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加拿大文明(修订插图本)/世界文明大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王昺//姜芃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加拿大文化起源于原生的北美土著文化,后来衍生了法、英北美殖民地文化,建国后注重探索和发展自身特色,逐渐形成直到今天的以双语多元文化为特色的加拿大现代文化。

编者在广泛汲取国内外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加拿大文明进行多方位的探讨,试图能较完整地勾勒出加拿大文明的历史与现实,进一步推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使对加拿大文明有兴趣的各界读者从中获益。

内容推荐

针对国际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中国学人提出自己的文明理论,将世界文明划分为12种文明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组织40多位著名学者历时10余年,编纂《世界文明大系》12卷。中央电视台超大型电视系列节目《文明之路·世界文明环球纪行》据此创意而成,并以之作为理论基础。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加拿大文明(修订插图本)》分册。

目录

序言

上编 加拿大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自然地理条件和早期居民

一、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

二、加拿大史前文化的分布及变迁

三、北部森林狩猎印第安人

四、易洛魁人

五、平原上的野牛狩猎者

六、西海岸的渔民与商人

七、北极猎人

 第二章 新法兰西时期的加拿大

一、欧洲人对加拿大的发现及新法兰西的建立

二、百人公司统治下的新法兰西

三、新法兰西的扩展

四、新法兰西的城镇和乡村

五、英法之间的争夺

 第三章 英属北美时期

一、英属北美时期的开始

二、英、美之间的竞争与政治体制的建立

三、英属北美时期的移民

四、乡村生活

五、城市生活

六、人口和铁路建设与加拿大自治领的成立

 第四章 加拿大的建国之路

一、建国初期的发展

二、从小麦经济到工业化

三、20世纪初期的劳工运动和社会发展

 第五章 二战后的起飞

一、二战后加拿大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 加拿大的环境保护

三、加拿大的地区差别

下编 加拿大文明的特色

 第六章 多民族社会和多元文化主义

一、人口和移民政策变迁及其影响

二、加拿大建国以来的民族与政治

三、 各民族的贡献

四、加拿大的华人和华人的贡献

 第七章 独具特色的法律制度

一、加拿大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法的渊源和分类

三、宪法

四、刑法和行政法

五、民商法

六、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

 第八章 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体制

二、中等和初等教育

三、成人教育

四、官方语言教育和遗产语言教育

五、土著教育

六、 多元文化教育

 第九章 社会保障与福利

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主要社会保障项目

三、社会福利与服务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与改革趋势

 第十章 文学艺术

一、文学

二、戏剧

三、电影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半部,国土面积997.061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是世界上版图第二大的国家。加拿大国土面积的92%为陆地,8%为内陆江湖,水系十分丰富。加拿大南邻美国,北为北冰洋,东北部隔巴芬湾与格陵兰岛相望,西北部与美国的阿拉斯加接壤。整个加拿大处于从西经52。到141度、北纬41度到83度之间的广袤土地上。

加拿大地形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地区。(一)东南部山地,位于圣劳伦斯河的东南部,系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向东北的延伸部分,为低山和丘陵,海拔500米至600米左右,最高1200多米。这一地区也称大西洋沿海地区,包括大西洋沿岸的四省,即新斯科舍、新布伦瑞克、爱德华王子岛和纽芬兰岛。(二)圣劳伦斯河谷地区,包括圣劳伦斯河沿岸及安大略湖沿岸地区,为美国中部高平原的一部分。圣劳伦斯河从安大略湖流出,经安大略省,至魁北克省出海,流人圣劳伦斯湾,长达900英里,在西北的地盾和东南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形成了一条狭长的圣劳伦斯谷地。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口稠密,是加拿大文明的发源地。圣劳伦斯谷地包括魁北克省南部和位于大湖区的南安大略省宽广的三角洲。(三)加拿大高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加拿大地盾,即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板块,它环绕着哈得逊湾,东部为加拿大地盾的凸出部分,成为拉布拉多高原,平均海拔500米至600米,最高点1676米;中部为加拿大地盾的陷落部分,成为哈得逊湾和哈得逊湾沿岸平原,西部至大熊湖、大奴湖、阿萨巴斯卡湖、温尼伯湖一线,是加拿大地盾的西部和南部,地形上是一片湖泊成群的高平原,统称加拿大高平原,是北美中部平原的一部分。南部与美国交界处有著名的五大湖。地盾区跨魁北克省、安大略省、马尼托巴省进入西北地区,一直延伸到北冰洋。地盾区内有丘陵、苔原、茂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地,也有由于冰川融化所形成的纵横交错的湖泊与河流,在地层深处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长期以来,地盾始终是一个自然障碍,它给交通的开辟造成很大困难。(四)西中部大平原区,位于大熊湖、大奴湖、阿萨巴斯卡湖、温尼伯湖一线以西直至科迪勒拉山麓,在地形上为一片山麓高原,因其牧草丰美又称大草原,涵盖了马尼托巴、萨斯喀彻温和阿尔伯塔三个省。在这一地区,有许多地方适于农耕。在阿尔伯塔和萨斯喀彻温的南部交界处是一片干燥地带,这里适于放牧,畜牧业很发达。(五)加拿大最西部是科迪勒拉地区,包括东部落基山脉、西部喀斯喀特山脉和海岸山脉以及两山脉之间的山问高原三部分,是加拿大最高的地区,许多山峰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洛根峰高达6046米。这几条山脉宽4。0公里,从美国的北部经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伸向育空地区。许多高山终年积雪,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在这里,沿太平洋海岸布海岸平原。弗雷泽河三角洲有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哥华,在温哥华岛有美丽的城市维多利亚。最后,是北极群岛区,这一地区是加拿大地盾的一部分,由于大陆沉降而形成。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大小岛屿数以千计,其中最大的是巴芬岛,其次为维多利亚岛、埃尔斯米尔岛和邦克斯岛等。本地区处于北极圈内,天寒地冻,年平均温度南部为摄氏零下6度,北部为零下20度,最低可达零下60度。

