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精神(四千五百年前的先祖如何教导后裔)/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钟茂森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钟茂森的《中国精神(四千五百年前的先祖如何教导后裔)》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上的第一堂入门课。它分四讲,分别总结了中国古圣先贤四千五百年传统教育的精华;简单概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清晰阐明了“道”、“德”、“经”的涵义,鞭辟入里地剖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圣学的根基都在于孝道。最后一讲的朱子教诲学子们立志的一篇短文。

内容推荐

本书《中国精神(四千五百年前的先祖如何教导后裔)》是钟茂森教授在恩师慈命下演讲以及录影棚内课程的汇集。主要内容分为四讲,分别是2009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传统圣学纲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2010年5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振兴中国精神》;2007年4月讲于西安的《和谐之道以孝贯通——<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09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学贵立志——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

《中国精神(四千五百年前的先祖如何教导后裔)》是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之一。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传统圣学纲要一《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1

第二讲 振兴中国精神/31

第三讲 和谐之道,以孝贯通——《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17

第四讲 学贵立志——《朱子沧洲精舍谕学者》/127

附录: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思考/153

试读章节

在宋朝还有一位贤相,范仲淹先生。他老人家出生也是很贫寒,早年丧父,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到姓朱的家族。所以范仲淹后来也跟着母亲一起到朱家,改成朱姓。等到他年纪大了,知道自己的家世了,而且朱家人都排挤他。没办法,范仲淹只好含着泪拜别他母亲,临行前对他母亲说:“妈妈,请您等我十年,十年之后,我衣锦还乡,接您来奉养。”古人讲的“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范仲淹他要去考功名,这功名的目的首先是尽孝。他要发愿重振范家,孝顺自己的母亲。当然更重要的是为天下人民谋福利。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遇到一位算命的先生,这个算命先生会看相。范仲淹一见到他就开口向他请问,说:“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这个相士摇头说:“你这年轻人太自负,一开口就说当宰相。”范仲淹一看,可能当宰相没指望了。就改口向他请问,“那请问我能不能做医生?”这古代做医生是一个很贫穷的职业,为什么?医生在古代不像现在,不会说开口问人要医药费。都是病人来治病,先给他治病,救死扶伤,这是医生的天职,不是为了挣钱。等病人把病治好了,如果家境不错的,有能力的,他就会自动拿出一点报酬给医生答谢。医生绝对不会开口要钱,甚至遇到家境贫寒的人,连药费都拿不出来的,医生还会倒贴医药费,这跟教书的先生是一样的。教书先生也不会开口问人要学费的。都不像现在,现在学校里都是明码标价,而且价格还挺高的。我过去也是当教授,对这一行也很了解。教授之间也攀比着谁工资高,哪个学校待遇不错,好的还跳槽。过去的读书人、教书的先生和医生,都是为国为民,安于贫困的生活。所以这个相士听到范仲淹先生本来想当宰相,一下子又变成想当医生,为什么改得这么多?落差这么大?就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你原来想当宰相,一下子掉到变成医生?”范先生就告诉他,“当宰相是为了救国救民,当医生也能救民。如果我当不了宰相,那我希望当医生,也是救人。”这个相士听了之后很赞叹,说:“有此存心,真宰相也。”虽然你现在还不是宰相,你已经有宰相的存心,就是你已经有这个福德了,日后必定能当宰相。所以有这样的德者,才有这样的福。后来范仲淹果然考取了进士,最后真的官拜宰相,而且出将人相,能文能武,治国安邦,成为一代名相。

在他还没有发达之前,他拜别母亲之后,出来读书。一开始到山东长白山醴泉寺去读书,后来又到睢阳的应天书院去读书,读书期间我们就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清贫。真是一介寒士!每天煮饭都没有足够多的钱买米,只能每天煮粥,把粥冻成块,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二块。然后找一些野草、野菜,混些盐巴,就做成咸菜,这叫齑。天天切点咸菜,就着稀粥来吃,所以历史上称为“断齑画粥”。到冬天,过去没有暖气,那他也没有钱买柴火。实在冷的时候,要打瞌睡,他拿冰水洗脸,让自己精神提起来。记载中说他在五年当中,晚上睡觉都衣不解带,苦读!真正累了,就稍微歇息一下。闻鸡起舞,晚上挑灯夜读。所以可以看到,这真正地有志向的人,他把所有的欲望都降低了,降到最低点。刚才讲的,欲望包括财、色、名、食、睡,他统统放下了。怎么见得他放下?这有几个小故事。

