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书信(白话本)/袖珍纸阅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清)曾国藩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书遴选、收录了曾曾国藩125篇有代表性的家书,全书按书信的时序编排。内容有修身、治学、理财、齐家、交友、为政诸方面。适合广大读者做修身养性读物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遴选、收录了曾氏125篇有代表性的家书,全书按书信的时序编排。内容有修身、治学、理财、齐家、交友、为政诸方面。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氏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宏论军政国是,或阐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实为后人吟诵捧读之佳作!

目录

禀父母·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

禀祖父·如能救焚拯溺,何难嘘枯回生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致诸弟·为学譬如熬肉,先猛火煮,后慢火温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诸弟·勉励君子应早立志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致诸弟·士人读书之“三要”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诸弟·谈论读史之道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禀父母·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

  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致六弟·读书宜专,习字须有恒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

致诸弟·述孝悌之道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

致诸弟·凡事皆宜专一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禀父母·优待仓实为有因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致诸弟·学问之道“有恒”二字

(道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致诸弟·事事应勤思善问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

禀父母·命四弟专程送诰

(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 

致诸弟·祖母葬事谨遵天理

(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 

禀祖父·蒙皇上破格天恩从四品骤升二品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致诸弟·蒙皇恩得派武会试正总裁

(道光二十七年十月十五日) 

禀父母·近得次孙郭雨三欲妻之以女

(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四日) 

致诸弟·家中改屋便利为要

(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 

致诸弟·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致诸弟·论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致诸弟·望查失信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初一)

致诸弟·在京祭祖父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三) 

致诸弟·余欲推社仓之法以惠地方

(咸丰元年四月初三)

致诸弟·皇恩浩大益当尽忠报国

(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致诸弟·余兼署刑部右侍郎

(成丰元年六月初一)

字谕纪泽儿·出殡之事一切皆从俭约

(成丰二年九月十八日)

禀父亲·军中要务

(咸丰四年三月:十五日)

致诸弟·勤则百弊皆除

(咸丰五年六月十六日)

禀父亲·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咸丰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早) 

致诸弟·勤俭忠厚,以承先而启后

(咸丰五年九月三十日)

致诸弟·妇职之要与妇道之要

(咸丰六年二月初八)

致四弟·宦途险恶常思退居

(咸丰六年九月初十)

致九弟·料理戎事足增长识力

(咸丰六年九月十七日)

字谕纪鸿儿·不可贪爱奢华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夜) 

字谕纪泽儿·不可浪掷光阴

(威丰六年十月初二)

致九弟·才根于器,良为知言

(咸丰七年十月初四)

致九弟·将才四大端

(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夜) 

致九弟·带勇之法首推体察人才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夜) 

致九弟·带兵应有强毅之气

(咸丰八年正月初四夜)

致九弟·治军总须脚踏实地

(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

致九弟·济人需济急

(成丰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致九弟·应交甘苦患难之人

(咸丰八年二月十七日)

致九弟·“傲”之一字,百无一成

(咸丰八年三月初六)

致九弟·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

(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

致九弟·脚踏实地,求精不求阔

(咸丰八年六月初四)

字谕纪泽儿·读书之法,看读写作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字谕纪泽儿·余平生有“三耻”

(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

字谕纪泽儿·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

(咸丰^年十月二十五日)

致诸弟·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证

(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致诸弟·宜和睦尽孝道

(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致诸弟·乱世居华屋广厦,尤非所宜

(咸丰九年元旦)

致诸弟·折奏温弟殉节事

(咸丰九年正月十三日)

致诸弟·心绪郁郁,望叙手足之情

(咸丰九年正月二十三日)

致诸弟·沅弟之字不可抛荒

(咸丰九年二月初三)

字谕纪泽儿·写字作文用笔之法

(成丰九年三月初三清明)

字谕纪泽儿·看书应有所择有所得

(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字谕纪泽儿·欲成就须从“有恒”下手

(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

致诸弟·悼叔父

(咸丰十年二月初八)

字谕纪泽儿·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咸丰十年二月二十四日)

致诸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咸丰十年三月二十四日)

致澄弟·以八字诀为治家之道

(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九日)

致沅弟·寸心总不敢忘“爱民”两字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二日)

致澄弟·情意宜厚,用度宜俭

(咸丰十年五月十四日)

致季弟·人之所助者信也

(咸丰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致诸弟·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

(咸丰十年七月初八)

致诸弟·以勤与爱民回报君亲

(咸丰十年七月十二日)

致诸弟·昔年失之高亢,近日稍就平实

(咸丰十年八月十二日)

致沅弟·古今庸才皆以惰字致败 古今才人鐾皆以傲字致败

(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三日)

致诸弟·时以子侄辈骄傲为虑

(咸丰十年十月初四夜)

致四弟·不信地仙

(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致四弟·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成丰十一年正月初四)

字谕纪泽儿·写字宜常摹柳帖

(成丰十一年正月十四日)

字谕纪泽儿·内传为本义,外传为余义

(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

致四弟·家中子侄当谨守家训

(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字谕纪泽、纪鸿儿·儿不可从军亦不必做官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致诸弟·读弟信,不动心者必不友

(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致沅弟·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

(咸丰十一年四月初三)

字谕纪泽儿·看读写作逐日无间

(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字谕纪泽儿·论目录分类之法

(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四)

致澄弟·浙事危险屡求救援

(咸丰十一年九月十四日)

字谕纪泽儿·儿之才思宜古雅

(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

字谕纪泽儿·函慰儿为家常琐事之劳

(同治元年三月十四日)

