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诏举贤良
汉文帝二年(前178)十一月,文帝诏令天下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士。
贤良方正即指品行德操出众之人。文帝认为,君主的职责在于养育管理百姓,治理天下,使天下太平在于皇帝一人,皇帝如不能治理好百姓并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那就是很大的过失。因此下诏让天下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人,以广开直言之路,发现和补救皇帝在治理国家中的过失。汉朝举贤良方正以此为开端。一般认为,作为选用官吏的中国古代察举制度始于文帝二年的诏令。到武帝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选官制度。此后两汉诸帝大多颁行过类似的诏令。文帝通过此一诏令,搜罗了一大批民间人才。作为汉朝补充官员队伍的途径之一。这一措施在其推行的休生养息、稳定社会、发展生产的政策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郡守开始使用符节
汉文帝二年(前178)九月,汉朝郡守开始使用符节。
符节为符和节的统称,是古代传达命令、调兵遣将、出入关卡时及出使者所持的凭证。多以金属制成,也有的由玉石、竹木制成。汉文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开始让郡守使用铜虎符、竹使符。符即虎符,是铜虎符的简称,因为以铜制作,另外又形似猛虎,因而得名。符长6寸,原为完整虎形,顺脊背梁部一分为二,右半部留朝廷,左半部与郡国。虎符专供发兵使用,如果朝廷要调拨郡国之兵,就向郡国出符,合符才可发兵。节是信物,为号令赏罚之节。多以竹制成,长约七八尺(汉l尺约合现今7寸),节上装饰旄牛尾,尾由牦牛县按年进贡,所饰牦尾共3重,颜色常有变更。开始时为红色,汉武帝时为防止太子假传命令调兵遣将,于是在第一座上加饰黄旄,以示区别。由于节为信物,有节则显示权重,无节则权轻,因此汉朝时人们重节。
汉文帝时让郡守使用符节有助于社会稳定,对阻止诸王列侯等拥兵自重有重要作用。
贾谊作《吊屈原赋》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二十余,为博士,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文帝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贬谪中,他仍不忘国事。后为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仅33岁。所著文章58篇,刘向编为《新书》。
贾谊是汉初著名的辞赋家,作品有《吊屈原赋》、《鹏鸟赋》,显示了从楚辞向汉赋过渡的痕迹。
赋本是诵的意思,《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苟卿《赋》篇第一次以“赋”名篇,汉人沿袭其义,凡辞赋都称为“赋”。汉初骚体的楚辞逐渐变化,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故贾谊的赋兼有屈原、苟卿二家体制。
《吊屈原赋》是贾谊谪往长沙时所作。它借凭吊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赋中感叹道:“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鳇鲸兮,固将制于蝼蚁。”作者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却遭到保守官僚的排挤,政治抱负无法施展,遂以其抑郁不平之气倾注在赋中,虽痛逝者,实以自悼。刘勰评之为“辞清而理哀”。由于贾谊在此赋中引屈原为同调,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又对屈、贾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合传,因而后人往往将贾、屈并列,称为“屈贾”。
《鹏鸟赋》是谪居长沙时所作。它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同时也流露出齐生死、等祸福的消极思想。
贾谊的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出从骚体赋过渡到汉赋的端倪。
作为文学家,贾谊最著名的还是他的政论散文,他的《过秦》、《大政》及《陈政事疏》等名篇世代相传,荫泽后人,对唐宋古文的写作有相当的影响。汉文帝休生养息
汉文帝即位后积极推行休生养息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汉文帝二年(前178)正月,贾谊上疏论积贮,认为国库充实百姓便知礼节,衣食丰足百姓就知荣辱,当务之急就是劝民归农,发展生产,使天下各食其力,主张从事工商末业和游食之民都应转到农业生产上来。积贮是天下的大事,只要粮食充实而财富有余,就什么事都好办。并认为国库充实,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社会也得以稳定。文帝认为说得很对,于是下诏天下以农业为天下之本。此外为鼓励农业生产,文帝还诏赐天下,减征田租,即为三十税一。另一方面,文帝积极废除苛令,元年(前179)十二月,下令废除收孥相坐律,即废除秦父母、妻子、同党连坐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第二年五月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认为由于国家法律有诽谤妖言之罪,因而使臣下不敢尽隋而言,皇帝也就无法发现自己的过失,因此废除此法,以利下情上达。五年(前175)四月,文帝不顾大臣反对,下诏废除盗铸钱令,同意可由民间自行铸造。然而,由于新铸钱和已铸钱大小、轻重、质量不一,而同在市场上流通,不但造成交易不便,而且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因此,这一措施效果不明显。十三年(前167)五月,文帝又下诏废除肉刑法,进一步缓和了社会矛盾。文帝通过废除苛令和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不但缓和了社会矛盾,而日使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从而使汉朝渐渐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富裕景象。贾谊最早提出“法钱”概念
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多次上书陈述政见,反对汉高祖和汉文帝实行的任民铸钱政策,主张由国家统一铸造铜钱,禁止私人钱币。
他指出,由于商贾利用铜钱名义价值和铸造成本之间的差别铸币获利,导致币值与物价长期波动,流通界非常混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国家应垄断币材铜和货币铸造权,推行禁铜政策,消除私铸的根源,减少犯罪活动,安定社会经济秩序,并驱使采铜铸币者重返农田,以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贯彻重农抑商政策。他还针对货币流通20多年来陷于紊乱的局面,顺应了新兴封建地主经济体系在货币流通方面的客观要求,最早提出了“法钱”概念,以实现封建国家货币制度的统一和稳定。“法钱”是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重量和成色的铜钱。中央政府应“立法钱”,建立统一的本位货币,使流通界只有良币,奸币绝迹,人民在使用货币时互不相疑。这样就可以限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平稳物价,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抗击匈奴的军事力量,巩固封建国家的法制。贾谊提出“法钱”概念和“立法钱”的要求,并把货币问题和生产、交换、富国、强兵等问题联系起来,既符合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为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作了重要的舆论准备,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