加拿大是一个淡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全国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淡水覆盖面积达7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6%。举世闻名的大湖区,即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处于美国和加拿大交界之处。除了密执安湖完全在美国境内,其他四湖均属两国共有,湖面的36%在加拿大境内,64%在美国境内。加拿大拥有92600多平方公里湖面。五大湖储水量相当于地球上淡水总量的1/4。加拿大境内的其他大小湖泊多得难以胜数。其中大熊湖、大奴湖的面积都超过了五大湖中的湖泊。此外,还有温尼伯湖、阿瑟巴斯卡湖、赖因迪尔湖、纳帕克图利克湖、温尼伯戈西斯湖和马尼托巴湖,等等。这些湖都在北部和东部,西南部草原上很少有大湖,所以农业用水较困难,主要靠地下水灌溉。

加拿大河流众多,其中长达1000公里以上的就有16条。按河的流向,可以分为4大水系,即哈得逊湾水系、北冰洋水系、大西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哈得逊湾水系是加拿大最大的水系,流域面积369.5万多平方公里。由许多河流从西面、南面和东面流人哈得逊湾。这一水系中最大的河流是纳尔逊河,长2600公里。北冰洋水系位于加拿大西北部,流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其主要河流为马更些河,从源头的芬利河到北冰洋人海长达4240公里,是加拿大最长的河流,它流经阿瑟巴斯卡湖、大奴湖和大熊湖。大西洋水系主要指圣劳伦斯河和其支流渥太华河,圣劳伦斯河全长3000公里,把五大湖的湖水排人大西洋,其流量之大在北美仅次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是五大湖的咽喉,它使大西洋的运输可以直达五大湖周围地区。太平洋水系中最大的河流为育空河、哥伦比亚河和弗雷泽河。

由于加拿大地处北半球高纬度地带,全国约有1/5的地区在北极圈内,所以有将近一半的面积是冻土。冬天长,从11月到次年3月;夏天短,从6月到8月。加拿大国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太平洋沿岸夏天凉爽少雨,冬季温和多阴雨,温哥华及周围地区是加拿大冬天最温暖的地区。这是由于加拿大西海岸受日本海暖流的影响,又受沿岸山脉的阻挡,暖流在西坡凝集成雨。由于雨量充沛,这里到处是茂盛的植物,终年郁郁葱葱。树木中最负盛名的是道格拉斯杉树,树径宽4~5米,高达90米以上,树干长且直,非常挺拔。在落基山脉东侧的大草原属大陆性气候,因为山脉阻住了西来的暖湿气流,这里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炎热,最高气温可达摄氏40多度,雨水偏少。五大湖周围地区冬夏皆凉,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农作物生长期长,是重要的农作区。大西洋沿岸夏天气候温和,冬季却相当寒冷。降水量也相当充沛。哈得逊湾沿岸及北冰洋里的岛群属极地气候,只有冬夏,没有春秋。夏天只有两三个月,冬季长达九、十个月。这里是加拿大最冷的地区,也是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50~400毫米。

