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罗德西亚,当时最大的社会争议就是土地问题。朱慧琼四岁的时候就听祖父朱箕奎和他的老朋友谈论土地问题。这位朋友是索马里人,拥有自己的屠宰场,就在朱慧琼祖父的咖啡馆附近。朱慧琼的祖父1896年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农村远渡重洋来到南罗德西亚谋生计。
朱慧琼祖父是家中的第15个儿子,在当时中国南方沿海农村,朱箕奎几乎不可能继承到任何土地。但作为补偿,朱箕奎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身上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热心政治参与的传统,年轻时曾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热情追随者,对殖民统治非常反感,对黑人反对种族隔离、追求民族独立同情有加。他是第一批向黑人民族主义者提供财力支持的华裔商人之一,他的“五朵玫瑰”面包店地处查得大道(charter Road)中间,毗邻火车站,很快就成为许多民族主义领导人的聚会场所。后来,她祖父还为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ZABU)支付过租金。
没有土地就没有农民,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为了寻找土地,朱慧琼的祖父远涉重洋来到了非洲,但殖民地带有种族歧视的法律使他的梦想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些法律禁止将最好的土地出售给除白人以外的任何人,而最差的土地则专属黑人。当地《土地法》规定,不准提供土地给那些既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的种族。朱慧琼的祖父无法购买到他一直渴望的农场,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祖父的坎坷经历和对土地的渴望,让朱慧琼从小就认识到了白人的自私与贪婪,他们不允许其他种族的人拥有自己的土地。
到非洲后,朱慧琼的祖父对政治的兴趣一直未曾衰减。每天他都会关注世界政局的最新情况,而且还会和好朋友讨论政治问题。四岁的朱慧琼经常站在祖父的椅子旁,听祖父和朋友讨论世界领导人的强弱,比如希特勒、邱吉尔、蒋介石、毛泽东和罗斯福等。朱慧琼的祖父了解到孙中山对于中国民主的政治主张,是他的忠实拥护者。
由于土地的问题,朱慧琼祖父无法在农业上发展,于是转行成为一名厨师。一开始,他在1904年新成立的南罗德西亚铁道部工作,后来转到了大饭店。他一生都热爱烹饪,将中国的传统烹饪发展成了一门艺术。平常祖母跑生意的时候,都是祖父负责做饭。每天朱慧琼和姊妹们都可以享受到祖父精心烹调出来的美味佳肴。
在朱慧琼的印象中,祖父朱箕奎是个非常棒的故事大王,每天晚上都会带来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美猴王等中国传奇故事。虽然朱慧琼姊妹不在中国成长,但祖父不希望孩子们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所以,他教她们用筷子、写汉字,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朱慧琼的祖母不识字,所有文书类的工作,包括账户和银行业务,自然而然就成了祖父的分内事。朱慧琼和姊妹们也常常帮助祖父算账,一起做各种工作。为激励孩子,祖父还专门为她们设置了一个游戏规则:他允许掉在地上的零钱归孩子们所有,她们可以用这些钱买图书、漫画和糖果。今天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那时候还只是个叫作索尔兹伯里的小城镇。朱慧琼和姊妹们会带着零钱来到镇中心,从那儿仅有的两家书店里买她们喜欢看的漫画和图书,这是朱慧琼童年生活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
P2-3
因对非洲有所涉足和了解,未曾想到一本非洲人物传记的写作任务降一临到了我的头上。此前我没写过传记,只能凭借所阅读过的人物传记,来试着理解传记作品的特点,完成津巴布韦教育部前部长、非洲女子大学董事会主席朱慧琼博士的传记写作。
这是一次深入了解非洲一角与尝试学习传记撰写的历程。我想,传记应对传主所历之事、所言之话、所述之情真实地予以再现,客观地给予评价。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我以为传记最难下笔。难在再现传主真实经历不好拿捏,客观给予传主评价不好把握。
尽管有传记作家赵凤翔教授的经验传授,尹廉钊老师的细心评阅,众多师友的心得分享,我依然有画虎不成反类猫、立传不成反害主的忐忑。说实话,这成为我近年来最难以构思、最难以下笔、最难以成文的写作任务。
在中国传媒大学名誉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主席刘继南教授组织策划的女校长系列传记丛书中,本传主的选定最晚、截稿时间最短,但又是最有故事可写、最有思想可开掘的人物之一。紧张有限的时间、饱满翔实的人物,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来。
如果说这种张力还可以用拼命三郎的精神去缓解,那么与传主远隔万里之遥、仅有素面之缘的这种陌生感的消除,需要材料和时间来弥补,甚至需要用面对面交流来消除。多亏这是一个可以瞬息联通的“地球村”时代,我得以在江苏中外大学女校长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下,前往哈拉雷参加世界大学女校长非洲论坛并采访朱慧琼博士;得以获得朱慧琼博士的认可,通过电子邮件往来深入采访,获取由她本人提供的大量一手资料;得以借助网络收集有关朱慧琼博士的事迹资料,每有只言片语能管窥一斑都如获珍宝。