有一天,有一个富家的子弟,他的朋友来看望他。看见他断齑画粥,天天吃这些东西,用现在的话讲一点营养都没有,所以也很同情他。给他准备了一桌酒席送来,请他改善营养。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朋友又去看他,发现这桌酒席原封不动,就很吃惊。问范仲淹,“为什么我给你送来的酒席,你不爱吃?”范仲淹跟他讲,“不是我不爱吃你的酒席,是如果我今天吃了你的酒席,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了。”所以你看看,范仲淹这种以苦为师,用清苦来砥砺自己的志向。古人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是生活清俭,把物欲降到最低程度,能够明志,让自己的志向保持不动摇。心清净、宁静,他就想得远。

又有一次,范仲淹在庙里面读书的时候,偶然间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大坛子的白银。对于一个穷困到极点的读书人,见到这一坛子的金银,那哪能说不动心?但是范仲淹见到这些银两,真的就不动心。他不动声色,还是把这些银两埋藏在原来的位置,也没跟别人说,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他有管宁的气节,管宁也是锄地看到金不动。范仲淹也是如此,这就是大仁的心量。他的学问真是学问,大仁之学就是大学。大学讲究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他做到了。如果还有一点物欲,哪能说不动心?他把财的欲望也格除掉了。到后来,这个事情如果不发生,人们可能永远不知道范仲淹遇到白银不动声色。一直到后来,他都当上了宰相。那个庙里面的师父们找他去化缘,“寺院年久失修,那您老人家过去在寺院里面读过书,现在荣登相位了,给我们一点帮助!”这个时候范仲淹才告诉他说,“你们自家就有,在那棵大树底下,你们去挖,就有一坛白银,足够你们寺院做翻修了。”结果他们回去之后一挖,真的挖出来了。所以大家才看见范仲淹的这种品德,那真的是圣人君子的存心,把财色名食睡全都看作浮云一样。

他真的是一举成名了,考上进士了。他不忘过去在母亲面前的诺言,他是衣锦还乡。本来是说十年回来,预定是十年,结果八年就衣锦还乡,回来接他母亲去奉养,尽孝道。而且真的是孝悌传家,他的儿子范纯仁、范纯佑都是大孝子,何以见得?当范仲淹年纪老了时,在家里休息养病,这个时候朝廷要请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出来做官,都知道他家里出的是英才,结果范纯仁婉言拒绝,为什么?自己老父在堂,父母病在家中,不能出来做官。他说了一句话:“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把利禄、功名真的都放下了,先恪敬孝道。后来范仲淹去世了以后,他的大儿子范纯佑也是得病在家中,此时朝廷再次召请他出来做官,他又是婉言拒绝了。等到最后朝廷再请他的时候,他孝悌的责任尽到了,才出来做官,也当了宰相。

P145-148

序言

近几年来,海内外很多志士仁人,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教诲,担负起承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份责任和使命。

年轻的钟茂森教授,以其可嘉的中国精神,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听从母亲和恩师乃至时代的召唤,毅然舍弃终身金融教授的职位,从海外回归祖国,报效人民,并迅速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队伍中的一位优秀践行者。

钟教授自2006年底放下名利,专心修学儒释道三家经典,并遵循古训“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在录影棚内录制了一千五百多个小时的讲习报告,通过网络音频、视频,向爱好传统文化的各界朋友汇报学习心得。

由于钟教授的家学渊源,恩师的加意栽培,自身真诚的发心,以及几十年践行孝道的行谊,正是全身心的演绎了中国精神,所以,很快得到了海内外朋友们由衷的认可和支持。

因为现代社会,大家不仅听一个人讲什么,重要的是看一个人做什么,所谓“听其言,观其行”。钟教授孝亲尊师,解行相应,堪为世范,使聆听其心得报告的有缘人,大受法化乃至感通,因而深得利益。

