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倪为公书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宗鸿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二章英雄本色 中流击水

1925年,倪为公出生于上海崇明岛一书香世家,其父倪振先是岛上名流,诗人、画家,教育督察委员,曾先后担任沈家镇小学、庙镇小学校长。受家庭影响,少年时代,酷爱书法的倪为公写得一手好字。15岁那年,在庙镇小学执教时他写的一块“学生自治会”的招牌,被来校督察的山东大学教授高度赞扬,更坚定了他学习书法的信念。17岁时,他离开崇明前往上海一家纱厂做工,因不满纱厂老板对工人克扣和压榨,联合工人造了老板的反。期间,倪为公接受了许多进步思想,对革命事业心向往之。

抗战胜利,内战爆发。

1946年初,21岁的倪为公离沪入川,只身来到重庆,在重庆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秘密从事地下活动,他执教立信会计学校,以教书为掩护开展联络策反等革命工作。

内战期间,川内各地革命活动风起云涌,党的外围进步组织此起彼伏。受党组织派遣,倪为公奔赴川南重镇泸州,组建新民主主义解放社。他通过艰苦的努力,团结一批进步人士,发动民众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搜集情报汇报上级组织。在革命组织遭到敌特破坏的关键时刻,他灵活应变,使组织避免了一次又一次损失。1949年在成都进行地下工作期间,他曾遭遇国民党特务数十人的追捕。但他不畏白色恐怖,冒着生命危险将许多重要信息巧妙传递给同志,并多次化险为夷,机智脱身。

在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中,劝说国民党四川军阀起义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倪为公主动请缨,只身前往国民党川西将领、人称“黄牛鼻子”的黄鳌驻军所在地崇庆,与黄鳌同吃同住,抵足而眠整整一个星期。他与黄鳌推心置腹,晓以大义,成功策动和部署黄鳌率部起义。

成都解放,倪为公积极组织成都市民欢迎解放大军人城。之后,他返回重庆。其时,进驻成都的西南局书记邓小平曾给倪为公的上级领导写信,说他想见见为公同志,让其速回成都军管会。领导向倪为公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并征询他的意见。因当时重庆到成都交通阻断,沿途尚有不少残匪,倪为公便说想留在重庆继续其他工作。

随后,党组织:安排他先后进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和西南军政大学深造。学马列、学哲理、追传统、练诗文……军大毕业,倪为公进入西南军区文化学校,成了一名文化教官。

西南军区执教期间,歌乐山文化学校的草坪上时常见到倪为公背着手、踱着方步的身影。因其相貌堂堂,挺拔英武,战友们便封他一个雅号“倪政委”。他思维活跃,能言善辩,又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且歌喉响亮,一开口便是纯正的美声,赢得了学校战友们的喜爱。多年后,他的同校战友、著名诗人、书法家陈天啸讲到“倪政委”当年趣事时,仍津津乐道。  1994年1月18日,酒城泸州,一个十分晴朗的冬日黄昏。

17时许,一位美髯飘飘的老人在著名诗人蓝启发的陪同下,扣响了陈天啸先生的门扉。

门开处,气宇轩昂的陈天啸先生紧紧握住了来客的双手,半天不愿松开。

来者正是陈天啸先生当年在西南军区文化学校的战友“倪政委”。1953年一别,陈天啸去了西藏,倪为公到了川南。两人天各一方,互无音信。反右和“文革”中,两人皆历尽风雨飘摇,备受摧残。

一年前,陈天啸无意间打听到当年的战友倪为公尚在人间,几次欲以70高龄往探,皆未如愿。倪为公身处僻远,交通不便,此番泸州露面,是他隐居乡野三十余年后首次公开露面。

分别41年的老战友终于相见了。

晚18时,陈天啸先生的老伴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两位老战友对面相坐,频频举杯。觥筹交错间,他们忆起当年在重庆的日日夜夜;谈起他们的战友、首长;讲起他们在“史无前例”的岁月中的种种坎坷;发表着他们对共同热爱的书法艺术的真知灼见。酒酣之际,两位老人又谈起了书法艺术的“字外之功”。倪老对陈天啸先生倡导的“作字常标撰并书”的江阳书风十分赞同;陈老对倪为公先生提出的书外功“人品第一”拍案叫绝。在座的诗坛名宿谢守清、诗人蓝启发、书画家戴炜群诸人也被这一对战友之间的情意深深感染。P13-16

后记

忆念绵绵无绝期

恩师健在时,居于泸州转角店,每次回泸,必得到先生处探望,或闲聊,或求教,或小酌,或带去媒体对他的报道。

进屋后第一件事,先生从其专用的太师椅上站起身,用力紧握我的手,使劲摇,次次都问:“你好久来的?”紧接着又说:“你好久没到我这里来了哟!”其实,有时候刚见过不到十天时间。先生念我,总觉得我许久都没去向他请安,没有和他摆龙门阵了。

