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难忘岁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书香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巾国农民的口常生活很少被自己描写、记录。因此,偶有农民发声,便格外值得珍视。辽宁农民梁书香的回忆录《难忘岁月》。是农民自我历史书写中的精萃之作。本书如实反映回忆,保存社会真实,虽然这是一本普通的个人传记,但是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解放前至新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迁。作者以一个教师、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立场、角度来看社会,看时代,看变迁,其命运与历史合拍、同轨,读来令人感慨良多。相信本书会对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国家、民族在半个多世纪里所承受的、所背负的、所展现的等等有所裨益。

内容推荐

梁书香编著的《难忘岁月》的初衷,就是想通过个人的经历,通过社会最底层人物的命运和感受,再现那些已成为历史的岁岁月月,或者通过那些岁岁月月发生的剧烈变动,来揭示它们对底层普通人生存和命运的影响。那些岁月,凡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经历过,或许还留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但或者出于各种厉害关系的考虑,或者不愿意沉溺于过去,不想再去触碰那些伤痛岁月,所以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作品并不多见,真实的历史往往被遮蔽或遗忘。

《难忘岁月》是一本传纪文学。

试读章节

我的牙比别人特殊,两个门牙之间多长了个小牙,小牙尖尖的,母亲叫它锥子牙。

这颗小牙跟了我好多年,它使我自卑,使我自惭形秽,使我在众人面前不敢开口大笑,偶尔忘情大笑,会立刻下意识地捂住嘴。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颗乳齿,是小时候乳牙没退净留下的,如果小时候家长留点心,在我退完乳牙后立即找牙医把它拔掉,就不会让它一直跟到我长大成人。

但在当年,在医学极不发达的偏僻乡间,这颗因父母疏忽而留下的小牙,却成了我是全家灾星的依据,我家周围的邻居这样认为,我的母亲也这样认为。母亲说,自打她怀上我,家里就没得过好,灾难一重跟着一重。现在又多出这么个特殊的小牙,我不是主丧的扫帚星还能是什么?

母亲说他们第一次受到惊吓就在怀上我不久,那是1945年的4月,日本投降的前夕。一天晚上,衙门里的日本小官公藤带着巡捕下屯查夜,重点查一些他们认为头脑复杂的,对“大日本帝国”好像总怀有敌对情绪的人家,看这些人家是不是窝藏反满抗日分子。公藤带着巡捕查夜查到我们家时,差点把十六岁的大哥当成抗日分子带走。

父亲说时光还没有进入1945年,小日本就已经处处显露出败亡之气,供应紧张,兵员不足,士气低落……开始小日本还挺牛气,征兵不要近视眼,那些不愿意上前线打仗送死的日本青年就想方设法把眼睛弄近视。方法很简单,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拼命看书,一个礼拜下来,鼻梁上就挎上了近视眼镜。那时凡去有日本学生读书的学校看看,十多岁的日本男孩大都戴着近视眼镜,仿佛爱吃鱼的日本人在眼睛上反倒先天不足,像传染瘟疫一样传染近视眼。而战争进行到1944年,日本已顾不上眼睛近视不近视了,把一些戴着眼镜的十三四岁的男学生都拉上了战场,作灭亡前的垂死挣扎。

越接近末日,日本在辽南地区的统治越疯狂。以往辽南地区各个划分片只有一个日本小官,这个小官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或镇长,掌管他管辖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大权,负责维持这个地区的治安并处理民事纠纷。战争进行到1945年,辽南地方也开始驻扎日本兵,也修开了准备打仗的战壕和工事,并三天两头地巡逻、查夜,骑着电驴子(摩托)的日本士兵在乡间的土路上突、突、突地横冲直撞,简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乡里人就悄悄议论:小日本看样子蜡头不高了(辽南话,日子不长了的意思),没看像条疯狗吗?踢腾不了几天了。