字谕纪泽儿·事无分难易,行之有恒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

致沅弟·对悍将宜宽严并济

(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

字谕纪泽、纪鸿儿·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同治元年四月:十四日)

致诸弟·愿以“劳谦廉”三字自惕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字谕纪鸿儿·戒勿沾富贵气习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

致诸弟·有才无德者稍远其人

(同治元年六月初十)

致沅弟·有德者自修而谤亦日熄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

字谕纪泽儿·吟诗作字法

(同治元年七月十四日)

致沅弟·存倔犟以励志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

字谕纪泽儿·读书居官,世守礼义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四日)

字谕纪泽儿·读书须作札记

(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字谕纪泽儿·以精确训诂作古茂文章

(同治二年三月初四)

致沅弟·先有豁达光明之识 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致沅弟·吾辈所最宜畏惧敬慎者

(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

致沅弟·修身养家需以明强为本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致沅弟·以居上位而不骄为极难

(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致澄弟·凡事皆当谨慎俭朴

(同治二年十月十四日)

致澄弟·望于俭字加一番工夫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字寄纪瑞侄·处最顺之境需立定志向

(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致沅弟·胸次浩大乃是真正受用

(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六日)

致澄弟·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同治三年六月初四)

字谕纪鸿儿·力去傲惰二弊

(同治三年七月初九)

致澄弟·人人需以勤俭自勉

(同治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致诸弟·宦海真可畏耳

(同治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字谕纪泽、纪鸿儿·古来文人贵在气势

(同治四年七月初三)

字谕纪泽儿·养生之道尽在我矣

(同治四年九月初一)

字谕纪泽、纪鸿儿·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同治四年九月晦日)

字谕纪鸿儿·再进再困,再熬再奋

(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字谕纪泽、纪鸿儿·养生之道,顺其自然

(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致诸弟·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同治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字谕纪泽、纪鸿儿·贵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同治五年九月初九)

致沅弟·胜人处不可求强,自修处可求强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致沅弟·身为高官宜稳妥处世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致澄弟·富贵常蹈危机

(同治六年二月初五)

致沅弟·艰危之际论字

(同治六年三月初二)

字谕纪泽儿·变柔为刚,化刻为厚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字谕纪泽儿·中国自强之本

(同治七年十二月初三)

字谕纪泽儿·最忌以势利相接

(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二日夜)

赴津查殴毙洋人案兼附遗嘱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

致诸弟·兼顾养生与力学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三日)

试读章节

致诸弟·为学譬如熬肉,先猛火煮,后慢火温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计此时可以到家。自任丘发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胜悬悬,不知道上有甚艰险否?四弟、六弟院试,计此时应有信,而折差久不见来,实深悬望。

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

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课人议每课一文一诗,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写。予文、诗极为同课人所赞赏。然予于八股绝无实学,虽感诸君奖许之殷,实则自愧愈深也。待下次折差来,可付课文数篇回家。予居家懒做考差工夫,即借此课以磨砺考具,或亦不至临场窘迫耳。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竞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渠言有窦兰泉者(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摒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

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人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漫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请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人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余,进益无多,每一念及,无地自容。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存留,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

谢果堂先生出京后,来信并诗二首。先生年已六十余,名望甚重,与予见面,辄彼此倾心,别后又拳拳不忘,想见老辈爱才之笃。兹将诗并予送诗附阅,传播里中,使共知此老为大君子也。

予有大铜尺一方,屡寻不得,九弟已带归否?频年寄黄英(芽)白菜籽,家中种之好否?在省时已买漆否?漆匠果用何人?信来并祈详示。

P4-8

序言

曾国藩,湖南长沙湘乡白杨坪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亦颇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自幼聪慧,机敏过人。他五岁启蒙,六岁即入家塾读书,八岁就能诵读八股文和“五经”,十四岁便可通读《周礼》《史记》。道光六年(1826),年仅十六岁的曾国藩应长沙府试,名列第七。二十岁时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二十三岁考取秀才,次年又中举人。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于二十八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仕宦生涯。1847年,三十六岁的曾国藩超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49年又升为礼部右侍郎。在此后的九年中,他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军政大权,十年七迁,连升十级,直至入阁拜相,官至二品大员,为清王朝的统治立下过汗马功劳。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兴兵于两湖,经郭嵩焘力邀出山,并于次年赴长沙就任,与湖南巡抚商议操办民兵团练,旋扩编为“湘军”,围剿太平军。曾国藩自诩一生最大的“功业”,即是亲率湘军,替大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被朝廷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身份而封武侯的第一人。这以后,曾国藩还先后做过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直到1872年病逝于南京,活了六十一岁。死后赠太傅,谥文正公。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其历史功过至今难有一个结论。但从“杰出人物”的角度来审视,曾国藩具有的操守、修养、文才武略,以及他一生志向高远,自拔于流俗,“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确实是“一难得之奇才”!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做人的不同境界”。而曾国藩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克己修身,严训子弟,不居功自傲,不恃强凌弱,不授人以柄,守中慎独,防患于未然;他既笃信宋明理学,却又勇于接受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倡导洋务运动——这一切都交织在曾国藩起伏跌宕、曲折艰辛的人生中。

本书遴选、收录了曾氏125篇有代表性的家书,全书按书信的时序编排。内容有修身、治学、理财、齐家、交友、为政诸方面。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氏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宏论军政国是,或阐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实为后人吟诵捧读之佳作!

曾国藩家书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人和他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侃侃而谈的前人故事,更是历史的风云际会、社会的沧桑巨变;还是锻造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操守的响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6: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