本书即是钟教授在恩师慈命下演讲以及录影棚内课程的汇集。主要内容分为四讲,分别是2009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传统圣学纲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201O年5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振兴中国精神》;2007年4月讲于西安的《和谐之道以孝贯通——<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09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学贵立志——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

第一讲,《传统圣学纲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养正遗规》的第一篇,它总结出中国古圣先贤四千五百年传统教育的精华,旨在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是童蒙养正教育的第一课。圣人的教化不外乎五伦关系而已。父子是道,有亲就是德;君臣是道,有义是德;夫妇是道,有别是德;长幼(兄弟)是道,有序是德;朋友是道,有信是德。随顺道,就叫德。圣贤之道,是用来规范自己的,遵循五伦,便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讲,《振兴中国精神》,是本书的核心之所在,也可以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简单概述。钟教授萃取儒释道三家之精要,把中国精神归纳为“一体,二相,三宝,四勿,五常,六和,七治,八德,九思,十义”十个部分,最后把中国精神归结到“家”这个载体,而家又有“家道,家风,家学,家业”四个要素,所以振兴中国精神,就要重建家文化,企业、团体都要从孝道入手,从我落实,此谓知本。

第三讲,《和谐之道以孝贯通——<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2007年4月钟教授在国际道德经论坛上的论文,不仅清晰地阐明了“道”、“德”、“经”的涵义,更鞭辟入里地剖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圣学的根基都在于孝道。值得一提的是钟教授在大会的最后,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做了三项倡议:第一,提倡由中央到地方政府,每年进行“孝子评选”实现“以孝治天下”;第二,提倡各家庭、各民族共同纪念先祖活动;第三,提倡伦理道德的教学及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大力弘扬以孝为中心的五伦十义。众所周知,前两个倡议已经变成了现实;令人欣慰的是,第三个倡议现在都被越来越多的认可,在许多地方都有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中心的出现。

第四讲,《学贵立志——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是《养正遗规》的第二篇,是朱子教诲学子们立志的一篇短文。学圣贤学问,就是要成圣成贤。圣人一生追求道义的存心最重要,志向定在希圣希贤,然后积累修学的功夫,涵养自己的道德学问,在圣贤之道上一生不间断的去追求,所谓“学贵立志,志在有恒”。教授选取了大量经典案例以及自身成长经历,说明只要目标正确,即使道路曲折,也一定可以达到光辉的终点,所以立志是头等大事。

钟教授每一次讲座、讲演的课程,都能让人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尤其教授作为一个孝子,他与母亲往来的一份份信件书稿,那一段段至情至性的文字,散发着人伦至善至美的光辉,不仅记载了教授成长的经历,更是母与子相依相携的温馨回忆,细心研读品味,一定会给您很多的人生智慧与生命的启迪。

教授多次与大众共勉:“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人民,把信心留给自己!”

教授的母亲则如是说:“能孝敬自已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此母此子,异曲同工!母子连心,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觉悟,共同的理想,源自让世界更和谐、更美好的圣贤之志。

钟教授几十年来,言行一如,孝亲尊师,行为世范,力行圣贤教诲,讲演即为心声,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亦为“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今之学人,何其有幸,有缘与教授一起,在古圣先贤的教诲中,找寻中国精神。

孔老夫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那么“圣贤远乎哉?我志在圣贤,圣贤庶乎近矣”。孟夫子也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是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具有的精神,“天下兴亡,我之责任”的一份承担,是一个炎黄子孙对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责任和使命,这是真正的中国精神!让我们继承传统,以孝道为原点,修持道德仁义,自利利他,幸福人生,和谐世界,演绎出几千年中华文明涵养下的中国精神。

本书是谦德工作室根据钟茂森教授的演讲,听打、校对、编辑而成,因为德能不够,时间有限,一定还有很多疏漏,请各位大德同仁多多赐教,在此感恩,谢谢大家。

——编者马益玲谨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32:43