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深成大才成大事的秘诀,亿万中国学生成长的箴言。
作为一代杰出人才的代表,钱学森走向成功的足迹引发了我们无限的感慨。在这样一份成长经历背后,我们完全可以触摸到教育成就一位大才的脉络。本书从“钱学森之问”谈起,全方位、深层次地解析钱学森成大才的原因。研究钱学森是如何成大才的,对于我们探讨成大才之道,很具有启发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钱学森成才10方略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苏建军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钱学深成大才成大事的秘诀,亿万中国学生成长的箴言。 作为一代杰出人才的代表,钱学森走向成功的足迹引发了我们无限的感慨。在这样一份成长经历背后,我们完全可以触摸到教育成就一位大才的脉络。本书从“钱学森之问”谈起,全方位、深层次地解析钱学森成大才的原因。研究钱学森是如何成大才的,对于我们探讨成大才之道,很具有启发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从“钱学森之问”谈起,全方位、深层次地解析了钱学森成大才的原因。作为一代杰出人才的代表,钱学森走向成功的足迹引发了我们无限的感慨。在这样一种成长经历的背后,我们完全可以触摸到教育成就一位大才的脉络。研究钱学森是如何成大才的,对于我们探讨成大才之道很有启发意义。 钱学森的教育背景和教育体验很有实践性和指导性。父母的特殊家教、中学开明教育下的成长以及优良的大学教育,特别是他在20世纪后半期的人生轨迹,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存在,成为估量中国知识分子价值的标杆之一。钱学森一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堪称当代的民族英雄;而且他的言行事功为人们树立起了一个见贤思齐的楷模,对教育界、学生父母和青少年学生,更是一种无声的教益、启迪和激励。所以,钱学森的成长过程与学习历程很值得教育界、家长父母以及青少年学生去领悟和思考。 目录 前言/001 第一方略 父母重教——钱学森成大才的家庭环境/001 1.钱学森的天赋之高难以想象/002 2.钱学森有一个很懂现代教育的父亲/008 3.父亲认为艺术是健全人必须具有的一种修养/010 4.钱学森学贯中西,自幼受经典文化的熏陶/013 5.大自然是教育孩子最丰富、最全面的教科书/017 6.母亲给了他深远的影响/020 7.钱氏家族有自己独特的成功之道/024 8.钱学森有一个快乐的童年/029 第二方略 名9币引导——钱学森成大才的学习环境/033 1.钱学森无法忘记林砺儒、董鲁安和傅仲荪老师/034 2.钱学森超脱地看待考分,不搞死记硬背/038 3.钱学森在中学时期非常善于主动学习/041 4.钱学森很感激钟兆琳教授和陈石英教授/044 5.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王助和航空界先驱王士卓是钱学森的导师/047 6.拜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为师/050 7.“杰出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宽松的学术氛围”/054 8.卡门一钱学森公式/056 第三方略 兼收并蓄——钱学森成大才的必由之路/061 1.钱学森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062 2.钱学森是痴迷的音乐爱好者/066 3.钱学森的成功得益于科学和艺术的结合/069 4.理、工、文兼收并蓄,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072 5.钱学森是科学智慧的集大成者/075 6.钱学森是全面发展的典范/078 7.钱学森与图书馆结缘/083 8.钱学森每天坚持看报、学习/086 第四方略 顺应大势——钱学森成大才的重要条件/091 1.人生第一次选择,钱学森决心学习实用的工程技术/092 2.钱学森的求学志趣从铁道机械工程转向飞机设计/096 3.钱学森决心把美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099 4.“掌握了航天理论,就能跨越式发展,有超越西方的可能”/103 5.加入火箭俱乐部是钱学森一生中的一件大事/106 6.钱学森能敏锐地观察到科技发展的未来方向/110 7.钱学森统揽全局,指导和调节中国科研的大方向/115 第五方略 创新精神——钱学森成大才的根本动因/121 1.“所想的、所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122 2.“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126 3.“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130 4.《工程控制论》为解决新问题开辟意想不到的新前景/134 5.钱学森开创中国十一个“第一”/138 6.“航天”是钱学森首创的/141 7.钱学森的一生是创新的一生,总在探寻创新的理论和方法/146 8.钱学森心念创新人才培养/149 第六方略 聚焦事业——钱学森成大才的专一力量/153 1.钱学森有献身科学的坚定信念/155 2.钱学森非常勤奋努力/159 3.钱学森能成“航天之父”,源于对事业心存敬畏/162 4.“严谨、严肃、严格、严密”/165 5.钱学森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168 6.“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门”/172 7.“我想集中余生有限的精力从事学术研究,这是我的所长”/175 第七方略 做人谦和——钱学森成大才的平衡心态/181 1.钱学森为人谦和,看人不分尊贵卑贱/183 2.在一生最光辉的时刻,钱学森有一颗不浮躁的心/186 3.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让钱学森赢得了尊重/189 4.“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192 5.钱学森处世的六个“不准”原则/195 6.“我不敢当”一一钱学森最常说的一句话/199 7.“我只是恰逢其时,做了我该做的工作”/202 8.“我只是沧海一粟!”/205 第八方略 贵人提携一一钱学森成大才的天时良机/211 1.毛泽东对钱学森说:“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啦!”/213 2.对钱学森影响最深的人是周恩来和岳父蒋百里/217 3.“要回了一个钱学森,相当值得”/221 4.聂荣臻元帅给了钱学森很大的支持与信任/226 5.陈赓大将一直在关注钱学森的动向/230 6.受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人的特殊关心/233 第九方略 团结人才一一钱学森成大才的行为准则/237 1.