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清衰弱时期/话说中华文明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默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景德镇成为清宫廷陶瓷生产中心

清政府众多的御窑厂中,以景德镇御窑规模最大,清宫廷所使用的瓷器大多来自景德镇,集中体现了清代陶瓷工艺水平。因此景德镇实际上已成为清代宫廷陶瓷生产中心。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水平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造型品种有所增加,而且在烧制技术上有所改进,有所创新,主要成就表现在釉上彩、单色釉、青花等瓷器的生产上。

釉上彩是在烧成的陶瓷上进行敷色彩绘,然后置于窑中低温烧烤而成的一种瓷器。中国釉上彩始于宋代红绿彩。清代轴上彩除了继承发展明代的五彩、斗彩、单彩、素三彩之外,还创烧出了新的轴上彩——粉彩。

清代五彩陶瓷色彩种类有所增加,以康熙时的最精彩,又称“古彩”或“硬彩”。所谓“古彩”是指继承明代传统技法而言,其画风古朴刚劲,豪放浑厚。所谓“硬彩”,是相对于雍正时烧制的粉彩而言,因其敷色单纯浓重,烧成后色彩晶莹明亮,有一种坚硬的感觉。

斗彩是指在釉下青花轮廓内填釉上彩,使釉上、釉下相斗。清代斗彩瓷器比明斗彩色彩更丰富,康熙时在青花轮廓里填五彩,雍正时填粉彩,乾隆时还能分出深浅层次,且多为图案化处理。在装饰题材风格上,明斗彩多画人物花鸟,用笔潇洒、清淡典雅,而清斗彩多画花草、吉祥图案,色彩浓厚富丽,描绘精致。

粉彩的出现是瓷绘画法上的一大进步。粉彩,也叫珐琅彩,又叫瓷胎画珐琅,因在瓷胎上摹仿当时新兴的铜胎画珐琅而得名。其制作程序是先在素烧瓷胎上用一种不透明的玻璃粉打底,再在白粉上涂色渲染,而后再用双勾画法勾勒缠枝花草纹样,染出明暗浓淡。由于这层白粉的衬托,烧成后的彩绘不像五彩那样浓艳强烈,而给人一种柔和淡雅的感觉,故也有“软彩”之称。雍正以后,粉彩的烧制更加成熟、普遍,并开始代替五彩,成为清代釉上彩的一个重要品种。

清代单色瓷器生产技术在明代基础上继续发展,除了原来明代已有的原色釉外,又创造出多种中性间色釉,大大丰富了中国陶瓷生产中的颜色釉。

青花瓷器在清代陶瓷生产中继续保持主流地位,制作技术又有所改进,尤以康熙朝青花最有特色。它采用云南的珠明料烧制,彩绘用色更为成熟细致,有深浅变化,层次丰富,色调鲜蓝青翠而不火气,明艳清朗而不俗气。后雍正、乾隆宫廷青花多不如康熙朝青花。

景德镇陶瓷以御窑厂为制瓷中心,御窑厂的工艺技术、艺术风格对景德镇民窑及全国的陶瓷制作均有较大影响。

杨柳青年画行销北方

杨柳青镇位于天津城西,古称“柳口”,地处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沿岸,水陆交通便利,市肆林立。这里是北方木版年画的重要发源地。

杨柳青年画始创于明代,最早的画铺有戴廉增和齐健隆两家,后来逐渐发展扩大为廉增、美丽、廉增丽、健隆、患隆、健惠隆六家,甚至扩展到北京、绥远等地。较大的作坊,一家能有50多个画案,200多名工人,每年印制年画100万张以上。至清代中晚期,杨柳青及其周围30多个村庄都从事年画的生产,以至于“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产品行销北方各省以及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成为北方年画的主要产地。

杨柳青年画题材范围较广,包括风俗、历史故事、戏曲人物、财神、娃娃、美人、花卉、山水、神码、楼阁、走兽、博古以及十样锦、吉祥富贵图样等,其中大多数题材都是北方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这是杨柳青年画之所以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杨柳青年画制作精细,分画、刻、印、描,开脸等多种工序,以线刻单色版加人工刷色为制作特征,其风格受北方版画和清代院体画的影响;用线精细纤巧,柔丽妩媚,用色追求沉着协调而色彩裱丽的强烈对比效果,与清代丝织刺绣等的用色有一定联系。

因时尚的变迁,杨柳青年画在题材与风格方面在不同时期各有变化。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杨柳青年画最兴盛的时期,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年画题材以历史、戏曲题材为主,场面热闹,绘制细致,设色雅丽。鸦片战争后,国势渐衰,国难危殆,社会思想动荡活跃,除了表现民众美好理想的题材,如发财致富、五谷丰登、山河壮美、除暴安良等以外,反映时事的作品不断出现。如讥讽慈禧的《回銮图》、赞扬人民起来反抗的《京师女子学堂》,还有表现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年画,如反映1870年天津教案的《火烧望海楼》等。太平军进驻天津时期,杨柳青年画则以花鸟山水为题,绘制清隽。清末,上海画家钱慧安来杨柳青绘稿,初期追求文雅,多拟典故与前人诗句,赋彩淡匀,代表了文人画题材、作风,后期渐转向世俗化。钱氏对杨柳青年画改进产生了一定影响。清代末年,杨柳青年画尚有一定规模,但已日趋衰落。

杨柳青年画行销于北方各省,其线刻精工细腻,染色强烈,鲜丽的风格对河北武强年画、山东杨家埠、高密及陕西凤翔等地的年画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声求义方法成熟