我想任何传记的撰写,如果没有传主或其家人亲属的支持,要想获得传主的真实资料,即便挖地三尺、遍访诸人,也难以获得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借助新闻媒体的几篇报道、数据库的简单介绍、同事朋友的个人描述,似乎都难以还原建构传主的人生图景,尤其是那些人生经历波澜壮阔、曲折离奇、涉足社会诸多领域的知名人物。本传记的撰写幸得传主支持、全力配合,每有所问必有所答,且言谈甚详,令我备受感动。
俗话说,非常之人必有非凡之处。我所接触的朱慧琼博士,衣着简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恰如邻家的老奶奶,外表看不出有任何卓绝非凡之处。然而,只要一谈起津巴布韦如何走向独立解放、教育如何实现平等普及、非洲怎样实现全民教育促进经济稳步发展,她的远见卓识、前瞻睿智,就闪现在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的话语中。她关于津巴布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敏锐洞察,如教育发展催逼政治进步、年轻人失业与执政合法性等问题,均一一被她准确言中。遗憾的是,独立后的津巴布韦执政当局未能采纳她的建议与对策,遂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经济衰败和政治乱象。
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算是朱慧琼博士的过人之处。作为一位华裔女性,朱慧琼能在津巴布韦独立解放战争中脱颖而出、独立后为津巴布韦教育普及事业居功至伟、年过花甲依然捐资创办非洲女子大学,在于她自小即确立的“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立足非洲实际提出的“教育联系生产”的理念、矢志不渝追求的种族和谐教育平等的理想。
基于自己的坚持,朱慧琼博士毫不贪恋荣誉,当津巴布韦教育事业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位居南部非洲国家前列时,她请辞教育部部长之职,主动请缨去解决危及社会稳定的青年人就业问题。朱慧琼博士毫不贪恋权力,当与执政党津民盟一爱国阵线和现政府理念不一、无法践行自己的信念时,她果断辞去了就业创造与合办企业部部长之职,为坚守信念不惜退出政坛。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不管身居何位,发展教育始终是朱慧琼博士心中的夙愿,夙兴夜寐,念兹在兹。我以为,这才是朱慧琼博士最为非凡过人之处,也是她最为感人之处。
如今,朱慧琼博士年逾古稀、两鬓斑白,但她依然身兼数职、日理万机,除担任非洲女子大学董事长外,还受聘为纳米比亚国家教育特别顾问,继续为非洲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为种族和谐教育平等的理想身体力行。她认为,教育是发展的基础,没有教育,行将不远。一个人如此,国家也一样。
语言是有限的,而事物是无限的;语言是静态的,而事物是动态的。同理,作为行之成文的传记,显然不足以一一记录传主所历之事、所发之言。我既无生花之妙笔,亦无状人摹物之才情,唯求本传记能以平实的语言,勾勒传主朱慧琼博士的主要功绩、思想信念,能对读者有所启发、有所激励。如此,那就不负本传记丛书组织者刘继南教授的厚望,不负传主朱慧琼博士的信任。
最后,诚挚感谢所有为本传记付梓而付出辛劳的人,因为你们的督促和鼓励,不断鞭策我完成此书稿。
作者谨识
2013年9月4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强国梦必须有科教梦做支撑。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端,是联结科技与教育的重要桥梁。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
回顾大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校长的水平。世界著名大学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都铭刻着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正如艾略特之于哈佛大学,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研究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是管窥一所大学兴衰成败的途径,而专门研究大学女校长,则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大学校长虽以男性居多,然而成就卓著的女校长也不乏其人。她们推动了大学的变革,丰富了大学的精神内涵,如金陵女子大学老校长吴贻芳,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东南大学前校长韦钰,同济大学前校长吴启迪,等等。女校长人数虽然屈指可数,但其业绩丝毫不逊于男性同行。大学女校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做出了贡献。大学女校长的治校理念、办学风格乃至传奇的职业生涯,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和细致品味。