钱学森是善与人打交道的科技帅才/238 2.钱学森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中扮演了领袖角色/242 3.钱学森能把一个庞杂的队伍组织起来/245 4.钱学森能处好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的关系/249 5.钱学森育人不倦,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252 6.钱学森推荐王永志挂航天之帅/255 7.“不光要培养干才、培养将才,还要培养帅才”/258 8.钱学森不轻易批评下属/263 第十方略 爱国精神——钱学森成大才的伟大力量/267 1.“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268 2.伟大的爱国精神:国家需要什么钱学森就做什么/272 3.“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讲中国话!”/276 4.“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279 5.“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了!”/282 6.钱学森不稀罕外国荣誉头衔/286 7.“人民满意是对我的最高奖赏!”/289 后记/294 试读章节 2.钱学森有一个很懂现代教育的父亲 钱学森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钱均夫,名家治,祖籍杭州。早年就读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899年肄业。1902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地理学和历史,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08年毕业。后来,他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认识到不进行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 1910年,钱均夫毅然回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传教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191 1年和1913年,钱均夫两次担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第四中学)校长。旋赴北京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钱均夫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员,著有《逻辑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等。 钱学森有一个很懂现代教育的父亲,在钱学森几岁的时候,那个时候一般人都是送去读私塾,他父亲就让他上幼儿园,从那时开始,他接受到的都是在当时最先进的教育理念。钱学森3岁随父母进京,来到北京以后他上过幼儿园、女师附小(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师大附小(今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和师大附中。钱学森就读的几所学校是当时教育质量最好的、一流的名校。应该说,这一条由一系列名校组成的学习链条的设计师,就是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对年幼的钱学森管教非常严格而又得法,从小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每天按时起床、就寝,按时复习功课和休息。出门上学必须要衣着整洁,书包要整理得井井有条。回家以后鞋袜、衣帽、书包放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规矩,不能乱来。钱均夫认为,一个养成了有条理、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的孩子,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做作业、完成任务有计划,今日事情今日毕,都有助于孩子的成功。这对钱学森后来在科学研究上井井有条、一丝不苟的作风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事实证明,任何伟大的品格、超人的才能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上积累的结果。不愿干小事的人必定干不了大事。 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均夫是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他为人忠厚,守正务实,富于爱国心;他国学根底深厚,并有广泛的文史爱好,博学多才且谦恭自守。他的脾气秉性造就了家庭和美的氛围,加上酷爱读书与实际精神,这些对钱学森的顺利成长起了大作用。 在钱学森的眼中,父亲是他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父亲给了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父亲帮他树立了正确的思想、信念和追求。 孩子的成长、天才的培养绝对离不开父亲。父爱是造就天才的关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作用。所以孩子最理想的人格是同时兼具了父爱和母爱两方面的内容。现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所谓的“偏阴性格”,即脆弱、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父亲应“亲临”教育第一线,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快地适应现实社会。 可以说,没有父亲那份执著的精神、严格的要求和深厚的关爱,是无法造就钱学森这样一位科学太师的。 3.父亲认为艺术是健全人必须具有的一种修养 钱学森从青少年时期起就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兴趣,并陶冶出极高的艺术修养。他的父亲钱均夫喜欢古典文学、诗书、绘画,是他的文学艺术方面启蒙老师。钱学森在师大附小、师大附中读书时,不仅在科学技术,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受到了全面的教育,喜欢书法,画水彩画、中国画,读古典文学,欣赏中外名曲。 那时候钱学森的家在北京西城胡同里的一处四合院。从3岁到18岁高中毕业,钱学森一直生活在这里。 钱均夫用很大精力培养孩子。