加拿大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地盾地区南部是林区,云杉、五针松等树木终年常绿,林木茂盛。圣劳伦斯河谷地区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是重要的农区,盛产水果、蔬菜、肉类和乳制品等。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水产丰富,盛产鳕鱼、鲑鱼,是世界有名的大渔场。大草原地下蕴含有丰富的矿产,特别是铀、钾、石油和天然气等蕴藏量极为丰富。北极地区则有十几种哺乳类动物,它们为加拿大早期欧洲人的毛皮贸易和现在生活在这里的爱斯基摩人提供了狩猎对象。P15-17

序言

近一个时期以来,关于世界文明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与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进行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上的交流、分工和合作,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克服了过去历史上长期把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分隔开的地理障碍,世界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乃至整个世界经济融入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当前,虽然世界仍不太平,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已不决定于军事实力,而决定于国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总体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文明的性质和程度将是一个长期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少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文明问题并进行各种不同文明的比较研究,认为文明和文化的因素将在21世纪的世界发展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世界文明研究是一个十分宽广的学术领域,是涉及诸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世界文明源远流长,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是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的生动体现。人们的现代生活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古代生活的延续和发展;历史也不是已经永远消逝的僵死的存在,而依然活在当代的现实之中。人类昨天的文明是我们今天的文明的根,只有真正理解了人类的昨天,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人类的今天,并更自觉地去展望和创造人类的明天。从这一点来说,研究世界文明不仅具有历史的、理论的意义,而且也有强烈的现实的意义。

我们认为,研究世界文明首要的要求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历史,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探讨各个文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作出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特定的人群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具体历史条件下活动的创造物,都有其自身按历史规律产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有自己的辉煌时期和重大成就,在不同的时代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有的文明后来衰落了,这也是合乎辩证法规律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文明本身天生有高下优劣之分。过去长期以来在西方国家的历史研究和文明研究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所谓“欧洲中心论”的观点,把西方文明说成天生优越,高人一等,并以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评判其他文明,甚至企图以西方文明去一统天下。历史却充分证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霸权观念是极其错误的。远在西方文明兴起之前,其他邻近地区如埃及和两河流域就早已达到了高度的文明并创造了许多光辉业绩,而西方文明的成长就得益于其他文明的哺育。以作为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文明为例,无论是在天文、数学、医学、建筑、雕刻乃至神话、宗教信仰等方面,古希腊人都从其他文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因此,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对全人类文明作出的宝贵贡献,都应得到充分承认和尊重。

我们研究世界文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必须确认各种文明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的多元性。纵观人类历史,自古至今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文明和文化虽然都是人类的创造,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表达源自人性深处的思想感情方面有其共性,但在表现的方式上却各有其特殊性,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不同面貌和相互间的差异。实际上,文明的共性和文明的特殊性、多样性并非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而是辩证地统一的,其共性即寓于特殊性和多样性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今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将会出现一种统一的所谓“全球文明”,每个人将成为“世界公民”,世界文化也将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多样性将逐渐消失。这是莫大的误解,实际情况恰好相反,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这不仅没有消灭各种文明和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别,反而使它们获得新的活力而日益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得蓟充分的尊重,因为世界发展的动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假如世界上原有的多种文明果真由实质上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所谓“全球文明”所代替,那么世界不是变得过于简单划一、平淡乏味了吗?如今不同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存在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肯定。199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2001年为“各种文明之间对话年”,提出要开展和加强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加深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理解,以清除对和平的威胁,共同合作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一致通过了关于《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把文化多样性提升到“人类共同遗产”的高度来认识,认为它对人类是必需的,并指出应把它看作一笔有生命力的可以不断更新的财富、可以保证人类生存的一个过程。我们今天研究世界文明,就是要从这些“人类共同遗产”中汲取新的启示和灵感,对创造今日的文明作出贡献。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文明之间需要经常的往来和交流,乃至相互吸收和交融。文明并不是与世隔绝、孤立自在和自我封闭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接触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和补充营养,取得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茁壮成长、发展壮大。一种文明,不管曾经多么辉煌,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断绝与其他文明世界的联系和往来,文明内部不断创新和前进的动力就会逐渐枯竭,变得保守僵化而走向衰落。因此,对文明本身的发展来说,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近年来却有人宣扬所谓“文明冲突论”,把不同的文明说成彼此无法沟通、截然对立的东西,断言文明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激烈的对抗和冲突,而且把这种文明冲突提到冷战后世界发展“模式”的高度来看待。这样的理论也是违背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的。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经常发生,但并不必然导致不可调和的冲突,使一方消灭另一方。历史上确曾有过在不同文明的激烈冲突中文明成果被大量毁灭的事例,但这种冲突往往不是由文明之间的差异所引起,而主要是由于背后的物质利益的推动。一般说来,各个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我们应更客观地、全面地去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应片面地夸大它们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以研究世界文明问题著称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文明并非一成不变,它有能动l生,同时又有稳定性。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相互传播和借用,既把自己的东西向外输出,又借用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东西,这种借用是有选择的,即借用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以丰富自己。同时,文明又有“拒绝借用”的特性,即拒绝对自己不适用的东西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稳定性。布罗代尔的看法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大体上说,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就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面向世界上丰富多样的不同的文明,应如何正确对待呢?我们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所崇尚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如果加以现代的诠释,可以作为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所谓“和而不同”,其前提首先是充分承认和尊重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存在,肯定和允许事物之间的差异、区别和分歧,然后对不同事物进行适应的调解和妥善的安排处理,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得到调和,最后达到整体的和谐的发展。按这一原则去处理文明间的关系,就应努力维护和保持文明的多样性,主张各国人民有权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文明。各国人民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决不能强迫他们都接受某种特定的文明,都采取统一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保证文明的多样性不受侵犯而得以健康发展。当前,在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更应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努力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互相宽容,平等相待,尊重对方,彼此借鉴,共谋发展,使世界文明更加绚丽多彩。这也有利于加强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以上是我们对世界文明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我们研究世界文明,归根到底还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服务。我们不仅要了解祖国的中华文明的光辉成就,而且也需要具有关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知识,这样才能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话和交流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使中华文明更加发扬光大;同时又要根据世界文明发展的形势,制定一套既能推动我国文明建设,又能有效地应对外来文明挑战的发展战略。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并设“世界文明研究”课题组,组织院内外数十位有关专家学者分题进行合作研究,《世界文明大系》这套多卷本著作便是专家们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