85岁后,除了每天上下午临池挥毫的日课,先生一般都端坐在客厅的固定位置上,读帖或看书。有时跷起二郎腿,手捋银须,慈眉善目,不知其思绪已然飘向何方。

但凡有访客到来,先生必起身亲迎,用力握住对方的手。数十年把笔的手力道十足,老茧重重,传递出精湛的功夫。造访过先生的客人,都对其握手时的劲道记忆颇深。

泡上香茗,摆谈中,对真爱书法艺术者,先生便滔滔不绝,与来客相谈甚欢;对少数不懂装懂,附庸风雅者,先生兀自闭目养神,话不投机,来访者识趣告辞。

有一种情形极为有趣。一般男性来访者想求得先生一幅墨宝,甚是不易,连日课时的手稿也不轻易送人。倘若有美女到访,则又是另一番风景。

先生书案位于卧室外阳台,来访女客刚落座,呷过一两口茶,先生即问对方要啥子内容,然后起身离座,手一挥,说:“走,我给你写!”一旁的师娘瞪眼也不管用。数次“告状”于我,要我管管。我大笑,只说,难得老师高兴,由他去。

留在先生家中吃晚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上桌后,先生会说:“喝啥子酒?红花郎、青花郎、1573都有,还有茅台哈!”随即安排师娘拿酒。先生素喜饮二两,80岁前喝酒,一般人根本不是其对手,高兴了还要与大家比画猜拳,赢了哈哈大笑,输了端起杯一口就干。菜都是家常的,从上海到四川几十年过去,先生依然不会吃太辣的东西,豆花也是就着豆油吃。每餐总有他喜欢的鲫鱼、胡豆。临到吃饭时,先生只要师娘为其盛饭,每次都要叮嘱:“不要多!”

数十载浸淫书道,历代名碑名帖先生已烂熟于胸。清理先生历年手稿,惊诧先生用功之深。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厚厚的临稿堆积如山;王羲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张旭、怀素、王铎、傅山等,何止百遍千遍,就连谢无量诗稿,先生也做过深入的探索。而对当代书坛的审视,先生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研究》等报刊了解动态,由此先生得出“凡是当代人的书法,一个也不能学”,并告诫倪门弟子,必须深研传统并向大自然学习。看到当代一些被捧得可以上天入地的“名家作品”,先生用“名利害人亦害书”作结!

先生独步书坛的满章法,创于其80岁后,此章法异于郑板桥之乱石铺街,通篇看似密不透风,不见分行,但其穿插、顾盼、照应自然天成,妙不可言。刚看到这种章法布局时,很是不解。一次,我向先生提出还是要有行气,太满了不好看。先生说:“满才好。你去大自然看看那些生机勃勃的藤蔓,茂盛密扎,互不相侵,各自生长。书法线条的生命力由此可循,慢慢理解吧!”

朋友间时常爱玩笑,说:“好好干,你不得在农村立的!”每当先生创作出精彩的作品,我们师兄弟也拿这句话与他逗趣,先生立即说:“跟你说的噢,农村才好!”我们不由哈哈大笑。

跟随先生27年,印象最深的是先生每日日课。那时先生蛰居叙永凤凰僻地,第一次拜见,只见陋室客厅中,四壁贴满各式书体,先生命之日“求师壁”。每日要将墙壁四周书写更新。上午、下午各两小时的临帖,雷打不动。拜师后,先生告诫:临摹首先要忠实于原帖,临到一定程度后,再留二三分发挥自己,逐渐过渡到创作,以临代创。先生临帖,心摹手追,经年累月。《古诗四帖》《怀素自序》《王铎草书诗卷》等早已达到背临与原帖几无差异。

临帖之余,先生创作勤勉。对自己满意的作品,悄悄留存起来,置于箱底。好多经典之作,我也未曾得见。直到先生仙逝后,清理先生旧作,才发现一大箱历年积累的精品,令人叹为观止。如先生手书谢无量百米诗卷,美到令人窒息!

十年前,文朋诗友间一致谈起,必须得有人为倪为公先生立传,以资流传后世,启迪来者。当日心念便动。十年来,我都在为此做准备。去年先生崇明书展后,我开始动笔进行《倪为公书传》的创作,历时半年,挑灯疾书,甚或有时竟不知东方之既白。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册先生的书法传记,每一个文字都是心底的倾吐。然而,对先生而言,此书尚不能揽尽其波澜壮阔的人生,唯愿奉上心香一瓣,表达对先生无边的忆念。

4月13日,是先生驾鹤周年的日子,书稿写完最后一行字,正是2016年4月12日午夜时分,先生在天有灵,当不会怪我冥顽愚钝,才疏学浅。

阿弥陀佛!