抽出时间陪着儿子玩,给儿子买低幼读物,看图画,学认字,培养儿子的兴趣。 钱家位于一条极深极长的胡同里,门洞两边是青灰色的砖墙。在两扇漆黑的大门上有两个大铜环。大门里面是一座宽敞的四合院。四合院里种着很多花木,有春季开花的海棠,也有盛夏开花的石榴。令钱学森最感兴趣的,是院子中央那口很大的雕花水缸种养着的荷花。小时候的钱学森总爱围着那口水缸观察。春末夏初,小荷花伸出水面的尖尖角,令他感叹万分;而夏天的阳光照耀下,那一把把巨伞般的荷叶,也令他觉得十分神奇;特别是那圣洁的怒放的莲朵,更令他兴奋不已。幼年钱学森,对荷花非常钟爱。 从钱学森幼年开始,他的父亲钱均夫就注意培养儿子对艺术的兴趣,钱均夫认为艺术是健全人必须具有的一种修养。父亲钱均夫早年留学日本,学教育学,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让儿子学理工科,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儿子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 每到钱学森放寒、暑假之前,钱均夫便开始忙碌起来,提前为钱学森设计好了假期的“休假方案”。暑假,他或是找人带着钱学森到郊外去,学习如何识别矿藏,接触一些地理知识;或是让钱学森自己去野外抓蝴蝶,回家查资料,做成标本。寒假来临,他会请朋友或找个老师,教钱学森画画……念完中学后,口琴、摄影这些在同学看来很陌生的事物,钱学森都已经人门了。 幼年钱学森爱画画儿,父亲钱均夫就送他去美术老师高希禹家学国画。高希禹并非是一位普通老师,他后来成为一代国画大师,还是毛泽东主席的朋友。钱学森学得非常认真,有几幅画作曾经得到高老师的夸奖。钱均夫把儿子的画裱好,或者赠亲朋好友,或者挂在杭州老家的客厅里,可惜抗日战争时期,杭州沦陷,那几幅画也失踪了。 钱学森不是画家,他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创作”丢失也并不在意。然而,他的一位远亲钱学文说,他曾经在香港一位朋友家看到钱学森作的画,想高价购买,但画主人认为那是无价之宝,拒绝出售。 不过,钱均夫对儿子的教育,与现在的家长一味地让孩子学专长,动不动要求孩子这个考级、那个拿证书相比,是大不一样的。关键在于钱均夫的初衷是毫无功利心的,他不在乎儿子学得怎么样,只在于给钱学森提供些机会训练逻辑思维和接受艺术熏陶。 作为教育家的钱均夫深深地懂得,教育是关系的科学,它与大量的事物和思想有自然的关系,必须在音乐、绘画、摄影、书法、美术等多方面,培养儿子的兴趣,让儿子从小在这样的活生生的“书”中,学习新的生存方式,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 钱均夫相信,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是一个充满灵性和活力的人,同时,也肯定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因此,这么优越的条件,加之钱学森聪明好学、虚心进步,使得他以后不仅在自然科学技术,而且在社会科学甚至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极高的修养。这些知识同时又启迪了他在科学上的创新。 艺术本应是快乐的,只有快乐的艺术才能在思维形成方面发挥促进作用。 良好的艺术修养是孩子素质的重要部分,是孩子享用一生的财富,然而艺术修养不是孩子天生的,它需要在艺术欣赏和才艺学习中逐渐培养和锻炼起来。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参加多种艺术活动是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P8-12 序言 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教育关乎国家民族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教育投人增加,虽然很多优秀人才辈出,但像钱学森那样的杰出人才却很少。 目前,中国本土不仅没有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同样也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既没有培养出经济学大师,也没有培养出文学大师。 2009年10月31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走了,留下了振聋发聩的诘问:中国教育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此言一出,引起高度重视,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教育要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这个问题,被学界称为“钱学森之问”。2010年“两会”上,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前不久,就“钱学森之问”,安徽11名教授联名发出一封公开信,向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重新提出。最近,温家宝总理直言不讳地说,他对中国这些年来出不了杰出人才感到很忧虑,并连续四次召开教育座谈会,寻求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道路。直面“钱学森之问”,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如今,科学大师钱学森静静地走了,然而他留下的“中国教育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看似简单的疑问,却很少有人能直面回答。 “钱学森之问”并非无解。其实,从钱学森自身的成长、成才的经历,以及钱学森的人才培养观、教育思想观中,我们能够找到打开这一难题的钥匙。 温家宝总理的一篇文章曾提到,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的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 杰出人才是民族之魂,杰出人才对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起着极大的引领作用。今天,我们需要杰出人才。 所谓“杰出人才”,必定要有独具智慧的眼光、广博精深的学养、超凡脱俗的见识、胸襟开阔的气度,在某个领域有卓越成就、开历史先河、启无数后学,具有大智慧、大成就者。钱学森就是这样的创造性的杰出人才。 钱学森是我国的科技巨星,也是世界超一流的科学家。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中,钱学森名声显赫,以至于美国知名科幻作家克拉克在其科幻名著《太空漫步》中,塑造了—位神话般的中国科学家,名字就叫“钱学森”。 美国前海军次长金波尔称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由于美国当局的严重阻挠,他被阻挠了长达'5年之久,才回到祖国。