女子大学是高等院校序列中的一种特有形式,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的女子大学,如韦尔斯利学院、史密斯学院、淑明女子大学、日本女子大学、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金陵女子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华南女子大学等,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世界各国女子大学,总结提炼女子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形式,对于寻求符合女性特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应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由中国传媒大学承担的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群体研究”课题,对以上两个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就是这一课题的主要成果。这套丛书分为四个系列:女子高等教育系列,考察全球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呈现其办学传统和教育特色;中外大学女校长个案研究系列,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深度追踪大学女校长的人生经历,剖析她们的成长历程、心智历练、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女校长群体研究系列,群像式描绘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女校长群体,彰显女校长个性的同时,探寻她们的共性;“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图文集锦系列,汇集展示了大学女校长在历届论坛上的真知灼见和绚丽风采。四个系列,四十余本,蔚为大观。
“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也是“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历时十三年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及女性培养结出的硕果,是深化论坛主旨、促进女性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学术行动。丛书的写作,依托“论坛”这一平台,深度访谈和研究了参加历届论坛的大学女校长,系统整理了多年积累的学术成果,可以说,“论坛”既是女校长们交流合作的舞台,也是本套丛书得以出版的重要基础。
自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世界妇女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性别平等的高端主题——女性领导力,也已经是全球关注的议题,与女性学相关的课程在中国高校已经四处开花。今天,有识之士都深刻认识到,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创造力和领导力,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对于提升女性领导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知识女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大学女校长是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的集结点,是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典型,她们不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以自己坚韧顽强、宽厚包容、无私奉献的品质与情怀,阐释了女性领导力的独特内涵。对于广大女性来说,她们是教育典范和女性楷模,具有榜样的力量和示范的价值,定能引领青年女性沿着正确的道路勇敢前行。
女性的发展,既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女性自身具备积极进取的意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希望丛书的研究成果能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为女性高等教育提供宝贵借鉴,为精英女性的成长与成功给予智力支持;促进全社会更加重视女性平等的教育接受权和职业发展权;激励正在为打破“玻璃天花板”而奋斗的新一代女性,为女性领导力的培育与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是为序。
龙小农、舒凌云编著的《朱慧琼(津巴布韦非洲女子大学董事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记录了津巴布韦非洲女子大学董事长朱慧琼的成长、任教、治学、办学的个案,通过全球视野关注了大学女校长群体的教育共通性和文化差异,对于研究高等教育领域女性领导力的形成规律颇具理论价值。
龙小农、舒凌云编著的《朱慧琼(津巴布韦非洲女子大学董事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介绍了津巴布韦非洲女子大学董事长朱慧琼的成长经历、求学之路、事业发展、治校经验以及她对高等教育作出的贡献。本书内容详实,材料丰富,全面展现了朱慧琼生活和事业的全貌,是研究大学女校长的经典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