如今,先生仙去已整整一年,思念绵绵,不绝如缕。万语千言,无尽感思,化为如许文字,敬献先生:

远去了一代大隐,赢得了无限崇敬;眼前回荡着一幕幕大师的身影——风流倜傥的英武,枪林弹雨的挺进;歌乐山上的教鞭,古宋城中的坦诚;水尾粮站的荼毒,凤凰小镇的蜗居;临窗挥毫的专注,河滩沙地的树枝;为国屯粮的公道,平反昭雪的泪雨;健步如飞的足迹,击节高歌的豪饮;真草隶篆的锤敲,堆积如山的稿纸:潇洒亮相的英姿,九九归一的完美;离别老屋的依恋,乔迁新居的喜悦;锦江悟道的深情,渝泸兄弟的厚谊;振羽京都的轰动,名满天下的盛誉;驾鹤游天的哀荣,魂归道山的胜地……书仙啊,您天宇把笔之时,可会知道我们永永远远。深深地怀念您!

杨宗鸿

2016年4月18日夜于清风居

目录

第一章 绝笔墨宝 缘定《星星》

第二章 英雄本色 中流击水

第三章 历尽沧桑 书心无改

第四章 隐居边鄙 凤凰涅槃

第五章 开门纳徒 倾情相授

第六章 亮翅江阳 声名鹊起

第七章 九九归一 璧合珠联

第八章 移居酒城 潜龙人海

第九章 蜀水情长 巴山谊重

第十章 京都振羽 扶摇九霄

第十一章 驾鹤西游 把笔仙班

第十二章 笔墨还乡 夙愿得偿

第十三章 墨林仙骨 万代流芳

后记 忆念绵绵无绝期

序言

序百炼钢成绕指柔 墨香书韵照千秋

秉于追思崇仰之礼,浸乎师友至爱之情,立诸弘扬书道之义,鉴焉先生为公之成,自为公先生仙逝之年余,杨宗鸿早夜以思,夙兴夜寐,终至杀青为当代书家立传之心血之作——《倪为公书传》。窃以为,在书匠不少、书家不多之时下,《倪为公书传》以一代书法大家之坎坷经历、磨砺有成,留墨千古、烛照汗青,昭告习书者“习书”应如何去苦下“百炼钢成绕指柔”之功夫,如何去达成“墨香书韵照千秋”之境界。

既曰“书传”,当属“传记体”史书也。史书之要,在取信于世,为鉴于人,故史料之提取必真,史迹之陈述必明,史论之精当必备,舍此而遑论信史也。若三者齐备,且交融相济,复又生动鲜活,颇富文采,则非仅史也,亦为文学矣,此即为人所称道之传记文学,太史公之《史记》垂范百代焉。《倪为公书传》自不当与《史记》并论,然其得《史记》之悟,循《史记》之道,从兹而习立传之要,运文学之笔,则于书中时有见焉。仅此一端,已可窥知放荡不羁之杨宗鸿,在撰著《倪为公书传》一书时那份虔敬之心、诚笃之意,那种不苟之态、谨细之风。他人读是书所感如何,吾不得而知也;然余读之而有是感,实乃油然得之焉。