那天晚上,日本小官公藤和中国的巡捕耀武扬威地查到我们家时,我家养的小花狗可不买这个异国侵略者的账,对着公藤毫不客气地汪汪咬起来。一贯专横跋扈的公藤遭到了狗的蔑视,立即起了火,拔出枪就朝狗打,一枪打断了小花狗的腿。小花狗拖着断腿惨叫着跑回屋里钻进锅洞,公藤还不解气,又追着朝锅洞里连打了几枪,直到小花狗咽气。

这条花狗还是大哥八岁那年从同学家抱回来的,养了这么些年,早已成为家中一员。狗的寿命一般也就是十多年,眼睁睁看着已经步入老年的花狗遭此噩运,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跟小花狗感情最深的大哥当时在旅顺师范读书,那天晚上恰好在家,见小花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当下就哭了,小声嘟哝:跑人家地盘来横行霸道,真是欺人太甚!

大哥的嘟嚷公藤没听见,巡捕听见了,巡捕把大哥的话翻译给公藤,公藤的脸顿时气成了茄子色,大骂“八格牙鲁”并用枪指住了大哥,说大哥是“反满抗日分子”,要把大哥抓起来送往北满当劳工。

旅大辽南地区自从四十年前日俄战争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就把这里当成大和民族的一部分了,而大哥居然敢说这些法西斯分子是跑到别人的地盘横行霸道,无疑触犯了日本人的“天条”,在辽南地区说一不二的日本人当然要恼怒了。

日本人要把大哥带走,可把父母吓傻了,送往北满就等于去了人间地狱,凡送往那里的人可以说有去无回。父母苦苦央求日本人饶了大哥,说大哥年纪小不懂事,说大哥在旅顺师范(日本人办的学校)读书,哪里是什么反满抗日分子!

那一次,还亏得父亲是当地的小学校长,在地方有点名望,日本人才手下留情,放了大哥。公藤和巡捕耀武扬威地走后,父亲出了一头汗,母亲则瘫倒在地上……

在1904年之前,全国赫赫有名的沿海城市大连和旅顺,曾经是沙皇俄国的地盘,从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了俄国后,旅大地区又被日本占领,成为日本人的地盘,比“九一八”事变东三省全部沦陷还要旱二十七年。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有一首,就是为旅顺大连沦为两个列强殖民地而写的: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地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们来回地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当时的旅大地区人,确实像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国家不能给他们做主,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俄两家在自己的家门口发了疯地打,老老实实等待谁打赢了就做谁的奴隶。

现在的大连市,仍遗留着好多那一时期俄国和日本的建筑,时时向人们提醒着那一段民族耻辱史。

而日本人所占领的旅顺大连到皮口一带地区,被日本殖民者划为日本的“关东州”,称这一地区的人为“大日本的关东州顺民”,“关东州”地区改用日本的年号,“关东州”的孩子被施以奴化教育,一上学就得学习日本话,把日本话作为国语。

我出生时日本已经投降,异国占领者或死或逃,很快就从辽南地区销声匿迹,但日本话的影响却持续了好长时间。小时候,我和同龄孩子在街上拍球,拍那种用线缠成的球,一边拍,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要西麻米三便高,要几内,要西麻米三便高,要几内,上盖小……现在想想,那可能就是殖民者留给辽南孩子的最后遗物了。

日本占领者除了让辽南地区的孩子都学日本话,还不准这一地区人说自己是中国人,也不让这一地区人管关内叫中国,要叫“支那”,管关内人叫“支那人”。他们在辽南这片肥美富饶的土地上每十里八村就修建一所富有异国风味的小衙门,里面住个日本小官和他的家眷,再配上一个中国巡捕和一两个打杂的差役。就那么几间房,一个日本官员,就构成日本奴役压迫当地中国人的最高首府。

我家附近就有这样一所小衙门,建在村外的高坡上,是几处日本式的大檐洋房,洋房四周是一尺多宽的围墙,因为偏坡式的地势加上地基垫高,围墙从外边看有十几米高,在院内,则不足一米。站在院内围墙边,有一种站在古代高高城墙上的感觉。

