青云,绝大多数都飘逝在岁月的长空。我的这些飞絮,也会逐渐飘散,没有悲哀,因为它有过飞舞的快乐。

走笔至此,虽已初冬,但心中的温暖仍如春在身边。

我要最由衷感谢著名文学评论家、《当代》原副主编汪兆骞先生,是他把我的书稿推荐给作家出版社,并倾情作序。特别感谢当年明月,在紧张的读写时光里,抽空为我作序。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为我的书写点评。

还要非常感谢作家出版社对外合作编辑部主任那耘先生、中国海关出版社杨恩军先生和蔡若菁小姐,是他们多方努力,才有了我这本书的问世。

还要感谢我的同事林伟先生,他为我整理书稿付出了大量的辛苦。

我的夫君李传同、弟弟仇政华、爱女楠楠等家人始终给予我悉心的关爱和支持。

窗外雪花纷飞,那飘舞的欣悦,一如我感激的心情。

仇媛媛

2009-11-18

书评(媒体评论)

仇媛媛的教文创作带着崭新的文化气质和艺术风貌,突然闯进文坛,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锐气,涤荡着文坛因袭的惰性,冲击着散文创作的平庸和浮泛。“把普遍的东西赋予更高的意义”,“使熟知的东西恢复未知的尊严,使有限的东西重归无限”(诺瓦利斯《断片》)。

——著名文学评论家 汪兆骞

《飞絮飘影》这本个人随笔,就是一个人的思考,是思考人生的片片飞絮。作者用真情去感念人事,用心灵去感悟人生,用情怀去感知万物,细细品味,颇受启迪,是很有意义的。

——著名作家 当年明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