钱学森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13年,而中国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一成就震惊了世界。美国一位专栏作家如此评论:“金波尔的话说错了,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抵三五个师的兵力,他为中国研制的导弹,不但完全平衡了中国与美国之间战略武器的差距,也使中国对苏联的威胁产生抗衡。” 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他的门下名家辈出,但他在1967年出版的自传中,唯独为钱学森单列一章。冯·卡门对钱学森的评价是:“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我的杰出门生。” 1989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会议上,钱学森被授予“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9年,他又被国际媒体选为“影响20世纪科技发展的20位世界级科技巨人”之一。这20位巨人中第一位是爱因斯坦,此后是玻耳、居里夫人、冯·卡门等,钱学森排名第18,是20位巨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2008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谈到“国人不必为没有诺贝尔奖自卑”时举例说:“钱学森是十年一遇的世界伟大科学家,超过一年一遇的一般诺贝尔奖得主。”这表明了钱学森在科学上的影响力之大,科学成就非常突出。 钱学森还是一个全才,被人们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虽然终身致力于科学研究,但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具有艺术、人文情怀的杰出人才。他一生兴趣十分广泛,知识面非常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他是一位集科技、艺术与哲学于一身的大成者。他站在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用系统的思维纵观各学科领域,以理性睿智的头脑与感性浪漫的情怀去品味艺术世界,从而得出独到而精辟的结论。考察他的人生足迹就不难发现,这位中国的航天专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复合型的通才。他不但对自然科学领域十分精通,而且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相当熟悉,所以,他倚仗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智慧的大脑,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纵横驰骋,创建了很多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在系统科学、行为科学、人体科学、中医科学、大成智慧学等领域,均有他成功的足迹。 可以说,钱学森为我们对大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他的一生就是对于“杰出人才”培养的最好注脚。 钱学森有一个很懂现代教育的父亲。在钱学森几岁的时候,那个时候一般人都是送去读私塾,他父亲钱均夫就让他上幼儿园,从那时开始,他接受到的都是在当时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虽然他父亲叫他学理工,但同时又让他学习文科。比如,他让北师大附中的校长林砺儒教他伦理学,让高希禹教他绘画。父亲钱均夫博学多才,谦恭自守,为家庭营造了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钱学森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而“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淳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的和连绵不断的影响”。钱学森还有非常好的中学与大学学习经历。他曾不止一次说过:“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另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自由的学风、创新的欲望、挑战权威的勇气和环境,使他在大学毕业数年之后,就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成为当时有名望的杰出科学家。 作为一代杰出人才的代表,钱学森走向成功的足迹引发了我们无限的感慨。在这样一份成长经历背后,我们完全可以触摸到教育成就一位大才的脉络。 钱学森的教育背景和教育体验,很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从父母的特殊家教,中学开明教育下的成长以及优良的大学教育,特别是他在20世纪后半期的人生轨迹,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存在,成为估量中国知识分子价值的标杆之一。钱学森一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堪称当代的民族英雄;他的言行事功,为人们树立起一个见贤思齐的楷模,对教育界、学生父母和青少年学生更是一种无声的教益、启迪和激励。 所以,钱学森的成长过程与学习历程很值得教育界、家长父母以及青少年学生领悟和思考。 本书从“钱学森之问”谈起,全方位、深层次地解析钱学森成大才的原因。研究钱学森是如何成大才的,对于我们探讨成大才之道,很具有启发意义。 后记 “航天之父”钱学森离我们远去了。世上再无钱学森。 本书在编创过程中,得到童世军、于凡、刘登阁、丁荆先、朱丽、朱丹、陈鸿、李瑛、颜华保、游翠英、金丽静、戴晓慧、陈艳春、胡丽芳、付素霞、付素英等人的协助,在此深表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温家宝总理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钱学森与温家宝总理见面时的谈话 “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超女’,却不知道钱学森。那么对青少年而言,究竟是该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去描绘自己的前程,还是只须练好嗓子走一条‘出名之路’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梁小虹 “钱学森是十年一遇的世界伟大科学家,超过一年一遇的一般诺贝尔奖得主。” ——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