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马小哈吗?不认识?这就怪了,在我们学校,不,在我们那条胡同,你提起马小哈的名字,连三岁的小不点儿都知道。如果你问起胡同里的赵大妈,她准会说:“你是问他呀,是不是那个成天马马虎虎、丢三落四、嘻嘻哈哈的马小哈,我正要找他哩!这不,他昨儿个在胡同里踢球,还把书包撂在我家里,八成儿是忘了吧。”你瞧,马小哈就是这么个人。
马小哈有个最要好的同学,叫吴小明,这两个小家伙成天在一块儿。他们从小在一块长大,又一道从小学升到初中,有人说马小哈简直就像吴小明的影子,这话虽然过于夸张,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他们的友谊非同一般。除了放学回家,他们是形影不离,连上厕所还一块儿去呢。
有一天,他们放学回家,从光明大街走到幸福大道,嗬,一抬头,一幅大广告吸住了他俩的眼球。你知道他们看见了什么吗?塬来那是红星电影院正在上映《蜘蛛侠》的大广告,那个飞檐走壁的蜘蛛侠正在摩天大楼上朝马小哈招手哩。马小哈立刻对吴小明说:“走,看电影去,我早就想看这部大片了……”吴小明也很赞同,俩人手拉着手,飞快地朝电影院奔去。不料,等他们到了电影院的售票窗口,买票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看来想要买到票还不容易。吴小明说:“算了吧,人太多,这队要排到什么时候呀……”他想打退堂鼓了。马小哈伸着脖子瞧了瞧,“有办法,你站在这儿,瞧我的……”话音刚落,他像个小泥鳅一转身钻进了人群中,一眨眼就不见了。不到一会儿,马小哈笑眯眯地跑来,手里举着两张电影票,高兴地对吴小明说:。怎么样,晚上7点的。”他究竟是怎样弄到电影票的,这就不得而知了。“别忘了,到时候我在电影院门口等你,不见不散。”马小哈将一张电影票塞进吴小明手里,一溜烟跑了。
再说马小哈在家里匆匆忙忙吃了晚饭,立刻去了红星电影院门前,观众陆陆续续人场,可是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吴小明的影子,他是个急性子,心想吴小明手里有票,我也不等他了。于是他就进了电影院,找到了自己的座位——7排4号。看电影的人真不少,几乎座无虚席,马小哈正在东张西望,看看吴小明来没来。 ’
忽然听见一个凶巴巴的声音:“喂,你是几号?”马小哈一愣,回过头一看,是个披长发的小伙子对他说话。“我是……7排4号!”马小哈理直气壮地说,又从裤兜里掏出票根,那个小伙子很不礼貌地劈手夺过他的票根,看了一眼,讥讽地说:“喂,走吧,你是三楼的,给爷们让座!”马小哈这才仔细看了看票,果然是三楼7排4号,连声说:“对不起!”心想,怪不得见不到吴小明,他准在三楼。于是他急急忙忙从楼梯跑上三楼。
这时,开演的铃声响了,灯光渐渐暗了下来。马小哈快步奔向第7排,却发现4号座位上有人。这回轮到马小哈不客气了,他对座位上梳两根大辫子的小姑娘吼道:“喂,你是几号?”那个小姑娘一愣,正要找自己的票理论一番,手里拿着电筒的服务员闻声走来,因为灯光熄灭,电影已经开映了。
服务员是个阿姨,她接过马小哈手里的电影票,用手电筒仔细照了照,说出的话能把人活活气死,你猜她说了什么?她说:“你这票是明天晚上7点的,你干嘛今儿就跑来?请您走人吧……”
马小哈啊马小哈,也没有仔细看一看买的是哪一天的票,就慌慌张张地跑来了。
P1-2
写科学幻想小说最大的乐趣,是当初的科幻构思看起来有点神乎其神、不可思议,然而若干年过去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当初的幻想却变成了现实,那些不着边际、天马行空的幻想已经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我们现在阅读儒勒·凡尔纳在100多年前的许多作品,对于这位天才的法国人的奇思妙想也许觉得并不神奇,《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潜艇,《从地球到月球》中的巨型大炮,这些科学构想比起今天的宇宙飞船、核潜艇似乎算不了什么,可是在当时却被人们视为“痴人说梦”,这大概是没有疑义的。
由此也使人想到,“痴人说梦”并非一定是什么可笑之举。痴人能够说梦,说明他有过梦想,他的脑子里思索过常人不敢想,也不曾想到的种种情景,这里面就包含了科学技术的幻想。也因为有了梦想,才会有企盼,有对未来的憧憬和种种忧思,而人类的历史才会不断地进步。“痴人”的梦想,孕育着科学技术的发明和未知世界的发现,启迪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恰恰是最为宝贵的。所以我是主张少年朋友多读一点科幻小说,我写科幻小说出发点多半也是写给少年朋友看的。因为童年少年时期是无忧无虑的幻想期,人生最灿烂最美好的岁月,这个时期的阅读、感悟和所受的影响,往往决定一生的航向。
收入这本集子里的作品,也是“痴人说梦”的记录,最早的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对我来说已是相当遥远了。当时的幻想有的已成为或即将成为现实,有的可能还归于未能实现的梦话,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预测,大概梦想成真的日子不会为时很久了吧。不过无论如何,当年我曾经痴迷于这般的幻想,并且倾注了如此的热情,相信也曾经感染过许多年轻的读者,而且会持久地产生思想的传递和文学的潜移默化,这是毫无疑问的。
想到这里.是很令人愉快的。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一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一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0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倍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普、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展现了科学之真、善、美,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金涛编著的《魔盒》就是该书系之一,《魔盒》收录的均为科学幻想小说。
新闻记者出身的金涛是一位驰骋于新闻界和出版界、横跨科普界和科幻界的知名人士。他辛勤笔耕半个世纪,创作出数百万字的作品,涉及多个题材、种类,包括科幻小说。他利用其在出版界和新闻界的影响,为推动我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懈努力。金涛编著的《魔盒》收录的均为科学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