世界文明格局,其形成过程并没有预设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程序,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各种元素综合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也无法设定某种统一的标准来切分。我们经过长期深入研究,反复推敲,也参考了国际学术界比较通行的文明模式理论,如汤因比、亨廷顿等学者的学说,但主要还是本着具体问题具格分析的原则,从各文明形态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宗教、民族、地域、国家等多样标准来划分。如拉丁美洲文明是因为地域形成文明板块,伊斯兰文明主要是因宗教而凝聚的,美国、加拿大是因为国家而形成自己的文明样式。

本书第1版各卷自从1999年开始陆续出版以来虽才数年,但各大文明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外关于文明问题的研究也有一些新进展。此次进行修订,充分考虑和吸收了这些研究新成果,做了不少增补和修改,还增添了许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插图,希望能有助于读者们加深对世界文明的了解。

后记

虽然我们接触和研究加拿大的时间并不算长,可是对加拿大却可以说结下了很深的感情。这不仅因为加拿大是一个质朴和令人难以忘怀的美丽国家,而且因为我们结识了许多情深谊长的加拿大朋友。他们中有不少是在加拿大很有地位和名望的学者,可他们却像普通人一样平易近人,和他们交往真正能体会到人间友情的可贵。我们在完成这部著作的过程中,常常得到他们各种各样、直接间接的帮助。这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完成这部有关加拿大文明的著作,既是我们加深了解加拿大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重温与加拿大友人的友情的过程。

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是不容易的。只从有关的书本上、文字上了解,虽然非常必要,却是不够的。只在这个国家住上一段时间、或者访问过几次,虽然也完全必要,然而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必需与这个国家的人们有较深入的交往,与他们有思想和心灵上的碰撞。

在这方面,我们自然做得还很不够,但我们完成的每一样有关的工作,都得到了加拿大朋友的关心、祝福和帮助。今天当我们完成这部著作时,我们首先要感谢所有这些朋友,感谢他们的友谊和帮助。特别要提到的是博洛克大学的查尔斯·伯顿(Charles Burton)博士、多伦多大学教授克雷格·布朗(craig Brown)先生和加拿大驻华使馆前任文化参赞乐静宜(GillianeLapointe)女士。

对参加这部著作写作的各位学者,我们也要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这部著作能够顺利完成。

“加拿大文明”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我们的探索只能说是开始。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做下去。本书的不足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以帮助我们今后做得更好。

姜■

2001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一向认为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人类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谊。没有文化交流,人类文化就得不到像今天这样的发展。《世界文明大系》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使我们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了如何借鉴和学习。

——季羡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