清以前的训诂考据学者大都不大明白语音为字形和语义的中介、语言在本质上依赖于语音的道理,往往只重视文字的形体,而忽略对语音的研究。元初的戴侗曾提出过根据声音以探求词义的主张;明末清初的黄生更是明确提出了“因声以知意”、 “古音近通用”、 “一音之转”等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但他们没有进一步探究音义之间的关系,而且由于上古音系统还没有正式确立,他们也就无法将所发现的理论有效地运用于训诂实践。

因此,训诂学界“这种重形不重音观点,控制着一千七百年的中国文字学,直到段玉裁、王念孙,才冲破了这个“藩篱”(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段、王都是戴震的学生,接受了他在音义关系上的主张,如“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 “而字学、训诂、声音,未始相离,声与音又经纬衡从宜辨”,是贯穿文字、训诂的主线等。然后,他们又各自提出了更完善的音义关系理论。

段玉裁认为“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而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广雅疏证。序》),而且在实际运用中多限于根据谐声偏旁来说明词义。王念孙则更进一步,提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等主张,并在实践中全部采用不限形体、于声得义的表达方式。可见到王念孙时,因声求义法已完全摆脱了字形束缚,达到直接由字音探求字义的成熟地步。

段、王不但在理论上对音义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在训诂实践——《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中作出了典范,不仅纠正了前人的许多误说,而且有自己的不少发明创见,为后来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榜样。P2-6

目录

景德镇成为清宫廷陶瓷生产中心

杨柳青年画行销北方

因声求义方法成熟

象牙雕出现江南广东两大派

苏钢推广

包世臣谈运笔

注解古书风行

馆阁体僵化

伊秉绶融汇篆隶

潍县民间木版画产生

大规模整理传统数学

四大家擅棋场

王贞仪著天文学著作

王鸣盛订史

乾嘉象棋隆盛

毕沅注经

张惠言发动常州词派

阮元主编《经籍纂诂》

《随园诗话》作者袁枚去世

起和珅大狱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水平达到顶峰

漆器工艺转入民间

阮元主编《畴人传》

英国大规模向中国输出鸦片

白莲教起义渐平

谈天三友领导中国数学

章学诚论蒙学

基督教禁教达到高峰

阳湖派产生

广东天地会起义

越南定名

崔述辨伪

清代后期篆刻艺术全盛

黄丕烈藏书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集乾嘉考据之大成

钱大昕研究古声母

马礼逊入华

西洋音乐进入中国

英军侵澳门炮台

京师禁烟

癸酉之变震动全国

钻井技术进步

明安图、董祜诚计算级数

“四大镇”名扬天下

段玉裁注《说文》并发展古音学

查禁鸦片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责令英使亚默尔斯回国

八卦教刘氏家族覆灭

各教教徒交经具结

《理藩院则例》订成

近代汉字印刷开始

《曝书杂记》成书

道光即位

兵部遗失行印

经学家孙星衍去世

《绣谱》传刺绣工艺

平定张格尔叛乱

板腔体形成

开始海运漕粮

褒盆技术发明

《明心鉴》流传

外国人在华办报刊

常州今文经学派兴起

老生三杰出现

龚自珍为变法张目

作物结构迅速变化

怡和洋行成为“洋行之王”

《劝世良言》刊行

皮簧戏《四进士》成形

律劳卑事件爆发

义律入华.

鸦片祸国殃民·林则徐虎门销烟

查禁走私鸦片引起重视

林则徐赴广东查办鸦片

虎门焚烟

林维喜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英国出兵·挑起鸦片战争

清政府和谈

英军攻陷广州等地

三元里人民抗英

马礼逊办学

火器发展的起落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上海租界出现

外国侵入中国司法

魏源倡导维新思想

魏源编《海国图志》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望厦、黄埔条约签订

外国银行、企业入华

《仪象考成》及续编编成

姚莹作西藏史

张明山开创“泥人张”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

清人研究幂级数

沙俄吞并西北

上海徐家汇建教堂

徐家汇藏书楼建成

广州人民反英

李善兰精研数学·译介西方近代科学名著

徐继畲著《瀛环志略》

吴其浚考订植物名实

杨秀清自称天父

拜上帝会金田起义

葡萄牙霸占澳门

认识学习西方

交际舞进入中国

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形成

江有诰集古音学大成

捻军起义爆发

四大名刹延续禅宗

清廷整顿旧学

近代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上海崛起

太平军北上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规划“天国”理想

英使走访天京

太平军北伐西征

上海小刀会起义

英法美谋求修约

广东天地会起义

清政府开征厘金税

王筠普及文字学

湘乡派出现·桐城派古文中兴

威妥玛入主上海海关

湘军体系形成

太平军达到顶峰

湖口九江之战

太平军击破江南江北大营

太平天国内讧

各地起义风起云涌

英国挑起亚罗号事件

李涵虚著《道窍谈》

序言

《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华文明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钓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话说中华文明》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话说中华文明》,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话说中华文明》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内容推荐

李默主编的《大清衰弱时期(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 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本套书的意义和使命。《大清衰弱时期(话说中华文明)》作者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 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编辑推荐

李默主编的《大清衰弱时期》是《话说中华文明》系列之一,该系列全景式图文并茂的记录了中国文明历史,与考古密切相联,追寻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它可称为真正的“纸一博物馆”,文字、图片彼此相当,将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6: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