围墙外是一条简易公路,架一条通电话拉警笛的电线。围墙内还修了一座类似电影《地道战》中的那种炮楼,日本人不叫炮楼叫嘹望塔。嘹望塔上安了一个声音能传出几里远的大喇叭,终年飘着一面白底嵌红的让中国人看着刺眼的膏药旗。

还在童年时期,我就知道了日本侵华史,知道了中国的八年抗战,那是因为我读了好多有关抗日战争的小书大书,像《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吕梁英雄传》《苦菜花》等等,小学中学的语文和历史课本里也选择了好些有关抗日战争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但书里所说的抗日故事和抗日英雄大都发生在山东华北山西一带,东北地区也有,像抗日联军、八女投江、赵尚志、杨靖字、赵一曼……可这些故事没有一个发生在辽南,抗日英雄也没有一个是辽南人。我感到奇怪,就问父亲,说咱辽南地区也有日本人,怎么辽南地区就没有抗日故事和抗日英雄?父亲苦笑着说:怎么跟你说呢?咱这地方跟山东华北山西不一样,同是东北地区,跟东北其他地区也不一样,那些地区是日本用武力抢占的,咱这地方,是国家无能,不得不拱手送给日本的,就像亲爹亲娘没本事,只好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一样。孩子送给谁,就得听谁的话,老实巴交的辽南人可能都这样认为。再说,从1904年日本打败俄国占领辽南,在这块地盘上一统治就是四十年,四十年啊,再有锐气的老虎,长期被关在笼子里也打蔫了,更别说这些上不了天也入不了地的老实人了。

父亲还告诉我们:在日本人手下,日子是不好过的,中国人什么自由也没有,什么都得听日本人的,日本人叫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父亲说我的哥哥们学习都好,可身为辽南人就别想上大学,只能上日本人办的师范学校。在日本人眼里,亡国奴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亡国奴只能做统治者的驯服工具。亡国奴的素质绝不能超过他们大和民族的。P1-6

序言

《难忘岁月》在电脑上完稿后,先发给一位朋友看了,朋友说它像家史,又像社会史,也像个人的奋斗史。

朋友的看法颇让我意外,因为我在写这本回忆录时没有考虑那么多,也没想把它写成什么个人的奋斗史,我只是遵照我和我的家人及周围乡亲的亲身经历来真实记录生活而已。

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独有的回忆。回忆,能详尽准确地保存人生和社会的真实。如果回忆就是某些历史的见证,使某些历史能得到真实的再现,这样的回忆就有了它存在的价值。

我写这本回忆录的初衷,就是想通过个人的经历,通过社会最底层人物的命运和感受,再现那些已成为历史的岁岁月月,或者通过那些岁岁月月发生的剧烈变动,来揭示它们对底层普通人生存和命运的影响。那些岁月,凡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经历过,或许还留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但或者出于各种厉害关系的考虑,或者不愿意沉溺于过去,不想再去触碰那些伤痛岁月,所以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作品并不多见,真实的历史往往被遮蔽或遗忘。

美国的传记作家特里尔曾经说过:人们不愿意沉溺于过去,但忘记过去同样危险。新一代应该明白历史,而不是仅仅为过去拉上帷幕。

特里尔的这几句话启示了我,坚定了我写这本回忆录的决心,为了让历史能留下痕迹不被遗忘,为了让新一代明白历史,我不想为过去拉上帷幕。

梁书香

书评(媒体评论)

虽然这是一本普通的个人传记,但是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解放前至新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迁。作者以一个教师、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立场、角度来看社会,看时代,看变迁,其命运与历史合拍、同轨,读来令人感慨良多。相信本书会对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国家、民族在半个多世纪里所承受的、所背负的、所展现的等等有所裨益。——郭松

人们不愿意沉溺于过去,但忘记过去同样危险。新一代应该明白历史,而不是仅仅为过去拉上帷幕。——美国传记作家特里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