然则,得之者何可证也?要而言之,《倪为公书传》乃以简驭繁,三线交织,熔主人公之人生经历、书学修为、书艺成就于一炉,有血有肉、有情有味地呈现出一代书家之神采风范。自人生经历而言,作者以轻快舒爽之笔,着重凸显其青春年华之丰神俊朗,勤业爱岗,快人快语,才气飞扬。及至其“而立”之年,依旧直心直肠,道义所在,毅然前往。《倪为公书传》所记之事,所引之诗,不止显示其文才,亦显示其人品。在主人公之人生经历中,作者又以朴实而略带愤懑之叙说,记述其种种不堪之命运遭际:打成右派,恋爱波折,“文革”挨斗,流放边鄙……二十余度春秋,为公先生饱受折腾,也饱受寂寞。但是,倪为公毕竟是倪为公,他“忍”了。除折腾、寂寞外,这个有才有学者还“谈笑乏鸿儒,往来多白丁”, “享受”着孤独,但是,他也过了。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守默、守学、守德、守志,更守己所爱者“书法”。数十年间,不辍于师法自然,不辍于习《诗》学《易》,不辍于前贤碑帖之品读、领悟、习练。其所习练书法之各种报纸,不唯满壁,几至屋所难容。或曰:正是几十年之孤独寂寞,几十年之学而不辍,几十年之师法自然、洞明世情,方造就其深厚之书学修为,高迈之品格意志,更造就其书法实践之精进有加,独创一格。“铁线草书”之横空出世,未必不是孕育自这个仿佛是“潜龙勿用”之特定历史岁月。无该段历史之“潜龙勿用”,即无日后之“飞龙在天”,无该段时期之蛰伏落寞,即无日后之蝶化涅槃。《倪为公书传》虽于这段人生经历述之较略,篇幅不大,但分量甚重,寓意颇丰,让人有一读三叹之感。《倪为公书传》用奔放飞扬之笔墨,以大量篇幅记述为公先生复出而一鸣惊人直至名满天下之煌煌成就,构成其人生经历之主要内容。如此用笔、如此布局实乃恰到好处。如若所写为《倪为公传》,自当有更多、更广之取材;然该书为《倪为公书传》,顺理成章者当以其书学造诣、书艺成就为主。一般而言,书学造诣通过书艺成就而体现。书艺成就并非用一平尺几多银子所体现,而是用其风格、神韵、意蕴、境界来彰显。《倪为公书传》在其表象层面,记述倪先生之一字千金,记述其墨宝为众多大小报刊之专版刊登,记述其作品在京沪及全国多地之轰动展出,记述其书家、名家、杂家等林林总总之赞誉评论。在进行这些记述中,作者有意无意传达出一种令人信服、佩服、叹服之信息:即为公先生之书学书艺影响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书坛地位,与日俱增。同时,作者虽未言明何者为书家作品之高境界,但从其大量刊载、展出之作品尤其后期作品看,至少也应该有三大启示:一日高境界之书作必有传统承续之脉魂,是谓根脉坚实;二日高境界之书作须有贯通其间亦浸润其间之文情诗意,是谓意到而笔随之情感符号形式;三日发前人之所未发,创前人之所未尽,是谓一家之书。凡此三者,倪为公书法备焉。仅独辟蹊径所创之“铁线狂草”一格,足见其“百炼钢成绕指柔”之功,开新局而烛照千秋,非一家之书而何?《倪为公书传》在叙说为公先生之书学修为、书艺成就时,述其事而达其意,纪其实而传其境,恳恳然用心良苦矣。然则,何谓书学之纲目欤?《倪为公书传》以为公先生之经历告知曰:纲者,人品第一、师法自然也;目者,遍临天下碑帖也。纲举目张,书学宏焉,书艺精焉。

《倪为公书传》实乃一部活脱生动、情文并茂而又取信不爽之传纪文学佳作,值得一读,值得细读,值得深读。盖因作者杨宗鸿曾拜为公先生为师习书,过从甚密,求教甚殷,执弟子礼,尽人子义,于先生之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于先生之生活学养了然于心。历年相处之种种情景,常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且先生作品之问世、展出、可能引动之社会反响,多有其策划之劳,故该书读之如听家常事耳,其相关细节之生动丰富,相关场景之普通平实,令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安得不品读信服?安得不心驰神往?作者撰此书,可谓得天独厚矣。再者,该书之重要特色之一,系叙述为公先生人生经历之不同阶段,从《倪为公书传》之主旨需要,皆配有先生不同时段之墨宝真迹印制,让人在读文时品字,见字时味文,字文照应,相得益彰,兴味或可无穷矣。此亦作者又一得天独厚处。由此或可言:最适合之作者,写活最适合之对象,成就最适合之传记。先生幸焉,作者幸焉,读者亦幸焉。先生于天宇九宫有知,或拂髯而笑,浮一大白矣。  末了,谨引为公先生之侃侃箴言结尾,曰:“求知识,学本领,走正路,图上进。”此箴言也,大有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况味,为人之道如此,学书之道亦如此,岂有他哉!诗曰:

百炼钢成绕指柔,墨香书韵照千秋。

今来铁线铸狂草,新局初开动九州。

是为序。

曹廷华

丙申仲春于圆楼云斋

内容推荐

杨宗鸿编著的《倪为公书传(精)》是杨宗鸿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倪为公先生作的一部书传。书中记录了倪为公先生波澜又坎坷的生平事迹,并着重介绍了倪为公在书法创作上的造诣。倪为公先生隐居泸州凤凰四十余年,却练就一手告绝的书法,成为中国“铁线狂草第一人”。本书是对倪为公先生的缅怀,同时也收录了倪为公先生的许多珍贵的书法作品,为后世对倪为公先生的研究保存了重要资料,是一本意义重大的图书。

编辑推荐

杨宗鸿编著的《倪为公书传(精)》虽于这段人生经历述之较略,篇幅不大,但分量甚重,寓意颇丰,让人有一读三叹之感。《倪为公书传》用奔放飞扬之笔墨,以大量篇幅记述为公先生复出而一鸣惊人直至名满天下之煌煌成就,构成其人生经历之主要内容。《倪为公书传》实乃一部活脱生动、情文并茂而又取信不爽之传纪文学佳作,值得一读,值得细读,值得深读。盖因作者杨宗鸿曾拜为公先生为师习书,过从甚密,求教甚殷,执弟子礼,尽人子义,于先生之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于先生之生活学养了然于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2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